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何坤 ‖ 突破交通與產業...

2021-01-16 澎湃新聞

突破交通與產業「瓶頸」

——我的駐村工作經歷

何 坤

我叫何坤,是屏山縣文廣旅遊局下派到書樓鎮高田村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2015年3月到村扶貧,到現在已5年了。5年的駐村經歷,有太多的扶貧故事,最難忘的就是幫扶鄉親們「修路子、找票子」。

何坤(圖片來源:屏山發布)

五年前,我受組織選派駐村精準扶貧。初到高田時,第一印象就是交通相當不便,車輛只能開到樓安路,然後就只有沿著坑坑窪窪、崎嶇陡峭的山路走一個多小時到村。當時村上的通村硬化路一公裡都沒有。豪不誇張地說,當時的高田村可用9個字來形容:「路難走,產業無,錢難掙」。還有一首5句民謠唱到:「高田坎兒一片坡(全村耕地面積不足1000畝,荒山荒坡到處可見,比如娃娃山、蔡家坡、百家坡),磨兒不叫不燒鍋(農村推的磨子,少糧食吃,只有推點包穀等粗糧開鍋),出門一雙筒筒靴(高山高寒地方,下一次雨,路面幾天乃至十來天才可能幹),上街一個爛背簍(反映了當時生產條件的落後),十指伸出黑黢黢(高田的冬天很冷,幾乎每年都要下雪,大家都要手提一個火兜兒烤火,手烤火以及經常接觸炭火,所以灰不樓慫、黑黢黢的」。

我們通過調研發現,正是因為交通不便,物資難以運輸,以至於村裡漫山遍野的竹林在村民眼中甚至都算不上什麼資源。當時聽一些村民說:竹筍沒人買、竹子運不出,每年間伐的竹子也只能當做柴火用。1萬多畝的楠竹林,因為當時交通閉塞,林木資源不能轉換為資本,甚至是資金。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則產業興。當時我們工作隊和村兩委把解決群眾「想修路」這個最現實、最急迫的問題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不斷對上爭取,在書樓鎮黨委政府、縣級交通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幫扶單位縣文廣旅遊局全力幫扶下,高田村的水泥路從零起步,一直建到了現在的15公裡。通行條件的改善,村民看在眼中、樂在心裡。村民殷章玉說:「村裡以前就是一點茅草路,晴天一身灰,雨田一身泥,自從扶貧工作開展以來,2015年修了7.5公裡的硬化路到村公所,2016年又修了6.5公裡的通組路連接到組,2019年就連「最後一公裡」的聯村路也開始動工硬化了,現在雨天出門再也不用穿筒靴了,晴天穿一雙毛拖鞋就能趕書樓集鎮了。」2017年,我們多方爭取,建立了3公裡的彩虹騎遊道,每逢周末,水富、宜賓等周邊的遊客都到村上來騎行遊、康體遊。5年來,我們村裡陸續建了26公裡的產業路、入戶便民路,如今山坡上、竹林下、田間邊,尋找山貨、捕捉金蟬、收割糧食的小貨車、三輪車、摩託車也越來越多。

血管通了,血流變得順暢,脫貧奔康的產業發展也就變得順理成章。十一年前,我大學旅遊管理專業本科畢業,如今學有所用,因地制宜推進高田村旅遊扶貧專項行動。依託幫扶單位的行業優勢,積極爭取旅遊扶貧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2016年,打造了星空1號露營基地,每到烈日當空,酷暑難熬的炎炎夏天,來高田村消夏避暑、休閒度假的遊客絡繹不絕。他們白天享受「自然空調房」,晚上照金蟬(知了的幼蟲、俗稱恩兒,7、8月份一到晚上,1000多人到高田村的竹林裡逮金蟬,簡直就像宜賓東街的夜市一樣熱鬧非凡。這個金蟬去年賣到了70元一斤,非常適合下酒、冷淡杯,巴適得板,也是貧困戶增收脫貧的收入來源,這幾年我幫貧困戶銷售的金蟬收入至少在3萬元)、數星星、捉螢火蟲、露天燒烤不亦說乎。我聽鄉村旅遊經營戶袁益湘笑嘻嘻地對我說:「何書記,那些城裡的遊客一家人來耍一天、住一晚、一人花一百、我家致富奔康就能早一年了噢」。今年55歲的的喻家祥原本是高田村的一名貧困戶,自從發現來村裡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便在工作隊幫助下辦起農家樂,體會到了自力更生、脫貧奔康的自信和自豪。他說:「我們先看後幹,駐村工作隊把我們帶到成都、長寧等地方去學農家樂經營,開展鄉村旅遊、民宿發展專題培訓,使我開拓了視野,學到了實用技術技能。現在我已開辦農家樂兩年了,每年穩定收入2萬元以上。

