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收官年,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間節點,回望曾經走過的路,展望未來新徵程。作為全國290多萬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其中一份子——國鐵集團北京局石家莊辦事處的張明,在同事和朋友圈內消失了2年,那些近800個日日夜夜他到底經歷了什麼?琢磨了什麼又幹了些什麼?隨著他的回歸,那些讓他痛苦、糾結、快樂和欣慰的場景又漸漸清晰起來,並已成為他此生不可磨滅的記憶和寶貴財富。
拔掉根深蒂固的「窮」根子 大喇叭響起來了
記得張明在朋友圈「消失」,是2016年2月25日農曆正月十八。那天,正值元宵節剛過,同事們還沉浸在節日的餘溫之中,他在朋友圈內發了一組剛剛進駐奇峰塔村的照片,那連夜用報紙糊窗戶、支火爐時的場景,至今想起來還有點心寒。
「帶著沸點進村 、凍成冰點駐村」。每每談起這段讓人驚心動魄的經歷,這幾乎都成了張明的開場白、口頭禪。
奇峰塔村隸屬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南城司鄉,坐落在太行山北端東麓拒馬河中遊西側。這裡既無奇峰也無塔影,傳說村裡曾經有座「震虎塔」,不過早已消失數百年。這裡大山環抱,交通閉塞,西側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的京原鐵路穿村而過,是唯一能聽到和見到一點生機的地方。溝深地瘠,唯一的農作物就是看老天爺臉色吃飯、一年一季的玉米。全村150戶485人,建檔立卡60家貧困戶205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2.2%。村裡年輕人基本外出打工,留守的不是老就是小,就是非貧困戶的日子也好不了多少,有的甚至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
「窮的超乎你的想像」。這對在鐵路工作多年,同樣也有農村生活經歷並且同在京津冀首都圈內的張明來說,如果不是身臨其境,絕對不會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理出頭緒,就不知道行動的方向」。多年從事宣傳工作的他,深諳其中的道理。隨著走家入戶的調查與摸底,村民們的態度與反映,特別是與鄰村同樣自然環境條件下巨大的反差,問題的根子隱隱約約浮出水面。
「張書記,這次每人要發多少錢,是不是又是羊?」 「蹲點到什麼時候?」「這個村就是一鍋粥」…… 他的到來顯然打破了看似平靜的小山村。村民們異樣的眼神、背後的嘀咕,特別是身為村 「兩委」班子人員的陰陽怪氣,再加上自己住宿的地方,門鎖兩次被人堵了鎖眼,一系列事情的發生,越來越讓他覺得,這裡的問題比想像的要複雜的多。
「窮有人管,反正隔三差五就有人來送。急的是你們扶貧幹部,俺們急啥」。村民們雖沒有把話挑明,話裡話外透著就是這個意思,村「兩委」班子個別成員,更是說一套做一套,就怕動了自己的奶酪。
更讓他寒心的是,建於1964年的村「兩委」辦公室土坯房,早已成了門窗都不全的典型危房,屋內一片狼藉。村裡標配的大喇叭,破話筒鏽跡斑斑、滿是油汙的擴音器,早已經被塵土厚厚覆蓋,成為名副其實的老古董,村民們說從安裝就沒有響過。辦公桌椅缺胳膊少腿。村裡多少年沒開過會,誰也記不清,反正最熱鬧就是三年一屆的「支委」、「村委」換屆選舉,並且村裡已經連續6年沒有發展黨員。其實選誰不選誰村民們都心知肚明,前任村支書父子連任「主政」長達45年,雖然因受到處分中斷了連任,但依舊是村裡說一不二的重要人物。
扶貧先扶志,拔掉窮根子;心裡先有數、強基抓幹部。一個月內,先後與村兩委班子主要人員談話溝通28次;召開 「兩委」班子會議6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全體黨員大會各一次。半年之內,健全「兩委」幹部,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和孝老會等群眾組織;恢復黨組織活動,完善健全規章制度、按期開展黨課學習,在村裡選拔勞動致富能人和積極為村脫貧做出貢獻的人優先列為入黨積極分子;結合村裡多年形成的家族、門派等陋習、惡習,制定村規民約挨家挨戶徵求意見;雷厲風行,按照 「兩不愁、三保障」、「五看、五不錄、六優先」的標準,重新對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摸排核實,全部進行公示。隨著問題癥結的找準,張明開始按方抓藥大刀闊斧的行動。
好鋼用在刀刃上。一年內馬不停蹄先後修繕村「兩委」辦公室,新建兩處公共文體活動場所,最讓村民記驚訝的是,村裡有動靜了!多年的擺設大喇叭終於響了起來,黨的聲音、扶貧的政策、生活小常識、甚至外面流行的什麼歌曲、村裡的大事小情足不出戶村民們都一清二楚。
「交通閉塞,觀念不能閉塞;自然環境惡劣,思想決不能惡劣」。 張明曾經在易縣縣委精準脫貧駐村幫扶交流及扶貧政策培訓會議上的發言,一語中的道出了他拔掉根深蒂固「窮」根子的秘籍與關鍵所在。
