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裡的山東①:當古詩行至「半程」

2021-01-11 半島網官網

白雲蒼狗,歲月不息。古時的轆轆馬車,已被往來不絕的汽車取代……

當古詩行至「半程」

大峪村的大葉柳(資料圖)

在近日出版的《歷代詩詠齊魯總匯·臨沂日照卷》中,以區縣為單位,喚醒了大量沉睡的詩歌。

其中,清代京閩官道舊線上,僅描繪臨沂市蘭山區半程鎮的詩歌,便收錄45首。「這些詩歌總體風格樸實無華,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基調。詩歌內容主要集中於兩方面:一是描繪旅途風景、展現淳樸民風;一是關注民生疾苦,書寫人文情懷。」臨沂大學文學院講師曹珂新介紹。

白雲蒼狗,歲月不息。古時的轆轆馬車,已被往來不絕的汽車取代。作為蘭山工業大鎮的半程鎮,高速、高鐵、國道、省道四通八達,全國各地的商旅匯聚於此。這些詩歌的挖掘,為半程鎮的蓄勢發展,注入了一股強大的人文動力。

人世無險夷,小心須嚴肅

以詩為線,當年古人眼中的很多場景,依舊可以找尋。

半程並未設獨立驛站,卻處於南北行旅往來的必經之路上。當年,半程這個炊煙嫋嫋、有桑有田的小村落,如同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為過往行旅提供休憩之所。跋涉人生之旅的靈魂曾在這裡發出感嘆——

有興致極佳者,如徐維城有「俯視九州盡,高吟萬古空」;

有意猶未盡者,如樓杏春「邂逅難忘此,何時續舊遊」;

有思鄉情切者,如潘曾瑋「枕上安排千裡夢,燈前靦縷八行書,偏生歸雁近來無」;

有感悟人生者,如顧宗泰「何止行路然,冰淵君子獨」;

有憂國憂民者,如周綸「始知荒政繁,軫恤此極則」。

「在有些詩人眼中,半程有時是可憎可怖的。」臨沂大學文學院講師劉曉臻介紹,張雲璈和李宗昉兩位詩人都以《半程湖》為題寫了一首詩,描寫了雨水衝壞道路,積潦來往之人粘於泥淖之中,寸步難行的窘迫景象。張雲璈還吐槽當地人據此謀財,「行人對此空徘徊,鵠面鳩形來數十。以馬作船人作馱,客眾行囊同負荷。千錢扶一車,百錢持一裹。彼曹視此作奇貨,稍不遂其欲,日暮途遙安可過?」

千人千面。隨著古人的目光,在古人的詩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鮮活的半程。

清代以前,半程便地處交通要道上。春秋時,從地處海濱的莒國到尼山以西的魯國,有一條傳承千年的鹽道。在今半程東側,有村名「郝埠」。在隋朝時,有鶴姓人來此建村,依託從半程往東延伸的交通運輸幹線,鹽海貨商絡繹不絕,成為商埠,所以最初命名為「大鶴埠」。

到清代,半程的地位隨之升格。統治者為避開水災頻發的兗、徐地區,改官道由泰安經新泰、蒙陰、沂州、郯城出山東境,稱山東東路,亦稱京福官道山東段。

在古人日記中,對半程也多有記載。1800年,作為副使的清代官員李鼎元,奉詔赴琉球冊封琉球中山王。他作《使琉球記》,對行程所見所聞、所歷所思,語焉甚詳。其中記歷半程所見:「又二十裡,宿青駝寺。……十五日,陰,微風。山行五十裡,過沂州徐公店驛,至伴城食。山於此盡,平郊麥苗較茂。又五十裡,宿沂州府沂州驛。」

李鼎元所言伴城,即今半程,李鼎元從青駝寺驛站向南至半程,只覺得「山於此盡,平郊麥苗較茂」,那是因為自半程向北而行有一嶺,名曰「大峪」。

大峪嶺,地處半程鎮北部山區的邊緣,由此向北地勢開始起伏。「以前汽車少,人們騎著自行車、三輪車經過這裡,都得下車推過去。我們村現在叫『大峪村』,以前叫『大峪崖』。」大峪村黨支部書記孫連江說。

