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頭鄆哥(作者原創授權)
之前,筆者與大家品讀了《蕩寇志》(《水滸傳》續書,清代俞萬春著)第一百一十四回,梁山用奔雷車將雲天彪、陳希真等逼入二龍山,官軍反敗為勝的關鍵人物劉慧娘卻病重,眾人只好派人到高平山尋找神醫徐和幫助。今天我們繼續品讀《蕩寇志》第一百一十五回「高平山唐猛擒神獸,秦王洞成龍捉參仙」,看看後續發展如何。
情節簡介:範成龍在竹林中遇到的老婦人原來是故交唐天柱之妻,因唐天柱身故,與兒子唐猛住在高平山。範成龍與唐猛相見,受邀在其家住了一夜,第二日起身前往徐和家,徐和得知劉慧娘病重,告知只有參仙的血可以救劉慧娘,但由於高平山內出現了一隻兇猛的神豹,無人敢進,因此無法捉參仙。範成龍於是返回唐猛家,邀請其幫助一起除掉神豹。唐猛、範成龍等七八十人前去神豹巢穴,唐猛獨守一條道路,正好與神豹相遇。唐猛獵槍打不中神豹,與神豹摟抱在一起滾入溝中,幸得範成龍等聽到槍聲趕來,合力殺死了神豹。之後徐和利用參仙的特性,與範成龍、唐猛設計將參仙騙入秦王洞,最終範成龍活捉了參仙,在回去的途中,參仙裝死,範成龍被騙,參仙趁機逃脫,眾人追趕不上。
都頭曰:此回是《蕩寇志》一書神話色彩較濃的一回,也是範金門批語質量較差的一回,作者借範成龍替病重的劉慧娘尋找神醫徐和一事,衍生出了獨角神豹、參仙等神物,看著很是熱鬧。金聖歎在批《水滸傳》時曾說:「《水滸傳》不說鬼神怪異之事,是他氣力過人處。」而一向崇拜金聖歎的俞萬春偏偏用了一整回的篇幅來寫獨角神豹、參仙等鬼神怪異之事,還妄想以此與《水滸傳》並駕齊驅甚至超過之,不知是何想法。此外,作者又精心塑造了一個用來「壓制」武松的雷將唐猛,意圖以此來把家喻戶曉的武松打虎故事比下去,但結果顯而易見,仍以失敗而告終,至於為什麼會是這個結果,筆者在下面將會具體分析,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本回中涉及的歷史典故。
本回所引典故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典故是唐猛與獨角神豹交手時,「那豹就那聲槍裡撲到唐猛身上,兩隻前爪搭著肩胛,張口待咬。唐猛撇了鳥槍,就勢子向那豹的胸腹下搶進去。」範金門在句末批道【博浪一椎。】所謂「博浪一椎」即指秦末張良刺殺秦始皇一事,據《史記》記載:「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也就是說張良曾經遣力士倉海君用鐵椎刺殺秦始皇,可惜最後打錯了目標,行動失敗,當時的情況十分緊急。範金門在這裡用「博浪一椎」,當然是想說唐猛與神豹搏鬥,情況十分緊急,就像當初倉海君扔鐵椎刺殺秦始皇一樣。
第二個典故是範成龍等活捉了參仙后,「眾人無不歡喜,飛奔回來。下得山時,平地上行不得百十步,離徐溶夫家已是不遠,聽那參仙,聲息全無,動也不動。」範金門在這裡批道【暗用蘇長公黠鼠賦。】範金門所說的蘇長公即蘇軾,因為蘇軾為蘇洵長子,因此後世尊稱他為長公。《黠鼠賦》相傳為蘇軾11歲時寫的文章,內容是一隻老鼠通過裝死騙過了蘇軾和童子,最終利用他們的疏忽逃走的故事,作者用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做事時要精神專一。專一則事成,疏忽則事敗。《蕩寇志》中參仙正是通過裝死令範成龍等放鬆警惕,最終成功逃脫,其創作靈感就是來自於蘇軾的《黠鼠賦》。