直起腰杆日子就有奔頭 心裡亮起來了
「奇峰塔村最美的就是夜晚的星空。這裡遠離都市、空氣清新,每到晚上數星星,真有點『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感覺。」張明話雖這樣說,卻也道出了村裡黑燈瞎火的現狀。
讓鄉親們看到希望、摸得到、享受到日子改變帶來實惠。修路、架燈、飲水等等一系列脫貧規劃與藍圖在張明腦海日漸清晰起來。可是,事無巨細,哪裡才是真正的突破口?一時間還讓他犯了難。
良好的初衷、美麗的憧憬。當他帶著自己的思路和規劃,與村民們溝通展示時,滿肚子的疑惑與不相信,頓時又讓他剛剛萌發的熱情瞬間凉了大半截。
張明平時就是一個愛運動的人,無論到哪裡多年形成的習慣,有事沒事喜歡多轉悠,不僅能活動筋骨有時候還能遇到意想不到的人和事。
一來二去,村東側的拒馬河引起了他的注意。上遊截留髮電,原本滋潤這片土地的河流早就變成了小溪流,大部分河床裸露,本就荒涼的村莊越發沒有生機。更要命是非法採砂的行為,在他到來的時候已經十分普遍,不僅讓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村裡的水位也是逐年下降,每天幾十輛重型拉沙車來往穿梭,激起的塵土、發動機的轟鳴,碾壓著這片貧瘠的土地和每個村民的心。
聽村裡人講,幾年前村民們阻擋與採砂人發生過爭執,幾個人被打傷也報警來了警察,結果是挖沙老闆出車把受傷的村民送到附近的醫院,給了幾百元錢,就不了了之。從此,運沙車更加瘋狂,挖沙的人氣焰更加囂張,村裡的人越發敢怒不敢言,每每談及此事村民們無不義憤填膺,但又個個垂頭喪氣。
名不正言不順。要讓村民相信自己跟著幹,就必須讓他們看到主心骨,覺得有人能做主,意外的收穫讓張明眼前一亮。
從那以後,張明有事沒事就往河灘裡跑,手裡拿著小本子,主動與挖沙的人套近乎、拉家常,老闆哪裡人、與村裡誰關係好、一天挖多少、什麼價錢、運到哪裡等等第一手資料摸得一清二楚。
兩個月過後,他召集村幹部「你們六個人,明天一起去找挖沙老闆,告訴他,村裡第一書記說了,從明天起村流域,一鏟子沙都不許挖!」 「就這麼說?」膽怯的村幹部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這麼說!你們怕什麼?我不怕!你們更不要怕!我們來扶貧,後面站著省市縣鄉各級黨委政府!脫貧攻堅肯定全勝!必須全勝!」 「走!有張書記在,咱們怕啥?」村民們一下子好像找回了丟失的精氣神。
第二天一早,當村民們把他的命令帶到以後。奇蹟發生了,挖沙人開著鏟車撤離,從此消失匿跡。村民們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真真切切發生在眼前的事情。
「張書記一定有來頭」「張書記神了!」「這人不一般」。一時間,張明成了村裡家家戶戶掛在嘴邊的重要人物。不過,張明是如何辦到的、怎麼辦的至今依舊是個謎,說起這事,他也是秘而不宣、一笑了之。改變,也就從那一刻開始,走到哪裡與他主動打招呼的村民多了、噓寒問暖的人也增加不少,他再說啥私下裡犯嘀咕、拖拖拉拉的人少了。
順勢而為,架燈的人來了,打井的人到了。2017年5月22日農曆四月二十七端午節前夕,隆隆的打井機轟鳴聲將整個村莊喚醒,僅僅5個月後村民們就喝上了100多米深水井湧出來的甘甜泉水,告別了祖祖輩輩靠吃幾口老井泥水艱難渡日的時代。與此同時,94盞光伏路燈也陸續安裝到位,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黑暗的村莊終於被點亮。這裡的夜晚星光璀璨,突然間村民們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的村莊也可以如此美麗。
太陽照在太行山上 鄉親們動起來了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中國老百姓都耳熟能詳,也幾乎成為整個中國在脫貧攻堅戰中改善改變當地基礎設施乃至生存業態的不二法門。這對於在鐵路工作多年的張明來說,近在咫尺的京原鐵路線和附近的車站工區,不僅是他駐村最艱難時刻的「庇護所」,曾經的住宿和辦公地方,也是支撐他所有希望和不竭動力的主要精神來源。
奇峰塔村地處拒馬河中遊,雖然在這裡生活比較艱苦,但是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且清新的空氣,與下遊人們耳熟能詳的十渡、百裡峽等著名景區景點本就是山水同體、鐵路相連,尤其是在熱日炎炎的夏季休閒旅遊,對於城裡人來說絕對是難得的世外桃源。
讓村裡的人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村外的人能進來,享受苦苦尋覓的田園風光。在張明的積極努力下,原來因鐵路被分隔的村莊與田地最後一百多米的斷頭路也被打通。與此同時,旅遊列車也開始在這裡停靠,極大方便了村裡村外鄉親們走親訪友的出行。坐上火車到北京、逛省會,多年在外打工的孩子們、招工企業也乘車火車進村來,整個村莊也像按上了火車輪子,開始運轉加速起來。現如今,鄉親們下地幹活、收割莊稼,車輛可以直接開到田間地頭,告別了人託背扛的歷史。
