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菇山下的美麗彝村 第一書記高朝武的扶貧五字經

2021-01-15 瀟湘晨報

從涼山州鹽源縣城一路向北,兩個小時的車程,轉過海拔3000多米的溜菇山頭,四川電信定點幫扶的大灣子村便出現在眼前:雅礱江似一條閃亮的彩帶從山腳下蜿蜒而過。半山腰樹木蔥鬱,瓜果飄香,聯戶公路星羅棋布,白牆紅瓦點綴其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停車駐足,俯視這美麗的景致,中國電信派駐鹽源縣大灣子村第一書記高朝武的思緒飛揚。5年時間,歷經1800多個日子的付出與堅守,他念好扶貧五字經,讓昔日貧困落後的村莊舊貌換新顏。

「走」進群眾心坎

時間回溯到2015年7月,時年35歲的中國電信鹽源分公司河樹支局長高朝武毛遂自薦開展駐村幫扶,理由是自己是黨員,當過兵,懂彝語,熟悉農村生活,能勝任這個工作。經過支部黨員大會討論同意後,躊躇滿志的他走馬上任大灣子村第一書記,準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到大灣子村的第一天,高朝武才知道這裡的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全鄉的扶貧幹部都借居在鄉中學的學生宿舍,躺在堅硬而狹窄的高低床上,飢餓一陣陣襲來,令他整夜無眠。第二天入戶走訪,深度貧困的現狀更是給了高朝武當頭棒喝。滿眼是破爛低矮的房屋、凹凸不平的道路,動物糞便隨處可見,人畜混居更是普遍現象。全村397戶1788人,貧困戶就達到117戶,532人,貧困發生率為 29.75%。人均年收人低於2100 元以下,村民大多以種植玉米、土豆為生,養殖家禽家畜補貼家用,種植的核桃花椒不成規模,「吃飯基本靠豆,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是大灣子村的真實寫照。要讓這樣的村脫貧,困難可想而知,他心中涼了半截。貧困戶蔣阿幾家破舊不堪,不足20㎡的房子,牆面嚴重開裂,家徒四壁。屋中間有一處火塘,卻沒有一張板凳可以坐。在村文書詳細向他介紹這家人情況的間隙,滿臉皺紋的蔣阿幾拎著一隻母雞進來,說是找鄰居借了只雞執意要招待高書記。一貧如洗的彝族阿媽,卻對新來的第一書記捧出了滿心的熱情,昏濁的眼睛流露出擺脫貧困的渴望。詫異、震驚、感動,多種情緒交織,讓高朝武心中五味雜陳,剛剛萌生的退意被擊得粉碎。

接下來一段時間,高朝武天天入戶走訪,與村民拉家常,了解生產生活情況,詢問致貧原因,商量幫扶措施。心中有大愛,眼裡有農活,身上有幹勁,走訪過程中,他幫缺勞力的家庭收割,為生病的老人送藥,給留守兒童輔導作業……走過田間地頭,走進家家戶戶,走入了群眾的心坎裡。有困難找高書記,成了掛在大灣子村民嘴邊最常說的一句話。

「引」來幸福源泉

「雅礱江從腳下過,半山腰裡直叫渴」,這句順口溜,道出了大灣子村生產生活用水奇缺的困境。要發展產業,引領群眾過上幸福的生活,必須解決水的問題。既然山腳下的河水指望不上,就到山頂上找水源。當過兵的高朝武有股子倔勁,他詳細查看大灣子村的山勢地圖,向村裡的老人請教,請來水利局進行勘測……他帶著村兩委幹部爬山涉水,翻過一個個山頭,穿越一條條山溝,兩個月的時間,跑遍了臨近的每一個水源點,探尋引水入村的技術可行性。功夫不負有心人,幾經周折,終於在距溜菇山 5公裡外的關頂梁子山上找到幾處引水水源。

要實現引水進村,供飲用和灌溉,就必須建起水窖予以存儲。錢從哪裡來?高朝武與村組幹部連夜撰寫水窖建設方案,目的意義、所需資金、建設周期、承建方式等,一應俱全,明白透徹。他將這份方案報送至省電信公司,充分表達了引水進村的重要性和緊迫感,引起省公司黨委的高度重視,當即決定捐贈50萬現金以解燃眉之急。

