萬行開示:你是在修法還是在修道

2021-01-15 東華禪寺

你是在修法還是在修道

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

養正堂開示

【東華禪】

以人為本,借事煉心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你是在修法還是修道

今天晚上講一下修法與修道的區別。在弄清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白何為法、何為道。

法是通向道的手段,也可以說是通向道的工具。得道才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

好多學佛的人每天念佛、誦經、拜佛,多少年來都是這樣,把每天誦經、拜佛當作修行的目的,當作每天例行的功課。

從不去想這樣做會有什麼成效,只知道每天念幾萬聲佛號,誦若干部經。

當你問他誦這麼多經,念這麼多佛號有什麼反應時,有的會說:「我覺得很愉快,很輕鬆」。有的被你這一問,會忽然警覺,觸通了很多問題,他會想:我天天這樣誦經、拜佛,目的是什麼?

修法不是修道,切莫把手段當目的。誦經、拜佛是為了培養一心不亂,藉助不斷地念佛、誦經、禮佛,使我們的雜念生不起來。

許多人不明白這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而是誤把手段當目的了。

甚至有些人會說誦經才是最高的修行法門,也有的人會說念佛、拜佛才是最高的法門,還有一些人會說參禪、打坐、觀想才是最高的法門。

法門沒有高低,任何一個方法都是為了對治我們的妄念,使我們達到一心不亂。

無論你採用念佛、觀想、參禪,還是誦經、禮佛,這些都是手段、方法,目的是為了達到一心不亂,進一步才能開智慧。

若說有最高的法門,在心地上用功才是最高的法門。

有人講:「晝夜六時什麼都不必做,只需念一句佛號」。如果貪嗔痴不斷,怎麼能行?學佛必須過「我」這一關。

為什麼說禪是上根器人修的?因為要面對自己的內心。很多修淨的人都不去面對自己的內心,不在心地上下功夫。

有些人已經養成了一種慣性,每天程序化地把功課做一遍,並沒有深思:在做功課的同時,妄念是否減少了?心是否靜下來了?是否與道相應了?

如果你誦經、拜佛十幾年,還沒有達到一心不亂,還沒有道交感應,你的修行方式一定有問題。你只是在修法,不是在修道。

打坐念佛誦經是為了什麼

「法」不計其數,而「道」只有一個。如果你靜坐時散亂,念佛時散亂,不妨去體驗一下種菜做飯,看是否能達到一心不亂。

假如你能通過做飯或種菜達到一心不亂,根本不需要去參禪、打坐,更不需要誦經、拜佛。

因為誦經、拜佛、參禪、打坐都是方法,目的都是為了減少你的妄念,從而讓你達到一心不亂。

而做飯、種菜也是方法,藉助這些方法,你也可以達到妄念消除,一心不亂。

大家要用心去捕捉「道」,例如走路的時候,可以把打坐時的感受複製過來。

只要一心不亂地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用功,都是在定中。

過去有一位道定禪師,他用了所有的方法,都無法使自己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他苦思了三天三夜,最後終於邁出一步——跑到街上去跟人家打架。

他藉助打架使自己身心高度緊張,注意力高度集中,讓妄念不生。當他藉助這種方式達到短暫的一心不亂後,就用這種感受複製到做其他事情上,才漸漸使自己身心合一,達到了專注。

你們聽了這個故事,是否覺得可笑呢?他把所有的方法都用盡了,還是無法對治散亂,只好採用打架的方式。因為人在打架時,身心高度緊張,根本產生不了妄念。

也就是說,他通過「打架」這種方式,有了一次一心不亂的感受,再藉助這個感受去做其他事情、修其他法門,最終達到了一心不亂。

你們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當自己處於緊張狀態,例如跟人爭論、吵架時,雜念根本生不起來。

如果這時候你把念頭一轉,就是修道。甚至不用轉,當下那一剎那就是在修道。

因為修道的前提就是沒有雜念,要一心一意對一境。說得再通俗一點就是:一人,一心,對一件事。

既然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對治妄念,達到一心不亂,就不一定非採用念佛、拜佛、誦經、打坐這些方法。無論什麼方法,只要能幫你收攝身心,消除妄念,都可以用。

