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領軍人物,有資格繼承孫中山衣缽,卻成國人皆可殺的漢奸

2021-01-21 三叔歷史觀

近代史上,汪精衛在政壇上是一個鼎鼎有名的人物,作為同盟會的創始者,國民黨的元勳之一,他深得一代偉人孫中山的信任。孫中山臨終之時,汪精衛是其政治遺囑的起草者和執筆人。

從壯年時期榮任國民黨主席位高權重,到晚年投降日本稱為天字第一號大漢奸「國人皆可殺」,他一生可謂充滿了傳奇色彩,更與「刺殺」結下了不解之緣。

20世紀初是一個暗殺時代。汪精衛的前半生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刺客」,在行刺失敗後慷慨赴義,大有戊戌六君子譚嗣同視死如歸的氣概;只可惜其前半身金戈鐵馬、壯烈滿懷,後半生卻虎頭蛇尾,由刺客變成了「刺客槍下的目標」。

1905年汪精衛留學日本期間,與孫中山、黃興等人一起參與創建同盟會,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接連發起武裝起義均告失敗。

1910年前後隨著鎮南關、河口等戰役失利,同盟會中瀰漫著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汪精衛看在眼裡,決定暗殺清廷重臣溥儀之父攝政王載灃,以此提振士氣。

載灃的王府在什剎海邊,他每天上朝必經過一座甘水橋。汪精衛打算藏身橋下,等載灃過橋時引爆預先埋伏的炸彈,和載灃同歸於盡。汪精衛抱著必死的信念,鑄造一個可裝45磅炸藥的空心鐵球。

1910年4月2日深夜,汪精衛原本想與幾個同伴準備趁夜埋設炸彈,結果同伴之中有一位南洋姑娘,名叫陳碧君,也就是後來的汪夫人。在同盟會時期,汪精衛曾學著霍去病「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發誓革命不成功不結婚。

但是陳璧君對這個英俊堅毅的男子一見傾心,所以此次明知可能會有去無回,仍然相隨。

也正因為一個視死如歸,熱血沸騰所以難免有紕漏;一個眼裡只有汪精衛,炸彈還沒埋下去,一行人就被抓了,可謂是出身未捷身先死。

汪精衛在被抓之後差點丟了性命,在獄中寫出那首:「慷慨歌燕市, 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孫中山在得知汪精衛被捕後,當然不會坐視自己的得力助手被送上斷頭臺,於是與同盟會同志四處遊走。把關節打通到另一個朝廷重臣肅親王那裡,在當時的統治階層裡,肅親王算是個罕見的,有頭腦有人品的人物。

要營救汪精衛必須要說服攝政王載灃是關鍵,這時肅親王展示了一個優秀政治家的素質。他找到載灃說:汪精衛來刺殺你,無非是想流芳百世,如果您把他殺了,正中他意,現在大清國民心不穩,我們不妨將計就計釋放寬厚執政,籠絡人心。

載灃被說服了,也可以從這件事上看出肅親王的才能被浪費了。

在當時,清王朝負責對外談判的不過是坐了二十幾年直隸總督的李鴻章,而李鴻章打仗可以就算是勝不了,也無非一敗而已,所以清王朝的外交大臣更應該交給肅親王來做。

汪精衛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最後被判入獄,永久監禁。

然汪精衛好似有「主角」光環加持一般,在武昌起義後,清廷被迫釋放政治犯,汪精衛自由了。

在有了行刺清王朝攝政王的政治資本後,汪精衛在國民政府內官運亨通。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宣誓就任總統,汪精衛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次年任總參議,參加了國民黨改組工作,同年出任中央宣傳部長。

可見孫中山非常信任,有資格繼承孫中山衣缽,可汪精衛後期的作為顯然辜負了孫中山對他的信任。

在孫中山逝世後,汪精衛被推為廣東國民政府主席、軍委主席,可惜好景不長,就被老奸巨猾的蔣介石逼得辭職出國。

歸國後,王京衛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同年蔣介石則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自任中央軍委主席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分裂為「漢」「寧」兩個政府。

此後,他與蔣介石明爭暗鬥,幾經沉浮,兩個人光顧著內耗,根本顧不上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日本。

1932年5月,國民政府跟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此後汪精衛還批准了《何梅協定》,《秦土協定》把華北主權拱手讓給日本人。

曾經的革命志士,汪精衛一步步地淪落為漢奸,並且登上了刺客的黑名單。

1935年11月1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四屆六中全會開幕式後,中央委員合影,序列混亂,多疑的蔣介石臨時決定不參加照相,也勸汪精衛不要出席。

汪精衛覺得一二把手都不出席說不過去,便參加了合影。一個攝影記者就突然拔出槍,近距離的朝汪精衛連發三槍。其中一旦從後背射向第六七節胸脊柱骨。汪精衛大難不死,但這顆子彈從此留在了汪精衛身上,成為導致汪精衛死亡的主要原因。

