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問孫中山最佳定都之地在哪?孫的答案暴露野心

2021-01-10 解讀有趣的歷史

關於中國革命勝利後,中華民國建都何地,國父孫中山有過慎重的考慮。1897年5月,孫中山來到日本橫濱,他和日本友人宮崎寅藏談到了關於建都問題。孫中山提到可以建都的城市有很多,包括重慶、廣州、北京、伊犁、蘭州、疏勒、太原等。

在這些城市中,孫中山最開始比較看重武漢,為此提出了「一都四京」,具體來說就是:武漢(都城),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武漢作為首選城市,孫中山認為優勢非常之大,「內可以挾駱、粵、湘、蜀以自重,外可以臨制燕庭,此正得中國本部南北兩自然區域勢力消長之交點,而求得平衡。」

1902年,孫中山和章太炎有過一次關建都的交談,兩人的談話記錄在《與章太炎的談話》中,談話中章太炎詢問建都問題。孫中山告訴章太炎建都武漢的原因之所在,「定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若。尚賓海之建都者,必逷遠武昌。夫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寶山,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

不過孫中山也承認,武昌也有缺陷,這裡沒有天險,而且地勢低洼,容易遭受水患。除此之外,孫中山認為如果中國要成為亞洲乃至世界強國,定都在武漢市不行的。孫中山對章太炎說:「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

短短一句話保留了孫中山的野心,他希望中國徹底強大起來。國民黨元老張繼於1906年也透露了孫中山定都新疆的野心,張繼在新加坡親耳聽到了孫中山這樣解釋定都新疆的意義,「統一十八省之後,可都南京;統一滿、蒙、回、藏之後,可都蘭州;但要扶持亞洲各弱小民族獨立,則非都新疆伊犁不可。」

孫中山看來,西域對中國意義重大,可因為這裡距離遠離帝都,所以西域屢次發生叛亂。正如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及的那樣,「若定都關中,制御蒙古新疆雖足,然若欲為亞洲共主,又嫌狹窄,當遷都伊犁。」

筆者認為,孫中山之所以考慮到建都新疆伊犁,並非一時心血來潮,他真的認真考慮過。當然,孫中山心中理想建都之地也是隨著革命的進展發生了變化,「選擇革命基地,則北京、武漢、南京、廣州四地,或為政治中心,或為經濟中心,或為交通樞紐,各有特點,而皆為戰略所必爭。」

可惜,孫中山的想法最終未能實現,中華民國建都南京。至於這方面的原因,筆者認可能是基於反對袁世凱定都北京的考慮。袁世凱強烈建議建都北京,孫中山很不滿意,「北京乃前清舊都,一般腐敗人物,如杜鼠城狐,業已根深蒂固,於改良政治,頗多掣肘。又以地勢衡之,北京地點偏於東北,當此滿蒙多事之秋,每易為外人所挾制,故遷都問題,實為目前之急務。」

