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府工作回顧
2018年,在區市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興慶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和「綠色、高端、和諧、宜居」城市發展理念,攻堅克難,銳意進取,較好地完成了興慶區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2018年,興慶區預計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
零售總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均位居自治區22個縣(市)區第一。
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04億元,同比增長10.5%;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44億元,同口徑下降9.1%;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剔除濱河新區)141.6億元,同比增長1%;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5億元,同比增長7%;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88元,同比增長8%;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45元,同比增長8.5%。
現代服務業
「兩大商圈」格局加速形成。友愛新商圈加快建設,興慶萬達廣場、榮恆星星小鎮等20個總投資550億元的項目穩步推進。投入3938萬元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全年接待遊客112萬人次、同比增長15.4%,實現旅遊收入9600萬元、同比增長11.9%。
特色產業
「興慶花卉」一枝獨秀,引進國內外花卉新品種48個,花卉種植面積達7600畝、產值2.1億元,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西部花卉產業高峰論壇,農業高科技智慧示範園獲評自治區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區。
項目建設
全年實施各類項目102個,總投資875億元,其中100億元以上項目2個,50億元以上項目4個,10億元以上項目23個。成功引進萬達、萬科等世界500強企業,實施招商引資項目57個,到位資金居銀川市各縣(市)區第一。
精準脫貧
新建、擴建扶貧車間5個,投入3900萬元建設蘇銀合作、周景世榮花卉產業園,扶貧產業帶動2355名建檔立卡戶就業增收。搬遷安置勞務移民1095戶4667人,建成生態移民「多代多人」住房232套。完成脫貧退出2492人。
汙染防治
全面完成自治區交辦的環保重點任務,168件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轉辦件全部辦結銷號。打好藍天保衛戰,拆除改造燃煤鍋爐75臺,完成散煤治理5395戶,建成清潔煤配送中心5個,優良天數佔比77.5%、同比上升9.8%,PM10、PM2.5同比下降18.8%和22%。
農村改革
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壯大,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10個,產業化龍頭企業增至21家,帶動2.5萬人增收。推進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建設,確定農村社區建設試點13個。
現代農業
落實糧食播種18.99萬畝、瓜菜種植5.62萬畝,實現奶牛存欄3.2萬頭、名特優新水產養殖6800畝,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達43個,實現農業總產值14.42億元、同比增長5%。成功承辦首屆銀川「中國農民豐收節」。
鄉村風貌
通貴鄉二三期、掌政中心村等5個集鎮安置區建設順利推進,掌政華夏河圖被列入自治區特色小鎮項目。投入2.86億元新建、改造農村道路36.7公裡,全長13.6公裡的興慶路建成通車,行政村路面硬化實現全覆蓋。興慶區被確認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城市建設
投入2.33億元對南門廣場及周邊環境進行提標改造,投入1841萬元,改造老舊小區32個5.65萬平方米、背街小巷18條。投入1270萬元完成大新二期康居安置區建設工程。新增停車場5000餘平方米、綠地5公頃,城市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43.65%和42.85%。
基層治理
投入9800萬元實施社區陣地建設項目39個,社區陣地全部達標。建成全市首個憲法廣場,組建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站點154個,榮獲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舉辦首屆「十佳」社區治理金點子評選活動,康馨社區工作法入選民政部100個優秀社區工作法,北關社區獲評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
教育高地
投入5.3億元,新建、續建銀川市第十二中學、興慶區第三十二小學等13所學校,新增學位8400個。新增普惠性幼兒園7所,在全區率先開展小學生課後託管服務,25所小學1000餘名學生受益。推進「首都帶首府」教育合作,「集團化」辦學覆蓋面不斷擴大。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4所學校建成「智慧互動課堂」。中考升學率同比上升4.16%。
社會保障
引進8家社會組織對15個養老服務站點實行專業化運營,為1094名困難老年人、殘疾人購買居家養老及託養服務。城鎮新增就業1143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364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消零。培育創業實體701個,帶動就業2663人。
醫療衛生
建成通貴鄉衛生院、新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派駐百名醫師支援鄉鎮(社區)衛生院(中心),家庭醫生籤約25.9萬人。設置中醫館(診療區)8家。穩步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對接區市醫療機構開展遠程診療3.4萬例。區市5家公立醫院與轄區3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立內部醫共體。
