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儒學、佛道教,唐朝為何流行齋戒「吃素」,全員「素食主義」?

2021-01-09 讀史閱世

在如今我們的日常飲食中,素食的比例是相對比較少的。特別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的攝入量更是逐年攀升,素食者雖然有,但並不是社會的普遍現象。

然而,素食和齋戒卻是唐代人日常生活的飲食常態,上到統治者,下到平民百姓,除了祭祀必須實行齋戒外,還熱衷於通過齋戒達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當之無愧為中國歷史上最熱衷齋戒的朝代之一。

唐朝舉國上下熱衷齋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佛教的傳入帶來了新的宗教觀念,其中就包括齋戒修行。當然還有自先秦以來儒家思想和本土道教提倡「以素養壽」觀念的影響,多方作用下,形成了唐朝全民齋戒的熱潮,經久不衰。

一、佛教主張六根清淨,不濫殺生,以修身養性

自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來,就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到了唐朝,由於統治者的信仰,佛教的地位更上一層樓,根據《隋書》的記載,隋文帝統治時期,「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百倍」,佛教已經深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到了唐朝更是掀起了全民信仰佛教的浪潮。佛教的齋戒思想由此發展,被人們接受並奉行。

1、通過齋戒達到六根清淨的目的

從唐高祖李淵開始一路往下,統治者們都頗尚佛教,民眾緊跟統治者的步伐,挨個兒成為佛教徒,齋戒和素食是變成了唐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佛教解釋說:清除不淨謂之「齋」,禁止過非謂之「戒」。梁武帝是虔敬的佛教徒,他發布《斷酒肉文》稱:「凡食魚肉嗜飲酒者,善神遠離,內無正氣,如此等人,法多衰惱。」此後,素食成為中國佛教徒的普遍戒律。

人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與六根對應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如果六根不清淨,便會被六塵汙染,貪色、貪聲、貪樂,造生罪業。齋戒從修身與修心兩方面著手,除掉壞的念頭與行為,控制感官不合理的欲望,掃除對塵世和自我的執著,不讓惡從六根進入內心。

佛教每月有六天為齋日,斷食,但不以苦行為目的,而是強調懺悔、清淨的精神。《大般若經》講:「一切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皆由般若波羅密多故。」般若意為智慧,波羅密多意為到達彼岸。從煩惱和生死的彼岸到達清淨的彼岸,齋戒是法門之一。齋戒不只要有外在的形式,更要有智慧的指導。

2、佛家慈悲為懷,反對殺生,因此提倡素食

佛說,「慈悲為懷」,又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殺生是佛教的大忌,所以禁殺生也成為佛教八戒之首,是信徒們必須遵守的一點。既然禁止殺生,吃素和齋戒便成為佛教人的生活日常。加上唐朝皇帝本人信仰佛教,所以齋戒從一種自願性的行為變成每個人都要遵守的規定。

唐高祖李淵就曾頒布法令,要求全國百姓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實行齋戒,不得殺生。戒令一發,誰敢不從?所以此後特定時間內吃素齋戒已經成為唐人的習慣,人人奉守。

丁齋日是規定齋戒日期的其中之一,意思是每月有十天需要齋戒,但只是針對信仰佛教的百姓而言,這種齋戒並非是不能吃飯,而是不能吃肉食。丁齋日的齋戒規定是每月都要實行,除此之外,上面提到的正月、五月以及九月的整月都要進行齋戒。

也就是說,如果你信仰佛教,那麼每月之中有半個月都要齋戒。後來唐朝統治者把齋戒這項規定推廣至全國,原本不信佛教的百姓也要吃素,這意味著全國上下,人們一年中將近一半的時間都不能吃肉,素食由此成為全民化現象。

齋戒雖然是國家的硬性規定,但人們還挺樂意接受,因為有許多百姓都虔誠地信仰著佛教。不僅平民百姓如此,官員也不例外。許多官員都嚴以律己,自覺且嚴格地吃素。著名詩人王維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其字摩詰,號魔詰居士,都跟佛教文化有關。蘇軾稱讚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頗似佛教禪宗之境界。

王維對齋戒的恪守到了「與弟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的地步,王維「家世奉佛,休尤深於釋典,……中年後不食葷血,嘗齋戒屏嗜欲」,他對佛教的領悟不僅止步於齋戒,更是對佛學、佛家義理深層次的探究。除了王維之外,還有許多官員也同樣由衷信奉佛教,潛心鑽研佛學,是齋戒的更高境界。

