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孫中山是如何成為革命家孫中山的?

2021-01-09 猻芬克斯沒有謎

一場革命的爆發,必有其賴以發生的社會形勢和依託力量,也即社會基礎。那麼,乙未舉事的社會基礎何在?就社會形勢來說,1895年前後的中國,雖然面臨著重重危機,但還未到一觸即發的革命邊緣。甲午戰爭的失敗,確實加劇了本已緊張的社會矛盾。然而,對外戰爭的失敗、賠款、財政緊張、地方督撫的離心傾向、秘密會黨與政府的對抗,所有這些問題,在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便已經出現;最重要的是,作為統治集團中堅的新老洋務派,對於這些問題早有領教,自信能憑著以往的經驗來應對它們,在變動的時局中維持著既存的制度和價值體系。

洋務派後期代表張之洞的《勸學篇》,就是這種信心的明確表述。士大夫中的主體,熟誦聖人言論,恪遵傳統典制,汲汲於個人功名事業。只是在少數幾個作為通商口岸的沿海大城市,在一小部分接觸西方文化比較多的商人和知識分子當中,才出現了一些異於當局的聲音,但其中的代表、最激進的康有為,也只不過倡言君主立憲而已,談不上革命。陳少白自己也承認,當時他和孫中山等人,頭腦中都只有「造反」而沒有「革命」的概念

但在青年孫中山看來,這種形勢卻正是舉事的有利時機:「同志之人所在而是,其上等社會多不滿意於軍界,……人民怨望之心愈推愈遠,愈積愈深,多有慷慨自矢,徐圖所以傾覆而變更之者。」由於心理狀態和掌握信息的差異,對於社會形勢的判斷,剛從學校畢業沒幾年的青年人,與身預國事、久歷滄桑的當朝權臣,自然很不一樣。從上述話中,明顯能看出青年孫中山的樂觀情緒,其中不無想像的成分,如「多有……徐圖所以傾覆而變更之者」云云。有經驗者能夠從整體上判斷革命形勢尚未具備,但這並不妨礙青年孫中山對形勢作樂觀的展望。

從青年孫中山個人道路來看,這種決斷,是多年的革命想像與社會現實的衝突所累積的結果。種種跡象表明,青年時代的孫中山,對於未來的設想,與現實社會之間頗有差距。由於特殊的家庭背景,他接觸了海外的另一個世界,對於新的時代趨勢有所感知,對中國的現實感到不滿。

孫中山等人雖然為乙未舉事做了許多準備,但客觀地說,他們的組織策劃工作,確實存在著多方面的不足,與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行動相比,還相去甚遠。這其中,固然有著政治思想和鬥爭經驗方面的原因,而青年孫中山的心態傾向,也不能忽視。從種種材料看,孫中山顯然把革命想像得太簡單、太容易了。他認為,只要攻陷廣州的幾個主要軍政機關,便能引起綠林和會黨的自發起義,這樣就可望成立一個獨立的兩廣政府,作為進一步行動的基地。

而攻取廣州,在他看來是易如反掌的事,因為廣州承平日久,幾個重要機關雖有防守,但「有名無實,決不防衛」。因而他最初的設想是「內起外應」,「以五人為一隊,配足長短槍械及炸彈,進攻一署,直入署後官眷之房,將其長官或誅或執,如是全城已無發號施令之人。尚恐有城外兵隊聞變入援,則擇最重要之街道,如雙門底、惠愛街二處,伏於店鋪兩旁,以寶壠掩護,伺其來突發槍擲彈擊之,援兵不知虛實,突遭迎頭痛擊,必不敢前。猶慮其由橫街小巷經過,則預先將此道路轟炸,則兩旁鋪屋傾塌,粵垣街道闊僅數尺,鋪砌白石,投以炸彈即易爆炸,磚瓦堆塞,援兵必不能過。擔任據守重要街道之敢死隊須二三十人便足,西門、歸德門二處城樓則以二三十人佔領,以延城外響應者入。圍攻旗界又以一二十人,與進攻衙署任務已完之隊分頭放火為號,且壯聲勢,如此則大事成矣」。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表明,乙未舉事與其說是一場真刀實槍的民主革命的操演,還不如說是一次紙上談兵的頭腦內部的革命。它雖然顯示了行動的努力,但更多地體現了青年孫中山等人並不周詳的主觀設計。它主要還停留在想像的層次上,未來得及充分展開,便匆匆收束。