建設資金到位,村委組織協調、群眾投工投勞,水窖修建工作熱火朝天地開展了。在修五組馮家坡水池時,由於該處道路較為窄,運輸砂石車輛無法通行,駕駛員只能繞道花椒園中的小路。村民羅史卡怒氣衝衝地找來,說這條路是他投了幾萬元修成的,你們不能想過就過,並且不聽高書記的解釋,作勢要打架。隊長沈容平趕了過來勸解,羅史卡弄清是第一書記爭取資金建水窖,自家的花椒樹以後也不用擔心無水可澆了,羞愧地向高書記道歉。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馮家坡、瓦渣坪、何家屋基、伍改得,多個群眾居住集中的水窖陸續建成,先後建成蓄水池15個,可存水560 立方,村民生產生活用水不用愁,種地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臉色了。當白花花的泉水引進村的那一天,大灣子村沸騰了,彝鄉人民跳起歡快的達體舞,表達對第一書記的感激之情。

「跑」來項目資金

針對大灣子深度貧困的狀況,高朝武和村兩委、村民代表多次開會討論對策,「措施捋得清,無錢空談兵,現在的首要問題是找錢」,在一次會議上,有村民這樣調侃到,群眾的目光齊刷刷看向高書記,有信任、有質疑,有期待……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高朝武上北京,進省會,到州府,去縣城,向幫扶單位、政府職能部門介紹大灣子村的貧困情況,匯報扶貧思路,爭取項目資金……他不辭辛勞、多方奔走,人也瘦了黑了,但村上的扶貧資金卻漸漸充盈起來,此前研究的脫貧措施一件件得到落實,大灣子村的群眾生活逐漸變了樣。

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根據大灣子氣候和土壤特點,高朝武帶領村民們規模種植花椒1500餘畝,核桃4000餘畝,年收入達到70餘萬元,人均創收0.12萬元。與此同時,經多方考察,協調資金為117戶贈送能繁母豬,貧困戶年均實現收入6000-8000元。貧困戶紀喜母是一位有三個孩子的單身母親,生活的困難讓她一度悲觀絕望。第一書記駐村幫扶以來,她靠種花椒養肥豬,供養女兒上了大學。一次,省電信公司到村開展走訪慰問,紀喜母拉著公司領導的手,不停地說「卡沙沙、卡沙沙,高書記的幫扶讓我們全家看到了希望,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電信好心人」。

易地搬遷成功實現。為改善貧困戶居住條件,高朝武和村幹部一道認真領會易地搬遷的相關政策,收集摸排情況,爭取建設資金,協調生活用電……先後完成5處居民聚集點房屋修建,並完成牲口圈舍的集中修建,117戶貧困戶住進了寬敞整潔的新家,實現了人畜分離。搬家那一天,貧困戶蔣阿幾特意送來第一頓開鍋飯,讓高書記分享她的快樂。

聯戶公路通達農家。為了方便村民方便,高書記組織修建聯戶公路10餘公裡,記村民徹底告別人背馬馱的日子。村裡七十多歲的老人何拉哈說,活了一輩子,已經不指望能走出這崇山峻岭,沒想到精準扶貧政策來了,第一書記來了,路修通了,在有生之年,居然 「夢想成真」!

通信網絡全面覆蓋。他協調中國電信投入通信建設資金480 萬元,寬帶網絡和4G信號通達山村,並為村民贈送手機終端,組織開展電商培訓,讓大家享受到與城裡人一樣的信息生活。村裡的年輕人通過網絡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還將自家的農副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結對幫扶溫暖人心。他協調幫扶單位投入結對幫扶資金,為貧困戶捐贈棉被、衣物、化肥、家具、雞苗等生產生活物資,捐建圍欄、公廁、堡坎、支部活動室、文化壩子,開展教育幫扶、實施環境綠化,推進衛生評比等,事事件件關乎群眾生活。同時對於特殊群眾,開展針對性幫扶。戒毒人員蔣古都回村後無所事事,高朝武多方協調,為他找到一份磚廠的工作,月收入達4000多元,解了一家的燃眉之急。貧困戶沈夫哈子的三個孩子不幸患上紫癜病,生活十分困難。高書記積極向省電信匯報情況,為三個孩子捐贈醫療幫扶資金,他逢人便說,高書記,瓦吉瓦(頂瓜瓜)。

「管」出四好鄉村

一個冬日午後,正在做報表的高朝武聽到遠處傳來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一打聽,得知是5組貧困戶蔣阿甲因病去世。他連忙和村支書一道趕了過去,剛進門,看到幾十個人正圍在一起大快朵頤,院壩邊上啤酒和煙花爆竹堆成山。交談中得知,彝族人每遇紅白喜事都要殺牛和燃放煙花爆竹,越多越有面子。高書記詢問死者丈夫何日且有沒有困難,勸導他辦喪事要量力而行,不要大操大辦。話音未落,何日且站起身來,把手中的酒杯狠狠的砸在地上,「高書記,我們彝族人世世代代都是這樣辦事,欠債也與你無關,你真是管得寬。」雙方不歡而散。第二天,高書記和村支書記早早到了何日且家,一起算起經濟帳,辦完這場喪事,需花將近15萬元,為此他家將負債10萬元左右。聽到要欠這麼多錢,何日且沉默半晌後,說我聽你們的。葬禮終於結束,他家雖然花了幾萬元,但好在沒有欠帳。

