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錢仲聯先生與沈曾植《海日樓文集》

2021-01-09 澎湃新聞
錢仲聯是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曾出版《海日樓札叢》,對晚清學者、詩人、書法家沈曾植的學術體系進行了系統梳理。二十多年前,錢仲聯曾受邀編寫《文集》《札叢》《題跋》三部的合集《沈曾植文集》,但最終這本書未能出版。時隔多年,原來擔任《沈曾植文集》責任編輯的宋浩偶然翻閱出當時的複印文件,於是幾經周折,請人排出,《海日樓文集》得以順利出版。今年恰逢錢仲聯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宋浩回憶了文集編校過程中與錢仲聯的往來,從中可見一位學者的嚴謹認真。錢仲聯

王國維一九一五年三月由日本回滬掃墓,隨後即去拜訪沈曾植,此後數年來往頻密,見面請益之外,多有信函往還。而留滬時每與羅振玉通信,幾乎沒有不言及沈曾植的。期間一封信說:「乙老萬無成書之日,非記其說不可。」蓋沈雖學識廣博,著述弘富,但從不自加收拾。讀書隨手批校記於書眉,為文成稿多為零葉置之一堆。詩詞更是信手寫在報紙信封之上,勾抹塗乙,滿紙皆是。且多用章草書寫,極難辨認。王國維乃取其乙卯一年的詩稿,董理鈔校,終由孫德謙四益宧刻木刊行。這是沈曾植第一本單行的著作,時為一九一七年,沈曾植六十八歲。

沈曾植書法沈曾植書法

沈曾植在晚清以學問精博著稱,而尤其名動日俄。張政烺先生曾說:「一八八九年俄國人拉特祿夫在外蒙古和林以北,發現突厥、回鶻等文字碑刻,報告清朝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沈曾植最早進行考訂。」此後域外多引述沈氏之說,同時沈曾植也因此得到了李文田、盛昱的倚重。至有俄國學者卡伊薩林為作《中國大儒沈子培》,日本學者西本白川為作《大儒沈子培小傳》,一時名揚海外,傳記年譜均有記載。儘管如此,沈氏生前身後,刊刻印行的著作極少。生前除《寐叟乙卯稿》外,僅《皇元聖武親徵録校注》附李文田書中而刊入知服齋叢書,《島夷志略廣證》刊入古學彙刊,專門之學,均在叢書中,流傳甚稀。身後則有《曼陀羅寱詞》《海日樓詩》、《寐叟題跋》影本、《蒙古源流箋證》《元秘史補註》先後行世。《海日樓文集》則是學界久知其名而未見之書。

錢仲聯題《海日樓文集》

沈曾植歿後(一九二二年),《清史稿》及宋慈抱、謝鳳孫等所作傳記資料都提到沈氏有《海日樓文集》若干卷,具體情況則不甚了了。直到一九三二年,寐叟哲嗣沈熲刊布《沈乙盫先生海日樓遺書總目》,列目二十四種,其中提到「《海日樓文集》,現由孫德謙編校,內題跋較多,或另編單行本。」知道文集尚在整理中。一九三八年,沈曾植的學生王蘧常出版《沈寐叟年譜》單行本,附錄《沈子培先生著述目》,其中收錄了《海日樓文集》的詳細篇目。王先生將文集二卷,分為十類,共一百五十六篇。並說「此由孫隘堪校勘,原稿叢殘,且多闕文,整理不易。孫逝世後蘧常復加董理」。則文集仍舊在整理當中。而年譜對文集中的文章多有引述,於沈氏之學有所闡揚,但仍難窺全豹。

沈曾植(1850-1922)

直到一九六二年錢仲聯出版《海日樓札叢》,並將《海日樓題跋》重新編排增補附於其後,沈曾植學術體系的大概輪廓才得以顯現。錢先生《札叢》的跋語署一九四八年,對沈氏筆記叢札的情況進行了細緻的疏理。在《海日樓題跋》的跋語中還強調「凡收入《海日樓詩文集》者,不再復出」。再次提到了文集。