但是,這次想像大於行動的舉事,卻促成了孫中山個人身份的巨大轉變,使他從醉心於革命的想像者,轉變為真實的革命者。某種身份的轉換,不僅取決於當事者本人的主觀選擇、定位和認同,還受制於他人的辨認、判斷和認可。對於孫中山的身份轉換來說,起重要作用的,是清政府的態度和境外輿論。此前,孫中山的外在形象,是一名出身低微、但有著海外聯繫和教會背景的新式醫生,雖「高談時政,放言無忌」,但在時人看來,這只是青年人的偏激與張狂而已。

舉事的確切消息為清政府所獲悉那一刻,青年孫中山的外在形象便發生了突變,成了一個真實的反叛者。朝廷發布諭令,務必將孫中山等「首犯」迅速捕獲;廣東當局將孫中山列於懸賞緝捕的名單之首。

隨著孫中山的行蹤轉移,清政府在日本、美洲、東南亞、歐洲展開了長達一年的追蹤活動,必欲將孫中山逮捕而後快,最終導致了「倫敦蒙難」事件,反而使孫中山因禍得福,其反叛者的形象和聲名超越了廣東、中國,走向了世界。

相關焦點

  • 桑兵:如何理解孫中山複雜的政治性格?
    令人讚嘆的是,無論政治風雲如何變幻莫測,他竟然將這理想貫徹始終,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幾乎從未停止過為達到理想目標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奮鬥。面對險象環生的惡劣境遇,經歷從舉國擁戴的風雲人物到一文不名的流亡生活,這樣的大起大落令不少有為之士、熱血青年或望而卻步,或中途落荒,孫中山卻始終一往無前,毫不動搖。這種超凡精神使得許多同時代人難於理解,陳炯明說他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家,更多的人呼之為「孫大炮」。
  • 孫中山當上臨時大總統後,他的三個結拜兄弟的最終結局如何?
    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因為對革命的貢獻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對孫中山來說,革命也算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那麼孫中山當上臨時大總統後,與他一起為革命奔波的三個結拜兄弟的最終結局如何?第一,楊鶴齡楊鶴齡出生於1868年,他是廣東香山人,與孫中山是同鄉。
  • 孫中山:幹革命擇善而固執
    這十個人物分別是孫中山、黃興、黎元洪、宋教仁、汪精衛、隆裕太后、載灃、奕匡、袁世凱、梁啓超。本欄開篇講中山。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被尊稱為「國父」。他由「農家子」到醫生,最終成為反對軍閥獨裁、為改善民生而奮鬥的革命者,其中少不了對民主革命的偏執精神。
  • 陳粹芬:孫中山之妾,待正室子女視親生,晚年收養一女取名孫容
    當時孫中山的戰友陳少白、尤列、陸皓東、鄭士良等多在夜間乘小船來與孫中山聚會,商談推翻清朝的大計,因此,陳粹芬後來稱這座紅樓為「革命民主的搖籃」  1892年的7月份,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五年學習期滿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接受教育長英人康德黎頒發的第一名畢業證書,畢業後,孫中山在澳門行醫,以醫術高明並對貧窮病人免費施診,因此來看病的患者絡繹不絕,這也使得孫中山遭到了葡萄牙籍醫生的排擠
  • 孫中山珍貴文物和照片展出 出生證明文件曝光
    3月12日至3月31日,《孫中山與美國特展》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舉行。這次展覽特別展出了由美國國家檔案局、胡佛研究中心、美國國會圖書館以及深受孫中山倚重的荷馬李將軍家族所提供的多件孫中山在美國活動的珍貴文物和照片。其中包括照片95張,館藏文物26件,美國複製文物21件,表格2個,文1篇。展覽展出的部分文物為國內首次面世。
  • 女子被隱瞞身世46年,得知父親是孫中山後,為何至死都不願公開
