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只會障礙你的修行和解脫

2020-11-23 佛教在線


腳踏實地才能得證,追求神通只會障礙修行(資料圖)

現在一些人學佛修行的目的不純正,有的人是為了求福報,有的人是為了求神通。對德行好,禪修好,講經說法好的師父不感冒,但是一旦聽說哪個師父有神通,就一窩蜂的去拜。這些人對神通非常嚮往,總是想盡各種辦法去追求神通。殊不知這樣不僅對自己沒有好處,反而還會使自己誤入歧途。

很多人不以為然,「有了神通可以更好的洞察眾生內心,更方便的利益眾生啊」。其實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想像,一旦有了神通,再想修行就難了,神通只會障礙你的解脫。

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神通。神通是一種難以測度,無有障礙的任運自在,千變萬化,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妙用難測為神,自在無礙為通」。小乘人修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修觀到圓滿的境界,便證得神通。大乘人修六度萬行,參禪打坐,修習止觀,行菩薩道,修行到圓滿的境界,便證得神通。神通是非常難以證得的境界,理論上說只有佛、菩薩和阿羅漢才具備神通。

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會遇到某些人具有一些神異的能力,難道他們也都證道了嗎?其實不然,根據僧肇大師的《寶藏論》中的說法,除了神通之外,還有道通、依通、報通和妖通。道通是此生通過修道獲得的通力,在定中,自身生命的本能智慧會被激發,能夠獲得一些能力,根據定力的深厚而有所區別;依通是依靠一定的方法來獲得先知的能力,比如數術、卜卦等;報通是由前生的果報帶來的,有些人的某些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這種人前世往往有很好的修持;妖通、鬼通就是所謂的精神分裂的狀態,由於自身不健康,陽氣不足而導致外來力量依附而顯發的功能。

佛教是如何看待神通的呢?《舊雜譬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羅漢和小沙彌一起在山中修行,沙彌每天外出化緣,回去的途中經常會摔倒,把飯都弄髒了。回去後,師父問他原因,他說出去的時候都是晴天,回來就會下雨,路過堤壩就會摔跤。師父入定觀察,發現原來是龍王在作怪,就去質問龍王。龍王說沙彌長得可愛,所以喜歡跟他鬧著玩。當龍王得知沙彌是為師父外出乞食後,表示以後供養師父龍宮的飯菜謝罪。從此以後,師父就不讓小沙彌往回帶飯了,讓他自己吃完再回來。

有一次小沙彌聞到師父缽中飯菜香味入鼻,不似人間飯食,就問師父飯菜是哪裡來的,結果師父沉默不語。小沙彌好奇心強,想知道師父飯菜到底是哪裡來的,就趁師父入定悄悄躲在禪床下面。師父動用神力,連同禪床一起飛到了龍宮。到了龍宮才發現徒弟也一起跟來了,就叮囑他,千萬不要對龍宮的種種美好生起貪著和眷戀,雖然龍有宮殿、七寶、婦人、彩女,它仍是畜生。你雖然是未得道的沙彌,但是你將來必定要轉生到忉利天,勝它百倍。千萬不要玷汙自己的心意!

又說,龍有三苦,一是這種百味飯,龍吃到嘴裡就會變為蛤蟆,心生厭惡把它吐出來,之後就不想再進食了;二是龍宮彩女無比美麗,要與她結為夫婦,會變為兩條蛇交配;三是龍背上有倒生的鱗片,沙石生長在鱗片裡,疼痛鑽心。千萬不要羨慕龍族。小沙彌沒有聽師父的話,他日夜思念龍的生活,不思飲食,終至病死。他轉世投生到龍胎,做了龍子。當沒有定力的時候,看到美好的幻化不能識破,就會被這種幻相所束縛,最終受苦的是自己。

人們在世間生活都是帶著面具偽裝著自己,哪怕面對最親近的人也有不能說的秘密。通過打坐修行,我們確實可以獲得一些道通,能夠感知某些東西,但是如果定力不足,有了這些超能力反而會使自己更加煩惱。如果有了天眼通,看到別人做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有了天耳通,聽到別人背後罵自己;有了他心通,知道身邊最信任的人和最親近的人對自己都不是百分之百真心的;有了宿命通,觀察到親人、好朋友竟然都是上輩子的仇人投胎的,怎麼還能淡定的面對周圍的人,從容的生活?