事實上,很多修行人在打坐時,妄念比平時在做事時還多。若是如此,根本沒有必要打坐,不如去做其他事。

例如看電視劇看入迷了,也能達到了一心一意對一境。這一境就是電視劇。你能在30分鐘內一心一意對這一境,遠勝過你妄念重重地打坐一個小時。

我們打坐、念佛時往往妄念重重,在做其他事情時反而能專一。如果你學會把做事時的專一用到打坐、念佛中,同樣可以達到一心不亂。

因為我們的身心有一種記憶功能。比如你在吵架時做到了一心一意對一境,只要把念頭一轉,進入念佛和誦經,同樣可以一心一意對一境。

你吵架是一境,做事是一境,誦經、念佛也是一境。

如果你只執著於誦經、念佛的形式,做得越多越無法與道相應。一天24小時,你不可能都在誦經、念佛。

念佛的時候,你都沒有學會一心一意對一境,不念佛的時候,豈不是更散亂?

如果你念佛時達到一心一意對一境,把這個念頭一轉,去做其他任何事情,也能達到一心不亂。

因為你誦經、念佛是在做一件事,走路也是在做一件事,砍柴、種地、罵人都是在做一件事。

你只要能在一件事情上達到一心不亂,慢慢地,在其他事情上也能達到一心不亂。

這就是過去許多修行人發現無法對治自己的妄念時,會採用一些鋌而走險的方式的原因。

當一個人在歷險的時候是產生不了妄念的。因為他的身心處於高度緊張、驚慌、恐懼的狀態。

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妄念才產生不了,才容易達到「無人,無我」,也就是佛門裡所講的「我空,法空」。接下來「空也空」,也就是「無人,無我,無世界」。

你們聽起來是否覺得好笑?事實上,用功的原理就是這樣。

因為大家現在坐在這裡非常安逸,知道天不會塌,地不會陷,明天照樣有飯吃,晚上還有覺可睡。所以不會焦慮,更不會恐懼,也才有心思坐在這裡打妄想。

你們知道東北的王鳳儀老先生是怎麼開悟的嗎?他就是在高度焦慮的狀態下開悟的。

他的一個朋友被人關起來了,叫他想辦法去借一筆錢,把朋友贖出來。他半夜三更聽到這個消息,一個人摸著黑出去找朋友借錢。

當時他身心高度緊張、集中,黑燈瞎火的一直不停地走,也不知自己走得是快還是慢。

我們可以肯定,他一定走得非常快,像飛一樣。因為他著急嘛,火急火燎的,一定是連走帶跑,身上熱氣騰騰的,腦子裡只有借錢救朋友這一念。

突然,眼前「黑夜見白日」,也就是在他的額頭、兩眉之間突然爆炸了!眼前原本是漆黑一團,此刻卻如同見到了白日,就像在白天一樣。

你們有機會可以把這本書找來看看,書上描繪他當時的感覺是「眼前頓開,黑夜見白日」。從此,他講經說法,胸中七通八達,不假思索,自然流露。

執著也是一種定

大家每天這樣晃晃悠悠,優哉遊哉,清閒自在,內心自由散慢,怎麼可能降伏妄念呢?

凡是當過兵的人,修道都比我們這些修行人快。因為有些學佛的人從未受過身心訓練,都是無規無矩,無組織無紀律,自由散漫。

而軍人都訓練有素,一切行動聽指揮,領導怎麼說,他就怎麼做。軍人是沒有「頭腦」的,每天都處於高度集中、高度統一、高度協調的狀態。正因為有這樣的基礎,一旦修道,比常人要快得多。

你們可以看看周圍的道友,是不是每天都自由散漫,優哉遊哉的,一叫三不應,走起路來半死不活的,一點精神都沒有?像這樣的人怎麼修得成呢?

過去形容修行人,一個個都是氣宇軒昂,吼一聲,地動山搖!為什麼過去的修行人說法被喻為「獅子吼」,斷妄念如同香象過河?為什麼常人沒有力量,更沒有這種氣魄呢?

就是因為太散亂了。你有一百個念頭,力量就分成了一百份,也就是流向一百個方向了,怎麼會有力量、有氣魄呢?

如果你開始修煉,妄念由一百個減少到十個。再繼續修煉,妄念由十個減少到一個。也就意味著你的力量由分散的一百股凝聚成十股,再從十股凝聚成一股。

這一股力量就如同一發子彈,射向任何地方都會留下痕跡,都有力度摧毀目標的。

古人修行很少是通過打坐,因為打坐的時間太有限了。在座的大家,誰能一天打坐5個小時,或者至少2個小時?誰能做到?

