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秋操玄機的歷史

2021-01-10 真史家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就是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河北灤縣,灤縣起義已經100年了,河北直奉地區新軍的起義事件,孫中山和李大釗對灤縣起義有著高度的評價。在雲詭波譎的清末風雲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孫中山

公元1911年,宣統三年,農曆辛亥年,這一年的秋天註定是一個多事之秋,10月9號,新開通的京奉鐵路線新民府火車站,一輛軍列駛出站臺向南前進,新軍去灤州參加清廷的秋操,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次秋操是一次沒有返程的路線。10月10號到20號舉行大操,漕運發達,水陸兩通,清政府極為重視,為秋操撥款180萬銀元,幾乎是前兩次的總和,務當慎重,事關新軍名譽,亦關乎國家命運。利用秋操重拾自信心。

袁世凱

張紹曾,字敬譽,1895年考入第一武備學堂,1895年後,1898年被選送日本,留學學習炮兵等軍事訓練。在日本,時常受到侮辱,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受到侮辱和非人的待遇。這個時候,孫中山的反清革命思想在日本的留學生中已經開始傳播,三位學生興趣相投,志向相同。回國後,擔任許多武將等職。

做官事,簡練清晰,聲貫全場,新軍大部分是漢人,北洋軍是老軍軍閥,新軍是有著新思想的留學生,國民報登載了一篇針對二十鎮的報導,張紹曾非常氣憤,約主編王保真約談,相談甚歡,顯示了他的革命心志。

灤州

清政府臨近滅亡之際,仍在炫耀蒙軍的氣魄,導致漢蒙兩軍矛盾加深,自取滅亡。在日本,吳祿貞見到了孫中山,惺惺相惜,佩服孫中山的反清革命思想。回國後,吳祿貞看著破敗的祖國,非常深受刺激,推翻清王朝成為自己的方向。

士官三傑吳祿貞,藍天薇,張紹曾分別掌管奉天要地,藉機商量,以實彈參加秋操,藉機起義,暗中準備,吳祿貞為總司令,張紹曾為副司令,藍天薇為後援司令。由於吳祿貞的革命思想宣傳太過,被罷免,取消秋操資格,進可攻,退可收,有備之軍針對無備之軍。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夜,霹靂一聲,舉國震動,武漢新軍第八鎮熊炳坤等人開始武昌起義,僅一夜佔領總統府,張紹曾被暫定不動,在灤河另架浮橋,此時南昌革命軍奪得先鋒。直到12日才忙忙調兵遣將,派往南方鎮壓。