一旦有神通了,解脫就難了。因為在證悟空性之前,你一定會執著這些的。眼前的暫時的那點利益,你都執著的不得了,不肯放下,那麼有了這些神通,你還願意放下嗎?這些神通就是名利和財富啊,你一定會利用這些神通去搞世間法,去造業。業障積累多了,不僅離解脫越來越遠,還會加速自己的墮落。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一定不能走偏,要學習佛法的智慧,而不是迷戀神通。禪宗裡面有一個公案,說有兩位法師各自求法,約定十年之後再見面,看彼此都學到了些什麼。十年後,他們在河邊見面,甲說我拜了一位高僧,白天學習經論義理,夜間修習禪定,十年來感覺自己獲益匪淺。乙鄙夷地說,你就學了這些啊,看我給你展示我的所學,說罷踩著水面過了河。甲花了一文錢讓船夫將他擺渡到了對岸,嘆了口氣對乙說道,荒廢十年,你不過就學了這一文錢的功夫啊。

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處處都不乏神通妙用。坐在家裡,打開電腦便了知全球的動態;打個電話就能夠聽到大洋彼岸的聲音;坐上飛機,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幾千公裡外的地方。這不就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嗎?

神通是修行過程中潛能不斷開發的超絕呈現,修行圓滿後自然具足。未證悟空性之前求神通,是在有形有相上求,這個「有」,就是有限、有量、有漏的。唯有證得空無的境界,才會生出智慧的妙用。所以神通不必外求,日常生活中處處都可體驗,就看自己有沒有用心,有沒有智慧罷了。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反而會障礙自己的修行和解脫。只有慈悲、智慧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文:德光法師)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甚至有些修行者,自己遇到了一些障礙,遇到一些小災、小病時,常把責任推到師父和神佛身上。經常會說:「這是師父、佛在懲罰我」。其實,你又想錯了。師父和佛從來不會懲罰任何人,他們是以大慈大悲之心和平等心在普度眾生,哪有心思和精力去管你這些小事,他們是大超脫、大自在的聖人,絕不可能活得那麼累,這只是你自己以凡夫之心度聖人之腹罷了。其實,在開悟者眼裡是沒有障礙的。
  • 佛家所說的六神通究竟指什麼?如何正確地理解?
    那麼在修道學佛功成之後,究竟會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呢?在佛教中,不入輪迴、超越生死是最理想的修行結果,佛教徒們將其叫做證果,達到了這個境界的就能稱之為聖人了。聖人擁有六種神通。這六神通,又作六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分別為:1.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
  • 神通人人渴望,佛陀也展現神通妙用,但佛教卻反對神通,這是為何
    自古以來,「神通」這個詞就一直縈繞在我們的心中。大家對於這種神奇的力量,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更想把這種能力佔為己有。像我們現代影視節目中的超人和特殊能力,就是「神通文化」的衍生品。那神通到底是什麼?它又具有怎樣的意義呢?「神通」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用語中,據說只要修行「四禪八定」到達一定境界,神通便不求自來。
  • 真正修行的人,為什麼都絕口不提「神通法術」?
    第一個問題是:修道之人,到底有沒有「神通法術」?那道童笑道:「我是個修道的人,你問我有沒有神通法術,我當然會說有。如果我說沒有,那就是誑你,會遭報應的。但是你如果問我有沒有,我只能回答你,每個人都有。」其實道童的意思是說,真正的神通法術,每個人都有,那是因為在每個人的心目中,神通法術所代表的意義不同而已。為什麼他說每個人都有「神通法術」呢?