一九八九年錢先生在《文獻》總第三十九期發表了《龔自珍與沈曾植——沈曾植兩篇有關龔自珍的未刊文稿述評》,刊出的即是《海日樓文集》中的兩篇文章。

此後,從一九九〇年《文獻》總第四十五期到一九九三年總第五十六期,錢先生連續發表了《沈曾植海日樓佚序》《沈曾植海日樓文鈔佚跋》《沈曾植海日樓佚碑傳》,共刊出序文二十九篇,跋八十篇,碑傳十二篇。又於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五年的《學術集林》二、三卷發表《沈曾植未刊遺文》,刊出沈氏其他佚文二十九篇。發表過程中,錢先生多有案語,對文集情況及編選原則加以說明。如:

「其《海日樓文集》上、下卷曾由孫德謙整理編排,其篇目見王蘧常《沈寐叟年譜》附沈先生著述目中。四十年前,聯親見此文集稿於沈氏家中(當時沈公子慈護館我於其家凡兩月),全部抄出。近加研究複閱,發現孫氏所編文集,有漏脫的文章未收入,如《頻伽精舍大藏經序》《文雲閣墓表》之類。且其中還有有目無文者不少。至其先後編次零亂顛倒,錯尤甚。為此,聯重加編次,審定其寫作先後,補其缺篇及有目無文之篇。次第與孫編本大異。……沈氏文集,尚未刊布。其個別篇章(為他人著作所作之序),僅載於他人著作之卷首,無單獨發表者。為此,擬儘可能將其學術性的集內外文章,次第在《文獻》上發表,以餉國內外學術界。」(《文獻》總第四十五期)

「其文章遺稿,屬於學術性的專篇,多是題跋後記一體,為數不少,今彙輯於此,以餉中外學術界。凡已收入《海日樓札叢·海日樓題跋》者不復出。」(《文獻》總第四十九期)

「沈曾植先生碑傳文,所存不多,然其中龔自珍、文廷式、楊文會,皆清後期學術界重要人物。其餘亦鄉土舊賢及其他可供參考的資料。」(《文獻》總第五十六期)

「至於《海日樓文集》,則尚未刊行,餘於四十多年前客慈護先生家編《札叢》時曾鈔録一副稿,於一九九零年《文獻》第三期以後,次第將其中序跋碑傳各文鈔出發表。今應《學術集林》之請,鈔出其他尚未發表之文,以饗學術界同好。」(《學術集林》卷二)

一九九五年,廣東省新聞出版局提出規劃,由局裡策劃選題並補貼出版費用,各出版社落實出版。當時,我提出了一個出版沈曾植、羅振玉、王國維、陳寅恪、陳垣、容庚等人文集或者全集的計劃,很快獲得通過。局領導請蘇晨先生總其事,立即組織約稿。約稿的過程很周折也很有趣。黃秋耘先生為介紹陳美延老師,陳老師說陳寅恪的所有著作都只交三聯出版。張其凡先生為聯繫陳智超先生,陳先生說陳垣全集已經整理完畢交付出版社了。最後拿到的只有沈曾植、羅振玉、王國維三種。而只有《王國維全集》因與浙江教育出版社合作,才得以成功出版。

請錢仲聯先生編校《沈曾植集》,正是因為看到了上述錢先生發表的有關文獻。一九九五年五月,蘇晨先生帶著我和出版社的領導到蘇州向錢先生約稿。約稿的整個過程,蘇晨先生當年就寫了文章發表。我記得的則是一些小事。我們最初是希望能編一個比較全的集子,涵蓋詩文和專著。錢先生說《海日樓詩校注》已交中華書局並已付排,所以最後定下來將《文集》《札叢》《題跋》合出,定名為《沈曾植文集》。錢先生讓我們等在蘇州,他馬上就可以點好,我們可以把稿子帶回來。等了幾天不記得了,但其間多次到錢先生家核對複印稿。錢先生威嚴,每次見到他的學生都是站在他旁邊,不插一言。對我們則客氣和藹。蘇晨先生請錢先生寫個扇面,錢先生說很少寫扇子,讓我第二天去拿。第二天,錢先生拿出的卻是一個條幅,張口問我:我的字好不好?我當時年少無知,驚得一身冷汗,只得說,學人字,好!錢先生說那你明天再來,我給你寫一幅。

