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絳縣太陰寺,因寺院坐南朝北,與一般寺院方位不同而得名
太陰寺,因寺院坐南朝北,與一般寺院方位不同而得名。還因寺內有一尊馳名中外的木雕臥佛像,所以又叫臥佛寺。太陰寺廟門簡樸而平淡,青磚砌就,白灰抹牆,是否暗寓著佛家與凡人都應該清白方正為律呢?我沒有做過多的考究,因而不便多加講述。而大門兩旁題寫著一副楹聯:「能駕祥雲救八難,分施甘露濟三迷。」與廟門同樣簡樸而平淡。也許,平平淡淡才是真。臥佛寺要告誡遊人的道理就在於此。
太陰寺的由來應從漢明帝說起。傳說,漢明帝為了超度母親,遂命大臣蔡憚和秦景去天竺國求佛取經。蔡憚和秦景面善心慈,知識淵博,與當地的僧眾相處得和諧融洽。當他倆準備回國時,天竺人竟依依不捨,國王便派了兩位高僧,一個叫攝摩騰,個叫竺法蘭,陪同他們用一匹白馬馱著經捲來到洛陽。漢明帝非常高興,就命大臣把白馬和天絲國的二位高僧安頓到鴻臚寺。因由白馬馱來佛經,鴻臚寺也稱為白馬寺。後來,這兩位高僧在華夏大地遊遍了名山大川,看到西嶽華山奇險雋秀,攝摩騰決定在山上建一座寺院。寺院建成後,竺法蘭很不服氣,決心要找座和西嶽形似的山建寺院比試高低。當竺法蘭來到絳縣東華山,看到東華山雖然沒有西嶽高大雄險,但是,這裡雲霧繚繞,流水潺潺,許多景點酷似西嶽。於是就在東華山腳下,建起了一座寺院,並在寺裡大雄寶殿內,雕刻安放了一尊釋迦牟尼臥像,身長4米,直徑1.3米,用獨木所雕,為世間罕見。攝摩騰聽說後,即從西嶽趕到這裡,看到東華山的秀麗和太陰寺的氣魄,不禁為之嘆服傾倒,面對著木雕臥佛,深深地躬下腰去。從此,太陰寺就盛譽人間,而且千年不衰。
傳說是否屬實,不敢妄加論斷。不過,史學的記載應是可信的。據碑文刊紀,臥佛寺始建於北魏,與東華山上的華山廟為姊妹聖地,同時興建。太陰寺創建之初,當是鼎盛時期,寺院規模宏偉,僧眾競相雲集,方圓數裡的高僧常到此來切磋佛經,故又名為僧會祠。但噩運也會光臨風光無限的事物,至北周滅佛時,太陰寺荒廢了。荒草爬上了殿臺,鳥窩懸在簷下,佛教徒們只有對著荒蕪了的寺院長嘆。直到數十年後佛教復甦,寺院也才煥發了活力。北周天和三年,對臥佛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唐永徽元年,由於高祖、太宗的勤政治國,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空前繁榮,太陰寺也應運進行了擴建和重修,規模又復重現。但到了唐會昌元年(841),全國又出現了滅佛的風潮,太陰寺又一次衰落了。直到後晉天福三年(928),太陰寺才又一次進行了修復,這一間隔,時達近300年。
重建的太陰寺氣勢磅礴,碑刻林立,共分兩進。前院有山門,內有4米高的四大金剛塑像;東殿內有地藏、十殿閻君塑像;西殿有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塑像;後院北殿左右有配殿,左塑關羽、嶽飛像,右塑山神、土地像;東是僧舍,西為廚房;南面是主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像;殿後是舍利塔。南大殿為金代遺構,也就是金大定二十年(1180)重修的遺物。碑文記載,這次重修聲勢浩大,氣魄非凡,是由當時著名的緹公菩薩弟子慈雲大師經理,還有大師的弟子法澍和法滿。
時值初冬,遊人雖說不多,寺院略顯冷寂,但大雄寶殿前香火卻盛,香菸繚繞,嫋嫋娜娜,隨風向四處散去,寺廟裡充滿了濃濃的香味。保存完好的「國寶」——獨木金身釋迦牟尼佛涅槃像,就慈善安詳地躺在這淡淡的青煙和濃濃的香味之中,其雕像造型端莊,誇張得當,雕刻精細,造型優美。他側身躺臥,右手支頭,左臂直伸,雙目微閉,身著伽裟,硃砂塗地,赤金貼面,真是金光四射,超凡脫俗。專家評價,此臥佛為我國木雕佛像之最,佛龕內明洪武年間繪製的一組弔唁壁畫,也頗含文物價值。
歷史的曲線,多掩在歲月的塵埃中,細尋,古老而陳舊的大殿裡,除了這尊在全國甚為少見的睡佛外,佛龕的上方和房梁上,還雕有釋迦牟尼的座像和過去佛與未來佛的鏤空雕像。雖說歲月的風塵讓這些雕像顯得風燭殘年,但依然掩飾不住當年的精雕細刻的工藝和豐滿多彩的形象,只是這些佛像的頭部顯得不大協調。原來,這些佛像的頭部是後來用泥塑代替的,因為在1923年,有一古董商人勾結當地敗類鄉紳,把原來的頭雕以3000元白洋賣給荷蘭帝國,留下了永世的遺憾。被這些敗類盜去的還有殿內四周牆壁上極為珍貴的壁畫。
壁畫是以佛教的演革為內容,繪製方法是採用唐代的豐滿、細密和宋代的頓挫、圓渾相結合的鐵線描手法,線條流暢,變化多樣,設色是以重彩勾填、堆金瀝粉的手法,顯得沉著大方。當然,文物不可再生,但是可以創造,到金大安二年(1086),由瑞氏縣令(沁水縣)在大殿上方懸起一面巨匾,上書「大雄之殿」,由顏體字脫化而來,雖說漆皮駁落,字跡漫漶,但依然顯露出當年的蒼勁與雄渾來。這幾個字在書法藝術上頗有造詣,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如此看來,這塊木匾是幸運的,它免遭了敗類們罪惡的黑手。
回首翹望,南大殿依然顯示出莊嚴雄偉的氣派,面寬5間進深3間,柱頭鬥拱為六鋪作單抄雙下昂,計心造,螞蚱形耍頭,每間有一垛補間鬥拱,懸山筒瓦房頂,堆瓦式房脊,中有寶剎,邊有對稱鴟吻,整個建築雄渾壯觀。大殿內塑著一尊缺手的和尚塑像,傳說他的法名為曾禮。當年寺內鑄鐘,幾度不成,蓋因鐵水攪拌不勻,難以成型。曾禮就用手伸入鐵水裡攪拌,終於鑄成了寺內的鴻鍾。鴻鍾製成了,他卻失去了左手。僧眾為了紀念他,做成了這尊塑像並供奉於釋迦牟尼睡像旁,表示對他的敬重。歷史就是如此,誰為歷史做出貢獻,歷史就不會忘記他,誰要是玷汙歷史,就會被歷史所睡棄。但願每個人在讀懂歷史時,能夠從中感悟出人生的練達,生活的艱辛,從而尊重歷史,把握人生,珍惜生活。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讚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發表在評論區,小編都會仔細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