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擔心美股登高跌重,但並不一定是壞消息。統計數據看,這種違反直覺的反應,是投資者情緒是一種逆向指標。因此,如果投資者認為股市崩盤的概率很低,那才是真正令人擔憂了。
關於投資者對崩盤概率看法的歷史數據,來自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Robert Shiller。二十多年來,他和耶魯大學的同事一直在調查投資者情緒,提出一些問題:「你認為在接下來的六個月裡,美國發生像1929年10月28日或1987年10月19日那樣災難性股市崩盤的概率有多大,包括在其他國家發生的崩盤並蔓延到美國的情況。」(0%的回答表示不可能發生,100%的回答表示肯定會發生)
下面的圖表描繪了Robert Shiller和他的同事們稱之為「美國股市崩盤信心指數」的結果。請注意,圖表中市場崩盤的概率越低,意味著更多的投資者相信崩盤可能發生。
今年8月,美股崩盤信心指數(CCI)跌至歷史新低,為13%,意味著87%的受訪者認為美股暴跌概率大於10%。9月份,該指數仍處於15%的低位。從歷史上看,這也這項反向指標也能解釋的通過去的市場時刻。2009年春天,美股崩盤信心指數(CCI)的水平與現在大致相似,而當時恰逢金融危機引發的熊市觸底,是投資股市的大好時機。
不過,今非昔比。
Robert Shiller在最近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現在的情況與2009年春季普遍存在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當時的股市估值遠沒有今天高估,這是根據周期性調整後的市盈率(CAPE)來判斷的。因此,2009年春季之後市場的強勁表現可能是對市場估值的反應,而不是對普遍存在的崩盤焦慮的逆向反應。
此外,Robert Shiller補充道,擔憂情緒還可能導致「焦慮增加了消極的、預言自我實現」行為衝動。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投資者應該三思而後行。是堅持相信如今普遍存在的崩盤焦慮可看漲的結論,還是順應大眾情緒思考應對之策,確實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另一方面,美股面臨的兩個因素不容忽視,一是散戶參與度上升,會放大漲跌;二是有一些群體「不得不」拋售股票。
中金公司統計,衛生事件以來,散戶活躍度維持高位,成交貢獻約為16~17%,相比歷史正常水平有明顯攀升。不難看出,個人投資者的確參與了相當程度此輪美股市場的反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放大了市場的漲跌。
按代數劃分的家庭股票和股票基金所有權的細分顯示,嬰兒潮一代現在持有的比重佔53%。美林證券長期固定收益主管Harley Bassman認為,法律對年老人群出售股權的規定依然會引來嬰兒潮一代大量且不斷的出售股票。
例如,個人退休帳戶中的資產必須從72歲開始強制提款。每個月,都有超過25萬的美國人跨過70歲的門檻。這些帳戶中有近11萬億美元。Harley Bassman 估計,今年這部分資金中被出售的股票將達到750億美元。這雖然不是一項龐大的數據,但在特殊市場時期,可能會加劇市場風向。
(編輯:李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