槍聲一響眾人慌忙躲避,只有國民黨元老張繼衝上去抱住刺客,張學良則一腳踢掉了刺客的手槍。

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當時擔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他對聞訊趕來的蔣介石斥責到:蔣先生,你不叫兆銘幹(汪精衛本名)就講明好了,何必下次毒手?蔣介石漲紅了臉,有口難辯。

經查明,刺客名叫孫鳳鳴,激憤於中國喪權失地,便與幾個夥伴密謀殺掉「賣國禍首」蔣介石。沒想到蔣沒露面,他們便對汪精衛開了火。

1938年12月,汪精衛夫婦離開重慶,抵達越南河內居住。

蔣介石指使戴笠派出得力部下前往行刺,刺客從後牆爬入,撞開汪精衛臥室的門後向室內掃射,但被打死的並不是汪精衛,而是他的秘書曾仲明。

革命的槍沒有打死他,政敵蔣介石的暗殺也對他無效,汪精衛的運氣確實很好。

1944年,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病逝,死後葬於南京郊外的梅花山。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南京人民對汪精衛埋葬在梅花山十分不滿。在全國人民的一片呼聲中,蔣介石在輿論的壓力下,派人扒掉了這座墓。

從辛亥革命的急先鋒,到遺臭萬年的大漢奸,汪精衛身份的變化如此之大,令人側目。無論何種原因,汪精衛既然選擇了投降日本,就選擇了把自己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相關焦點

