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坤
我叫何坤,是屏山縣文廣旅遊局下派到書樓鎮高田村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2015年3月到村扶貧,到現在已5年了。5年的駐村經歷,有太多的扶貧故事,最難忘的就是幫扶鄉親們「修路子、找票子」。
何坤(圖片來源:屏山發布)
五年前,我受組織選派駐村精準扶貧。初到高田時,第一印象就是交通相當不便,車輛只能開到樓安路,然後就只有沿著坑坑窪窪、崎嶇陡峭的山路走一個多小時到村。當時村上的通村硬化路一公裡都沒有。豪不誇張地說,當時的高田村可用9個字來形容:「路難走,產業無,錢難掙」。還有一首5句民謠唱到:「高田坎兒一片坡(全村耕地面積不足1000畝,荒山荒坡到處可見,比如娃娃山、蔡家坡、百家坡),磨兒不叫不燒鍋(農村推的磨子,少糧食吃,只有推點包穀等粗糧開鍋),出門一雙筒筒靴(高山高寒地方,下一次雨,路面幾天乃至十來天才可能幹),上街一個爛背簍(反映了當時生產條件的落後),十指伸出黑黢黢(高田的冬天很冷,幾乎每年都要下雪,大家都要手提一個火兜兒烤火,手烤火以及經常接觸炭火,所以灰不樓慫、黑黢黢的」。
我們通過調研發現,正是因為交通不便,物資難以運輸,以至於村裡漫山遍野的竹林在村民眼中甚至都算不上什麼資源。當時聽一些村民說:竹筍沒人買、竹子運不出,每年間伐的竹子也只能當做柴火用。1萬多畝的楠竹林,因為當時交通閉塞,林木資源不能轉換為資本,甚至是資金。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則產業興。當時我們工作隊和村兩委把解決群眾「想修路」這個最現實、最急迫的問題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不斷對上爭取,在書樓鎮黨委政府、縣級交通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幫扶單位縣文廣旅遊局全力幫扶下,高田村的水泥路從零起步,一直建到了現在的15公裡。通行條件的改善,村民看在眼中、樂在心裡。村民殷章玉說:「村裡以前就是一點茅草路,晴天一身灰,雨田一身泥,自從扶貧工作開展以來,2015年修了7.5公裡的硬化路到村公所,2016年又修了6.5公裡的通組路連接到組,2019年就連「最後一公裡」的聯村路也開始動工硬化了,現在雨天出門再也不用穿筒靴了,晴天穿一雙毛拖鞋就能趕書樓集鎮了。」2017年,我們多方爭取,建立了3公裡的彩虹騎遊道,每逢周末,水富、宜賓等周邊的遊客都到村上來騎行遊、康體遊。5年來,我們村裡陸續建了26公裡的產業路、入戶便民路,如今山坡上、竹林下、田間邊,尋找山貨、捕捉金蟬、收割糧食的小貨車、三輪車、摩託車也越來越多。
血管通了,血流變得順暢,脫貧奔康的產業發展也就變得順理成章。十一年前,我大學旅遊管理專業本科畢業,如今學有所用,因地制宜推進高田村旅遊扶貧專項行動。依託幫扶單位的行業優勢,積極爭取旅遊扶貧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2016年,打造了星空1號露營基地,每到烈日當空,酷暑難熬的炎炎夏天,來高田村消夏避暑、休閒度假的遊客絡繹不絕。他們白天享受「自然空調房」,晚上照金蟬(知了的幼蟲、俗稱恩兒,7、8月份一到晚上,1000多人到高田村的竹林裡逮金蟬,簡直就像宜賓東街的夜市一樣熱鬧非凡。這個金蟬去年賣到了70元一斤,非常適合下酒、冷淡杯,巴適得板,也是貧困戶增收脫貧的收入來源,這幾年我幫貧困戶銷售的金蟬收入至少在3萬元)、數星星、捉螢火蟲、露天燒烤不亦說乎。我聽鄉村旅遊經營戶袁益湘笑嘻嘻地對我說:「何書記,那些城裡的遊客一家人來耍一天、住一晚、一人花一百、我家致富奔康就能早一年了噢」。今年55歲的的喻家祥原本是高田村的一名貧困戶,自從發現來村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便在工作隊幫助下辦起農家樂,體會到了自力更生、脫貧奔康的自信和自豪。他說:「我們先看後幹,駐村工作隊把我們帶到成都、長寧等地方去學農家樂經營,開展鄉村旅遊、民宿發展專題培訓,使我開拓了視野,學到了實用技術技能。現在我已開辦農家樂兩年了,每年穩定收入2萬元以上。
2017年,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平臺,高田村成為東西扶貧協作的首個項目村,浙江嘉興市海鹽縣幫助村裡不僅新建了聚居點、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解決了18戶貧困戶61人的安全住房問題,還配套了後續發展產業,建起了扶貧車間——竹產品加工廠。隨著運輸的便利,以前不值錢的楠竹現在已成了高田村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產業。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
屏山縣書樓鎮高田村聚居點(圖片來源:四川新聞網)