今天可以,明天可以嗎?能保持嗎?如果你每天都能坐2個小時,權當你這2個小時是在修道,那還有22個小時在打妄想。你這2個小時的用功,怎麼能抵得了22個小時打妄想的力量呢?

相反,如果你學會了一心一意對一境(一境指的就是一件事),那你一天24小時都在一心不亂之中:吃飯的時候,一心一意地吃飯;說話的時候,一心一意地說話;聽開示的時候,一心一意地聽開示;砍柴的時候,一心一意地砍柴;睡覺的時候,一心一意地睡覺……

你參禪、打坐、誦經、念佛,不就是為了達到一心一意嗎?你通過砍柴、種菜達到一心一意,跟你通過誦經、拜佛達到一心一意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你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能一心一意,根本不需要再拜佛、誦經、打坐。

這就是為什麼我剛才講到,現在的人修行都形成了一種程序化的模式,把每天念幾萬聲佛號,誦幾部經當作一種任務,這些做完了,一天的修行任務也就完成了。

這些有形有相的東西做得越多,我執越大,離道越遠。不要認為自己在誦經、拜佛、打坐就是在修道。從形式上看,你是在修道,可是你的內心並沒有入道。

另外一種人,他從不誦經、打坐,也不拜佛,但他藉助做事達到了一心一意對一境。這與你一心一意地誦經、拜佛毫無區別。

所以,祖師們講行、住、坐、臥都可以修禪,都是禪,都在禪。這是三個層次。

許多修淨土法門的人,給自己規定每天要念十萬聲佛號,把它當作任務,卻不知道念佛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念佛僅是一種手段、一個工具。

我們最終要的不是「念十萬聲佛號」,而是通過念佛達到一心不亂,這才是真正的目的。希望大家聽了今天的開示,對修行有一個新的認識。

就自己而言,我發現越做事越容易集中精神。往往不做事的時候,反而容易胡思亂想。因為做事的時候是住在一個境上,這時候就不會有更多的境出現。

例如種菜,當我們住在「種菜」這個境界上時,根本沒有多餘的力量產生其他境界。因為妄念本身就是一種境界。

你不要怕境界產生,無論什麼境界,產生多少,你只要能住在上面,就說明你的雜念很少。如果你的雜念多,就不可能住在境界上不動。

而我們存在的問題是:根本做不到執著在境界上。如果大家現在真的執著在境界上,我還要恭喜你們呢!現在這麼散亂,而且是高度的散亂,怎麼可能住在一個境界上呢?

如果真的住在一個境界上,我們每個人的腦門都會在放光,目光都是炯炯有神的。

大家現在的眼神都是暗淡無光的,那麼迷茫、彷徨、散亂,看上去根本沒有自信,毫不堅定。原來「執著」也是一種定!

實際上念佛號首先是培養我們的執著心。如果你沒有藉助念佛把自己的執著心培養起來,說明這個方法對你根本沒有用,你應該採用另一種方法。

當一個人走鋼絲的時候,下面有千千萬萬的人在歡呼、鼓掌。可是對於走鋼絲的人來說,一個人也看不見,一絲聲音也聽不到。

為什麼會這樣?這個話題留給大家去參。你們說,此時走鋼絲的人是處於哪個層次的禪定功夫上?

你們聽完後,內心一定要有答案,不能聽完了就把它放下了,忘掉了。

要學會抓住一個問題不放,不搞明白,覺都不睡,飯都不吃,一件事情沒做完,心裡不放下。

等到把事情做完了,心裡的這股氣才舒展開。你有這種執著的勁頭,才能修行。

如果你今天事情幹不完,明天幹;明天幹不完,後天幹。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你這一生修行,註定不會有任何成就!