說完典故,我們再來深入比較一下本回中俞萬春濃墨重彩塑造的人物唐猛,《水滸傳》原著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為了能超過這個經典,俞萬春特意塑造了「唐猛擒豹」這個故事,按照作者的邏輯來看,首先唐猛是「生擒」,武松是打,前者難度當然更大。其次唐猛「生擒」的是神豹,按照文中徐和的描述:「這豹子不是胎生的,乃虎鱨魚所化。虎鱨在深潭底下潛修三百年,能化獨角豹,勇猛勝於凡豹。」而武松打的是一隻普通老虎。綜上,唐猛擒豹要與武松打虎還厲害,所以後文中唐猛在與武松相遇時,吹噓自己:「你莫慌,我姓唐。豹子乃是虎中王,你打老虎我打豹,算來還是我逞強。」文中雖這麼寫,但真是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不妨結合原文以及範金門批語來詳細比較一下「唐猛擒豹」和「武松打虎」。
第一個是膽量。《蕩寇志》為了突出唐猛膽大,在寫眾人去守神豹巢穴的三條路時,特意安排唐猛獨自守在最危險的碎石坡。原文中眾人看到碎石坡有塊巨石時,唐猛道:「有此巨石,還怕沒處躲閃!你們都去守那兩條路,這條路上讓我一人在此。只愁這孽畜不來,來時不能活捉,也結果了他。」 範金門連續批道【此句是安慰眾人語,並非籌劃自己。】、【奇語驚人,武松、李逵再不敢說。】後文中唐猛又要獨自守碎石坡。範金門又批道【武松不敢、李逵不能,所以拔幟自成一隊也。寫唐猛性情,又是一種。】我們比較原文,完全可以說範金門的這些批語是胡說八道,因為恰恰後文遇到神豹時唐猛自己趕忙躲到了巨石後面,而且唐猛那樣類似的言語在《水滸傳》原著中武松、李逵都說過,因此說唐猛膽量比武松、李逵還大是毫無邏輯的,範金門在這裡的批語完全是「捧臭腳」,屬於無聊吹噓一類的語言,不值一哂。
第二個是武藝。《蕩寇志》中唐猛是如何「生擒」神豹的呢?原來「兩個只就坡上顛倒打滾,不覺滾落深草坑裡去。兩個都掙扎不得,只得呼呼的喘氣。唐猛心生一計,待咬斷豹子的喉管,一時匯不轉頭來,只在頸脖邊著力啃咬。」後來還是範成龍帶領眾人趕到,用矛刺死了神豹,又用石頭砸碎了神豹腦袋,唐猛才敢鬆手,這樣的行為也配叫「生擒」?所謂的神豹,表現和普通老虎毫無二致,如果唐猛獨自一人沒有範成龍等的幫助,那麼最終結果如何還是個未知數,咬傷脖子並不代表就一定能取勝的。反觀武松赤手空拳打虎、李逵斧劈四虎都是憑藉一己之力,孰優孰劣想必大家一目了然。
第三個是人品。《蕩寇志》為了表現唐猛比武松、李逵還厲害,特意描寫其不怕普通的老虎,在原文中眾人殺死神豹後,唐猛和範成龍吹噓道:「不瞞哥說,我去年也曾兩次空手活捉兩隻大蟲,卻不恁地費力。這畜生果然利害,怪道眾人近他不得,我也險送了性命。」看看,按照唐猛自己的說法,他能空手活捉兩隻老虎。那麼面臨老虎,唐猛是如何表現的呢?原文寫道:「(唐猛)定睛細看,並沒些影響。猛回頭,忽見背後山腳邊兩盞碧綠燈,慢慢地向細路上移過來,唐猛認識是虎睛,說道:「豹子不來,山下倒來了個大蟲,且就結果了他。」便撇了扇子,取起鳥槍,撲地跳落大石背後,閃開身軀,張著那綠燈漸漸上來。」唐猛的行為可謂是直接給了自己一巴掌,有活捉老虎本事的人,看到老虎本應挺身而出,就像子路、李存孝那樣,但唐猛竟然還要拿槍躲在石頭後面埋伏,這樣的行為配上這樣的說法,究竟有幾分可信,相信讀者早已心知肚明。而反觀武松和李逵在殺虎後的言語,我們就更能知道唐猛的牛皮吹的有多大了。
綜上所述,所謂的「唐猛擒豹」相比於「武松打虎」、「李逵殺虎」要差得很遠,唐猛各個方面的表現只能說差強人意,但如果說要勝過武松、李逵,那就是無稽之談了。範金門在回末總評中說:「武松之打虎也,耐庵為之傳;唐猛之擒豹也,仲華為之傳。兩兩相較,真是前後競爽,互相焜耀也。」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自吹自擂而已,真乃十足的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