錢仲聯書法

錢先生點好後,我們將稿子帶回來,蘇晨先生說這部文集篇幅最少,指定我做責任編輯。編校過程頗為不易,歷經四個月方得以初步完成,交付出版社。這期間,許多錢先生的來函,大多關係到編校原則及體例,也頗能體現當時編校的過程,現將有關的八通附錄於後:


宋浩同志:

在蘇晤談,至快。惜無時間多敍。

別後,再將《文集》《札叢》《題跋》逐冊、逐頁、逐句仔細復校一下,將三書中誤漏等處,寫成勘誤表三頁奉上,請照此於複印本改正。

前言重寫了一篇,共三十五頁,把文集、札叢、題跋全包括進去,仍然分三個部分寫,札叢、題跋兩部分改動較大,原來排印本上的作廢,不可用了。

協議書清本尚未收到,第二筆預付稿費五仟元尚未蒙寄下。希望早日匯下,聯確實為本校限期購屋事發愁也。茲寄奉的前言及勘誤表,用掛號寄,收到後盼示覆。此頌

編安。

錢仲聯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二日

社長諸公,請代致候。


宋浩同志:

六月二十日大函敬悉。奉覆如下:

預付稿酬的第二筆五仟元,於六月十二日匯到蘇州敝處,已寫收據回信給出版社楊永信同志。正式合同亦收到,已籤字蓋章後,掛號寄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楊永信同志。

囑寫《海日樓文集》籤,遵命寫就,茲掛號寄上。

大函雲「《濤園集序》有缺漏部分」,囑複印補上。查敝處所存底稿,該文是簡體字橫排,剪貼上。可能公等在蘇複印時,該剪頁反面的文字,沒有複印,致有缺漏。茲由聯親筆用繁體字抄寫一份奉上,即請用聯抄奉的,原剪貼橫排的不用。囑為先業師《茹經堂文集》作跋,該文集共有六編之多,不知貴處是否六編都具備。聯處原有此書,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現已片紙無存。雖作跋文,也不能說空話。貴處可否將每一編的原序原跋複印一份給我,以便參酌後動筆(全書不要寄來,寄回時郵遞麻煩)。

匆覆,即頌

編安。

錢仲聯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宋浩同志:

六月二十日大函收到後,即覆一函,諒達左右。廣東高教出版社之合同及第二筆預付稿費五千元俱已收到並直接覆信去矣。

聯為《海日樓文集》等三書寫的前言(我未留底),我校有關部門要看,要代為宣傳,故請貴處複印一份寄聯為感!香港有位專門研究沈曾植的人(學者)要來訪我,我已託他在港地大力宣傳。

《茹經堂文集》共六編之多,要聯作跋,也是貴處擬出版否?

匆上,即頌

撰祉。

錢仲聯一九九五年七月四日


宋浩同志:

七月四日快件,今日(七月七日)上午收到。逐項奉覆如下:

一、關於《茹經堂文集》事,您複印給我的序文及篇目,乃是《茹經堂文集》的初編,是木刻本。初編以後,還有二編、三編、四編、五編、六編,都是鉛字排印本,未刊木版,因價昂之故。貴處只有初編六卷,僅佔《茹經堂文集》全集的六分之一。如果貴處把它出版,似乎太少,並且不是全集。命聯作跋,僅能就初編作跋,擬奉賜教。

二、來函云:「先生所附『勘誤』,『題跋卷,卷二末七行刪去』,是否即指卷二,一百頁之宋拓殘本閣帖跋二篇題文七行?」按卷二末七行無可刪之處,您這次寄我的勘誤表文集第二卷項下也無此語。一百頁之《宋拓閣帖殘本跋》(不叫殘本閣帖跋)題文一行文十四行,都不能刪去。(此文在《海日樓文集》卷三中,不是卷二)我在眉角寫的鉛筆字是四十二(即四十二頁),不是一百頁。來函所云,怕有誤會。現在,您也不必再去查點,所謂「末七行刪去」,末七行不要刪去就是了。