  • 學者:海外對孫中山有不同看法 不能質疑辛亥革命
    不能質疑辛亥革命  北京晨報:對於辛亥革命,國內學者目前也有一些爭議,海外怎麼看?  陶短房:雖然對孫中山的評價有爭議,但我在海外多年,從沒聽到過任何人對辛亥革命有過異議,大家看法完全一致,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不同聲音,我認為是逆反心理在作怪,對現實不滿,就否定一切。
  • 汪精衛怎麼從辛亥革命的英雄,變成了遺臭萬年的漢奸?
    回國後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誌。1921年孫文在廣州就任大總統,汪精衛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後期思想明顯退變,於抗日戰爭期間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淪為漢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腫」病死。汪精衛怎麼從辛亥革命的英雄,變成了遺臭萬年的漢奸?
  • 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後一系列挫折原因的反省
    民國建立十年有餘,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國人常有「民初不如晚清」之慨嘆。這就要求國人必須面對和思考辛亥革命成敗的問題。作為民國締造者的孫中山,首負其責,對革命建國受挫的原因進行了反省。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說之毒害 在孫中山看來,經過他長期的努力,已能「鼓動風潮,造成時勢」,再加上「全國人心之傾向,仁人志士之贊襄,乃得推覆專制,創建共和」。
  • 辛亥革命後復闢帝制是對國人智商的嘲弄
    日前,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在題為「中國近代思潮與人物」活動上介紹近代風起雲湧的變革歷程中誕生的重要思潮和先驅人物。馬勇在演講中提到,辛亥革命後梁啓超不贊成復闢帝制主要是因為皇權的神聖性在革命之前的一段時間已被世俗化,這時候再恢復皇帝簡直就是對中國人智商的嘲弄。
  • 國臺辦回應「民國創立103年」:繼承孫中山精神
    「兩岸同胞要繼承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華社南京2月12日電(記者 陳斌華 張展鵬)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2日在此間應詢表示,兩岸同胞要繼承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在哪裡?
    旅美華人作家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記載,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時,46歲的孫中山正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一家盧姓中餐館打工,端盤子,他看到報紙上的消息後最初並沒有太強烈的反應,因為同樣的起事至少有過十來次,他沒覺得這次有什麼勝算。
  • 孫中山早就看出,汪精衛背後那個女人很可怕,偉人洞見,一語成讖
    汪精衛投敵後,先後在重慶磁器口和南京梅花山建了汪精衛夫婦跪像,憤怒的國人要讓他跟秦檜一樣受世人唾罵。雖然後來跪像拆除了,但汪精衛投敵叛國當漢奸,已是蓋棺論定。  汪精衛並非生來就壞,他有過革命青年的高光歷史,曾經擔任過國民政府的最高領袖。孫中山去世時,他陪侍左右,著名的《總理遺囑》就是他執筆擬就,孫中山首肯通過的。年輕時,他毅然去刺殺滿清的攝政王,要以死來喚醒國人。
  • 大型史詩電視劇《辛亥革命》劇情介紹
    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同時也打了維新變法的歷史大門,其中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代表人物嚴復譯述《天演論》,大力倡導支配世界發展的法則,物竟天澤,適者生存。康有為從《周易》中找到了根據,大講真理,梁啟維也發表變法的道理。馬關條約之後的公車上書失敗,義和團運動也宣布失敗,八國聯軍的槍炮聲驚醒了中國人民,孫中山成立了興中會並建議要創立合眾政府,隨著形勢的發展各種學會紛紛成立。
  • 電視劇《辛亥革命》:大長民族志氣
    仲呈祥表示,一個敬畏、珍視自己歷史的民族才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而一個對自己民族重要歷史採取戲說、解構,充滿自卑的民族是完全沒有希望的民族。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劇創作者繼承發揚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美學思想,並以此來指導我們的創作。「我幾乎是親眼目睹了該劇編劇王朝柱呆在山上,遍覽群書、冥思苦想、不恥下問,寫花了一頭的黑髮,寫掉了一腔的白牙,才拿出這個作品,就是為了對得起我們這個民族。
  • 民國第一「大漢奸」活到61歲,他死後貌美如花的妻妾去哪了?
    回國後於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誌。1921年孫文在廣州就任大總統,汪精衛任廣東省教育會長、廣東政府顧問。1924年任中央宣傳部長。後期思想明顯退變,於抗日戰爭期間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淪為漢奸汪精衛原籍是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祖父以上的墳塋都在紹興。
  • 李四光與辛亥革命:孫中山親傳聯絡手式和暗號
    天運乙巳年七月三十日中國同盟會會員李四光孫中山領導舉行了宣誓加盟儀式,眾人盟書皆交孫中山保管。宣誓完畢後,李四光就成為同盟會創建會員之一,也是同盟會第一批會員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勉勵李四光,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並親自傳授他一些聯絡手式和暗號。1907年,李四光於弘文書院畢業,考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
  • 辛亥革命從何時算起?史家並無定論
    王朝柱   四十三集電視劇《辛亥革命》是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寫的。  近些年來,一個在學術上的偽命題「告別革命論」大行其道,並影響到文學——尤其是電視劇的創作。  細心的讀者、觀眾一定會發現,某些受「告別革命論」影響的作家、劇作者站在所謂反傳統的立場上,為沒落、腐朽的清朝末年代表人物慈禧太后唱輓歌,為自稱是大清王朝裱糊匠的李鴻章唱頌歌,為用權謀、實力推翻帝制又重登九五之尊的袁世凱唱讚歌,好像這三個人物就真的成了清末民初天字第一號的大英雄。
  • 孫中山臨終前並沒指定蔣介石為接班人,他心目的接班人是這位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會有一個慣性的認識,那就是蔣介石是孫中山的繼承人或者接班人,因為蔣介石總是說: 我蔣某人要繼承總理的遺志,發揚三民主義等等,就連電影和電視劇裡也經常有這樣的橋段。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運動。但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終被袁世凱所篡奪,1912年4月5日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革命失敗。  1894年11月(光緒二十年十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規定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鮮明地提出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個綱領。興中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開始。
  • 何廣: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以孫中山名義發布的公文中,有「武漢首義」、「民國締造」、「民國光復」、「革命」等說法。1917年孫中山在汕頭各界歡迎會上,追述革命歷程,稱「一次革命,起於武昌,為推翻滿清之專制。二次革命,則在南京,為袁世凱暗殺宋教仁而起。」不見直書「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說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後,「辛亥革命」的使用開始升溫且影響日廣。
  •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圖)
    廖少遊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間奔走南北議和,閱歷廣泛,「特就昔日所歷之境,所與之役,與夫見聞……抄集成冊。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時間換算成公曆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時限與《辛亥革命始末記》基本相合。上述兩書所載事實,都發生於農曆辛亥年,稱之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 我寫電視劇《辛亥革命》
    史學家的任務是運用唯物史觀詮釋歷史,探尋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進而達到鑑古知今,為今天的人民創造新的歷史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和教訓。然而,堅持「告別革命論」者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的立論不是建立在歷史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上,而是所謂主觀的假設上——儘管他們也知道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 馬勇:辛亥革命新解讀
    2011-09-26 15:38:42中國網: 與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相關的有很多歷史人物,我們請您評價一下,先說說您對康有為的看法。2011-09-26 15:40:53馬勇: 我對康有為的看法可能和過去有所差別。一百年來,我們作為正面的報導,把它看成是維新思想家,推動中國維新運動改革。
  • 大宗師都注重衣缽傳承
    比如金輪法王成反派的原因,在之前的版本中,完全看不出來,而在新修版中,明確的提到,他是蒙古人,出身蒙古金剛宗(藏傳佛教分支),與郭靖、楊過等人,只是國家立場不同,並無私仇。而在之前的版本中,只提到他出身西藏密宗,常年住在藏邊,莫名其妙就成了蒙古人的打手。在新修版中,金輪法王這個人物,有了很大的變化,較之連載版和三聯版中的形象,更為鮮明、飽滿。
  • 辛亥革命之秋操玄機的歷史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就是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