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 設立首都最佳地在哪? 孫中山說了一個地方,不是南京

2021-01-18 鬼龍看歷史

首都,是一個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在古代,首都又有都城、京師、帝都等稱號。雖然「首都」這一詞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較晚,但對國家都城的重視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無論都城在哪,有一點非常重要,都城應該位於「天下之中」。

至於原因,《周禮·地官·司徒》做出回答,「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裡而封樹之。」

毋庸置疑,一個新朝代的領導者,對首都所在的地方都非常慎重,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成立前對首都問題的考慮。據考證,早在1887年,孫中山對中國首都的選擇就有過慎重的選擇,他主張「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漢,四京即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

1902年,孫中山在和章太炎的一次談話中,指出「金陵猶不可宅。」孫中山的意思很簡單,南京是不適合作為都城的,而武漢的武昌就可以,「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寶山,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雄,鐵道既布,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侯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

除此之外,孫中山還認為「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而且還認為南京是太平天國滅亡的最大原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由於武昌地處腹地,是辛亥革命中第一個在省會城市取得勝利的地方,因此多數身份都主張將中華民國首都設立在武昌。

辛亥革命勝利後,當年11月7日,各省派出代表趕赴武昌設立臨時政府。不過,此時清軍屯兵江北,武昌開始吃緊,這時有人建議將首都設立在上海。恰逢此時,江浙聯軍攻克了南京,結果各省代表決定在南京建都。

建都南京勢在必行,從國外歸來的孫中山鑑於當時的形勢,最終放棄將首都設立在武昌的考慮,反而支持將首都定在南京。1917年,孫中山發表《建國方略》,稱讚南京為 「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

