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舉一反三」,動中入定才是究竟的禪定!

2021-01-21 意識的宇宙
動中入定的張繼科

一、「舉一反三」本是修行的法語!

每一個修行方法都必須「反聞聞自性、反見見自性、反照照自性」,這就是」舉一反三「。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根本無法修行。

「反三」即「反聞、反見、反照」,即能覺察、能看見,並進一步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從而控制自己的舉止言行。

如果你覺察不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就不可能把握住自己的起心動念,更無法控制言行舉止。正如你妒忌別人很有錢時,在妒忌心生起的那一刻,如果你能馬上覺察到自己的妒忌心了,這就叫做「反見見自性」。如果覺察不到,就說明你還沒有看清楚自己的自性。

只要你能看見自己的起心動念,你就能做到反聞、反見、反照,這才是真正的「舉一反三」,也是「舉一反三」成語之由來——舉一念而三反也!

問:調意念是把意念守在眉間嗎?如何讓意念透過眉間往外看呢?

答:不是的,要在閉著眼睛的同時,想像眉間就如是電視畫面一樣的一個視頻,從而把我們的意念全部的集中起來,透過這個眉間往外看。

問:如何觀想蓮花呢?

答:觀想頭頂就是一朵綻放的蓮花,頭部下面全部——包括脖子、脊柱、身體都是整一枝蓮花杆,這時候,整個身體不知不覺的已經全部消失了、空掉了,而變成了一支挺立的、怒放的蓮花

問:什麼是覺照?

答:覺是覺察,照是照顧,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能覺察到的同時,也能照顧住自己的起心動念。

問、什麼是無念呢?念頭來時怎麼辦呢?

答:所謂無念並不是不生起念頭,而是起了念頭時心中不停念,不跟隨念頭跑掉, 並用覺照的功夫看著它、警覺到它。念頭來時讓它來,去時任它去。只要一直保持著覺照,能夠清楚地看到它,而不要去跟隨它。不要做一個參與者,要做一個旁觀者。

二、在做事中入定是一種高級的享受!

問:入定後,是聽見聲音、還是聽不見聲音才對呢?如果入定後什麼都不知道,這是不是定呢?

答:入定是可以聽到聲音的。

如果入定後什麼都不知道則不一定是定。而是「無記定」、「斷滅定」。這樣的定,無論入多久也非真正的禪定,更不會開智慧!

入定後是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上,比如一心一意地做事,就是禪,就是定。問:生活中如何定?如何才能達到心境一體?

答:生活中做任何事只要能做到專注就是定。比如洗衣服時全神貫注地專注在洗衣服的細節上,並充分地感受到每一個幹活時刻的美好感受。

因此,不要把勞動當成是一種勞累,否則你永遠也不可能入定!而要把勞動當成是一種享受,專注其中、享受其中,這樣的勞動非但不會勞累,而且會越幹越起勁,越幹越快樂,並會有無可比擬的成就感,這也才是勞動的真正含義。人們常說「勞動的人最光榮、最幸福、最美麗!」也正是此理!

而且,在做事中入定要比在打坐中入定高級得多,打坐是在靜中入靜,而做事是在動中入靜!在動中入定才是究竟的禪定。這種定在運動員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無論做任何事,只要心專注在意境上,就是禪定。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做每一件事都可以入定,走路、睡覺、吃飯都可以作為修煉的方法。

比如吃飯時,只要你全身心投入地吃飯,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牙齒、舌頭與食物的接觸上,那種感覺就如親吻食物。這樣一頓飯不但可以吃很長時間,而且重要是你會吃得非常的美味!

因為萬物有靈,食物也有靈性,當你專注於食物上時,就是與食物產生了心靈共鳴、共振,如此食物便會回饋於你美妙的味蕾感受!

當我們與事物融為一體時,身心高度集中,達到了心境一體——「心」是自己,「境」是面對的事物。因為意識就是一切,其實便是在意識上使之成為了一體——心境一體便是道。

這樣即便是乾重活、髒活、煩瑣活……只要把握得當,就不會有疲勞感。因為我們的意識與事物的意識融為一體了。意識就是能量,也就是相互之間存在共鳴亦即能量溝通狀態,我們的身體就不會損失能量而不會使人感到疲累了!

而在出定之後,因為有了散亂心,就不能保持身體能量之平衡,從而疲勞感也就會跟著出現了。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一個人的心境很重要!