這件事帶給高朝武極大的震動,要改變陳規陋習,引導村民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任重而道遠。正在這時,縣上推廣的喜德農民夜校模式讓他如獲至寶,第一時間與鄉黨委進行了溝通,編制了大灣子村農民夜校實施方案,制定了授課計劃表,著重添加了移風易俗和感恩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同時,開展四好創建活動,在村民中推行「311」評比,教會大家洗臉刷牙、換衣疊被,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樹立「厚養薄葬」的理念。近年來,高朝武共組織農民夜校50期,培訓群眾2400餘人次,開展衛生檢查、移風易俗評比14 次,117戶村民獲獎,發放的獎品價值5萬元。在四好村創建中,通過持續的教育、引導、檢查、評比、激勵,大灣子村摒棄了傳統糟粕,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風尚。

「放」下兒女情長

開展駐村幫扶,就意味著犧牲和奉獻,只有放下兒女情長,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高朝武的家遠在210公裡外的西昌市區,父母年邁多病,妻子獨自照顧兩個孩子,用柔弱的肩膀擔起家庭的重擔。

一次,高朝武的母親突發重病,而此時高朝武正在村上督促指導貧困戶補種青花椒。等到他有時間趕到醫院,看到母親的病情已趨於平穩,他既欣慰又愧疚。而病床上的母親安慰他說:我天天都聽到電視裡說扶貧,肯定就是大事了,你要認真搞好工作,別記掛我……母親的理解與支持,讓這個七尺男兒溼了眼眶。

2017年10月,高朝武正請假在家照顧生產的妻子,鄉黨委打電話來說有緊急工作需要他處理。放下懷中才出生三天的小寶寶,在妻子依依不捨的目光中,他踏上歸程。2020年的春節,高朝武堅守崗位開展疫情防控。一天,他接到妻子的電話,兩歲多的小兒子玩耍時不慎摔倒,傷及眼睛和鼻子,情況十分危急。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面對電話那頭緊張無助的妻子,想起孩子天真可愛的笑臉,高朝武感受到萬箭穿心似的疼,而此時疫情防控正是緊要關頭,他只得拜託哥姐幫忙送孩子就醫,通過微信視頻了解治療情況。

為解決通信難的問題,他帶領技術人員開展線路勘察,走遍沃底鄉的村村寨寨。一天,他從江邊爬坡到黃泥梁子村時,一個趔趄,整個人快速滑下懸崖,幸好被樹枝擋住,不然就跌入滔滔江水中。好不容易爬上來,才發現尖利的石子深深地刺傷了他的左小腿,鮮血直流,在簡單地處理完傷口後,又繼續前行……

五年來,高朝武協調和幫助引進資金381.6萬元,實施幫扶項目30餘個,貧困人口年均純收入從2000元提高到6000元,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達到年人均30元,2017年,大灣子村通過脫貧驗收,570餘名貧困人口整體脫貧。高朝武的工作也得到了黨委和政府的高度評價,連年績效考核被評為「優秀」。沃底鄉政府多次向中國電信四川公司送來錦旗,感謝中國電信的真情幫扶和高朝武的辛勤付出。

面對這一份扶貧成績單,高朝武感慨萬千,他忘不了協調安置點用地時遇到的紛爭,忘不了處理易地搬遷居民用電時的周折,忘不了修建入戶道路時的蹲守,忘不了開展四好創建的辛勞……