二、齋戒是儒家思想中參與祭祀的硬性指標

早在先秦,國家祭祀中就明確規定祭祀者需要齋戒。戰國楚簡中即有明確的「弦朔齋宿」的規定。天子祭天前,要在專門的「齋室」生活數日,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戒除房事和娛樂活動,名為「齋宿」,以示對上天神明的誠敬。

《孟子·離婁下》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祭天」,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齋戒可以把一個人的「惡行」洗去,重新保持心靈的潔淨;《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可見面見神仙,也少不了齋戒。

自先秦以來,齋戒已成為祭祀活動及其他大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到了唐朝依然延續,是「國禮」的一部分。儒家重視齋戒時的「齊一意志、虔篤專注」,通過減少肉食給身體帶來的累贅及通過沐浴來消除疲憊來達到心靈的專注,只有在這樣虔誠、專注的情況下才會與神靈相同。

可見,齋戒心靈的功課,體現了人與神的關係。《禮記·外傳》記載:「凡大小祭祀,必先齋。」這裡的大小祭祀包括「敬事天神人鬼」,齋戒是為了表示對這些鬼神的尊敬。既然是表達尊敬,必然是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古人對齋戒的靈性意義非常重視。

在《莊子》中,有「心齋」一說。顏回說:「我家境貧寒,幾個月沒有飲酒食葷了。像這樣,可以說是齋戒了嗎?」孔子說:「那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莊子認為,心齋是虛無空明的心境,須摒除雜念,專一心思,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領悟,用凝寂虛無的心境去感應。這已經是一種很高的修行方式了。

三、道教把齋戒當作「信仰操練」,提倡「以素養壽」

齋戒並不單獨存在,而是和祈禱結合,提升、淨化人的精神,是一種很重要的信仰操練。這種信仰操練不針對宗教信徒,任何人,哪怕沒有宗教信仰,都可以在自己需要靜心的時自行齋戒。當然,在大部分宗教中,齋戒以法律的形式存在,是教徒信眾們的必修功行。

道教崇敬神仙,注重祭祀,因神仙稟質清淨高雅,所以非常注重齋戒。《雲笈七籤》注釋齋戒為:「齋者,齊也,要以齊整三業,乃為齋矣。」三業即心、口、身。通過齋戒,清淨身體、語言、心境,去除煩惱憂慮,虔誠整肅,專一心志,羽化升仙。

魏晉時,對齋戒就有了明確的規定:「廚會之上齋七日,中齋三日,下齋先宿一日。齋法:素飯菜一日,食米三升,斷房室、五辛、生菜,諸肉盡斷。」。齋戒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唐朝的皮日休就說:「齋心已三日,筋骨如煙輕。」

除了宗教的因素,在我國,齋戒也與傳統養生思想有關。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內外兼修,修身與養性並舉。齋戒可以淨化身心,平靜浮躁的心緒,凝神聚氣,讓人遠離虛妄。通過心的調合,達到養生的目的。《呂氏春秋·本生》就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中醫認為說:膏粱厚味,是爛腸之藥;明眸皓齒,乃伐性之斧。

很多的現代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腸癌、高血脂症、高血壓、脂肪肝等都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造成的,如果調節飲食,通過虔誠的齋戒帶來身心的愉悅,現在大部分的疾病都會消失。

現代醫學已經確認情緒、心理對身體的影響。如果想根治人生理上的疾病,就必須根治心理與心靈的導因。若欲保持身體健康,也需保持心靈和心理層次的健康。可見,清心寡欲,節制飲食,既是靈魂的需要,也是身體的需要。

四、總結

齋戒在唐朝形成蔚為大觀的景象,既有自先秦以來儒家祭祀思想作為基礎,又受到本土道教養生觀念的影響,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佛教的盛行以及統治者的推崇,使佛教徒大大增多,促成了國家齋戒這一社會現象。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大般若經》