  • 修行者轉世後,他前世的修行成果還在嗎?
    修行者前世修行程度不盡相同,如果他前世圓寂時尚處於加行道,那麼,這將有兩種可能:第一,如果他前世願力足夠,在投胎轉世後,出離心、慈悲心(包括神通)會保留一部分,但並非和前世圓寂時一樣水平,只是,他今世會渴望出家修行,只要再繼續修行,很快可以全部「揀」回來,這幾乎就相當於在前世修行成就基礎上繼續修行。
  • 修行要具足正確的知見,與堅定的立場
    修行是有程序的,千萬不要盲修瞎練。再有東風東倒,西風西隨。這是最糟糕的事情。當年淨空老法師,曾提過自己的經歷,當年投靠李炳南老人家的門下時,那時老法師已經在另外一個道場出家幾年了,後來又投靠的明師。李老曾向老法師講了三個條件,然後才答應接受。1、無論你在任何的地方所學到的知識,通通地要全部放下,必須要從頭開始,我讓你學什麼,你就聽什麼。
  • 前世修行過的人會做什麼樣的夢?
    修行源於人性與天性的思考,修行的本意是對自身德行、品行、操行、知識的提煉。所以,如果你認為修行就一定與宗教信仰有關,顯然是錯誤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修行經常被信仰所引導。大家有個共識,即修行的人,能有比常人更多的智慧,更睿智的判斷,更有遠見的思維,及更強大的靈性。這確實也是修行的目的所在。陳鵬解夢認為,修行之下,修身和修心,都只是一個附屬任務而已。
  • 轉世修行之人特徵,你是否在其中!
    菩薩羅漢也是如此縱經百千劫來到世間度化眾生,他們化身來到人世間,經歷磨難修行。最終成就正果。在他們沒有覺醒以前也是和凡夫一樣的心態,會貪戀美色,貪圖享受,執迷權利和金錢帶來的優越感,也會謗佛,謗法,謗僧。只有佛陀,八地以上大菩薩才會知前塵往事,出胎入胎不會迷。但是依然會在人間示現凡夫,遊戲人間,度化有緣。
  • 修行人必須要過的五關
    一、錢財很多修行人會發現,怎麼自己這兩年突然的運氣不順了,怎麼老破財啊。以前很好賺錢的,現在很難賺錢。甚至負債纍纍,而越是急著賺錢還債,就越是破財,債務越來越重佛家有逆度,順度。對財運,講究的是中道。對真修行人,要求的是功德不是福報。而真正有福報而真心修行的人,佛菩薩和護法,絕對不會讓他們奢侈揮霍,很快的耗盡福報。所以這個時候就會有磨難。
  • 都說道法通玄,法術神通到底是什麼?修法的核心是什麼?
    清淨/無為/自然 一個專注服務於修行人的平臺 修行人修煉到一定的境界,就會有了神通。
  • 少林武術的終極目標——「禪武合一」以禪門解脫、實現般若智慧
    明朝時期,少林武術迎來大發展,「禪武合一」的思想開始出現,之後一直成為少林寺僧人習武修行的指導思想並迅速融入僧人的日常生活中,開創了少林禪武文化。對於武者來說,他更需要的是一種能有助於武功訓練的東西,而對於佛教徒來說,他更重視的是自己如何實現解脫,正是因為彼此互有所求,禪和武才通過對彼此的吸納來提高自己,從而加深了禪武之間的關係,最終實現了「禪武合一」。
  • 聽菩薩說|錯誤的方法只會讓你更加痛苦
    為了解除這種疼痛,要用火來烤身體,身體發熱後,癩蟲就不蠕動了,暫時會舒服一點。但是這樣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烤過後癩蟲蠕動得會更厲害,人會更加痛苦,況且不可能永遠這樣烤著。我們為了解決煩惱和痛苦,獲得快樂,讓自己圓滿,採取的措施和方法如同這種比喻。今天幾百人在這裡聽法,都要仔細觀察自己,是不是真心想解脫煩惱和痛苦,真心想讓自己的福德和功德圓滿。相信每個人都有這種欲望,都有這種希求。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講解:有一種順緣的障礙,是你修行的隱形殺手
    所有的一切都是循業發現,循著染業發現一切染法,循著淨業就修行一切淨法。這個業非常的複雜、非常的深。在華嚴經講五十三參的五十三位,那就是循業發現,善財童子是轉染成淨,一位一位的轉,一位一位的淨。 所以我們修行的時候要圓修圓觀,思惟這種微妙的、甚深的道理。智慧淺劣的眾生,隨著業所發現的,他斷不了。如果我們隨著自己的惑業發現一些障礙(障礙有順緣、有障緣),你怎麼隨這個緣? 咱們舉事實說吧!