記得那是2018年8月28日,一個忙碌、充實、喜慶的日子。那天,高田村扶貧車間——精扶竹業加工廠開工運營,是我們村貧困戶在家門口進廠上班掙工資的第一天。我還清晰地記得:那天我走進扶貧車間,只見大伙兒都忙得熱火朝天,機器的運轉聲、鄉親們工作的「扎勁」聲、窗外竹林搖曳的清脆聲交匯在一起,婉轉動聽,猶如吹響了決戰決勝脫貧摘帽的勝利號角,振奮人心。
俗話說:「機器一響,黃金萬兩」。兩條生產線上有20名工人,其中18人是建卡貧困戶,有的是鋸竹工,有的是破竹工,有的是造型工。他們就業1人就能實現脫貧1戶。貧困戶李家旭說:「現在安逸了,我不用外出務工了,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掙票子了,工資每月2000元以上,還能照看家裡,陪伴老人和孩子」。貧困戶唐世萬說:「我家20畝楠竹,以前賣不出去,價額低得離譜,2元錢一根都沒有人要。現在村裡建了這個竹加工廠,一根就能賣到10元左右,一年賣楠竹就能收入1萬元多」,聽不少村民朋友們說:這個竹業加工廠真的好,去年我們村集體經濟保底分紅15萬元,62戶貧困戶每戶分紅1206元,同時覆蓋185戶非貧困戶產業發展,每戶發放10隻雞苗,實現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做好竹文章,攜手齊奔康。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讓竹林成為四川美麗鄉村的一道風景線」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市、縣高度重視加快竹產業發展,提出了讓竹產業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開啟現代建設新徵程的富民產業、綠色產業。我想結合高田村竹資源豐富、竹產業初具規模的實際情況,就如何實現「小竹林,大增收」,確保貧困戶穩定可持續增收有三方面思考:一是城鄉融合,以明年書樓——鴨池旅遊大道竣工通車為契機,爭取將高田金沙竹海莊園融入川南旅遊環線重要節點;二是產銷融合,豐富竹雕、竹葉酒、竹飲料、蟬花雞(在竹林裡找蟬花吃長大的雞,味道鮮美,可以說是一陣風吹十裡香,去年供不應求,全村出售了3萬多隻)等特色旅遊產品,多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三是竹旅融合,以高田村「清新的空氣、清甜的泉水、清香的菜餚」為市場賣點,做優做強「美景、美食、美宿」業態,吸引遊客到村「養生、養心、養魂」。
村民挖到的蟬花,可入藥(喻熹 攝,圖片來源:宜賓新聞網)
時光飛逝,光陰如梭。五年來,我始終初心不改,帶著鄉愁、帶著情懷,用心、用情駐村幫扶;回想過往,思緒萬千,感慨萬分。
這幾年,說句心裡話,我們過得特別充實。很多時候周六休息不保證,周日保證不休息,有時家人只有偶爾到村看望陪伴我們,女兒時常問我:爸爸,我想當你的貧困戶,那樣你就可以多陪陪我。
這幾年,我們過得很忙碌,常開會,開常會,不在扶貧,就在扶貧的路上。然而,這幾年我們卻收穫滿滿:收穫了並肩作戰的戰友情,收穫了真誠幫扶的感恩情,收穫了刻骨銘心的鄉愁情。
這幾年,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了扶貧幹部的初心——解決困難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困難問題,完成了階段性使命——順利通過省、市脫貧摘帽驗收評估。
這幾年,我們一起見證了高田村累計減貧62戶234人,貧困發生率至0%,2017年實現整村退出的脫貧成效。一起分享了高田村2016年成功創建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村、2017年成功創建禪海原鄉國家2A級景區、2018年被評為省級四好村、2019年高田支部被省委表彰為屏山縣唯一一個先進黨組織的諸多殊榮。
日月不肯遲,脫貧摘帽時。脫貧奔康依然在路上,如何建立鞏固脫貧成效、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做好脫貧奔康的「後半篇」文章,我想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駐村扶貧的一千多個日夜,我已把高田村當作第二故鄉,與高田的村組幹部、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我想再過幾十年,當我老了的時候,再踏上高田這片熱土,依然會有一種「來過,不曾離開」的幸福感、獲得感。
高田村易地扶貧搬遷(圖片來源:屏山縣人民政府網)
戰友們,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曾經歷戰火硝煙,不曾經歷波瀾壯闊;但我們很慶幸共同參與了脫貧攻堅這項偉大事業、偉大工程,我們一起描繪了時代變遷、滄桑巨變,我們能像當年上過戰場的戰士一樣,感到無比自豪!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何 坤(四川省屏山縣書樓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高田村第一書記)
配圖: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