參考資料:《建國方略》、《與章太炎的談話》

相關焦點

  • 民國成立前,有人問孫中山首都建在哪?孫說了一個地方,不是南京
    首先,後世人如何能夠了解到孫先生當時考慮首都的問題,是通過一個叫做章太炎的學者。章太炎出生於1869年,去世於1936年,是浙江人士。由於志趣相投,後來追隨了孫先生。在考慮民國都城的選址問題上,章太炎就將自己曾經和孫先生之間的對話寫到了後期出版的書籍當中。章太炎表示,當初孫先生詢問過自己的意見,而自己給出來的建議就是要將都城定在武昌這個地方。
  • 辛亥革命前, 設立首都最佳地在哪? 孫中山說了一個地方,不是南京
    無論都城在哪,有一點非常重要,都城應該位於「天下之中」。至於原因,《周禮·地官·司徒》做出回答,「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裡而封樹之。」
  • 孫中山:幹革命擇善而固執
    孫中山28歲時曾寫《上李鴻章書》,陳述治國之大經,強國之大本,但遭到李鴻章的拒絕。上書失敗,使孫中山「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強迫」。他對革命的偏執日益加劇。自從1895年以來他先後發動了十來次起義,這十幾年時間,他不停地在海外進行演說、籌款、舉義,據史家估算,辛亥革命前十次起義,各方捐款總額約31萬美元。
  • 大型史詩電視劇《辛亥革命》劇情介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鬥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電視臺聯合傾力打造大型史詩獻禮劇——《辛亥革命》。
  • 孫中山當上臨時大總統後,他的三個結拜兄弟的最終結局如何?
    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因為對革命的貢獻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對孫中山來說,革命也算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那麼孫中山當上臨時大總統後,與他一起為革命奔波的三個結拜兄弟的最終結局如何?第一,楊鶴齡楊鶴齡出生於1868年,他是廣東香山人,與孫中山是同鄉。
  • 青年孫中山是如何成為革命家孫中山的?
    陳少白自己也承認,當時他和孫中山等人,頭腦中都只有「造反」而沒有「革命」的概念但在青年孫中山看來,這種形勢卻正是舉事的有利時機:「同志之人所在而是,其上等社會多不滿意於軍界,……人民怨望之心愈推愈遠,愈積愈深,多有慷慨自矢,徐圖所以傾覆而變更之者。」由於心理狀態和掌握信息的差異,對於社會形勢的判斷,剛從學校畢業沒幾年的青年人,與身預國事、久歷滄桑的當朝權臣,自然很不一樣。
  • 孫中山成立民國時,想要選此地作為中國首都,原來他的野心這麼大
    早起的民國確實是為國為民的,他在孫中山的帶領下發揚光大,吸引了一大批社會上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就建立了中華民國。當時國內百廢待興,所有的事情都要孫中山操勞,對於中華民國的首都選取,孫中山也是糾結了好一陣,最終,孫中山心目中的首都位置,也足以見其當年的野心。在孫中山選民國首都的時候,當時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先生對他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意見。
  • 陳粹芬:孫中山之妾,待正室子女視親生,晚年收養一女取名孫容
    ,孫中山被迫把診所遷去了廣州,陳粹芬也跟隨他一起去了廣州,孫中山表面行醫,實為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陳粹芬與他形影不離,並成為了孫中山的革命助手。  據國民黨元老鄧家彥回憶起孫中山與陳粹芬的關係,他是這樣說的:「總理寓橫濱時,妾四姑隨之同居,善烹飪,個性溫柔,後亦遣離,民國6年,總理返粵護法,住士敏土廠,不得入,佇立遙望,總理聞訊,登陽臺,頻揮手令離去,嗣後馬湘語人如此,馬任總理之侍衛,因得親睹此幕也。」
  • 電影《辛亥革命》:為了紀念的追問
    電影《辛亥革命》一直在追問。  清王朝的兩廣總督在問林覺民,你家境優越,知書達理,為何要革命?西方的銀行資本家在問孫中山,你勢單力薄,寡不敵眾,為何要革命?不僅僅是這些聽得到的追問,間接的問題也一直在以隱喻、象徵的方式出現,它通過仁人志士的前僕後繼在問,通過鎮壓者的痛恨憎惡在問,也通過戰鬥的悲壯慘烈在問:「革命為何?所為何事?」
  • 央視電視劇《辛亥革命》劇情介紹
    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和清朝政府反動統治長期鬱積的憤怒的大爆發,是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關鍵時刻奮起的殊死搏鬥。  電視劇《辛亥革命》全景展示了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一舉推翻清朝政府、結束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辛亥革命的整個過程。
  • 章太炎罵人無數,卻對一個混混敬愛有加
    但是維新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絞殺,章太炎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間,章太炎看到了明治維新後充滿活力和希望的日本,更加對清朝不滿,從此開啟了懟人之路。我們看看章太炎都懟過誰:第一名:慈禧太后
  • 孫中山珍貴文物和照片展出 出生證明文件曝光
    3月12日至3月31日,《孫中山與美國特展》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舉行。這次展覽特別展出了由美國國家檔案局、胡佛研究中心、美國國會圖書館以及深受孫中山倚重的荷馬李將軍家族所提供的多件孫中山在美國活動的珍貴文物和照片。其中包括照片95張,館藏文物26件,美國複製文物21件,表格2個,文1篇。展覽展出的部分文物為國內首次面世。
  • 是什麼矛盾最終促使黃興棄孫而去?一首詩道盡當時失落到何種程度
    ,期間同盟會內部發生過兩次「倒孫風潮」,主要由原光復會的陶成章、章太炎等人率先發難,矛頭直指孫中山,並欲拉攏黃興。黃興在兩次倒孫風波中,始終旗幟鮮明地站在孫中山這邊,也因為黃興的堅持,避免了原華興會出現大規模從同盟會分裂出去的情況。不過這兩次風波也無疑使光復會與同盟會孫、黃兩派的關係惡化,最終重新打出光復會的旗幟,獨立革命。
  • 天蠍座名人: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孫中山,原名孫文,字德明,號日新,改名逸仙。   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行醫於澳門。1894年上書李鴻章,主張變法自強,未被採納,遂赴檀香山,於11月24日組建革命團體興中會。1895年準備發動廣州起義,因走漏消息而失敗。1896年在英國遭清政府駐英公使綁架,幸得英籍教師康德拉營救脫險。
  • 辛亥革命從何時算起?史家並無定論
    王朝柱   四十三集電視劇《辛亥革命》是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寫的。  近些年來,一個在學術上的偽命題「告別革命論」大行其道,並影響到文學——尤其是電視劇的創作。  與此同時,孫中山卻變成了他們筆下的所謂「攪屎棍」,甲午海戰的英雄不知哪裡去了,抗擊外國侵略的義和團運動被污衊成無知的群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不見了,辛亥革命犧牲的軍民也變成了袁世凱等人手中的玩偶……我真的不知道還有沒有真理。因此,我寫《辛亥革命》就是要旗幟鮮明地站在「告別革命論」者的對立面,把某些人妄圖顛倒的歷史匡正過來,還歷史一個公道,還那一代人一個公道!
  • 史論: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嗎?
    在辛亥革命前短短十幾年內,中日甲午戰爭和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列強在華紛紛劃分勢力範圍,八國聯軍武裝佔領中國的首都北京和《辛丑條約》的籤訂,日俄兩國在中國土地上開戰,中國的鄰邦朝鮮被日本強行吞併,這一連串令人驚心動魄的消息不停地傳來。哪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還能夠坐視不顧?「救亡」成了千百萬中國人最強烈的要求。
  • 百年前,歷史上的人是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
    百家原創作者:小菊道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小菊道歷史,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和前近代的分水嶺。正如教科書中記述的那樣,辛亥革命是「中國的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推翻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民國」,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那麼,在百年前是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呢?
  • 辛亥革命之秋操玄機的歷史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就是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 外媒關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人,積極評價孫中山及其領導的辛亥革命。1961年新中國舉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那年的10月9日,北京各界一萬多人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集會。  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鄧小平曾表示,從鴉片戰爭起的近一個世紀,「我國有識之士包括孫中山都在尋求中國的出路」。1981年10月9日,北京—萬多人隆重集會,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
  •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孫中山與日本友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編者按   一百年前發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不僅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而且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譜寫了古老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篇章。領導這次革命運動的孫中山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辛亥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社會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