因為你有這種記憶。什麼記憶?一是生理的記憶,二是心理的記憶。再深一點,還有靈魂的記憶。

你有這三種不同層次的記憶,促成了你現在做事的方式:今天修不進去,明天修;30歲修不好,40歲再修;50歲修不好,60歲再修;這一世修不成,下一世再修。以這樣的方式,你永遠都修不成。

如果你做事的方式是:今天的事,今天必須做完。做不完,覺都睡不好,飯都吃不下。

你有這種個性和執著精神,一旦轉向修道,同樣會採用這種做人做事的方式:今天修不好,飯都不吃,覺都不睡。什麼時候修好了,身心才放鬆,才把這股氣吐出去。

所以,學佛、做事、做人,第一步首先是培養執著心。好多人學佛沒有搞明白這個道理,結果把自己給學廢了。

本來做事很有執著精神,很講究原則,很有效率的。可是學佛後,什麼都隨緣,什麼都順其自然,什麼都不執著了。

「隨緣、順其自然」是修行成就以後的聖人境界。一個凡夫俗子就是要執著,不能隨緣,不能順其自然,否則就學廢了。

學佛修道是大丈夫所為

佛門裡為什麼要打「禪七」?禪七又名「禪期」,是為了剋期取證,不達目的不罷休,功夫沒有培養起來就不放棄。

就像打架一樣,要麼不打,要麼就把對方打倒,要麼乾脆躺下,讓別人打你!在座的都是年輕人,可是我看大家身上都沒有這股勁。

為什麼說學佛修道是大丈夫所為?何為大丈夫?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成,還要把它做好,做不成、做不好,就不放棄!

我們天天都是閉著眼睛裝模作樣地誦誦經、拜拜佛,內心卻像一窩蜂子一樣吵個不停。

你們每天在工地上砍磚頭的時候,是否返觀內照:我現在砍磚頭,是否比我打坐的時候妄念少?如果少,以後就不要打坐了,不妨去砍磚頭。

但是大家都不會這樣做,因為砍磚頭身體很累,坐在這裡打坐身體不累。正因為不累,才有多餘的力量打妄想。

而在砍磚頭的時候,而這個多餘的力量都被消耗掉了。為什麼呢?因為砍磚頭的時候你要用心,否則一不留神,砍刀就把你的手指頭給砍了。

雞鳴禪師是怎麼開悟的?他在自己頭上懸一把刀,天天盯著這把刀。刀一掉下來,就會把他的頭砍成兩半。所以他盯了三天就開悟了!

香嚴禪師又是怎麼開悟的?他坐在懸崖上打坐,不敢打妄想,不敢打瞌睡。一打妄想,一打瞌睡,就掉下懸崖了!

現在我們坐在床上,床寬寬的,你知道摔不下去。古人的修行方法,我們不得不佩服。現在誰敢這樣做?

今天就講到這,有什麼問題可以問。(問:請問師父,有為法、無為法之間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開悟以後就沒有區別。開悟的人修身就是修道,修心也是修身;妄念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妄念。沒有開悟的人,妄念還是妄念,菩提還是菩提。

有為與無為、煩惱與菩提、身與心,都是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層次的人而講。

因為妄念也是真心的顯現,也是菩提的投影;身體也是心的顯現,也是心的投影;有為也是無為的顯現,也是無為的功能、無為的發揮。

山河大地都是心;飛禽走獸都是心。概括起來,飛、潛、動、植,無非都是心的顯現。從廣義的角度講,念頭也是心,六根六塵都是心。

你們說一說,修行第一步,首先要做到的是什麼?每個人回答一句……

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說明你們每個人將來的成就都不一樣。這就是見地。「見」是認識,「地」是層次。

你認識的深淺、高低,就意味著將來果位的大小。見地非常重要,見地說明了大家的根器,也可以說預示著你將來的果位。將來是什麼果位,現在就可以知道。

就你們目前的見地來講,現在就可以定出你們將來的果位。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你改變了見地,才意味著你未來的果位也改變了。當修行到一定果位後,你們的見地又會改變。