一個「崖」字,點出地勢之險。清代進士顧宗泰所作《發伴城遂踰大峪嶺》:「山自伴城來,層巒互起伏。此嶺勢較高,蒼寒奪人目。舍車躡盤陀,隨徑歷崖谷。回看車下坡,失勢奔圓軸。」這大峪嶺地勢之崎嶇、之險峻,讓不得不下車步行的顧宗泰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他更發出了「人世無險夷,小心須嚴肅,高峰亦平陸」的感悟。

九年後,待顧宗泰再次行經半程,他的馬車走到大峪嶺前已至夜半。他挑起車簾,明亮的月光灑滿山林。他走下馬車,準備走「之」字形費力地翻過崖嶺。他到嶺頂時,回頭看來時路,仍心有餘悸,「豈必太高危,即此心震肅。我行亦已屢,惴惴恐不足。何止行路然,冰淵君子獨」。

「乾隆溝」旁立大葉柳

在清宣統元年(1909年)測繪的《山東省地圖》中,大峪村便被標註為「大峪崖」。相傳,該村在明洪武年間建村。在漫長的村史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傳說,最有意思的莫過於「乾隆溝」的故事。

說起「乾隆溝」,不得不提大葉柳。大葉柳是一株粗壯挺拔的大柳樹,佇立在大峪村村委門前,樹下有一臺石碾。茶餘飯後,村民們喜歡聚於樹下,納鞋底、逗孩子、拉家常。

傳說,乾隆皇帝南巡途中經過半程鎮,不知是不是翻過大峪嶺讓隊伍感到疲憊,或面對突然平坦開闊的風景讓他想要駐足停留,他曾背靠大葉柳,休憩片刻。

傳說可能為真,當時縣官為此事專門立碑。只可惜,石碑在特殊年代被充作橋板,後又因道路修建被埋於地下。2020年夏初,大峪村將大葉柳下的石碑挖出。經歷過漫長歲月的摧殘,只有一塊石碑上尚有「道光八年六月」幾個字跡隱約可見。

孫連江說,大葉柳曾遭雷擊枯死,但在清朝末年重新抽枝發芽,枯木逢春,直到今日仍枝繁葉茂。據說乾隆皇帝在大葉柳下歇腳後,向南而去,順著一條小路走回官路,這條小路一側便是「乾隆溝」。

乾隆皇帝走過「乾隆溝」只是偶然,並不在原定路線內。皇帝出行,線路規劃必然十分嚴謹,各地州府也是準備充足。乾隆二十九年十月初十,山東巡撫崔應階奏稱,山東省境內自德州至郊城,計陸路八百零二裡,分為十三站,內行宮四處,大營九座,尖營二十二座。其陸路御道,要求中心路寬一丈六尺,兩旁寬各七尺,並堅實、平整,不得隨意彎曲,來前石橋要鋪黃土,路面要灑水清塵。

按以上標準,「乾隆溝」的誕生純屬意外。在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巡山東的旅程中,究竟是哪一次路過半程已不可考。大葉柳和石碑,依舊講述著那段歷史。

由大峪村沿官道向南,有一處名為「閔沂墩」的村莊。墩,又稱墩臺、煙墩,為古代的報警臺。明朝至清初,在邊境五裡設一墩臺,遇到緊急情況時舉煙為號,放炮一至數聲,接遞傳報。

康熙七年,各省水陸官道均設墩臺,下有營房,派兵駐守,有偵緝瞭望、巡邏、查緝匪盜、守衛交通等職責。凡發現寇匪,由墩臺舉火,如遇緊急軍機,皆由其傳報,路過官員、糧餉、囚犯皆由其接替護送押解。

閔沂墩村北有一墩臺,相傳為秦朝時所設。清乾隆年間,現居民由山西省洪桐縣喜鵲窩遷來,因此地麥田豐饒又臨近墩臺,建村時取名「麥子墩」,後因當地口音演化為「閔沂墩」。只可惜,村北的墩臺在民國年間被拆除。

繼續向南,就來到沙汀社區。在這個由五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的社區中,最有淵源可尋的是後沙汀峪村。後沙汀峪村位於古官道一側,該村發現新石器及商周文化遺址。在四千五百年前這裡已有人類文明。