嘗到了生活改變帶來的甜頭。引水灌溉種植板慄、核桃、山杏等更賺錢的經濟作物,擺脫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念頭和想法也逐漸強起來。村民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張明自然是看在眼裡喜在心中。隨著工作局面的逐步打開,脫貧攻堅各項項目的落地見效,村頭那塊七、八年前立的石碑,卻時時刻刻提醒倒逼著他,思考琢磨更長久的未來。
脫貧能致富並且守得住,就必須培養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扶貧隊」,村民們信得過、靠得住的村「兩委」班子領頭人。於是,一名大學生村官、村裡幾個頭腦靈活善於經營的致富帶頭人,進入了他的視野。以集體產業脫貧為牽引,加強村集體造血功能;以加強基層組織脫貧為保證,發展充實一批新黨員,就成了他最難啃也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否則,一切都可能前功盡棄。「這就像小品裡說過的那樣,人倒了可以扶起來;如果人心倒了,再扶也扶不起來了,特別是在老百姓剛剛起來一點精神頭,看到希望的時候。如果再被窩回去,不僅一切努力化為烏有,自己也將成為千古罪人」。每每想到這裡,張明的血壓就會蹭蹭往上竄。
經過他周密細緻的工作,決戰的時候終於到來。一度中斷了三年的村全體黨員大會在千呼萬喚中召開。全村黨員40人,當天到場31人,未到9人,就是這到場的31人,在村裡工作一年多的張明,許多人都是第一次見面,可想而知當時會場氣氛,即將進行的預備黨員投票將是多麼的詭異。
「9個人請假了沒有,給誰請的假?」有備而來的張明,終於發飆了。「我來了快兩年了,組織召開了8次黨支部全體黨員大會,在座的一些黨員今天我是第一次見到,而這九個人,我一次都沒有見過!知道為什麼要列印出專門的會議通知,我這個第一書記專門手寫籤名,不管採取任何方法都要通知到黨員本人參加會議嗎?再不參加會議,那就是——自行脫黨!」 「黨員的八項義務和八項權利!在座的諸位,有多少人知道這八項義務和八項權利?我看有些黨員只知道自己有一項權利,那就是選舉權——舉手投票的權利,而且他也只出現在選舉的時候。一個共產黨員只出現在選舉的時候,意味著什麼?在座的每個人都清楚得很?」 「兩個月前,我在這裡上黨課,給參會黨員播放了一段電影片段,兩個只有15歲的小戰士虛報年齡火線入黨,為什麼?就為了爭得第二天能扛著炸藥包衝鋒的權利!在座的各位黨員,你們問一問自己,當年為什麼入黨?怎麼入的黨?這麼多年,你的一言一行配的上共產黨員這個光榮稱號嗎?你們知道村裡的群眾是怎麼評說我們的一些黨員惡劣言行和胡作非為嗎?難聽得很啊!我這個第一書記倍感恥辱啊!」「今天的大會議程有兩項,第一項是我給全體黨員上黨課,第二項是由鄉裡來的兩位領導組織發展黨員」……一直壓抑在張明心中的塊壘終於釋放。
時間定格在2018年3月20日,農曆二月初四春分的前夜。儘管,山裡的積雪還未消融,但畢竟春天的腳步已經來臨。帶著「河北省扶貧脫貧先進駐村工作隊」與「河北省扶貧脫貧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的榮譽,張明正式告別了這個他戰鬥工作生活了兩年多的小山村。
此前,500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6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以及運動器材、農家書屋、電教室和多功能廳、2口深水井及其鋪設入戶主管路等等項目經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9輪次的驗收、評估與核查都已完成,奇峰塔村於2018年2月底脫貧出列。
此外,利用村「兩委」辦公室地點及部分村民屋頂建設的20千瓦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也已經併網發電,僅此一項每年就為村集體可穩定增加收入2.2萬元,這不僅對奇峰塔村集體來說是天文數字的「第一桶金」,全體村民也真真切切分享到實實在在的紅利,村集體利用這筆資金,實現了對村民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全覆蓋。好消息不斷傳來,就在他卸任第一書記三個月後,村裡打來電話,由他推薦的兩名預備黨員全票當選,這對奇峰塔村來說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歲月不居,一轉眼離開奇峰塔村也快兩年了,張明話裡話外依舊惦記著那裡的山山水水和父老鄉親。可以想像,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太行山裡的那村那人那方水土一定是明晃晃的。
(燕都融媒體記者呼延世聰 通訊員李溢春)
【來源:燕趙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