5年時間,1800多個日子的付出與堅守,高朝武將青春奉獻給了美麗的彝鄉。溜菇山無言佇立,默默陪伴第一書記的扶貧時光。(劉曉華)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萬寧中興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枝慧身體抱恙仍惦記扶貧工作
    萬寧中興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枝慧精準制定幫扶措施,身體抱恙仍惦記扶貧工作  用心用情鋪就百姓脫貧路  -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如果沒有李書記的幫助,我們家肯定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12月23日,萬寧市北大鎮中興村60多歲的貧困村民蘇振芳充滿感激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多虧李書記給我講扶貧政策,幫我填寫各項材料交給相關部門。現在我們一家已經住進了危房改造後的新房,患病的妻兒享受到醫療幫扶,日子越過越好。」  蘇振芳口中所說的「李書記」,就是海南省公安廳交警總隊派駐到中興村委會的駐村第一書記李枝慧。
  • 援彝在路上:夏秋冬春進行曲——駐村幫扶隊員四季紀事
    自2016年9月什邡啟動援彝工作以來,共派出了200多位同志深入涼山州喜德縣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兩年多以來,各位援彝隊員不忘初心、勇於擔當,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對彝區人民的真心真情播撒在了喜德。什邡電視臺開設了《援彝在路上》專欄,充分展示各條戰線援彝隊員們的風採,讓更多人了解什邡的援彝工作。今天,讓我們走進援彝幹部人才胡爽,聽聽他在喜德援彝背後發生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書記的「扶貧經」丨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駐村...
    自2015年受組織委派擔任貞豐縣魯貢鎮麼扒村第一書記以來,我充分發揮勤懇細緻、求真務實工作作風,以一名共產黨員的真切情懷和為民服務本色,情系貧困群眾,用實際行動念了一句又一句駐村幫扶工作「真經」。2019年,麼扒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時功強(右一)入戶走訪農戶要想精準幫扶,必須先了解基本情況。
  • 警徽閃耀幫扶村——沂南縣公安局縣派第一書記工作紀實
    2018年2月,沂南縣公安局黨委高度重視該村幫扶工作,抽調精幹力量組建第一書記工作組到橋頭車疃村,團結帶領廣大村民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緊緊依靠黨組織,創造性開展工作,積極爭取資金、政策支持,著力改善村容村貌、發展優勢產業、提升精神文明,將一個基礎薄弱村建設成村富民強、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譜寫了一曲警民攜手奔小康的奮鬥之歌。
  • 「第一書記」司福智:帶著妻子駐村,讓貧困村摘帽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杜文育 李思遠 通訊員 王爍三年前,「第一書記」來到貧困村,與貧困群眾結下了深厚情誼。三年後,「第一書記」任期滿,但一心為民的他毅然選擇留任,並表示鄉親們啥時候過上小康生活啥時候撤離。這一留任,便又開始了三年的駐村生活……2015年8月,司福智到許昌市襄城縣範湖鄉凹郭村擔任「第一書記」。
  • 【國家扶貧日】丨第一書記與山棗潭村的故事
    瀏陽市中和鎮山棗潭村是省定貧困村,也是長沙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勳爵同志的聯繫點。市檢察院為牽頭單位,市信訪局為後盾單位。市檢察院從2016年至今已派遣3位幹部擔任山棗潭村第一書記。
  • 土家大寨村古風猶存:守著「靜土」 念好「山」字經
    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 題:土家大寨村古風猶存:守著「靜土」 念好「山」字經作者 馬佳欣 張燕「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重慶秀山自治縣清溪場鎮大寨村,一座依山而臥的自然村落浮現眼前,讓人沉浸到這樣的詩情畫意中。
  • 「新春走基層」三個「第一書記」六年的扶貧接力
    山羊村三任第一書記——熊國饒(中)、田雪勇(左)、王金旗(右)在通村公路上合影。新華網發(陳洋 攝)新華網重慶1月18日電(韓夢霖)2019年3月,在重慶市扶貧辦任職的「80後」王金旗來到酉陽縣板溪鎮山羊村,擔任該村第一書記。從2015年以來,這是山羊村村民迎來的第三任第一書記。這場扶貧的「接力長跑」一跑就是6年。
  • 讓下紅村長出「金子」——「第一書記」張宇下鄉記
    2015年10月,精準脫貧戰役打響後,張宇被派駐到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鎮下紅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第一書記」。  當「第一書記」,一個字「難」  兩年前,城裡生、城裡長的張宇來到下紅村,吃水要出門擔,取暖靠生爐子,更痛苦的是居然沒有網絡,生活處處不方便、不習慣,但對他來說,擔任「第一書記」所面臨的困難還遠不止這些。
  • 白沙村五黑雞的扶貧「文章」
    □ 防城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映武 通訊員 鍾雲需 郭 琰   五黑雞,黑毛、黑皮、黑肉、黑骨、黑內臟,從外黑到裡。港口區白沙村,一個「白」字打頭的村子,在扶貧中做出了一篇又「黑」又好的文章。
  • 扶貧故事|高爐鎮駐村書記張超 :探索產業新路子 逐夢小康引路人
