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汪精衛在政壇上是一個鼎鼎有名的人物,作為同盟會的創始者,國民黨的元勳之一,他深得一代偉人孫中山的信任。孫中山臨終之時,汪精衛是其政治遺囑的起草者和執筆人。
從壯年時期榮任國民黨主席位高權重,到晚年投降日本稱為天字第一號大漢奸「國人皆可殺」,他一生可謂充滿了傳奇色彩,更與「刺殺」結下了不解之緣。
20世紀初是一個暗殺時代。汪精衛的前半生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刺客」,在行刺失敗後慷慨赴義,大有戊戌六君子譚嗣同視死如歸的氣概;只可惜其前半身金戈鐵馬、壯烈滿懷,後半生卻虎頭蛇尾,由刺客變成了「刺客槍下的目標」。
1905年汪精衛留學日本期間,與孫中山、黃興等人一起參與創建同盟會,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接連發起武裝起義均告失敗。
1910年前後隨著鎮南關、河口等戰役失利,同盟會中瀰漫著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汪精衛看在眼裡,決定暗殺清廷重臣溥儀之父攝政王載灃,以此提振士氣。
載灃的王府在什剎海邊,他每天上朝必經過一座甘水橋。汪精衛打算藏身橋下,等載灃過橋時引爆預先埋伏的炸彈,和載灃同歸於盡。汪精衛抱著必死的信念,鑄造一個可裝45磅炸藥的空心鐵球。
1910年4月2日深夜,汪精衛原本想與幾個同伴準備趁夜埋設炸彈,結果同伴之中有一位南洋姑娘,名叫陳碧君,也就是後來的汪夫人。在同盟會時期,汪精衛曾學著霍去病「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發誓革命不成功不結婚。
但是陳璧君對這個英俊堅毅的男子一見傾心,所以此次明知可能會有去無回,仍然相隨。
也正因為一個視死如歸,熱血沸騰所以難免有紕漏;一個眼裡只有汪精衛,炸彈還沒埋下去,一行人就被抓了,可謂是出身未捷身先死。
汪精衛在被抓之後差點丟了性命,在獄中寫出那首:「慷慨歌燕市, 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孫中山在得知汪精衛被捕後,當然不會坐視自己的得力助手被送上斷頭臺,於是與同盟會同志四處遊走。把關節打通到另一個朝廷重臣肅親王那裡,在當時的統治階層裡,肅親王算是個罕見的,有頭腦有人品的人物。
要營救汪精衛必須要說服攝政王載灃是關鍵,這時肅親王展示了一個優秀政治家的素質。他找到載灃說:汪精衛來刺殺你,無非是想流芳百世,如果您把他殺了,正中他意,現在大清國民心不穩,我們不妨將計就計釋放寬厚執政,籠絡人心。
載灃被說服了,也可以從這件事上看出肅親王的才能被浪費了。
在當時,清王朝負責對外談判的不過是坐了二十幾年直隸總督的李鴻章,而李鴻章打仗可以就算是勝不了,也無非一敗而已,所以清王朝的外交大臣更應該交給肅親王來做。
汪精衛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最後被判入獄,永久監禁。
然汪精衛好似有「主角」光環加持一般,在武昌起義後,清廷被迫釋放政治犯,汪精衛自由了。
在有了行刺清王朝攝政王的政治資本後,汪精衛在國民政府內官運亨通。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宣誓就任總統,汪精衛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次年任總參議,參加了國民黨改組工作,同年出任中央宣傳部長。
可見孫中山非常信任,有資格繼承孫中山衣缽,可汪精衛後期的作為顯然辜負了孫中山對他的信任。
在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被推為廣東國民政府主席、軍委主席,可惜好景不長,就被老奸巨猾的蔣介石逼得辭職出國。
歸國後,王京衛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同年蔣介石則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自任中央軍委主席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分裂為「漢」「寧」兩個政府。
此後,他與蔣介石明爭暗鬥,幾經沉浮,兩個人光顧著內耗,根本顧不上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日本。
1932年5月,國民政府跟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此後汪精衛還批准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把華北主權拱手讓給日本人。
曾經的革命志士,汪精衛一步步地淪落為漢奸,並且登上了刺客的黑名單。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四屆六中全會開幕式後,中央委員合影,序列混亂,多疑的蔣介石臨時決定不參加照相,也勸汪精衛不要出席。
汪精衛覺得一二把手都不出席說不過去,便參加了合影。一個攝影記者就突然拔出槍,近距離的朝汪精衛連發三槍。其中一旦從後背射向第六七節胸脊柱骨。汪精衛大難不死,但這顆子彈從此留在了汪精衛身上,成為導致汪精衛死亡的主要原因。
槍聲一響眾人慌忙躲避,只有國民黨元老張繼衝上去抱住刺客,張學良則一腳踢掉了刺客的手槍。
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當時擔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他對聞訊趕來的蔣介石斥責到:蔣先生,你不叫兆銘幹(汪精衛本名)就講明好了,何必下次毒手?蔣介石漲紅了臉,有口難辯。
經查明,刺客名叫孫鳳鳴,激憤於中國喪權失地,便與幾個夥伴密謀殺掉「賣國禍首」蔣介石。沒想到蔣沒露面,他們便對汪精衛開了火。
1938年12月,汪精衛夫婦離開重慶,抵達越南河內居住。
蔣介石指使戴笠派出得力部下前往行刺,刺客從後牆爬入,撞開汪精衛臥室的門後向室內掃射,但被打死的並不是汪精衛,而是他的秘書曾仲明。
革命的槍沒有打死他,政敵蔣介石的暗殺也對他無效,汪精衛的運氣確實很好。
1944年,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病逝,死後葬於南京郊外的梅花山。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南京人民對汪精衛埋葬在梅花山十分不滿。在全國人民的一片呼聲中,蔣介石在輿論的壓力下,派人扒掉了這座墓。
從辛亥革命的急先鋒,到遺臭萬年的大漢奸,汪精衛身份的變化如此之大,令人側目。無論何種原因,汪精衛既然選擇了投降日本,就選擇了把自己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