「沙汀」字面意思為臨水沙平地,最早出現在柳永的詩詞「沙汀宿雁破煙飛,溪橋殘月和霜白。」「沙汀」作為村莊的名字總是讓人充滿遐想。這裡也曾經是詩經《採薇》裡描述的樣子,蒹葭蒼蒼,在水一方的愛情故事,也許曾在這裡演繹。

「半城」「伴城」與「半程」

在半程,有諸多不可考究的歷史片段。關於半程的地名來源,也是眾說紛紜。不過有史可查,有據可依的莫過於兩種。

一說半程曾為南梁大將王僧辯屯兵的地方。古漢語中「辯」通「辦」音,稱這個古城為「辦城」。史書中記載半程多為「半城」「伴城」或為其演化而來。《太平寰宇記》記載:「王僧辯城,在縣東北五十裡。梁將王僧辯屯兵於此。」

上述的縣,即臨沂縣,「臨沂縣,依舊三鄉。本漢舊縣也,屬東海郡,東臨沂水,因以為名。……隋開皇十六年,於今縣理東二十六裡故郈城復置臨沂縣,屬沂州。」位置大約可覆蓋今蘭山區,而蘭山區東北五十裡正是半程鎮所在。

王僧辯,字君才,南朝梁名將。他出生在北魏,是一名「官二代」,學識淵博,在北魏當了幾年「公務員」,後來隨父親跳槽到南朝,追隨梁武帝之子湘東王蕭繹鎮守荊州。他智勇兼備,所經戰陣,屢獲勝利,官至驃騎大將軍、尚書令。

在那個政權不穩、朝局動蕩的年代,將軍不是在徵戰就是在徵戰的路上。在王僧辯戎馬的一生中,他曾率領他的將士們在這裡停留。隨著戰事推進,在某個清晨,大將軍揮舞著長槍拔營而去,而他的名字卻留在這個小鎮。

與歷史人物的演繹不同,另一種說法認為,最初的半程鎮,是從北京到南京,到此為半程。其實,半程並不是兩京之間的中心,距離北京稍遠,距離南京略近。確切地說,半程應在沂州府城驛站至青駝寺驛站的中點上,青駝寺驛站距臨沂縣驛站九十裡,半程距臨沂縣四十五裡,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半程。

兩種說法,均有其合理性。1月7日,在半程商貿市場東側曬太陽的居民鹹玉廣說,他幼時便聽老人講過驛站故事。一個縣官到半程,一天晚上出於好奇,拆了一封官府文書。在油燈下面看時,他一不小心,文書燒掉了一個角。偷看官府文書本來就是個大罪,現在又燒壞了,是犯死罪的。

縣官趕緊請師爺救他,師爺說:「我能救你一命,可不知多少人會因此丟官。」他拿起那封信,放在火裡燒掉,將空信封繼續向下傳遞。結果,到了目的地,信封裡什麼也沒有,也查找不出在哪個驛站出了問題。驛官也只得到一個撤職處分,沒有掉腦袋。但沿途所有的驛站都受到牽連,撤銷官職。

在途經半程的行旅中,有諸多見證歷史瞬間的人。三百多年前的一天傍晚,途經半程的清代文學家洪昇遇到了運送軍事輜重的羽林軍,只見「腰間插羽箭,臂上懸雕弓。鐵衣帶殘雪,朱旗翻朔風」。一派肅殺之氣,被這支隊伍護送的是幾門大炮,心繫家國的洪昇趕忙上前詢問,得知羽林軍是要把大炮等火器運往閩中,他不禁想起了這三年裡戰事頻發的東南沿海,感嘆道「釣臺堆骨白,劍津流血紅;荊棘萬家長,雞犬千村空……哀哉瀕海民,喪亂安所窮……」

