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就是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河北灤縣,灤縣起義已經100年了,河北直奉地區新軍的起義事件,孫中山和李大釗對灤縣起義有著高度的評價。在雲詭波譎的清末風雲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公元1911年,宣統三年,農曆辛亥年,這一年的秋天註定是一個多事之秋,10月9號,新開通的京奉鐵路線新民府火車站,一輛軍列駛出站臺向南前進,新軍去灤州參加清廷的秋操,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次秋操是一次沒有返程的路線。10月10號到20號舉行大操,漕運發達,水陸兩通,清政府極為重視,為秋操撥款180萬銀元,幾乎是前兩次的總和,務當慎重,事關新軍名譽,亦關乎國家命運。利用秋操重拾自信心。
張紹曾,字敬譽,1895年考入第一武備學堂,1895年後,1898年被選送日本,留學學習炮兵等軍事訓練。在日本,時常受到侮辱,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受到侮辱和非人的待遇。這個時候,孫中山的反清革命思想在日本的留學生中已經開始傳播,三位學生興趣相投,志向相同。回國後,擔任許多武將等職。
做官事,簡練清晰,聲貫全場,新軍大部分是漢人,北洋軍是老軍軍閥,新軍是有著新思想的留學生,國民報登載了一篇針對二十鎮的報導,張紹曾非常氣憤,約主編王保真約談,相談甚歡,顯示了他的革命心志。
清政府臨近滅亡之際,仍在炫耀蒙軍的氣魄,導致漢蒙兩軍矛盾加深,自取滅亡。在日本,吳祿貞見到了孫中山,惺惺相惜,佩服孫中山的反清革命思想。回國後,吳祿貞看著破敗的祖國,非常深受刺激,推翻清王朝成為自己的方向。
士官三傑吳祿貞,藍天薇,張紹曾分別掌管奉天要地,藉機商量,以實彈參加秋操,藉機起義,暗中準備,吳祿貞為總司令,張紹曾為副司令,藍天薇為後援司令。由於吳祿貞的革命思想宣傳太過,被罷免,取消秋操資格,進可攻,退可收,有備之軍針對無備之軍。
1911年,10月10日夜,霹靂一聲,舉國震動,武漢新軍第八鎮熊炳坤等人開始武昌起義,僅一夜佔領總統府,張紹曾被暫定不動,在灤河另架浮橋,此時南昌革命軍奪得先鋒。直到12日才忙忙調兵遣將,派往南方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