三、王國維《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來函雲我說「出自《觀堂集林》卷十九」。您說商務本《王國維遺書》之《集林》卷十九無此文,而在卷二十三卷中。按《觀堂集林》有好幾種版本,最早的是仿宋體鉛字排印單行本,我雲卷十九,即據此本。此外又收在《王忠慤公遺書》《王靜安先生遺書》二書中,大概因此而致卷數不同,我所據本,現已成難得之孤本(現在手中也沒有了),就照您的辦法,改為「卷二十三」就行了。

四、《李審言學制齋駢文序》,您雲與《李審言文集》多異文。按沈氏為人作詩文集序,常有與他人印出之集,有些異同。我出的《文集》是據孫丈德謙的校定本。此文亦經孫氏校定,故與《李審言文集》所載,小有異同,茲據《海日樓文集》,不依《李審言文集》本。李氏文集本,反有錯誤之句,如「比兩為三」,李集作「此兩為之」,就是不通。「比兩為三」,以李氏與上文「蓉甫」「芥子」二人相比,鼎足而三也。其餘李集本還有標點錯處,與沈集無關涉,不舉告了。(與李集不作校勘按語,沈集已成定本,我不再化此無謂之精力了)

五、「銘讚二十三篇」,「三」字是「二」之,不是十一篇。二十二篇者:

研銘十二首(題下小注第一句「十二首」,寫為「都十三首」,改正為「都十二首」)

杖銘一首

新甫杖銘一首

秀水陶元暉中丞象讚一首

韌盦先生象讚一首

方君像讚一首

某翁象讚一首

八徽圖讚一首

張母桂太夫人象讚一首

乙庵自讚一首

造像自讚一首

請在《海日樓文集》卷首目錄卷四項下「銘讚二十三篇」一併改正為「二十二篇」。

卷首目録卷四「壽序五篇」請改正為六篇。

您鈔來您寫的目錄,「銘讚十一篇」,應改正為「銘讚二十二篇」。「研銘」題下增「十二篇」三字,以清眉目。

目録「祭誄」下「三篇」改正為「四篇」。

感謝您的細心,查對出一些數目不合處,今悉改正如上。

《茹經堂文集》既是不全之書,僅佔六分之一,出版似乎不妥。囑為小跋,數日後奉上,今當放假,校事叢集,心思不能集中。

匆覆,即頌

暑祺。

錢仲聯一九九五年七月八日


宋浩同志:

昨掛號郵上有關勘誤等的材料,此時諒達左右。囑寫《茹經堂文集》跋,今日上午趕寫完畢,茲仍掛號奉上,跋中所述,無一錯誤,因毛筆寫在寄來的舊紙,如加標點,便不雅觀。故不加斷句與標點。

前函乞複印《沈曾植文集》等三書的前言賜下,千乞照辦。時間則不急於在數日內也。匆上,即頌

暑祺。

錢仲聯一九九五年七月八日


宋浩同志:

收到七月十七日大函及前言複印件,十分感謝!

細核前言複印件,尚有四處有錯,乞改正如下:

一、二頁十二行「大致有個部分」。空白的一格,要補以「八」字。

二、六頁三行開頭「祥》」,要將「》」號刪去。

三、十五頁九行第六字「其」字下要增一「過」字。

四、三十一頁五行「是影印沈手手寫之稿」,要改正為「是影印沈氏手寫之稿」。

費神,感謝不盡!專覆即請

夏安。

錢仲聯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宋浩同志:

今歲久熱,苦甚。香港中文大學一研究生暑假中為沈曾植書法研究事到敝處訪問,回港後,新近寄來縮印(影印)寐叟手書《榮祿大夫李君墓志銘》一件。久知有此文,但其家中亦失之,今乃得之於意外。冒暑抄奉,請補入卷四「碑銘類」《廣西巡撫吳公昌壽墓志銘》一篇之後。原來首冊目録第二張卷四「碑銘八篇」的「八」字改為「九」字。費神為感。如已來不及插入,則請於卷四末添一「補遺」録此文,目録上「碑銘八篇」也可不改。

急速寫成寄上,不盡一一,統請酌奪。此請

編安。

錢仲聯一九九五年九月四日


宋浩同志:

大函及複印汪、繆二家師友書札中關於沈曾植書札均收到。

沈氏書札,其文多不經意,往往是一般書信筆墨,與文集中所收文字古雅者不同,內容亦欠學術性。今選若干入文集,其目如下:

《汪康年師友書札》八(一一三九頁)、九(一一四〇頁)、十(一一四一頁)、十三(一一四三頁)。

《藝風堂師友書札》五(一七四頁)、十一(一七六頁)、十三(一七七頁)、十七(一七九頁)、十八(一八〇頁)。

以上九篇,請倩人一鈔(與汪康年的信,可用複印的剪貼;與繆藝風的因是橫排本,只能鈔出,好在不多),題目只需兩個,給汪康年的總名《與汪穰卿書》,選文四篇連列;給繆藝風的總名《與繆藝風書》,選文五篇連列。因選入之信,非同時所作(所選書信,給汪者最後至光緒庚子左右,與繆者在光緒末、宣統初),只得插在文集卷一「書六篇」中的《與陶製軍書》的後面,《與金潛廬太守論詩書》的前面。目錄卷一「書六篇」改為「書十五篇」。

沈曾植的尺牘相當多,僅嘉興圖書館中,即藏有沈氏與其弟子金甸丞(即潛廬)的信不少,都是談修浙江通志事。《文集》收有《答王靜安……》一書,亦是論修志事的。「尺牘」與「文集」是兩碼事,將來搜輯「尺牘」之事,只得由他人來搞,我年太老多病,無此能力矣。

匆覆,即頌

編安。

錢仲聯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五日
錢仲聯文稿

需要說明的是:從蘇州回來途經上海,剛好買到了《茹經堂文集》,便致信請錢先生題跋。此雖與本文無關,但足以見先生的嚴謹和對師門的情誼,故存之。

錢先生鈔錄來並未留底的《前言》以及數次鈔錄來的文本及校勘,均已交付出版社,並未留存,後經蘇晨先生刊入《學土》第一輯。而後來錢先生將前言以及《茹經堂文集跋》發表於《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六年第四期,所用的《前言》即是本書的前言,並未採用為《文集》《札叢》《題跋》三書合集而改寫的三十五葉的《前言》。

第四函所言「研銘十二首」寫為「十三」,後經細審則無誤。蓋其中有兩則合鈔為一,今已析出。另所言,「沈氏為人作詩文集序,常有與他人印出之集,有些異同。我出的《文集》是據孫丈德謙的校定本。此文亦經孫氏校定,故與《李審言文集》所載,小有異同,茲據《海日樓文集》,不依《李審言文集》本,」則是強調文集如有異文,謹依底本的原則。

錢仲聯文稿

第八函則是,我見到相關資料即寄呈先生存覽,故今並未收入文集。而先生對尺牘與文集的看法則相當重要。

本書所刊僅為《海日樓文集》部分,並未收入《札叢》和《題跋》,因兩書已有再刊之本。現在所刊的《海日樓文集》或許也還並不是一個最終本。錢先生校點所據的底本為複印件。有四種字跡,一為王蘧常毛筆鈔校,一為錢先生毛筆鈔校,一為錢先生硬筆鈔校,一為複印雜誌等刊本文字。錢先生在此複印稿上標點編輯、董理注文。校記均體現在注文中,多有存異,闕疑仍之。今均保持底本式樣,以存文獻原貌,以留前輩整理之艱辛痕跡。一九九五年底,曾幫助編校《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叢書,曾見《沈曾植》卷未定樣本中,將王蘧常先生所鈔《定盧集序》與錢仲聯先生所鈔《跋星鳳樓帖》收入集中,所收者即是本書底本原件,則底本原稿尚在人間。叢書正式發行之本,兩先生所鈔之圖均已刪去。今所幸尚存當時之樣本,即影出兩先生鈔本作為插圖;《業師兩先生傳》原稿,則為嘉興博物館藏本。