從大家剛才的回答,可以證明我今天講的,你們還沒有消化。我問的主題就是今天晚上反覆講的一句話,很明顯地強調的一個問題。

大家現在精神散亂,都不是一個完整的人。誰是完整的人?悟道的人、得道的人。他是人在這裡,心就在這裡。

一個成就的人永遠是一心一意對一境。一個沒有成就的人,永遠是一人多心對多境。

大家都想求法,我的書上講了「單用一心做萬事,莫把一物萬心思」。

大家沒有真功夫,總聽開示,嘴皮子的功夫也應該有了。問題是嘴皮子功夫也沒有練出來!從今天講的幾個故事中,你們悟到了什麼?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9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萬行開示:活在宿命中的我們怎麼改變天命
    萬行開示:活在宿命中的我們怎麼改變天命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文殊堂開示【東華禪】以人為本,借事煉心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什麼是天命?在下一個時空還沒有到來之前,你在這個時空做了下一個時空的規劃,就下一個時空來講,這就是天命。明天還沒有來,我們在今天做了明天的規劃就是天命。
  • 萬行開示:人類與宇宙萬物命運共同體的真相
    萬行開示:眾生平等 同體大悲的真相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觀音洞開示【東華禪】以人為本,借事煉心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什麼你的生死關乎我的興衰大家是否觀察過世間上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一個家庭裡,如果有一個運氣好,整個家庭成員的運氣都會好;如果有一個運氣不好,整個家庭成員的運氣也都會不好
  • 萬行開示:影響我們一生的丹田氣與精氣神
    但在細節上還是有出入。修行以及入道、得道,靠的不是「氣」,但在最初階段又確實與氣有關。這裡所說的氣是指先天的元氣,非後天的呼吸之氣。真正入道靠的是「光」。但在入道以後,就不再靠光了,與光沒有關係了。而且這也只是修道的一個階段,不是修道的全過程。為什麼許多練氣功的人,練到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要想上去,除了修佛家功,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 萬行開示:每個人生死攸關的中脈(下)——三個方法打通它
    總之,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道教還是佛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人還是動物,都有這個「火箭頭」,都有這個靈氣,都有不生不滅的這個東西!關鍵在你能量是否凝聚充足了?就是充足了,還要把它點燃。只有能量燃燒了,才能把「火箭頭」通過「發射架」送到太空中。「火箭頭」飛到太空,就循著軌道自己運行,不需要能量(火藥)了。
  • 無極老母開示《修煉〇〇弟子書》(20190807)
    引來外魔擾心神,此生必毀成瘋神捨本逐末求陽神,無有甘露潤陽神心不修正陽神枯,哪能修出真陽神要想出神修心根,心根修正必成神心根不正難出神,打坐練功枉勞神心正心淨甘露水,滋養聖胎必成神舍此二寶難成神,引來附體變邪神毀了初心修成尊,修路跑偏毀正尊要想陽神修老成,必須明道道理明
  • 宜興大覺寺首屆短期出家修道會 200人重新審視生命
    得戒和尚心定和尚為新戒介紹諸師和尚,並做開示。(圖片來源:人間社 攝影:周雲) 開堂和尚慧昭法師為新戒做進堂開示(圖片來源:人間社 攝影:周雲) 引禮法師帶領新戒做威儀訓練(圖片來源:人間社 攝影:周雲)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首屆青年短期出家修道會於2015年7月11日拉開序幕,歷時七日,吸引近200位青年參與,報到率近98%,其中70%以上學歷,更有多位碩
  • 做善做惡,自然會現出形相來【宣化上人開示錄】
    編按:開示錄(四)輯錄多篇宣公上人關於《楞嚴經》的開示,教導眾生認識修道的要訣、神通異端的真相,以及修持〈楞嚴咒〉的方法。上人並鼓勵學習佛法的人,要用平常心來學佛,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要經得起考驗。
  • 宣化上人開示:全世界的劫運
    可是雖然不幸運,我們在這個萬苦交煎,萬惡充滿的娑婆世界中,還有一線的希望。這一線的希望是什麼呢?就是佛法還在這個世界。佛法在世間,我們若能急流勇退,發大菩提,以至誠懇切的精神來修持佛法,那還有出離娑婆世界的機會;不然的話,我們還是在六道裡頭輪迴不息,這一種的苦難永遠脫離不了。因為這樣,我們修道要發大菩提心,要了脫生死的苦,這樣才不負出家一場。
  • 仁清法師:黃財神修法儀軌和要點講解