2017年,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平臺,高田村成為東西扶貧協作的首個項目村,浙江嘉興市海鹽縣幫助村裡不僅新建了聚居點、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解決了18戶貧困戶61人的安全住房問題,還配套了後續發展產業,建起了扶貧車間——竹產品加工廠。隨著運輸的便利,以前不值錢的楠竹現在已成了高田村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產業。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

屏山縣書樓鎮高田村聚居點(圖片來源:四川新聞網)

記得那是2018年8月28日,一個忙碌、充實、喜慶的日子。那天,高田村扶貧車間——精扶竹業加工廠開工運營,是我們村貧困戶在家門口進廠上班掙工資的第一天。我還清晰地記得:那天我走進扶貧車間,只見大伙兒都忙得熱火朝天,機器的運轉聲、鄉親們工作的「扎勁」聲、窗外竹林搖曳的清脆聲交匯在一起,婉轉動聽,猶如吹響了決戰決勝脫貧摘帽的勝利號角,振奮人心。

俗話說:「機器一響,黃金萬兩」。兩條生產線上有20名工人,其中18人是建卡貧困戶,有的是鋸竹工,有的是破竹工,有的是造型工。他們就業1人就能實現脫貧1戶。貧困戶李家旭說:「現在安逸了,我不用外出務工了,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掙票子了,工資每月2000元以上,還能照看家裡,陪伴老人和孩子」。貧困戶唐世萬說:「我家20畝楠竹,以前賣不出去,價額低得離譜,2元錢一根都沒有人要。現在村裡建了這個竹加工廠,一根就能賣到10元左右,一年賣楠竹就能收入1萬元多」,聽不少村民朋友們說:這個竹業加工廠真的好,去年我們村集體經濟保底分紅15萬元,62戶貧困戶每戶分紅1206元,同時覆蓋185戶非貧困戶產業發展,每戶發放10隻雞苗,實現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做好竹文章,攜手齊奔康。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讓竹林成為四川美麗鄉村的一道風景線」的重要指示精神,省、市、縣高度重視加快竹產業發展,提出了讓竹產業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開啟現代建設新徵程的富民產業、綠色產業。我想結合高田村竹資源豐富、竹產業初具規模的實際情況,就如何實現「小竹林,大增收」,確保貧困戶穩定可持續增收有三方面思考:一是城鄉融合,以明年書樓——鴨池旅遊大道竣工通車為契機,爭取將高田金沙竹海莊園融入川南旅遊環線重要節點;二是產銷融合,豐富竹雕、竹葉酒、竹飲料、蟬花雞(在竹林裡找蟬花吃長大的雞,味道鮮美,可以說是一陣風吹十裡香,去年供不應求,全村出售了3萬多隻)等特色旅遊產品,多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三是竹旅融合,以高田村「清新的空氣、清甜的泉水、清香的菜餚」為市場賣點,做優做強「美景、美食、美宿」業態,吸引遊客到村「養生、養心、養魂」。

村民挖到的蟬花,可入藥(喻熹 攝,圖片來源:宜賓新聞網)

時光飛逝,光陰如梭。五年來,我始終初心不改,帶著鄉愁、帶著情懷,用心、用情駐村幫扶;回想過往,思緒萬千,感慨萬分。

這幾年,說句心裡話,我們過得特別充實。很多時候周六休息不保證,周日保證不休息,有時家人只有偶爾到村看望陪伴我們,女兒時常問我:爸爸,我想當你的貧困戶,那樣你就可以多陪陪我。

這幾年,我們過得很忙碌,常開會,開常會,不在扶貧,就在扶貧的路上。然而,這幾年我們卻收穫滿滿:收穫了並肩作戰的戰友情,收穫了真誠幫扶的感恩情,收穫了刻骨銘心的鄉愁情。

這幾年,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踐行了扶貧幹部的初心——解決困難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困難問題,完成了階段性使命——順利通過省、市脫貧摘帽驗收評估。

這幾年,我們一起見證了高田村累計減貧62戶234人,貧困發生率至0%,2017年實現整村退出的脫貧成效。一起分享了高田村2016年成功創建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村、2017年成功創建禪海原鄉國家2A級景區、2018年被評為省級四好村、2019年高田支部被省委表彰為屏山縣唯一一個先進黨組織的諸多殊榮。

日月不肯遲,脫貧摘帽時。脫貧奔康依然在路上,如何建立鞏固脫貧成效、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做好脫貧奔康的「後半篇」文章,我想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駐村扶貧的一千多個日夜,我已把高田村當作第二故鄉,與高田的村組幹部、鄉親們結下了深厚情誼。我想再過幾十年,當我老了的時候,再踏上高田這片熱土,依然會有一種「來過,不曾離開」的幸福感、獲得感。

