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連秦晉三千裡、煙鎮汾河三萬家。
晉南絳縣有山,名曰東華山,傳說和西嶽華山有「血緣」關係——神話故事《寶蓮燈》中的沉香劈山救母時,華山被劈為兩半,一半在陝西,一半分到山西絳縣,絳縣的這一半便被稱為「東華山」。此山在當地頗受尊崇,不光因為此山為靈山寶地,其華山腳下村子裡有一座金代建造、至今香火鼎盛的太陰寺,而且太陰寺內的釋迦牟尼臥佛,是目前我國存世最早、體量最大的木雕臥佛。由此,儘管太陰寺偏處晉南一隅,還是在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太陰寺始建於北魏時期(公元386至534年),根據現存碑文記載,太陰寺始建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南大殿也就是太陰寺的大雄寶殿,是全寺惟一倖存的金代建築,相當珍貴。儘管明、清時期幾經修繕,但南大殿基本保持著金代建築風格,大殿前臉完全是木結構,現存的梁、柱、枋、鬥拱、門窗均為原木本色。殿門上方懸掛的鐫刻有「大雄之殿」四個大字的木匾,是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由端氏縣(今沁水縣一帶)籍的一位驃騎將軍題贈。
被譽為國寶的木雕臥佛就保存在南大殿內。釋迦牟尼木雕臥佛長4米,高1.5米,是用一整根紅楊木精雕而成,中間沒有任何銜接的地方,僅就這根木頭來說也是千年古木,十分罕見。據考證,這尊釋迦牟尼佛涅槃臥像雕鑿於金大定二十年。釋迦牟尼佛祖頭東腳西,手拄右耳,雙眼微閉,正對著殿門的西北方向側臥,表情安寧、神聖。硃砂塗底、赤金貼面的袈裟雍容華貴。整尊臥佛安放在一幢木製佛龕之內,佛龕置於大殿正中,佛龕內還繪製有明洪武年間的精彩壁畫。
正常人的上下身比例應該是1:1,而這座佛祖像卻是腰長腿短,腿還沒佔到全身的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據寺內管理員介紹,在藝術上,這就叫做變形美,使得佛像觀感更加莊重肅穆,只有這樣的雕刻身材比例,才會產生出濃厚的宗教氛圍,體現出釋迦牟尼佛的寶相莊嚴,讓人體會到佛教和木刻藝術共同達到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由此,也可見古人高深的美學眼光和精湛的技藝。
佛龕上和兩側現存同期彌陀三士坐像,大殿內壁上原來繪有巨幅壁畫,據說壁畫是以佛教的沿革為內容,繪製手法與永樂宮的描繪手法一模一樣,而年代比永樂宮壁畫還要早150多年。可惜的是在民國十二年,壁畫以及彌陀三士坐像的頭被當地人勾結古董商,以3000元大洋的價格賣給了荷蘭的文物販子。
太陰寺還有一件有價值意義的國寶《趙城金藏》在此雕印。太陰寺前院西側有一通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所立石碑,碑名《雕藏經主重修太陰寺碑》,青砂石質,碑高2米多,陽刻有2169個漢字。碑文不僅記載了從金到元三次重修太陰寺的經過,而且根據碑文,研究者近年提出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國寶《趙城金藏》就是在太陰寺雕的版。歷代刻經中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最珍貴的大藏經《趙城金藏》,原存於我省洪洞廣勝寺,是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被譽為有史以來「第一大發心」的藏經。
這一通《雕藏經主重修太陰寺碑》,可以說是《趙城金藏》研究中劃時代的一次新發現,由此也佐證了太陰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其在歷史上尤其是金代歷史的影響力,絕對不容小覷。
總結:太陰寺的獨木雕臥佛、全國獨一無二一尊,臥佛曆經幾百年完好無損,更沒有一個蛀蟲眼,可見臥佛木雕材質的珍貴名木。
太陰寺及其內供奉的釋迦牟尼木雕佛,「趙城金藏」的碑文有著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其也當之無愧成為絳縣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