    然後你想取錢買東西,不管想買什麼東西,想取錢了,你拿著你的銀行卡到了銀行裡,你找準那個卡口塞進去,按箭頭標誌塞進去,然後那個機器人就告訴你了,「捂住捂住,旁邊有人」,是不是?旁邊有人,別讓人看到了。然後請輸入,先是輸入密碼,然後問你,你是查餘額呀還是存呀還是取呀。你點取,請輸入你想取的金額,而且他還提示今天你最多提五萬,再多了我報警。機器人現在可人性化了。
  • 元音老人:修法有了神通怎麼辦?
    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話,就不要用。從前有個人想開天眼,第二印結了一年,一下子他看到了伏魔金剛神,那樣子很可怕,他一下子嚇壞了,嚇得魂不附體,發神經病而後死了。所以心不空,不要開天眼,以免闖禍喪生。上海有個人修其它密法的,打坐中見到佛、菩薩,心生歡喜,忽然想起有些魔也會化成佛、菩薩的樣子來迷惑人,就去問他的師父如何辨別佛和魔。
  • 對「鬼神附體」 「神精類疾病」等問題開示
    來源: 高蘭的生活 舉報   法師對「鬼神附體」  「 神精類疾病」等問題開示
  • 修道,給你一個掌控生命和命運的機會
    人為什麼要修道?修道要解決什麼問題?因為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才能把修道作為一種行動的自覺,讓自己的一生始終與道相伴。一、修道首先解決健康問題修道作為每天的日常行為,每時每刻都在調整和監視著我們身體內部的陰陽平衡,不使之發生偏頗。這是健康與長壽的基本保證。
  • 佛教故事:近代六大高僧臨終開示
    三點左右,妙真法師來了,大師對他說:「你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之後不再說話,只唇動念佛。近五點左右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西逝。  茗山長老坐缸荼毗的時間是六月十日凌晨三時。此時,萬籟俱在沉寂之中。
  • 仁清法師:黃財神修法儀軌
    一、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聖僧眾 直至菩提我皈依我所布施諸功德 為利眾生願成佛(念三遍)二、修法正行 (念頌並觀想)剎那自現黃財神 金身珍寶綢衣美 右持果實如意寶 左持寶藏吐寶鼠 半趺安於蓮月上 心月臧「
  • 20200527成德法師(蔡禮旭老師)新開示:每個人的罩門不一樣
    所以像你這樣工作認真的人,像嶽飛那些忠臣,特別認真,你看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問題是他假如對國家人民他還有情感放不下、情義放不下,那是世間的聖賢,他出不了輪迴。我們現在是要出輪迴,「無情不能修道,情不空不能證道」,得要轉換這個感情,把它化成一種願力。因為你不化成願力,大家都是這種情還在,都在六道裡就出不去了。
  • 修道者會五弊三缺?修道者福祿壽全
    有人問他兩徒弟,你們是要清福還是洪福?一個徒弟,想都沒想選了清福。一個徒弟想了很久,貌似選了洪福。這麼多年過去了。選洪福的徒弟,聲名顯赫,不過早就逝去了近二十年。選清福的徒弟,默默無聞,反正五年前還在,估計這會也還在呢。當年我師父講的時候,我也不以為意,聽聽就算了。後來方知,正因為他知我也會有類似的經歷,才提前埋下伏筆。結果我早早聽過,當時想都沒想就選了。
  • 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其實這也是對在家學佛的一種開示。修行,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就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只不過把心念轉一下就行了,怎麼轉呢?就是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六祖大師給大眾開示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六祖說:大家只要依照這個偈頌修行,就與恆續不斷地跟我同一處所而沒有差別;如果不依照偈頌修行,那麼即使出家,也不會於修道有什麼益處。
  • 明證法師開示:什麼時間給臨終者誦地藏經比較好
    是頭七還是隨時可以誦?感恩師父慈悲開示。  師父開示:我們一般都誦《阿彌陀經》,不誦《地藏經》。因為在那種關鍵的時刻,你就不要再把他弄得很亂了,就一個目標,一句佛號。一般都不誦經,只念阿彌陀佛就好了,可以給他作一點簡單的開示,讓他不要猶豫,跟著大家一起念佛就好了,因為有的人根本沒死,你說話他能聽見,他就是不會表達了。
  • 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都有這幾個特徵!
    如今信道的人有很多,但是信道之人,未必會修道。很多人只是燒香拜神,以求福報,真正學道求仙的卻很少;也有另一些人,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難,也堅持一心向道。翻翻祖師傳記,那些命中注定要修道的人,都有以下幾點特徵:一、命數稟賦 《抱樸子·塞難篇》云:「命之修短,實由所值,受氣結胎,各有星宿。天道無為,任物自然,無親無疏,無彼無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