在半程東側的北褚莊村,據傳清康熙年黨爭之人的褚姓官員,順著官道南下,來此立村,後因犯罪被抄家,族人不知去向。半程的傳說還在繼續……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冬至讀古詩12首冬至古詩詞,感受古人冬至氣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讀古詩12首冬至古詩詞,感受古人冬至氣氛 冬至(今年冬至時間為2020年12月21日,即明天),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冬至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人崇尚陰陽學說,認為冬至是一年中陰極之至,陽氣始至,是陰氣最重的時候,但物極必反,陽氣自冬至後,就開
  • 描寫關於七月的古詩詞唯美 形容7月美好寓意的古詩句子
    夏天給人的感覺就是酷熱難耐,盛夏燥蟬,在這美好的大自然裡,古代的詩人描寫了時值七月滾燙的詩句,傾聽來自盛夏的讚歌。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描寫關於七月的古詩詞句子欣賞。  描寫關於七月的古詩詞唯美  《即事黃州作》  唐·杜牧  因思上黨三年戰,閒詠周公七月詩。
  • 不會背誦古詩詞 被要求抄寫6000遍
    核心提示: 一條「被要求抄古詩」的微博,將陝西省商貿學校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位自稱是該校學生的網友稱,學校組織學習背誦國學經典古詩詞,有的學生背不下來,老師要求將120首詩詞,每首抄50遍,一共6000遍。
  • 古詩詞鑑賞:賞析詩句含義題
    擬古詩(其六)[南北朝]鮑照束薪幽篁①裡,刈黍寒澗陰。朔風傷我肌,號鳥驚思心。歲暮井賦②訖,程課③相追尋。田租送函谷,獸藁④甲輸上林。河渭冰未開,關隴雪正深。答擊官有罰,呵辱吏見侵。不謂乘軒⑤意,伏櫪還至今。[注]①幽篁:幽暗的竹林。②井賦:天賦地租。
  • 給孩子做古詩啟蒙,死記硬背可不行,不如試試這套「古詩遊戲書」
    有人說,學習古詩詞是因為你是中國人,就得讀古詩。有人說,學習古詩詞是為了老師,為了課堂,為了考試。有人說,學習古詩詞是因為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火了,"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讀古詩詞。根據心理學研究:讀書,對孩子大腦發展有很大的好處,因為古詩詞的韻律和節奏感能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 捐贈物資配上古詩詞,日本人這一次的做法,4句古詩用得太妙了!
    可能很多人已經看到了在這一次關鍵的時候,日本友人給大家送來了不僅僅是物資,還有一些關於文化的東西,古詩詞被寫到了物資箱上,這也讓大家既感覺到開心,又感覺到了深深的自責!開心可以理解,但自責又是什麼?深入到主題的背後,其實大家如果有自責也是正常,畢竟在當下時候,鄰國的友人居然用古詩詞比我們還要用得好。
  • 孩子學古詩就是為了考好語文?不全對!還有一個科目和古詩有關
    文|凝媽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瑰寶,其中古詩詞更是被廣為傳唱,在這幾年也逐漸被發揚光大。疫情爆發之初,日本捐贈物資上寫的詩句,讓我們莫名感動。「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鄕」,「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 小學生背古詩背哭了,學習古詩會怎樣,孩子該不該學,答案在這裡
    微謝櫻桃:「為什麼要感謝櫻桃」學習古詩好處多多,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古詩卻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古詩意思雖美,卻非常枯燥難懂,有時需要家長在一旁給孩子解釋清楚意思,孩子才能明白。乍展芭蕉,欲眠楊柳,微謝櫻桃。趁取春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
  • 有關重陽節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遍挿茱萸少一人「是什麼意思?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怎麼讀?茱萸拼音:[zhū y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文:作者: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莫用功利心看古詩文背誦
    (中新網1月17日)  一些經典的古詩文之所以經久不衰,就在於它們能夠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與心理共振。一個優秀的古詩文作品,不僅具有文學上的審美趣味,還具有精神之美和價值之美。穿越千年的古詩文與普通個體的人生與命運發生關聯,並在個體精神世界疲憊、懈怠、乾涸的時候給予他們心靈上的甘霖,浸潤心靈、直入人心。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學生王同學認為,為何要迎合大部分人的錯誤而不糾正呢,「如果說都改成讀錯的拼音,可能會覺得說方便了,但是也缺少了感覺,像古詩詞之類的,改了讀音其實就改了字意,在理解古詩詞方面會有些不同,而且考試的時候真的腦子裡亂啊,搞不清到底是哪個讀音。」