科技文體
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全年財政R&D經費投入1699萬元,實施本級科技項目27個,落實科技後補助資金139萬元。文化事業持續發展,提升改造各類文化服務站點14個,開展「四送六進」1585場次,舉辦「喜迎60大慶·共譜新篇」主題活動530餘場次,興慶區圖書館獲評全國二級圖書館、廣場舞作品獲得全國比賽一等獎。
平安興慶
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打掉涉黑涉惡團夥3個,刑事案件發案率同比下降13.7%,破案率同比上升6.6%,獲評自治區「2017年度平安縣區」。化解信訪積案90件,辦結中央第八巡視組交辦信訪件149件。加強民族宗教工作,民族團結工作開創新局面。
體制改革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劃轉下放行政職權事項82項。整合審批窗口,實行「一窗受理、一印審批」,辦結時限由4013個工作日壓縮至1368個工作日,縮減66%。將806個事項95項要素全部錄網辦理,實現「不見面」審批。深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將180名執法人員派駐鄉鎮、街道,實現執法力量下沉。試點街道社區改革,建立街道「四辦一中心」7個,設立社區服務站23個,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
過去的一年,興慶區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等國家、自治區榮譽47項,獲得銀川市榮譽52項。全面完成了「十三五」勞務移民搬遷安置任務,有效改善了近10萬老舊小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基本實現了建成區集中供暖全覆蓋,建成了興慶區首個一級農村公路,「放管服」改革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600億元大關。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意義深遠。興慶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區市黨委、政府和興慶區委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新發展理念,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認真踐行「綠色、高端、和諧、宜居」城市發展理念,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實現「興慶率先」,努力把興慶區建設成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經濟強區,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貢獻興慶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2019年主要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5%
2019年將著重做好八個方面工作
推動轉型升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加快提升改造新華商圈,高標準建設友愛商圈,擴大商貿業集聚效應,啟動新百大廈北側片區改造項目,推進興慶萬達廣場、中環大廈、榮城鴻嘉廣場等高端商業項目建設,加速創建自治區全域旅遊示範區,紮實推進農業休閒、冬季冰雪、溫泉療養等旅遊板塊建設,探索「旅遊+」聯動發展模式,構建「三區一帶」全域旅遊新格局,力爭全年實現旅遊接待人數128萬人次、旅遊收入1.12億元以上。
建設總投資2270萬元的玉松旺園藝智能溫室、宏茂園藝研發中心,舉辦花卉產業高峰論壇,穩步提升花卉產值。發展壯大康養產業,加快推進寶豐醫院、上海交大國際健康學院等重點項目,推動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有效融合,構建集養老、醫療、康復於一體的新型醫養結合體系。
積極引進一批現代物流、文化旅遊、通用航空等新業態項目,力爭鳳城水鄉、春蕾小鎮及總投資160億元的恆大足球小鎮等22個項目落地,實現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81億元、上爭資金10億元以上。
實施精準扶貧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高質量完成4700名建檔立卡戶脫貧任務,實現濱河家園5個貧困村脫貧出列。強化結對幫扶,落實「一村一策、一戶一策、一人一策」,力爭群眾滿意度95%以上。
新建月牙湖肉牛養殖園區,新增600畝蘇銀合作日光溫室,擴大紅樹莓、奶牛、肉兔等特色種養殖規模,建設2個產業扶貧示範村,培育5家扶貧龍頭企業,扶持10個扶貧產業合作社。支持企業建設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力爭實現建檔立卡戶勞務輸出1萬人次、穩定就業1000人。
投入5000萬元實施高效節水灌溉2000畝、鹽鹼地改良1萬畝。啟動244國道月牙湖段改擴建工程,投入4036萬元建設總長20公裡的農業示範園區道路,實施月濱路亮化工程,全面改善月牙湖鄉農業生產條件。
抓好汙染防治擴大生態環保成果
實現PM10、PM2.5同比下降、優良天數率75%以上。確保建成區裸露空地、堆土場整治率達100%。深入開展餐飲油煙汙染治理,試點餐飲油煙排放電子監控模式。持續推進秸稈禁燒源頭管控,確保秸稈綜合利用率94%以上。
深入推進河長治河,實施永二乾溝、銀東乾溝、二二支溝等溝道綜合整治工程,確保水質持續改善。加強農村生活汙水收集處理,確保通貴鄉、掌政鎮、濱河家園汙水處理廠達標投運。實施濱河水體溼地公園綠化工程,推進東郊水源地長效保護,打造水清、岸綠、景美水環境。
嚴格管控農業面源汙染,創建農業「三減」示範區2個,確保農藥、化肥、除草劑用量同比下降15%,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化畜禽養殖汙染防治,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出戶入園,確保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率90%以上。
推進鄉村振興壯大「三農」發展動能