相關焦點

  • 論入定結丹的原理
    先有內喜樂,後有禪定。下面略舉二個結丹與入大定的故事:近代四川報國寺124歲高僧離欲上人早年隨蜀中著名道士劉銀子修習內丹十餘年,丹成後才出家。出家後遊化各地,建寺弘法。1930年,離欲上人奉師命從中江縣來到樂至報國寺,因為他師父說他與報國寺有緣。當時的報國寺年久失修,殿堂傾塌,僧眾希少。當身穿破衲衣的離欲上人來到報國寺掛單時,正值舉辦觀音法會,四眾雲集。
  • 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功德的本質,在於破除我執,以無我的智慧貫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中,如此修行才能成佛。反之,福德的本質,則是沒有破除我執,以自我的目的貫穿在布施等一切行為中,僅僅是生死輪迴之因。行直何用修禪:自心與真如相應,時時刻刻都在法性定中,何須有分別、有能所地修禪定呢?從修行的程度來看,「心平」「行直」都是指與悟道相應的般若智慧。「行平」是破除二種我執的平等性智,自己與一切眾生乃至物質世界,都可謂是無我一體、一體的無我,慈愛、悲憫一切眾生乃至物質世界。
  • 禪宗稱為龍定、密宗稱為靈蛇的「那伽定」究竟如何修煉?
    人只要意識壓低時,身體的氣脈就會自己動起來。這個氣應當稱為炁。兩者同音不同義。氣屬後天,炁是先天。先天一炁中醫稱為腎氣。孟子稱為夜氣。密宗稱為靈蛇。名稱不同但所指的都是同一股炁。夜氣,故名思義是晚上睡覺時才會跑出來的炁。一般人在白天幹活消耗能量。夜晚睡覺時夜氣就會出來補充流失的能量。所以稱為夜氣。一個人如果連續數夜不睡就會暴斃而亡!
  • 禪定內觀與婚姻
    當你禪定到了一定層次以後,你就可以觀察婚姻狀態。入定出定,一氣呵成。這是易經預測的一個方法。婚姻好,紅線成火紅色。婚姻不好,不離婚,會成鐵絲類型離婚:斷線狀態。這是偶然發現!純屬巧合。
  • 《心定》——禪定與智慧
    書名:《心定》書號: 978-7-5443-3211-8  作者:(中國臺灣)心定和尚出版日期:2010年10月定價:28.00元內容簡介《心定》一書是根據心定和尚在禪堂或佛學講座的講稿整理而成,內容包括參禪修定的具體方法、要領,佛法上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如何將這些修行的方法運用在生活上
  • 廣欽老和尚:種種磨難和打擊都是幫你修行的福報
    1892年生,因入山苦行時山中猛虎皈依調伏而被稱為「伏虎和尚」。7歲時,隨養母素食終身,11歲養父母去世後長期在寺院生活。1927年於泉州承天寺出家,專志苦修,常坐不臥,一心念佛,夜不倒單。老和尚受比丘戒後入山修行13年,禪定功夫極深,曾入定數月不食不動,甚至鼻息全無,被樵夫誤認圓寂,後經弘一大師來尋乃出定,震動一方。後至臺灣弘法,創建承天寺等多個道場,95歲於念佛時安詳圓寂。
  • 如何修行才算有功夫?先看看你的相貌是否有變化!
    一切都是從道中而來,動分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而這五術雖各有側重點,但無一例外,無論是哪一術,都可以預言未來之事。那麼我們所預測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不靈驗的時候呢?這裡和大家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三不看」。
  • 打坐的幾種境界,到底什麼程度算是入定?
    道家叫抱元守一,佛家叫坐禪入定。什麼程度才是入定,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是可以簡單的說。入定之前一定是入靜。這裡面過去練功打坐的有一行話,叫久坐必有禪。很多領仙、修行的人一上來就追求入定,如果你能入定代表你已經修到一定果位了。
  • 太師佛法24:禪定中會產生哪些幻覺?如何應付?
    首先你得進入欲界禪定,並且從忘我的安樂狀態中覺醒出來,從這裡開始到進入三禪為止,會出現各種幻覺。這都是什麼緣故?如何判斷真假?這個很重要!如果不明就裡你就會毀在半道上,甚至你都不知道怎麼毀的。但只要知道原因,就沒那麼可怕了。幻覺分內、外兩種:1、是外邪入侵!
  • 如何修行才算有功夫?先看看你的相貌是否有變化
    一切都是從道中而來,動分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而這五術雖各有側重點,但無一例外,無論是哪一術,都可以預言未來之事。那麼我們所預測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不靈驗的時候呢?這裡和大家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三不看」。一般而言,預測之術有三類人不看。第一類,行善積德之人,第二類,奸邪無良之人,第三類,修行之人。