高田村易地扶貧搬遷(圖片來源:屏山縣人民政府網)

戰友們,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曾經歷戰火硝煙,不曾經歷波瀾壯闊;但我們很慶幸共同參與了脫貧攻堅這項偉大事業、偉大工程,我們一起描繪了時代變遷、滄桑巨變,我們能像當年上過戰場的戰士一樣,感到無比自豪!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何 坤(四川省屏山縣書樓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高田村第一書記)

配圖:方志四川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許庭楊 ‖ 被...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許庭楊 ‖ 被幫扶的溫暖 2021-01-02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秦力勇 許星...
    近年來,該村主要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無村級集體產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1戶259人(2018年均已脫貧),佔總人口的19%,脫貧前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現有黨員53人,設黨總支一個,黨小組7個。貧困戶中有黨員19人,佔貧困人口的25%;佔貧困人口的14%。
  • ...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姜麗琴 ‖ 窮日子...
    扶貧幹部不僅懂得貧困戶怎麼思考,還會不露痕跡地讓對方產生共同致富的念想,在貧困戶最需要時,脫貧攻堅的路上照進來一束光。扶貧幹部代表黨為人民群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讓人民群眾甘之如飴地以他們的領導作為風向標。 縣上安排土坯房改造資金精準扶貧,張庸家第一批報名建成了具有抗震能力的磚混結構民房,安全,寬敞明亮。擁有獨立的廁所和廚房,這種文明程度的提高,超出爸爸媽媽的想像。
  • 溫暖的迴響·軍隊助力脫貧攻堅調研行|紅色旅遊帶來好日子
    老區脫貧攻堅的成效如何、老區人民的生活過得怎樣?記者踏訪東部戰區機關幫扶的江西省井岡山市渡陂村——紅色旅遊帶來好日子■解放軍報記者 錢宗陽 李 倩 周 舟【新聞回放】2016年春節前夕,習主席乘車沿著崎嶇山路來到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看望慰問老區群眾。
  • 溫暖的迴響·軍隊助力脫貧攻堅調研行丨仡佬山寨笑聲朗
    讓他沒想到的是,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將紅心村確定為定點幫扶對象後,他們一家的生活很快有了起色——扶貧工作組幫助他申請大病統籌醫療保險,解決了看病難題;為村裡引進脆紅李產業幫扶項目,購買脆紅李樹苗免費發給村民種植,讓潘本喜和村民們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習主席一直牽掛著少數民族群眾。」
  • 溫暖的迴響·軍隊助力脫貧攻堅調研行|紅色旅遊帶來好日子_新聞...
    老區脫貧攻堅的成效如何、老區人民的生活過得怎樣?近年來,在東部戰區機關的對口幫扶下,渡陂村基礎設施煥然一新,紅色旅遊和綠色生態產業成為全村脫貧的兩大支柱。記者看到,與修路工人一樣繁忙的,是正忙著籌備開辦生態農家樂的村民。他們說,習主席來井岡山看望我們,部隊到這裡幫扶我們,我們有信心把老區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 脫貧攻堅夏秋決戰|敢教日月換新天——來自六盤水脫貧攻堅一線的報告
    村民們把拳拳感恩化成點點字跡,匯成一封真情灼烈的書信,送住北京,送給敬愛的習近平總書記。大年三十16時07分,一個陌生的電話打到了巖博——那是中共中央辦公廳打來的電話:「巖博村的鄉親們:寫給總書記的信收到了,得知村裡的白酒、火腿產業日益興旺,有望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總書記非常高興。總書記祝鄉親們新春愉快!萬事如意!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越來越幸福!」
  • 奮力答好脫貧攻堅收官之卷——2020年全州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從「2013年脫貧攻堅戰打響」到「2020年決勝收官」,從「不落一戶一人」到「攜手齊奔小康」,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從「草包莊稼」到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歷經八載攻堅治貧,8169平方公裡的臨夏大地上,處處煥發著勃勃生機、洋溢著幸福的喜悅。
  • 脫貧攻堅的四川「巴中攻略」之二|精準「繡花」 「巴中智慧」獲國...
    封面新聞記者 謝穎「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黨政「一把手」層層籤訂脫貧攻堅「軍令狀」......系列重大理念與舉措,為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如果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巴中脫貧攻堅要想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何平認為。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我們的摘帽記