投入1800萬元實施通貴鄉人飲鞏固提升工程。實施濱河大道景觀提升等8個綠化項目。力爭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65%。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創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達標村12個,力爭4個規劃村莊達到美麗鄉村建設標準。穩步推進國家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建設,完善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機制,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鄉村文明程度。
強化城市管理提升和諧宜居品質
實施湖濱街體育巷低效用地改造項目,完成大新三期、新水橋二期39萬平方米安置區建設。實施景博路、西橋巷等8個街巷綠化工程,新增城市綠地5公頃,力爭城市綠地率達43.7%。投入1000萬元改造背街小巷,投入1500萬元改造老舊小區。
深化「5+1」城市道路機械化洗掃作業模式,提升環衛保潔水平。新建、改造環衛工人休息室10個、公廁6座、垃圾中轉站7座。推行垃圾分類歸口管理,增加12個垃圾分類試點社區,進一步提高垃圾分類覆蓋率。
試點「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合理調整社區網格,建立社區事務聽證、矛盾調解、工作評議等制度,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加快社會組織孵化培育,篩選20個社會組織入駐創新發展中心,拓展豐富社區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
保障改善民生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投入2.4億元,新建、續建銀川五幼分園、興慶區第三十三小學等6所學校,新增辦學面積4萬平方米、學位4080個。引進北京、上海等地優質教育資源,深入開展合作辦學,鞏固集團化辦學成果,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擴大公辦、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實現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72%以上。深化「網際網路+教育」,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擴大「智慧互動課堂」覆蓋面。
成立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社35個,組建掌政鎮蔬菜經濟聯合體和通貴鄉糧食經濟聯合體。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帶動2.6萬名農戶增收。提標改造集鎮農貿市場,藉助京東、順豐等知名電商平臺擴大農產品銷路。
積極對接優質醫療資源,與轄區三級醫院建立緊密型醫療聯合體,推動縣鄉村一體化醫療服務進程。建設銀古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塔橋家園等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加強疾病預防控制,落實「七免一救助」,高質量開展14類54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推進改革創新釋放制度供給紅利
依託綠地21城企業公園和「雙創」基地,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8家以上,繼續實施「雙創」基地中小企業成長培育計劃,積極創建國家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加速引育集聚人才,力爭引進12個高層次人才團隊、30名高層次人才。
加快推進「不見面、馬上辦」,將39項公共服務事項下放至鄉鎮(街道)和村(社區)。進一步優化辦事流程,推行「一對一」審批方式,簡化100個高頻次事項辦理程序,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力爭辦結時限再縮減20%。
加強自身建設打造人民滿意政府
堅決整肅懶政怠政行為,以「釘釘子」的勁頭抓實抓細各項工作,讓事不過夜、馬上就辦成為工作常態。始終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問題、作決策、抓工作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決好關乎群眾衣食住行的實際問題,時時做到與群眾同甘苦、共憂樂。
嚴格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及社會各界監督。堅持代表委員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制度,落實「三重一大」集體決策機制,推行政府部門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制度,把依法行政、依法辦事貫穿於政府決策、執行全過程。全面推行「政府開放日」,及時回應輿情和社會關切,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控「三公」經費,切實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嚴格落實政府黨組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切實履行「一崗雙責」,主動接受紀委監委監督。強化政府債務管理,規範政府融資行為,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嚴防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工程招投標、政府採購、土地徵收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監管,深入開展損害群眾利益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
登高望遠天地寬,砥礪奮進
譜新篇。興慶區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在區市黨委、政府和興慶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實苦幹、開拓創新,為實現「興慶率先」,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本報記者孫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