  • 書薦丨《尋找古詩之美》:212首時光浣洗的古詩詞,200餘幅生趣盎然...
    《尋找古詩之美》傅國湧 主編領讀文化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尋找古詩之美》一共三冊,第一冊60首(全詩注音),適合6-8歲的孩子,第二冊70首,適合8-10歲的孩子,第三冊82首,適合10-12歲的孩子。詩可誦讀,亦可入畫,畫家任學林特意為本書繪製二百多幅水彩插圖,這些畫既與古詩意境相對照,又充滿了畫家自己的奇思妙想,這些與兒童有關的詩意畫活潑可愛、生趣盎然,是一個畫家體悟詩人心靈的產物,是心靈與心靈的相互呼應。畫中微妙的色彩、靈動的線條,仿佛賦予了這些古詩詞新的生命。你看,隔著千年的時空,那古老的詩意,再次躍動了起來。本套書亮點:1.
  • 從古詩詞裡走出來的美人,傾國傾城,美若天仙
    我國古代四大美女與西施有關的古詩詞有:李白的《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薴羅山」;王維的《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與王昭君有關的古詩詞有與楊貴妃有關的古詩詞有:李白《清平調》裡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白居易的《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當然,日常生活中的素顏「美人」也是比比皆是。
  • 孩子背古詩,怎樣才能過目不忘?原來聰明的家長早就找到方法了
    這句話是東北的一位小學生,在背古詩詞的時候,覺得這詞寫得簡直莫名其妙,不解之下發出的疑問。可能你要問了,究竟是哪首古詩詞,居然讓孩子讀出要「謝謝櫻桃」的意思?我找了原視頻,原來小朋友背的是一首題名為《柳梢青花朝春分》古詩詞,是清代的顧貞觀寫的。這首詞裡的一句「欲眠楊柳,微謝櫻桃」中的「微謝櫻桃」,小學生錯誤地理解為了:微微地謝謝櫻桃。
  • 1137道趣味訓練題,幫孩子學透古詩詞!
    >編著的《小學課本裡的古詩詞》(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不僅能夠幫助小學生正確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品味古詩詞的意境,更能用融合難點、重點、興趣點、拓展點的1137道趣味訓練題幫助小學生輕輕鬆鬆學透古詩詞。
  • 古詩取名字大全男孩版,楚辭詩經男孩名字霸氣!
    這一年裡,又會有許多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大家都知道古詩詞楚辭裡很多適合男孩取名的句子。那如何應用古詩詞為男孩起個吉祥名字呢?,怎麼為寶寶在楚辭裡挑選一些獨特內涵的字做為寶寶名字。也是我們父母在起名的過程中常常碰到的問題。
  • 小學1~6年級古詩詞分類,名句歸類、成語、諺語、歇後語、俗語等
    簡單有簡單的問題存在,學生會因為簡單,忽視複習過程裡很多的小知識,而這些小知識也會是考試內容的「常客」,所以複習時就得對這些內容加大背誦力度。究竟期末會考到哪些小知識呢?詩詞是小學語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好古詩詞,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和想像力,還能領略其中的自然美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小學所學的古詩詞多而繁瑣,不利於孩子複習。
  • 孩子總說古詩詞學習太枯燥?這本書讓10000+兒童愛上詩詞,真的牛
    有人說,學習古詩詞是因為你是中國人,就得讀古詩。有人說,學習古詩詞是為了老師,為了課堂,為了考試。有人說,學習古詩詞是因為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火了,"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讀古詩詞。根據心理學研究:讀書,對孩子大腦發展有很大的好處,因為古詩詞的韻律和節奏感能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 四季古詩|冬季古詩18首(上)
    之前有家長私信問我關於孩子背古詩的事情。拋開那些喜歡國學、喜歡古詩詞的孩子不講,只講譜娃。學古詩的基本要領:不能光背要理解。背誦只是從字面意思上記住了這首詩,深層次的理解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內容。結合場景。帶孩子旅行的時候,可以和他分享詩句;應季時節,也可以學一些應季的詩。結合實際情景,可以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剛學的時候不要貪多,最好能一周背、默一首。
  • 2021年給大家推薦一本詩詞日曆,每天一首古詩詞!
    在這個特殊的年份裡,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似乎也變得模糊。日曆都來不及翻,日子就倏地逝去了。小時候,每個人家裡都會掛著一本日曆。厚厚一本的老式日曆,薄薄的紙張上印著粗糙的紅色數字,顯示著每天的節氣風水和宜忌事項。每天清晨,伴隨著大人撕下昨天日曆的「刺啦」一聲,新的一天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