    此後,多年孫中山積極投身革命,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措經費,還曾多次親赴前線,參加到戰鬥中去,給清政府帶去不小的打擊,為全國百姓提供了很大的鼓舞。1911年,武昌起義打響,孫中山聞風回國,在大家的推舉之下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其在南京宣布就職並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制定和公布了相關法令。
  •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問孫中山最佳定都之地在哪?孫的答案暴露野心
    關於中國革命勝利後,中華民國建都何地,國父孫中山有過慎重的考慮。1897年5月,孫中山來到日本橫濱,他和日本友人宮崎寅藏談到了關於建都問題。孫中山提到可以建都的城市有很多,包括重慶、廣州、北京、伊犁、蘭州、疏勒、太原等。
  • 孫中山和袁世凱,如果穿越回民國,你會選擇誰當大總統?
    前一位叫孫中山,後一位叫袁世凱。歷史的評價是孫中山優於袁世凱,但是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這兩位總統,你會選擇誰還真不好說。搶杆子出政權1912年2月13日,近代中國發生了一次重要的權力更替。南方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將總統之位讓給北方的袁世凱。
  • 天蠍座名人: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1866年(清同治五年)11月12日,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誕生於廣東香山(今中山縣孫中山,原名孫文,字德明,號日新,改名逸仙。   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行醫於澳門。1894年上書李鴻章,主張變法自強,未被採納,遂赴檀香山,於11月24日組建革命團體興中會。1895年準備發動廣州起義,因走漏消息而失敗。1896年在英國遭清政府駐英公使綁架,幸得英籍教師康德拉營救脫險。
  • 陽山縣七拱鎮一門出了開國大總統孫中山「七衛士」,堪稱千古傳奇!
    之後,長期為孫中山民主革命活動籌措大批經費。著有功績,深受信任。民國八年(1919),邱玉如回廣州在孫中山身邊工作。民國十年(1921),孫中山大元帥府創建衛士隊,急需人才,推薦侄兒邱堪、邱炳權等為衛士。  邱士蘋(1878~?),青年時到馬來西亞做工謀生。約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結識同盟會南洋支部負責人鄧澤如,而加入同盟會,任交際員,兼籌餉員。
  • 宋慶齡嫁孫中山的難言之隱:其實我不愛他
    年少時,孫中山就有救國的大志。他無法忍受自己眼睜睜看著蒼生百姓流離失所,卻什麼都不能做,也無法忍受自己看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卻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一切都讓他從小就感受到深深的挫敗,因此拯救蒼生也成為了他的夢想。 為了能夠改變當時底層社會的現狀,孫中山選擇了去學習西醫。
  • 孫中山名字由來:為日本人所起 曾用日文名「中山樵」
    本文原標題:孫中山,一個被取、用的名字。    這個標題,讀者可能會認為不通、怪誕。事實上,確實有點不好理解,中國人,只要有些知識,誰不知道孫中山,怎麼還說什麼「一個被取、用的名字」?孫中山這個名字,誰取、誰用呀?取、用什麼呀?是的,這是個疑問,本文就是做這個釋疑的功夫。
  • |中山大學|國立廣東大學|孫中山|深圳
    11月12日 農曆九月二十七日紀念日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1925年3月12日,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後經校務會議複議,定在中山先生生辰日舉行典禮,中山先生為了不讓大家給他祝壽,從來不對外透露他的生日。後來大家猜測11月11日應該是中山先生的生日。於是,在1924年11月11日這一天舉行了典禮。是日,也就成為國立廣東大學的校慶日。孫中山逝世後,國民政府批准將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1951年,經宋慶齡同意,中山大學校慶日改為中山先生誕辰日11月12日,以符合原來的用意。