    在精準扶貧政策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一家人又燃起生活的希望。2017年,沈修倫主動承包土地,種了15畝洋蔥,但到了上市季節卻找不到銷路,整天愁容滿面。張超說,三年多來,在渦陽縣委、縣政府的資金支持下,在駐村工作隊和全體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代集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零增加到2020年的47萬元;7個自然村全部建好文體廣場;村組道路硬化達到75%;建成1個「就業扶貧車間」併入駐1家箱包公司,利用廢棄的小學招商入駐1家養老院,兩個就業基地安置就業近30人。
  • 易縣奇峰塔村駐村書記張明:堅守太行山上,培養一支帶不走的「扶貧...
    兩個月過後,他召集村幹部「你們六個人,明天一起去找挖沙老闆,告訴他,村裡第一書記說了,從明天起村流域,一鏟子沙都不許挖!」 「就這麼說?」膽怯的村幹部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這麼說!你們怕什麼?我不怕!你們更不要怕!我們來扶貧,後面站著省市縣鄉各級黨委政府!脫貧攻堅肯定全勝!必須全勝!」 「走!有張書記在,咱們怕啥?」村民們一下子好像找回了丟失的精氣神。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笑聲|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龐成智
    我叫龐成智,是畢節市織金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管理局副局長,2018年3月擔任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該村是茶店鄉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有224戶8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269人,易地搬遷7戶26人,貧困發生率曾一度高達20.09%。
  • 全國共有19.5萬駐村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一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選派19.5萬名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  第一書記,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一條3米寬的水泥路掛在山上,像一根細細的繩子,一頭連著山下的世界,一頭連著山巔上風箏般的海嘎村。
  • 駐馬店驛城區朱古洞鄉五道廟村第一書記堅守疫情防控第一線
    駐馬店驛城區朱古洞鄉五道廟村第一書記堅守疫情防控第一線 2020-02-04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為了鄉親的笑容丨赫章縣財神鎮拉蘇社區第一書記...
    2018年7月,在脫貧攻堅戰如火如荼之際,我毅然選擇到財神鎮拉蘇社區擔任第一書記,成為光榮的脫貧攻堅隊伍中的一員。  拉蘇社區是財神鎮的五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山深土荒、偏僻落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社區轄4個居民小組164戶772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280人,2018年尚有未脫貧人口44戶188人,貧困發生率為24.4%。
  • 萬寧「第一書記」實幹挖窮根
    光纖拉進村,建起農產品電商平臺;無人機飛上天,幫助產業規劃布局;合作社建起來,特色黑山羊供不應求……兩年多來,萬寧實現5236戶21510人脫貧,10個貧困村整體出列,「第一書記」們交出了漂亮的扶貧成績單。   「扶貧工作千頭萬緒,『說一千道一萬,兩橫一豎是關鍵。』這兩橫一豎就是『幹』。」萬寧市委書記張美文說。
  • 遵義紅花崗區桂花村駐村第一書記付曲生:念好「山」字經 做足「水...
    如何念好「山」字經,做足「水」文章?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2018年5月,經單位推薦、組織考察,付曲生從區農業農村局派駐到桂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到村那會兒,人生、路不熟。付曲生堅持把環境保護作為「首要課題」,帶著駐村幹部、配合村「兩委」深刻踐行「兩山理念」,狠抓「嚴格預防、嚴格管控、嚴格懲戒」的「三嚴」舉措,健全「入戶必宣、開會必講、每日必巡」的「三必」機制,全力守護好「市民大水缸」。  脫貧致富,發展產業是支柱。如何帶著村民們發展產業?
  • 第一位直播帶貨的「黃桃」書記,用生命扶貧的故事看哭了所有人
    扶貧工作等不得!」然而眼前一幕幕景象令他心驚   船形鄉水壠村大部分村民   住在薄薄的土坯房、家徒四壁   每當山洪暴發   房子就會遭淹   下村鄉坳頭村村民   更沒有一蹴而就   只把扶貧攻堅掛在嘴邊   是幹不成事的   黃詩燕始終深信一點   真扶貧就要真走下去   他給自己定下規矩   每一個月都必須拿出一周時間   訪貧問苦、風雨無阻   可2012年5月的一次調研   讓已經當了一年炎陵縣委書記的他
  • 【脫貧攻堅】土家大寨村古風猶存:守著「靜土」 念好「山」字經
    走進重慶秀山自治縣清溪場鎮大寨村,一座依山而臥的自然村落浮現眼前,讓人沉浸到這樣的詩情畫意中。記者本月跟隨「武陵山鄉美·齊力奔小康——聚焦重慶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暨民族團結進步新風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土家大寨村,眼前一幢幢保持完整的土家吊腳樓依山而建,古樹高大蒼翠,小橋婉約玲瓏,古橋、古井穿插其間,閒庭靜院古風猶存,叫人樂不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