錢仲聯文稿

當時編輯好的書稿,合《海日樓文集》《海日樓札叢》《海日樓題跋》三種為《沈曾植集》,一九九五年十月間即交付出版社,但遲遲未能出版。到二〇〇三年,我轉到出版社工作,便致函錢先生,問可否轉到我所在的單位出版。錢先生於六月六日回函很激動,說「沈曾植文集出版事,……謹委託閣下代表我辦理一切」。末署「九十六歲蘇州大學終身教授、博士導師、博士後導師錢仲聯謹覆」。然事終未果,錢先生也於當年十二月逝世。此後經年,此事一直縈繞於心,也經常與人談起,謀擬出版,終不成功,而所編稿件當亦難再尋出。所幸,當時編輯稿件時,曾將《海日樓文集》複印一份自存備查。今年偶又翻閱,見複印的字跡已經開始模糊,於是幾經周折,請人排出。而今年恰逢錢仲聯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也是錢先生逝世十五周年。萬事自有因緣,信然!今《海日樓文集》得以順利出版,則是對先生最好的紀念。

錢仲聯文稿

遼東後學宋浩校訖附記。二〇一八年七月十五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沈曾植:你再讀十年書,跟我談書法還差不多
    》中所云:「驀地黑風吹海去,世間原未有斯人。」 沈曾植《臨魏碑楷書屏》 紙本 147×40cm×2 西泠印社藏 王國維的名篇《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就把沈曾植捧到了天上。
  •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寧專題文集》熱銷過萬套
    據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記者璩靜)凝聚著100多位編譯專家無數心血、寄託著理論界殷殷期盼的兩部文集——10卷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寧專題文集》於去年12月面世。
  • 1200萬字《劉學鍇文集》發布
    安徽師範大學供圖中新網合肥12月16日電(記者吳蘭)10卷本、22冊、1200多萬字……《劉學鍇文集》首發式暨座談會16日在安徽師範大學舉行。在當日舉行的首發式上,87歲的劉學鍇謙稱:「自己的書現在還僥倖地活著,我很知足。」
  • 再也聽不到中氣十足的爽朗笑聲了——懷念王學泰先生
    沒過多久,九十高齡的高莽先生離開了我們。今天,學泰先生也離我們而去。短短的時間內,好幾位讓人尊敬的老先生過世,世事無常,要珍惜每一次和老先生相聚的時光。提醒自己,以後要抽更多時間去看望老先生們,陪他們聊聊天。王學泰 資料圖高鐵漫漫時光,我一直回溯認識王學泰先生的一些往事。
  • 楊絳先生今晨北京病逝 世間再無「我們仨」
    國際在線綜合消息:據媒體報導,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這一消息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進行了確認。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 三十年來桑海變,百戰功成,萬裡長安遠
    十二樓臺芳草路,花落紅稀,蝶亂蜂狂語。杜宇啼鵑愁未許,夢魂猶戀江南住。《蝶戀花》三十年來桑海變,百戰功成,萬裡長安遠。一夜西風吹落雁,數聲羌笛悲秋晚。滿目江山如夢斷,無限悽涼,剩有傷心眼。幾度黃昏人不見,淚痕猶溼紅羅扇。《蘇幕遮》最難忘,君莫惜。人在天涯,無計尋芳跡。幾度東風吹雪白。桃李花開,又是春歸日。
  • 現代漢語詞典:一本書的「甲子往事」
    (資料圖片)  忠實反映時代語言  1956年2月6日,周恩來總理親自籤發《國務院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責成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從1977年5月起改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一部以確定詞彙規範為目的的中型現代漢語詞典。
  • 電梯升到6樓又返回3樓 專家提醒別拍打電梯門
    電梯「死機」 升到6樓又返回3樓  業主投訴:電梯下墜致身體不適  提醒:千萬別拍打電梯門  見習記者 陳昂  長沙鄭先生8月15日來電:昨天中午12時許,楊先生在湘江世紀城小區乘坐電梯時,電梯突然發生故障,從6樓墜落到1樓,楊先生被送往醫院。
  • 蔡元培先生的北大往事
    >那年冬天,他與北大的不解深情 1917年1月4日。 2018年5月4日,北京大學慶祝建校120周年。長期以來,北大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在各個領域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時光倒流回民國初年,當時的北大卻是一個「很多大學問家聽到都頭疼」的地方。 彼時的國立北京大學本質上是一所培養官員的學堂,官僚氣息濃厚,學風不端,教風散漫。
  • 往事如煙,願流年不負,歲月靜好,一起在詩詞裡回憶往事!