  • 1912年民國大總統選舉,孫中山先生與袁世凱誰才是眾望所歸?
    導語人們普遍知道,孫中山是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而後袁世凱玩弄權術,使得孫中山等革命派被迫向他交權,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卻少有人知道,在孫中山之前,革命政府其實已經選舉了一位「大元帥」——黎元洪。另外,撥開歷史迷霧,袁世凱真的自始至終都那麼不堪嗎?
  • 民國成立前,有人問孫中山首都建在哪?孫說了一個地方,不是南京
    然而在1911年民國政權建立時,孫先生當時在考慮一個國家的首都問題上,其實是面對很多爭議的。就算是孫先生自己也曾經對於都城的問題感到過困惑,而且孫先生最開始時也並不是想把民國的首都放在南京,而是在這個地方。首先,後世人如何能夠了解到孫先生當時考慮首都的問題,是通過一個叫做章太炎的學者。章太炎出生於1869年,去世於1936年,是浙江人士。由於志趣相投,後來追隨了孫先生。
  • 李四光與辛亥革命:孫中山親傳聯絡手式和暗號
    李四光的少年和青年時代,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進入大變動的時代。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造成了中華民族受屈辱的地位。這在李四光的心中激起了強烈的愛國熱情。隨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日益高漲,李四光要求革命的心情與日俱增。在日本學習期間,雖然學習任務很重,他仍很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因此經常出入在留學生會館,赴集會,聽演講。
  • 範體仁:孫中山先生三次回粵鬥爭紀實
    當時輿論權威《新青年》雜誌主編陳獨秀認為,民國七年至民國九年之間,禍國殃民的黨派為「北福(安福系俱樂部)南政(政學系)」。   孫中山一九一七年八月回粵護法,廣東省議會選舉胡漢民為省長,因桂系反對,改選李耀漢為省長。李根源就任滇軍總司令後,向桂系力保政學系議員楊永泰為廣東省長,楊就任後,開賭、賣煙、增加鹽稅,為桂系增加軍費,加重粵人負擔。
  • 今年三套增發郵票•即將增發《孫中山小全張》《扶貧日》
    結合總局通知,結合上圖可以發現2016第一套增發郵票:《上海迪士尼》,第二套為《孫中山小全張》(計劃內只發行套票),第三套就為《扶貧日》,下面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下2016年增發這三套郵票的背景資料:但根據香港澳門郵政可靠消息,《孫中山誕生150周年》紀念郵票改為4枚(原為3枚,無其它),總面值5.1元,增發小全張一套。同時發行三地聯合發行小版張或本冊一套,發行價香港方面標價為50元港幣。中國臺灣也會發行一套。孫中山先生名文,字載之,旅居日本時曾署名中山樵。清同治5年(西元1866年)11月12日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
  • 陳彥儒‖中山的星座
    提到這,我們要將目光聚焦一代偉人孫中山:他一生致力于振興中華,改善民生;遙想當年,孫中山創建興中會、同盟會,首舉反封建旗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專制統治。從建立臨時政府,到組織和改造國民黨,從組建黃埔軍校,到實施國共合作,他拋卻個人名利,彰顯博大胸懷;中山先生的大公無私,受到全球華人的敬仰和愛戴。在中山,我喜歡漫行在天字碼頭,望著流逝的河水,想像著中山先生最後一次離開石岐的場景;親友南下,我常常載他們到中山故居走走,親友拍照去了,我則坐在那棵歪倒一邊的酸子樹下,回憶著影片裡中山先生彌留時刻,念叨著「和平、奮鬥……救中國」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