  • 佛經中的三種判斷方法,告訴你人過世後去往哪裡
    以此類推,現在很多送往生的助念團體,便是用這個方法,檢驗亡者是否隨著助念之力,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但是,這個方法的局限性就是必須要了解這個方法才行,作為不學佛的人,幾乎是不知道要探視溫度的。另外這個方法也只能是針對於剛剛往生的人,如果已經斷氣很久,亦無法判斷其溫度如何。二.
  • 「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切記修行八忌
    淨土即大涅槃;禪定即大智慧。若知淨土,若知禪定,區別又在哪兒呢?  下手處是有不一樣的方法,但事實上,十六觀門、持念佛號也是要經過四禪八定這個共法的!  分別通過淨念相繼和止觀,以去無明,顯自性。  淨念相續尋歸處,禪定無我眾同行,春秋似有別,相見道中果。
  • 佛門修學禪定的重要性
    說禪定共外道法就不修禪定是愚痴,是可憐怋者。人不吃飯會怎樣,學佛不修禪定就無辦法成就佛道。世尊無戒不生定,無定不開慧,"戒定慧"三無學是世尊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禪定的成就同時帶動了其它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成就,如欲行四無量心隨意易得,欲修四念處極易修成,欲得四聖諦得之不難,欲得六神通求之即得,修六度萬行輕而舉之
  • 《天道》修行勿取真經,悟道休言天命
    人生何處不修行,生老病死苦都是修行,酸甜苦辣鹹也是修行,貪痴嗔慢疑也是修行,順境逆境都是修行,順流逆流都是人生。玄奘法師悟道了,真經不在西天,不在佛祖哪裡,而是在自己心中,心中有經,名不見經傳,心中無經勝有經,萬法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有也沒有,如來如去,如如不動。
  • 佛法修行入門——觀心法
    概況講,佛法的修行只是做減法,減到無可再減就成真了。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都被社會大環境在影響,在滲透,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這些都是後天生成的「妄心」,這都是在做加法,這妄心的表現形式就是「念念相續」。所以說修心必然是修去妄心,因為真心是空的——是本自現成,不假修成的。站在道的位置來看,所謂修行就是有而不執,過而不留——道與一切思想、物質是並存的,也是絕對獨立的。
  • 佛法:修行不一定非要吃素,但真修行人都堅持吃素,究竟為什麼
    在三皈五戒中,並未有說修行人一定要吃素的規定。佛陀時代,託缽乞食,也是眾生施什麼就吃什麼,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僧人那時候挑三揀四隻要素食,反而給眾生增加了煩惱。不可否認的是,如今一些修行人就拿佛所說的方便之門做幌子,不僅自己肆意吃肉,還對外宣揚修行人可以隨便吃肉。其實認真想想就可知,這種所謂的修行人,就是為了一己私慾而對佛所說的胡亂篡改。在《楞嚴經》中,本師說:「汝等當知,食肉之人,縱得心開,有多聞的智慧、少分的禪定,皆大羅剎。」
  • 三災八難與修行的關係
    鬥姆象徵著先天祖母之氣,只有得了這個才能夠避免三災八難。一般來說要躲避三災八難,但是禪宗和道家最上一層的丹法,無所謂三災八難,真正的修行人不懼不避三災八難,而是不被三災八難所轉。水來了溶於水中,火來了融於火中,風來了融於風中,才是根本的躲避之法。
  • 神通只會障礙你的修行和解脫
    神通是非常難以證得的境界,理論上說只有佛、菩薩和阿羅漢才具備神通。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會遇到某些人具有一些神異的能力,難道他們也都證道了嗎?其實不然,根據僧肇大師的《寶藏論》中的說法,除了神通之外,還有道通、依通、報通和妖通。
  • 楞嚴經·卷九|三界總回顧,滅掉諸想悟無生,修行就這點事(10)
    第二層忉利天,慾念更加微薄,但沒有完全滅掉欲的動想。第三層須焰摩天,滅掉了欲的動想,業力中只是「逢欲暫交,去無思憶」。第四層天兜率陀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 」,慾念淡得仿佛只是一種觸覺了。第五層樂變化天,慾念就好像只是陪人玩的一場觸覺遊戲,無所謂有沒有了。滅掉「欲」念就進入「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