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資訊】自2014年Mate7發布後,經過三年時間,華為已經逐漸將Mate系列打造成具有代表性的國產旗艦檔手機,並且在國際上也與每年三星的Note系列、蘋果的iPhone成為為同一梯隊的選手。上周,華為Mate10國內正式發布並且開售,而從周末的發售情況來看,華為Mate10的受歡迎程度甚至有些供不應求,出現了備貨不足的情況。
這樣的情況,被網上有些人稱之為「飢餓營銷」。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手機圈的飢餓營銷,是在幾年前手機與網際網路相結合的時期,由「性價比」引發出的副作用。在營銷原理中,飢餓營銷是通過調整(縮小)產品的供貨量,達到供不應求的場面。而在智能機發展的初期,一些廠商習慣於給產品定個叫好叫座的價格來吸引消費者,但卻限制供貨量,造成供不應求的熱銷情形。從而對產品形成高價值的形象。因此有人說華為Mate10就是飢餓營銷,故意讓大家買不到貨。
對此,華為手機產品線PDT經理 李小龍也在微博中對此進行了回應:Mate10相比之前的產品使用了大量的新技術,面臨更多的元器件供應和生產爬坡周期,現在看比我們預想的要長不少。這導致Mate10上市時的成品太少,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非常抱歉!我們全力以赴加快生產,不斷改進。而產品看來,華為Mate10包括10nm臺積電的麒麟970、緊俏的內存、四曲面玻璃機身,都是可能造成Mate10需要產品爬坡的原因。
相信大家一定在各種評測中一定聽說過一句話:某款機型主要用來走量,某款機型是可以賺取利潤。而一般來說,對於一些明星千元機,由於其本身主打性價比路線,產品硬體成本偏高,再加上宣發等各種附加費用,綜合成本甚至與售價相差無幾,導致這樣的產品其實並不賺錢,但卻承擔著品牌出貨量的任務。因此對於這種產品,廠商有時會採取一種前期先控制貨量,等一段時間後硬體成本下降,再放量發售。而對於Mate10這樣的旗艦級產品,則擔負著品牌的利潤,從這個角度,華為也並沒有搞飢餓營銷的需要。
其實飢餓營銷被喊了這麼多年,或許在其它領域屢試不爽,但在數碼領域則已經被證明是個「偽命題」。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飢餓營銷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使冒著品牌形象壓力,或者冒著庫存的壓力(庫存管理有多重要,我們就不必贅述),自信到不怕賣不出去。而事實上,如果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那麼或許還有這樣做的可能。但對於電子產品,尤其是安卓手機,任何產品都有一定的被替代率。坦白說,在當下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相信沒有哪個品牌還會大玩飢餓營銷。
由於摩爾定律的存在,當下任何數碼電子產品的生命周期都不會太長,手機亦是如此。一般來說,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最黃金的時間節點也就是發布會後的一兩個月內,隨後便面臨市場熱度冷卻,產品本身的競爭力逐漸下降。等到別家的新旗艦都要推出,才開賣自己的舊款產品,並不算明智之舉。
有一句戲言:三流廠商玩硬體,二流廠商玩品牌,一流廠商玩供應鏈。雖是玩笑,卻也顯示了如今供應鏈對於手機終端廠商的重要性。生產一款產品,包括屏幕、外殼、PCB上的各個電子元器件,一共上千個零件的裝配;銷售一款產品,則需要元器件製造、採購、物流、銷售渠道等各種環節,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使強如iPhoneX,也遇到了產能問題。而對於華為來說,則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生產,滿足市場供貨,讓需要的用戶能順利買到產品。
而在小編看來,事到如今,在面對競爭如此激烈的國產手機市場,其實還在玩這套手段的廠商已經少之又少。有句廣告詞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沒聲音,在好的戲也出不來。其實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終端廠商上面:沒產品,在好的營銷也沒用。因為飢餓營銷運用了消費者的心裡概念,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飢餓營銷則很容易就將自己的消費者拒之門外。尤其對於國內的智慧型手機手機市場,無論是任何一款產品,都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是用戶認可度高低的問題。
所以,都2017年了,就別翻幾年前的老黃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