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無分屬,空有本無分別!終於知道如何向六祖學習修行了

2021-01-10 意識的宇宙

一、佛家如何評論人性?

人性本是無屬性的,非善非惡,就看你種的什麼種子。如果阿賴耶識輸進去的是善種子多,那就是善的;如果輸入的惡習多,那就是惡的。所以,要薰染善習而種善種子,努力把人性導向善的方向。

人性本是清淨、平等、無分別,人性本不分善惡、沒有屬性,能向善亦能向惡。八識心田裡積累了善惡,釋放出來就是善善惡惡。所以導向很重要,明師也很重要!

個人的看法:人性本身無善惡,它的決定者是心,這個心是來自於六根對六塵的反應,也可以認為是執著。執著於善,則人性顯露的就是善;執著於惡,則顯露的就是惡。

二、什麼是空?什麼是有?怎樣對待空和有?

空、有是佛教的名詞概念。

佛法是心法,當你不執著時就是空;當你執著時,就意味著存在、意味著有。

佛教不是採用對抗方式,而是採用轉化方式來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所以,空無是一種超越,當能生起妙用時,就是空無的顯現形式。空是體,有是相,空的力量無比大。

一切無所得即是空;奉獻人生即是有;心無雜念就是空;超越不了、執著於欲望就是有。空有不二,不執空也不執有。

佛法中有個名詞叫「真空妙有」。空是本性,它是真,而眼見的有卻無法長久,緣份具足而生,因緣了了而滅。對待空和有,是借假找真,具體在於妙字,妙是妙用!

空、有的概念全靠我們的智慧去運用。有的人認為空、有是一種得、失,實際上這是一種很片面的看法。空、有應該是一種超越,只有你在起妙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何為空、何為有。

空比有的力量更大,空為體,有為相,空、有合二為一的時候就會起妙用!

三、六祖57歲前是怎麼修的?

六祖29歲去湖北黃梅求法,30歲的時候他還在修道,每天還要打坐,吃肉邊菜。3完全遵循佛教戒律規矩,以此修行。57歲的時候他就換一個調子:「沒有什麼好修的,沒有什麼好證的,一切現成,一切圓滿,拿來就用」。至此,他才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破除了無明,破除了貪嗔痴,破除了善惡,破除了空、有的概念,就能自然回歸自性光明。前面的破除需要努力,但當破除了後,一切就自然而然了!

