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革命勝利後,中華民國建都何地,國父孫中山有過慎重的考慮。1897年5月,孫中山來到日本橫濱,他和日本友人宮崎寅藏談到了關於建都問題。孫中山提到可以建都的城市有很多,包括重慶、廣州、北京、伊犁、蘭州、疏勒、太原等。
在這些城市中,孫中山最開始比較看重武漢,為此提出了「一都四京」,具體來說就是:武漢(都城),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武漢作為首選城市,孫中山認為優勢非常之大,「內可以挾駱、粵、湘、蜀以自重,外可以臨制燕庭,此正得中國本部南北兩自然區域勢力消長之交點,而求得平衡。」
1902年,孫中山和章太炎有過一次關建都的交談,兩人的談話記錄在《與章太炎的談話》中,談話中章太炎詢問建都問題。孫中山告訴章太炎建都武漢的原因之所在,「定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若。尚賓海之建都者,必逷遠武昌。夫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寶山,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
不過孫中山也承認,武昌也有缺陷,這裡沒有天險,而且地勢低洼,容易遭受水患。除此之外,孫中山認為如果中國要成為亞洲乃至世界強國,定都在武漢市不行的。孫中山對章太炎說:「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
短短一句話保留了孫中山的野心,他希望中國徹底強大起來。國民黨元老張繼於1906年也透露了孫中山定都新疆的野心,張繼在新加坡親耳聽到了孫中山這樣解釋定都新疆的意義,「統一十八省之後,可都南京;統一滿、蒙、回、藏之後,可都蘭州;但要扶持亞洲各弱小民族獨立,則非都新疆伊犁不可。」
孫中山看來,西域對中國意義重大,可因為這裡距離遠離帝都,所以西域屢次發生叛亂。正如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及的那樣,「若定都關中,制御蒙古新疆雖足,然若欲為亞洲共主,又嫌狹窄,當遷都伊犁。」
筆者認為,孫中山之所以考慮到建都新疆伊犁,並非一時心血來潮,他真的認真考慮過。當然,孫中山心中理想建都之地也是隨著革命的進展發生了變化,「選擇革命基地,則北京、武漢、南京、廣州四地,或為政治中心,或為經濟中心,或為交通樞紐,各有特點,而皆為戰略所必爭。」
可惜,孫中山的想法最終未能實現,中華民國建都南京。至於這方面的原因,筆者認可能是基於反對袁世凱定都北京的考慮。袁世凱強烈建議建都北京,孫中山很不滿意,「北京乃前清舊都,一般腐敗人物,如杜鼠城狐,業已根深蒂固,於改良政治,頗多掣肘。又以地勢衡之,北京地點偏於東北,當此滿蒙多事之秋,每易為外人所挾制,故遷都問題,實為目前之急務。」
參考資料:《建國方略》、《與章太炎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