《隋書》

相關焦點

  • 和尚與道士都吃素,但為何和尚肥頭大耳,道士卻仙風道骨?
    和尚跟道士都吃素,但為何和尚肥頭大耳,道士卻仙風道骨?中國的傳統宗教有兩個:佛教和道教。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他們的飲食習慣都是只吃素,不吃肉。但是兩個宗教的傳播者在人們的印象裡卻是十分不同的。廟宇中供奉的佛身和在寺廟中的和尚都是身材肥碩,營養過剩的外形,但是道觀中供奉的先輩和傳道的道士都是身材消瘦,營養不良的外形。這種形象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進一步深化,一般用仙風道骨形容道士,用肥頭大耳形容和尚。造成這二者形象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呢?佛教是外來宗教,起源於印度,直到唐朝才傳入中國。
  • 海濤法師 【阿嬤受八關齋戒、念佛吃素,往生現瑞象、子孫同享福樂!】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 信佛之人常吃素,但很多人不知道吃素的日子還有講究
    對於漢傳佛教的信眾來說,吃素是常事,而在國人的印象裡,吃素總是和和尚、佛教聯繫在一起。其實,吃素的不僅是佛教徒,道教全真派的道士就吃素,而且從不間斷。一般的在家信徒當然不必像寺廟裡的和尚那樣天天吃素,不過,在家修行的居士要吃素,也得有些講究,這講究概括起來,便是「年三月十」。
  • 齋戒精嚴竟可以通神達聖,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齋戒連用的通常含義為,在祭祀或舉行重要典禮之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夫妻不同房,嚴守戒律,以示虔誠莊敬。《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趙王呈送璧玉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您也應該齋戒五天,在廷裡設立九賓之禮,外臣才敢獻上璧玉。《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但凡人要請他寫字時,他三日前,就要齋戒一日。」
  • 讀文|季羨林: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
    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以後,自附於鬼神方術,這就同道教發生了關係。當時許多帝王,比如楚王英和桓帝並祭二氏。《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列傳·楚王英傳》說:「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資治通鑑》卷五五,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上書說:「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
  • 細說佛教吃素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來,佛教徒吃素是大家的共識,但是卻不是全世界佛教的統一標準,這僅僅是漢地大乘佛教的優良傳統。說到吃素的好處,自然會有人看過很多介紹,但是今天要講的是吃素並不是絕對標準,釋迦摩尼佛是吃肉的。是的,印度有四大種姓至今仍存,最高等的是婆羅門,是終身吃素的,而沙門是反對種姓制度的,佛陀出身剎地利種姓,這個種姓是國王戰士階層,是必須吃肉的,而婆羅門主要是祭祀天神和知識智慧傳承持有者,因此要吃素。佛是反對婆羅門和種姓制度的,他的階級也是食肉階級,所以原始佛教一直是允許吃肉,只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大悲心要吃三淨肉,即不是自己殺的,沒有看見殺,與自己無關而被殺的。
  • 《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女子為何這麼開放?穿著露受佛教影響
    導語:《長安十二時辰》,唐朝女子為何這麼開放?女子地位空前提高是本質原因,穿著袒露受佛教影響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再現了千年前大唐令人驚豔的女子服飾和妝容,讓世人感動原來大唐女子穿著這麼潮,這麼奢華,這麼氣派。
  • 為了吃素而吃素,是一種執迷,而修行是斷「我執」
    持戒不是目的一提到佛、道,一提到修行,一提到持戒,很多人想到的是吃葷、吃素的問題。對於葷素有兩種解釋——一種葷為佛、道所講的葷——五葷,也叫"五辛"。《本草綱目·菜部》「蒜」:「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佛家以蔥、蒜、韭、薤、興渠為五葷;道家以薤、蒜、韭、蔥、胡荽(香菜)為五葷。
  • O型血是肉食主義,A型血是素食主義?不同血型,和健康有啥關係?
    當今人對減肥越來越重視,也就更關注吃肉或吃素的問題。肉吃多了,脂肪多,就會發胖,吃素的人身材就相對好一些。血型本來和減肥沒有關係,但和素食、肉食的選擇有一定關係,也就間接影響到了不同血型的減肥方式。一直傳言,O型血的人偏向於肉食主義,A型血的人偏向於素食主義,是否有道理呢?