那麼,你知道應該如何向六祖學習修行了麼?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後來,一個大字不認、只會挑水劈柴的名為慧能(又稱「惠能」)的小僧,脫口而出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顯然,後者這偈要比前者聽起來要順暢許多,且見解也高明許多。五祖弘忍聽了,高興不已。心想,一個大字不認的人,竟然能夠有如此這番大徹的「頓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人才。於是,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 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學佛修行的在家佛弟子越來越多,因為條件所限,不可能都去寺院修行。因此在家如何修行就成為學佛人的一個大問題,好多人糾結如此,就會形成新的煩惱,把本來學佛修行的快樂有趨於了煩惱無明之中。印光大師說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這也是對在家學佛的一種開示。修行,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就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只不過把心念轉一下就行了,怎麼轉呢?
  • 佛教 如何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五祖一日忽見慧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類似此等唯恐有惡人加害六祖慧能大師的言語還有幾處。大家可曾還記得,當六祖慧能大師做了那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子的時候,《壇經》原文記載:五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
  •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六祖慧能《無相頌》盡釋無念法門真諦,讀懂做到便能見自性本心 | 文 三隻眼讀史六祖慧能大師開示,禪修之人需用般若智心觀照世間一切,使本心內外光明澄徹,認識自己的自性本心;如果認識到自己的本心,就會明了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如果得解脫自在,即是進入般若正定中,般若三昧就是對一切諸法無念。什麼叫「無念」呢?「無念」就是雖知見一切萬法,而心不染著。
  • 西方神父可以結婚,追求人性,為何中國和尚要禁女色,無欲無求?
    例如,佛教五戒中的五戒:不偷盜、不殺生、不飲酒、不妄語、不邪淫,十惡中的「邪淫」一惡雖然都有「邪淫」但是「邪淫」多指與婚姻關係以外的女子發生性關係。  我國歷史上明確法律規定和尚不允許結婚始於宋太祖趙匡胤,元朝時期由於朱元璋本是和尚出身所以法律嚴格禁止和尚娶妻。
  • 《我不是藥神》:程勇出獄無病友迎接,人性薄涼還是本該如此呢?
    他小舅子只是隨口一說而已,本以為程勇是知道的,也很驚愕的表情。但是,現在細細想來,當初那些受過他恩惠的人呢?去哪了?怎麼沒人來接他出獄呢?在看到程勇剛入獄那會,感動到哭,一條街站滿人。因為他成為一眾人的救命恩人,印度格列寧的中間經銷商。沒想到的是出獄後,卻只有小舅子曹斌一個人,又不知已格列寧納入醫保的事情。
  • 佛教 夜半三更,五祖六祖之間的「幽會」,擦出的又豈止是火花?
    這位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踏碓舂米之時,居然在自己的腰上捆綁了一塊大石頭!這種行為在我輩凡夫眼裡是不可理解的,但其時五祖弘忍大師卻大加讚嘆。五祖贊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現下學佛的人似乎多了起來,但真的能為法忘軀的修行人又有幾何呢?我們不要以為翻過基本經書就叫修行。我們也不要以為打打坐,養養神就是修行。記住!修行是需要為法忘軀的!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世界和眾生、山河大地是如何形成的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略解】此時富樓那尊者起立恭敬向佛說:「既然世間一切都是清淨如來藏,那這些山河大地是怎麼忽然生起的呢?而且呈現次第遷流,終而復始的狀態?另外,地水火風四大性質互相陵奪,地水、水火、地空都是不能同時共存的,您怎麼又說他們都是周遍法界的呢?」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 文 青衫文齋六祖慧能的法脈傳人之一神會大師,是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最初,神會在荊州玉泉寺神秀大師處學習禪法,後來神秀大師因奉武則天宣召,入宮說法,便勸神會到廣東韶州六祖惠能那裡去繼續學習。
  • 廣欽老和尚:忍辱是修行之本 16個方法教你如何修
    忍辱是修行之本,16個方法教你如何修。(圖片來源:資料圖片)1、人家侮辱我、欺負我、佔我便宜,如果我們能忍下來,不去斤斤計較別人佔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掛礙它,這樣,不但宿世業緣消除,且當下便能平靜無事,又能增長福慧,延長我們的壽命。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念佛經悟得經文旨意,不能覺得了不起
    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他來禮拜六祖惠能大師,行禮時頭卻不觸到地面。  惠能大師斥責他說:「行禮頭不觸地,還不如不行禮。你心中肯定執著著一個事物,平時都修行什麼?」  法達說:「我念誦法華經已經達到三千部了!」  六祖惠能大師說:「你如果念到上萬部,得悟經文的大義,卻仍然不以為了不起,那麼你可以和我一起修行。你現在以這個事業自負自傲,都還不知道自己的罪過。聽我的偈吧。」
  • 佛教:開悟就是成佛了嗎,看了你就知道了,有個方法比開悟成就高
    所以個人修行成佛是有過程的,先破我執(斷見思惑,證我空,七信位,即阿羅漢),再破法執(斷塵沙惑,證法空,八信位以上的菩薩),最後破空執(斷無明惑,證空空,初住位以上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惑斷盡才能離幻歸真,徹證實相。從凡夫到圓滿佛果有52個階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金剛經》雖講破「我執」和「法執」,但是我執是很難破的,更別說開悟了。
  • 佛教:從《六祖壇經》可以引申出的幾個方便法門
    六祖慧能真是天賦異頂,是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極少數佛教中的成就者。雖然六祖重在講渡人的禪宗見性法門,但由於其聰慧無比,不經意間又傳出了許多方便的修行方法。今天就壇經引申出來的一些方便法門,與大家共享一下。01懺悔法門淨土宗有拜懺,《壇經》也講懺悔,只是六祖更側重從理上讓人契入進行懺悔。六祖首先解釋了懺悔的含義,」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什麼意思呢?懺就是對先前的過去表示悔過,並願意對其進行彌補。悔就是發願今後要洗心革面,努力不再犯錯。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令你頓悟人生的十句智慧佛語
    《六祖壇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國人寫的佛經。作為佛教禪宗的至高經典,《六祖壇經》融匯了六祖惠能法師對佛學本質的深刻理解。書中經典的語錄不勝枚舉,如果我們能頓悟當中最精華的10句佛語,一定可以受益終身。
  • 一體不二即色即空,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色(相)和空(性)也是這樣,沒有性是不能顯現萬物的,沒有一切相又如何見到無相的性?性的本體即空,色的本體又何異於空呢?色和空是了無分別的,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即色即空。一法破,法法皆破,以此類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五蘊法如是,其它一切諸法莫不如是。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嗎?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嗎?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嗎?首先我們可以肯定這個「無」並非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這個「無」具體要如何解釋,得看我們自身對《道德經》的「道」的理論如何理解。
  • 佛法:六祖一句「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打了當今多少修佛人的臉
    網圖但是在繁華的表象之下,所曝露出來的問題也勝不勝數,就拿修行佛法而言,有許多的人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安下心來按照佛祖的教義去做,而是如世俗中爭名奪利的商人一般,今天祈求密意,明天奢求上師,……不勝枚舉,根本就失去了佛法不外求的智慧
  • 《神秀偈》和《菩提偈》,兩首名偈揭示修行妙法!
    而偈詩最早出現於佛教佛經,比如《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偈語便是《金剛經》中的中心思想的表述。再好比武則天為《華嚴經》所作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如今我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便是武則天對研習佛法的感悟與體會。所以很多時候讀懂偈子便能有助於修行,從中可以了解修行法門與得悟。
  • 《天道》修行勿取真經,悟道休言天命
    人生何處不修行,生老病死苦都是修行,酸甜苦辣鹹也是修行,貪痴嗔慢疑也是修行,順境逆境都是修行,順流逆流都是人生。玄奘法師悟道了,真經不在西天,不在佛祖哪裡,而是在自己心中,心中有經,名不見經傳,心中無經勝有經,萬法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也沒有,如來如去,如如不動。
  • 普賢菩薩從四個方面 向佛陀提出了圓覺法門的修行問題
    在聽了佛陀對文殊菩薩講解完本起清淨的圓覺法門以後,普賢菩薩即從自己的禪修墊上站起來,像文殊菩薩一樣,恭敬地對佛陀行禮後,向佛陀提出如何修行圓覺法門的禪修問題。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