相關焦點

  • 民國成立前,有人問孫中山首都建在哪?孫說了一個地方,不是南京
    然而在1911年民國政權建立時,孫先生當時在考慮一個國家的首都問題上,其實是面對很多爭議的。就算是孫先生自己也曾經對於都城的問題感到過困惑,而且孫先生最開始時也並不是想把民國的首都放在南京,而是在這個地方。首先,後世人如何能夠了解到孫先生當時考慮首都的問題,是通過一個叫做章太炎的學者。章太炎出生於1869年,去世於1936年,是浙江人士。由於志趣相投,後來追隨了孫先生。
  •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在哪裡?
    另據中國現代女作家李菁2006年出版的《孫中山傳》中則記載,當時孫中山正在美國和「洪門」的負責人黃芸蘇一起前往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路上,是12號中午從報攤上買的一份報紙上看到武昌起義的消息。以上說法細節不同,但總之,孫中山並未參與武昌起義。整個辛亥革命期間,孫中山都是在國外度過的。
  • 學者:海外對孫中山有不同看法 不能質疑辛亥革命
    陶短房:洪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織,分支極多,有的分支如三合會等,後來成了黑社會,但許多分支與黑社會無關,致公堂作為洪門的一支,不僅支持了辛亥革命,在抗戰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兩岸三地,華人社會對洪門都比較認同。  北京晨報:為什麼海外洪門影響這麼大?
  • 李四光與辛亥革命:孫中山親傳聯絡手式和暗號
    1911年的孫中山。在日本學習期間,雖然學習任務很重,他仍很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因此經常出入在留學生會館,赴集會,聽演講。他決定追隨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立志革命,振興中華。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農村的一個貧寒家庭。他勤奮好學,13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學校,但當時他並未想到要學地質。
  •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問孫中山最佳定都之地在哪?孫的答案暴露野心
    1897年5月,孫中山來到日本橫濱,他和日本友人宮崎寅藏談到了關於建都問題。孫中山提到可以建都的城市有很多,包括重慶、廣州、北京、伊犁、蘭州、疏勒、太原等。在這些城市中,孫中山最開始比較看重武漢,為此提出了「一都四京」,具體來說就是:武漢(都城),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
  • 孫中山成立民國時,想要選此地作為中國首都,原來他的野心這麼大
    在中國近代史上,民國算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織或者說是歷史現象了。早起的民國確實是為國為民的,他在孫中山的帶領下發揚光大,吸引了一大批社會上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就建立了中華民國。當時國內百廢待興,所有的事情都要孫中山操勞,對於中華民國的首都選取,孫中山也是糾結了好一陣,最終,孫中山心目中的首都位置,也足以見其當年的野心。
  • 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後一系列挫折原因的反省
    民國建立十年有餘,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國人常有「民初不如晚清」之慨嘆。這就要求國人必須面對和思考辛亥革命成敗的問題。作為民國締造者的孫中山,首負其責,對革命建國受挫的原因進行了反省。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說之毒害 在孫中山看來,經過他長期的努力,已能「鼓動風潮,造成時勢」,再加上「全國人心之傾向,仁人志士之贊襄,乃得推覆專制,創建共和」。
  •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失敗了?這兩大原因不可忽視
    為什麼這麼說?咱們首先看革命黨人發動的幾次反清起義。廣義上的辛亥革命是從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就已經開始了,所以辛亥革命第一次起義當屬1895年的廣州起義。1895年十月二十六日,孫中山本已經在廣州準備停當,但是原計劃從香港出發的突擊隊和軍火卻誤了日期,孫中山知道一旦起義不能按時發動,勢必洩露,於是終止起義計劃。
  • 南京,作為民國首都只有14年,斷斷續續有多少次呢?
    從1912年到1949年的民國38年間,南京作為首都滿打滿算不到14年,為何說到民國首都,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呢?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開創共和。定都南京的臨時政府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
  • 辛亥革命中世界影響及歷史價值
    一百年前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270多年的清朝封建統治,使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結,建立起共和國;同時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及其代理人;促使新興民族資本主義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階級利益重新分化組合;新的生產力代表者———產業工人隊伍開始形成並逐漸壯大,出現在世界舞臺上。
  • 何廣: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以孫中山名義發布的公文中,有「武漢首義」、「民國締造」、「民國光復」、「革命」等說法。1917年孫中山在汕頭各界歡迎會上,追述革命歷程,稱「一次革命,起於武昌,為推翻滿清之專制。二次革命,則在南京,為袁世凱暗殺宋教仁而起。」不見直書「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說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後,「辛亥革命」的使用開始升溫且影響日廣。
  •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圖)
    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以孫中山名義發布的公文中,有「武漢首義」、「民國締造」、「民國光復」、「革命」等說法。1917年孫中山在汕頭各界歡迎會上,追述革命歷程,稱「一次革命,起於武昌,為推翻滿清之專制。二次革命,則在南京,為袁世凱暗殺宋教仁而起。」不見直書「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說至今仍然沿用。在20年代前後,「辛亥革命」的使用開始升溫且影響日廣。
  • 辛亥革命領軍人物,有資格繼承孫中山衣缽,卻成國人皆可殺的漢奸
    汪精衛的前半生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刺客」,在行刺失敗後慷慨赴義,大有戊戌六君子譚嗣同視死如歸的氣概;只可惜其前半身金戈鐵馬、壯烈滿懷,後半生卻虎頭蛇尾,由刺客變成了「刺客槍下的目標」。1905年汪精衛留學日本期間,與孫中山、黃興等人一起參與創建同盟會,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接連發起武裝起義均告失敗。
  • 馬勇:辛亥革命新解讀
    前蘇聯也是一樣,蘇聯的解體並不是歷史最壞的時間,也是蘇聯發展歷史上比較好的時候,但是也出現了意外。2011-09-26 14:17:59中國網: 可能是一些細節上的因素。當時我們在學習日本的維新,在一定層面上我們借鑑了很多東西,但是在最後的發展和推廣上沒有取得好的效果,這也是促使了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運動。但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終被袁世凱所篡奪,1912年4月5日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革命失敗。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興中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始。
  • 電影《辛亥革命》編劇:歷史本身就是最殘酷的戲劇衝突
    《辛亥革命》已於23日起在全國公映。編劇王興東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影片主要情節和人物不能也無需虛構,因為歷史上的辛亥革命本身就是最殘酷的戲劇衝突。電影《辛亥革命》以歷史為線、以人物傳情,再現了一百年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歷史進程。
  • 辛亥革命:歷史與現實的意義
    所以,列寧認為:辛亥革命不僅標誌著「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可以說已經從沉睡中醒來,走向光明,投身運動,奮起鬥爭了」,而且也意味著「極大的世界風暴的新的發源地已經在亞洲出現」,「我們現在正處在這些風暴以及它們『反過來影響』歐洲的時代」。
  • 史論: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嗎?
    金衝及:革命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辛亥革命是中國人多年鬱積的憤怒的大爆發。那時候,兩個冷酷的事實沉重地壓在無數中國人的心頭。  一個是: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使人們痛感國家要滅亡了。在辛亥革命前短短十幾年內,中日甲午戰爭和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列強在華紛紛劃分勢力範圍,八國聯軍武裝佔領中國的首都北京和《辛丑條約》的籤訂,日俄兩國在中國土地上開戰,中國的鄰邦朝鮮被日本強行吞併,這一連串令人驚心動魄的消息不停地傳來。哪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還能夠坐視不顧?「救亡」成了千百萬中國人最強烈的要求。
  • 金衝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鬱積多年憤怒大爆發
    在辛亥革命前短短十幾年內,中日甲午戰爭和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列強在華紛紛劃分勢力範圍,八國聯軍武裝佔領中國的首都北京和《辛丑條約》的籤訂,日俄兩國在中國土地上開戰,中國的鄰邦朝鮮被日本強行吞併,這一連串令人驚心動魄的消息不停地傳來。哪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人還能夠坐視不顧?「救亡」成了千百萬中國人最強烈的要求。
  • 史料研究者發現:民國鐵道部1928年在寧成立 位於南京九中初中校園
    民國時期南京也有「鐵道部」。南京中山北路薩家灣一帶,今天的政治學院裡有原民國時期鐵道部的大樓舊址,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民國時期的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南京曾是民國鐵道部的成立地。那麼,民國鐵道部究竟是在南京的何處成立的呢?這個問題在歷史學界長期沒有得到精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