  • 淺說狐仙修行和轉世為人的特徵
    狐狸是一種奇特的動物,擅長修行,狐狸的性格好記仇,但又好報恩,有一個成語叫睚眥必報,用這個成語可以來形容狐狸的性格再合適不過,所以狐狸雖好修行,縱是千百年苦修卻仍然難化秉性。善惡分明,有仇必報,有恩也必報,這也許是人們敬畏狐仙的原因吧。
  • 「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切記修行八忌
    一、修淨土法門和修禪定有何區別?「禪定、清淨、相應」是所有法的靈魂,修任何一個法都必須有禪定、清淨和相應。修法,先達到自性的清淨,然後才能和萬物融為一體。  禪心有你我,覺照觸你我,靜心菩提行,無願執我幻。  三、怎樣才能成就?  心裡有眾生才能成就。一個修行人要心存眾生,心包太虛,才能成就。
  • 如何修行才算有功夫?先看看你的相貌是否有變化
    那麼我們所預測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不靈驗的時候呢?這裡和大家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三不看」。一般而言,預測之術有三類人不看。第一類,行善積德之人,第二類,奸邪無良之人,第三類,修行之人。在道家的思想當中,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天道循環,報應不爽。佛家把這叫做因果,我們道家把這稱為承負。名詞不同,但原理相同。
  • 如何修行才算有功夫?先看看你的相貌是否有變化!
    那麼我們所預測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不靈驗的時候呢?這裡和大家提出一個概念,叫做「三不看」。一般而言,預測之術有三類人不看。第一類,行善積德之人,第二類,奸邪無良之人,第三類,修行之人。在道家的思想當中,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天道循環,報應不爽。佛家把這叫做因果,我們道家把這稱為承負。名詞不同,但原理相同。
  • 團體修行 共業增上——學誠法師
    所謂能作因,就包含了「能作」和「不能作」的問題。「能作」的含義是什麼?《大毗婆沙論》中說:「問何故名能作因?能作是何義?答:不障礙義是能作義,有所辦義是能作義。」(卷第二十一)能作因分為兩種力量:一種是有力的能作因,一種是無力的能作因。如《順正理論》說:「此能作因,略有二種:一有生力,二唯無障。……於中一分,名有力因,以有能生勝功能故。所餘諸分,名無力因,以但不為障礙住故。」
  • 即刻開悟、感應神通?修行人千萬別信!
    你是否也曾迷茫甚至著急,有人說修行有沒有捷徑,可也有人稱找到了大法力者,這些到底能不能信?套路深 對「捷徑」動心嗎如果有人向你介紹,在每天的指定時段,按要求念各種經咒多少遍,然後把符咒「燒化」,就能保你事事順遂,甚至能感應到各種神奇異相,你會動心嗎?如果有人說,看完這一整套「傳法視頻」就能「即刻開悟」,你想試試嗎?
  • 「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的關係,你知道嗎?
    觀世音菩薩說起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的關係,我想先和大家講一則佛門故事。據說,觀世音菩薩還是一個凡人在世間修行的時候,就善根具足,他看到眾生遭受生老病死等諸般痛苦,看到眾生顛倒迷惑,造惡業受惡果,在六道裡輪迴,卻找不到解脫之道。他不忍眾生痛苦,就生起了超拔一切眾生遠離苦海的大慈悲願力。他發願要救度一切眾生,若做不到就將自己的身體裂成千片。然而,當他真正去救度眾生的時候才發現何其困難,眾生愚痴、根性低劣,甚至頑固不化,根本聽不進他的話,何談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