相關焦點

  • 辛亥革命:歷史與現實的意義
    在辛亥革命發生100周年之際,站在21世紀的時代高度,重新審視、觀察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我們發現辛亥革命提供了此前的中國歷史進程未曾提供的新鮮經驗,值得重視。辛亥革命不是以擁立新皇帝為目的,而是推倒皇帝,建立全新的體制。新生的共和國並不令人滿意,甚而令創造者都為之失望,但從此以後,共和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成為大眾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這就是歷史的巨大進步。辛亥革命帶來中國政治體制、對外關係、社會經濟、教育文化、風俗觀念的一系列新變化。
  •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是一場由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是一場又成功又失敗的革命。失敗是因為由於當時中國缺乏強大的資產階級等眾多原因,這場革命最終失敗,成功是因為革命雖然最後失敗,卻為中國乃至歷史創下了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
  •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中廣網北京9月8日消息(記者劉樂 焦瑩)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一個世紀之前爆發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專題報導: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11-09-08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辛亥革命是一次劃時代的革命運動。
  • 辛亥革命:在歷史上起了什麼作用?
    闡說歷史發展的脈絡通常涉及原因、過程和結果三個要素,釐清個中原委才能明晰辛亥革命之所以爆發的原因。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狀態,外強林立內政腐敗,岌岌可危的境況下各方力量試圖用自己的方式改革漏弊,其中當朝派主張推行洋務運動以期「師夷之長以制夷」,用「中體西用」思想來改革腐朽的清王朝,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廷的昏庸早已深入骨髓,執政的慈禧太后妄用北洋海師的軍費來操辦大壽,此舉直接導致了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的失利,凋敝頹殘的敗局也宣告了洋務運動的末路。
  • 高二歷史教案:《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6分)  2.(2010年高考江蘇歷史22題)  近代以來,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某種標誌性的意義,其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現多種說法。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對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兩種說法。
  • 何廣: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  何 廣    「辛亥革命」如今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一般理解為「1911年爆發的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圍繞辛亥革命,中國現當代還出現了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辛亥革命紀念,從民國始迄於今,未嘗稍斬。  「辛亥革命」一詞從誕生之日起,其含義就不斷演變。
  • 歷史上對「辛亥革命」的紀念和解讀(圖)
    1921年10月梁啓超以《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之樂觀》為題,發表演講,詮釋了辛亥革命內涵。第一次國共合作初始,陳獨秀撰寫《辛亥革命與國民黨》,專門探討革命失敗的原因,「辛亥革命」漸成專有名詞。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在有關紀念中,「辛亥革命」字樣出現得特別頻繁。1927年雙十前夕,中國國民黨中央制定了宣傳大綱,第一條就是「繼續辛亥革命的精神,矯正辛亥革命的缺陷」。
  • 百年前,歷史上的人是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
    百家原創作者:小菊道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小菊道歷史,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和前近代的分水嶺。正如教科書中記述的那樣,辛亥革命是「中國的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推翻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民國」,是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那麼,在百年前是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呢?
  • 高考歷史複習:辛亥革命歷史背景、經過以及影響
    四、辛亥革命的失敗: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  正當革命形勢蓬勃發展之時,在華擁有巨大利益的帝國主義列強,以中立作為幌子,積極物色新的代理人來取代清王朝,他們看中具有軍事實力的野心家袁世凱,一致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復出,加緊了篡奪革命果實的活動。
  • 電影《辛亥革命》:凸顯歷史的精神本質
    電影《辛亥革命》截取了封建中國在1911年至1912年初那一時段發生的歷史事件,從「血染黃花崗」到「武昌城首義」,從「陽夏保衛戰」再到「創建共和制」,由表及裡的歷史重現了辛亥革命的過程,書寫了一群熱血青年用自己的生命叩擊愚昧的封建國體,用自己的熱血呼喚青春中國的壯舉。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辛亥革命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辛亥革命,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孫中山的主要活動,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b、1905年,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於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 辛亥革命中世界影響及歷史價值
    一百年前的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270多年的清朝封建統治,使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結,建立起共和國;同時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及其代理人;促使新興民族資本主義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階級利益重新分化組合;新的生產力代表者———產業工人隊伍開始形成並逐漸壯大,出現在世界舞臺上。
  • 2021考研政治史綱衝刺複習: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2) 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3) 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 乘車掃碼學歷史,紀念辛亥革命109周年主題公交在青島上路
    2020年10月10日,是紀念辛亥革命109周年。為了向市民宣傳辛亥革命歷史事跡及革命精神,青島公交市北巴士第二分公司30路線駕駛員戴翠紅工作之餘將自己的車廂布置為「辛亥革命紀念日」主題車廂,透過一幅幅海報,時刻提醒廣大市民「英雄出徵在路上 革命精神永不忘!」
  • 電影《辛亥革命》編劇:歷史本身就是最殘酷的戲劇衝突
    《辛亥革命》已於23日起在全國公映。編劇王興東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影片主要情節和人物不能也無需虛構,因為歷史上的辛亥革命本身就是最殘酷的戲劇衝突。電影《辛亥革命》以歷史為線、以人物傳情,再現了一百年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歷史進程。
  • 辛亥革命讓中國進入亂世,老百姓生活更窮困,為何是歷史進步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這一點是已經有歷史定論的。不過,這個歷史定論也有很多讓人不理解的地方,因為辛亥革命後,中國當時的現實並不如人意。三是中國陷入了近40年的分裂和戰爭之中,就像歷史上的任何一個亂世一樣,老百姓朝不保夕,窮困不堪。
  • #歷史上的今天# 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 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 #歷史上的今天# 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紀念日。當天,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人率領起義軍攻佔鳳凰山並控制武昌,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昌起義勝利後,各省紛紛響應,全國24個省有14個先後獨立。
  • 我寫電視劇《辛亥革命》
    史學家的任務是運用唯物史觀詮釋歷史,探尋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進而達到鑑古知今,為今天的人民創造新的歷史提供可資借鑑的經驗和教訓。然而,堅持「告別革命論」者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的立論不是建立在歷史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上,而是所謂主觀的假設上——儘管他們也知道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 對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的見解
    但歷史就是歷史,對也好錯也好,都不應該因為今天的立場或是是非觀改變了,就可以迴避甚至篡改的。在對待辛亥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上,就尤其不應該迴避民族革命方面的內容了,這不僅僅是為了還原一個完整的史實,更加是因為,無論在革命黨人最初的革命理論體系裡,還是在辛亥革命真實的歷史功績中,民族革命部分所佔的份額都是最大的。
  • 辛亥革命,它的深遠意義,和近代作家肩負的歷史責任
    湖北近代作家在辛亥革命時期,敏銳地意識到這場革命的深遠意義和自己所肩負的歷史責任,自覺地投身民主革命活動,並用詩文記錄下了辛亥革命的整個歷史進程,內容頗為廣泛,主題也很鮮明。其反映的具體內容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