    時光清淺,往事如煙,只是時光不再。雖事已過,人已非,荏苒的歲月,滄桑了誰的容顏。但願流年不負,歲月靜好,一起在詩詞裡回憶往事!採桑子-雜憶清-史惟圓 當時已慣何曾惜,滾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當場幾度憐。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讀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
    魯迅先生誕辰120周年了。  先生生前的生存環境不是太好,所以先生曾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沒有想到的是,先生辭世這麼多年之後,他的「生存環境」似乎也是不太好。比如有個別的後生,也來「看」先生,肚子裡一些壞水就破囊而出。難免就濺著了先生的褲腳。  如果1949年後,先生依然活著,他會怎麼樣?個別後生的「看」法,不足為訓。
  • 讀睡古詩詞 靜心樓堞人如海,踏入紅塵四景同
    靜心樓堞人如海,踏入紅塵四景同。《南歌子 萬朵雲》文/陳進柏餘千株翠,松承萬朵雲。峰巒雪域嘯龍頻。巧點銀裝山色絕纖塵。.墨旅琴心客,詞軒覓月人。清歌一曲唱天真。妙點梅園自在引花嗔。《一剪梅 石榴》文/東城五月別園翠色柔。只恨春晚,草木蔭稠。
  • 楊絳先生生前曾表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 不受奠儀
    原標題:楊絳先生生前曾表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 不受奠儀  2014年7月出版的《楊絳文集》,新收錄了楊絳先生「大事記」。其中透露,楊先生這十年來,除了讀書寫作,生活中也充溢著各種平實的小快樂。而且,2012年,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陳奎元去看望時,楊絳先生曾提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的要求。
  • 楊絳先生生前表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 不受奠儀
    [摘要]我1935年在寅恪先生家看到過流求、小彭,美延則初見。美延與錢瑗同年同月生,只晚四天。她們送我三姐妹合著的《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篔》繁體字本。很好看,讀後很難過了。北青網-北京青年報5月25日報導 2014年7月出版的《楊絳文集》,新收錄了楊絳先生「大事記」。其中透露,楊先生這十年來,除了讀書寫作,生活中也充溢著各種平實的小快樂。而且,2012年,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陳奎元去看望時,楊絳先生曾提出「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不受奠儀」「的要求。相關文字如下:
  • 怎樣來形容魯迅文集的魅力?初讀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
    我生來不怎麼欣賞魯迅先生的文章,畢竟我與他不是處於一個時代的人。多數網友不喜歡魯迅的文章這是一個理由,其實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還有另一個很實在的理由,那就是小時候因為魯迅的文章,我們可沒少挨老師的教鞭。
  • 洙泗濠濮,松柏桐椿——記厲以寧著作外譯,並祝先生九秩壽辰
    2009年春天,我從北外機關調到外研社工作,有幸主持厲以寧先生文集的英譯出版。這部文集精選了厲以寧先生在1980年到1998年之間發表的關於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16篇代表性著述,其中心指導思想是:改革與轉型服務於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服務於社會普通公民的福祉。這些著述在發表時都對彼時的中國經濟實踐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代表了改革開放成功實踐背後中國經濟學派的理論貢獻。
  • 廈門—只是一片海藍藍
    廈門,沒有那椰林醉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廈門 ,一座風姿綽約的」海上花園「,四季如春,風景秀麗。從機場出來,撲面而來的是潮溼悶熱的天氣,而此時的 北京 早已是秋高氣爽了。等神州專車來接機的時候,先換一下衣服裝備,秋日的外套自然是要脫下了,穿上短袖頓時涼快了不少。
  • 惜別的海岸:海有情,人有情
    海有情,人亦有情,只是天意捉弄了人。《惜別的海岸》:為著環境未凍來完成,彼段永遠難忘的戀情孤單來到昔日的海岸,景致猶原也無改變不平靜的海湧聲像阮不平靜的心情啊---離別的情景浮在眼前雖然一切攏是環境來造成對你的感情也是無變我也永遠,期待著,咱的幸福的前程作者簡介五令書生,原名:張耀。四川巴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