    助貧困戶圓「安居夢」,普格把解決「住有所居」擺在脫貧攻堅突出位置,堅持新村、新居、新產業、新農民、新生活「五新同步」——一套套新居組成一個新村,在建設新村的同時同步謀劃新產業,大力實施移風易俗,讓搬遷群眾樹新風,成為新農民,過上新生活。
  • 四川通勝電纜集團有限公司到我縣考察花椒產業
    5月13日,四川通勝電纜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永善縣德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漢心一行到上高橋鄉考察花椒產業。市政府駐重慶招商聯絡處主任吳登文,縣委書記陳剛,副縣長肖付強陪同考察。考察組一行認真了解了上高橋鄉的海拔、土壤結構、氣候特點以及交通條件,詳細詢問土地流轉等相關情況。
  • 奉新縣三舉措加速毛竹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該縣抓住發展壯大毛竹產業的「牛鼻子」,大力推進毛竹產業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導地位,帶動當地群眾脫貧增收奔小康。一、落實財政扶貧資金。該縣充分利用毛竹特色產業和退耕還林後續等財政扶持資金實施毛竹林低改工作,共投入各級財政資金4200餘萬元,改造低產面積32萬畝,受益農戶1.1萬戶,毛竹產業為當地農民及貧困戶每年增收在5000元以上。
  • 澧縣澧澹街道:助力脫貧攻堅、人大代表在行動
    近幾年來,澧縣澧澹街道人大工委堅持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人大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23名人大代表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匯聚民意民智、凝聚民心民力,責無旁貸、主動作為,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人大力量。
  • 以「繡花」功夫打好脫貧攻堅戰——奮力書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
    牢記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指示,四川將「精準」視為脫貧攻堅的核心關鍵詞和生命線。每一個脫貧百姓身後,都有精準細密的工作。瞄準自身資源優勢,古路村不修公路修索道,架起脫貧飛索,精準鎖定旅遊產業扶貧。慕名的遊客紛至沓來,古路村400多年的「古」和「險」,如今成了一張旅遊燙金名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徵程上,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中,需要紮實推進、精準施策,更需要推陳出新、創新突破。  創新要素投入保障,讓資金更活。
  • 大巴山的迴響:他鄉是故鄉 東西部扶貧協作援川幹部李忠偉的故事
    麗水市幫扶巴中開展脫貧攻堅的領頭人李忠偉,與來自麗水的援川幹部一道,歷時3年鏖戰,把「他鄉是故鄉」這句話深情地寫在巴山蜀水這片紅土地上。李忠偉(手持話筒者)帶領麗水援川幹部在烈士陵園重溫入黨誓詞「服從組織安排」的背井離鄉庚子年,大雪。過了這個節氣,天就冷了。這是李忠偉在四川巴中過的第3個冬天。與遠在千裡外的兒子視頻,是他冬天裡最溫暖的事。
  • 2020年7月27日 四川交通快訊
    【重點關注】NO.1四川省廳與四川省扶貧開發局會商研究交通脫貧攻堅工作本網訊 7月23日上午,四川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羅佳明與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四川省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局長降初會商研究交通脫貧攻堅工作。
  • 脫貧攻堅路上的交行擔當:行路再難,腳下即前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脫貧攻堅的路上,有一種責任叫交行擔當精準有力的舉措沉穩務實的作風西南之南的「生命禁區」、寒意肆虐的恆山腳下四川理塘的「玻璃心」在理塘,藏族小夥丁真的故鄉並不是每一位康巴漢子都如此健碩在那裡,更多的孩子都有一顆「玻璃心」。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內地的一半,「生命禁區」和天空之境是理塘的AB面,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惡劣的氣候造成的先天性心臟病則是這裡的另外一組AB面。
  • 「脫貧攻堅」甘肅省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制定出臺《關於深化脫貧攻堅助推貧困殘疾人脫貧的意見》,被國務院殘工委轉發,這一政策從完善「兩補制度」、落實生活救助、開展照護服務、家庭無障礙改造、康復助學、產業支持、就業扶持等方面明確了10條精準措施,助推貧困殘疾人加快實現脫貧。
  • 溫暖的迴響·軍隊助力脫貧攻堅調研行丨黃土地見證真情反哺
    他們幫助村裡平整出126畝土地,援建231個高質量拱棚,幫助村民發展種植產業。然而,眼看拱棚快要修好,一些村民參與果蔬種植的熱情卻不太高。原來,大家一怕交通條件差,果蔬運不出、賣不掉,二怕不懂技術種不好。「部隊幫我們想得很細。水泥路不僅修到家門口,還覆蓋了田地的主要幹道,果蔬不愁運不出去。」建設拱棚的日日夜夜,村黨支部書記張開祥歷歷在目。
  • 日照市嵐山區:做好高質量脫貧攻堅「加減法」
    深入推進「同坐一條板凳、同議一個話題·脫貧攻堅」主題黨日活動和脫貧攻堅黨員先鋒行動,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參與脫貧攻堅的「鄰裡、就近、群體」優勢,深入做好貧困群眾的政策宣傳、思想教育、感情聯絡、心理疏導、結對幫扶等工作,最大限度提升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