  • 吃素的和尚,為何個個都肥頭大耳,道士們給出了真相
    吃素的和尚,為何個個都肥頭大耳,道士們給出了真相看過電視劇的人們都知道,現在大多數的電視裡和尚們都是肥頭大耳的,而同樣是吃齋的道士們確實骨瘦如柴的,這樣一點讓大話很是很疑惑,吃著同樣東西的他們為何就差別那麼大呢?這其中又有怎樣的奧秘呢?這個一直是大家想知道的。
  • 素食主義者錯了,人類根本就不適合吃素
    而當他們毫無根據的聲稱吃素更健康長壽,吃素更自然,就可以說在騙人和害人了,我們就必須得撥亂反正。吃素不能讓你活更久人們通常認為,吃素的人可以活得更久。你也常常能在社會新聞中,看到相似的觀點。2018年10月,東方網就有一篇關於「壽星」的新聞,題目為《上海最高齡老壽星出爐 長期吃素的徐阿婆已111歲》,暗示「吃素使人長壽」。
  • 道教中的神仙不一樣,「神」和「仙」誰的地位更高?
    漢字:神與仙佛在先秦時代,神和仙的分野便隨之產生了。神這個字,左邊是「示」,右邊是「申」,加在一起可以理解成人所請示、申訴的對象。在先秦時代,佛教還沒傳入中國,道教也沒有興起,華夏先民所信仰的,多是原始宗教的延伸。
  • 燒香拜佛是信佛之人的習慣,農曆十月一日為何是道教的五臘日?
    2020-11-25 19:16:50 來源: 歷史的停靠 舉報   十月初一道教
  • 說齋戒(陳景展道長)
    本文摘自 大道文明公眾號,作者為天台桐柏山 張鍊師 ,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道門文化》,攝影:梁兆林)道教的齋日頗多,《太上洞玄靈寶福日妙經》中,記載有:長齋月(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三會吉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三元齋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五臘齋日(正月一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十月一日,十二月初八)、十直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 天台山,佛宗、道源、新儒學的搖籃,東方的耶路撒冷
    道教在天台山最主要的道場要數天台第一道觀——桐柏宮了。桐柏宮自古就號稱是道教南宗的最早的中心和聖地,它在道教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有兩點可以體現:一、桐柏宮是《桐柏道藏》之源。論及《道藏》,大家都知道《開元道藏》、《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卻未必知道《桐柏道藏》。然而,《桐柏道藏》卻是現在流行的一切道藏之源。二、桐柏宮是道教南宗祖庭。
  • 仁清法師:八關齋戒簡規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接下來大家仔細聽,今天早上應眾位居士的祈請,決定用這個時間,給大家進行一次八關齋戒的授受儀規。這個八關齋戒這個儀規,以前我們做過多次,這個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根據儀規的要求呢 ,我們逐步逐步地展開、講解。第一條呢講的是八關齋戒的功德。
  • 太上老君是道教祖師,為何還要向玉帝俯首稱臣?
    太上老君作為「三清」之一,他是道教公認的始祖,也稱「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隨世立教,歷劫之師,開闢天地,分判陰陽,劫劫分身下世,開化人天,事竟則隱。」道教認為太上老君是萬物之所尊,「在聖為眾聖之尊,在真為萬真之先,在地為萬國帝王之師,在法界為無上法王,在教為萬教之祖。」從道教創世紀的第一世紀「洪元」起,太上老君就屢屢分身下世,教化世人。
  • 中元節為何有祭祀的傳統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七月半。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 佛道教財神對比
    財神在中國老百姓心中,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有點文化的知道有文財神、武財神,文財神趙公明、比幹,武財神關公,還有東西南北中各路財神,都是道教的神仙。但佛教也有財神,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今天從佛道教各選五名對比一下,供大家了解。一、佛教多寶如來對華夏第一財神趙公明。
  • 道教齋醮禮儀:祈禱、符籙、青詞、雲篆、禹步踏鬥
    靈寶道士陸修靜著《齋戒儀》百餘卷。金元之際,齋醮為各派所共習。明代以後,道教轉衰,但齋醮仍流行於民間。齋醮儀式中使用了許多讚頌詞章和祭祀音樂。宋代所出《玉音法事》,還匯集陸修靜以來的其他詞章,附有曲調符號。齋醮道場配置多種樂器,音樂內容豐富。【祈禱】指在神前祈求福利日祈禱,各宗教皆行之。道教祈禱科範與儀式甚多,如祈晴、禱雨,祈福、消災,祈薦亡靈,禱請延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