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然而生」中的「油然」,意思是自然而然地。「生」即發生、產生。這一成語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產生。多指某種感情。
典故出自西漢經學家、禮學家商丘人戴聖編著的《禮記·祭義》:「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眾不生易慢焉。故德輝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理髮諸外,而眾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而天下塞焉,舉而錯之無難矣。』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君子說,禮樂不可片刻離身。深刻體會樂的作用並用以陶冶內心,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的心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有了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自然感到精神快樂,精神感到快樂就會心神安寧,心神安寧就會生命長久,生命長久就會通達乎天,通達乎天就會感到神明。天雖不言,而四季的交替從不失信;神雖不怒,而人人敬畏其威。這就是深刻體會樂的作用從而陶冶內心的結果。深刻體會禮的作用並用來修治自身的外貌,就會給人以莊重尊貴之感。這種莊重尊貴之感又會使人感到威嚴。如果內心有片刻的不和不樂,鄙卑詐偽的念頭就會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片刻的不莊不敬,輕易怠慢的念頭就會乘隙而入。所以說,樂這個東西,是影響人的內心的;禮這個東西,是影響人的外貌的。樂的極至是和,禮的極至是順。內心和悅而外貌恭順,那麼民眾只要看到他的臉色就不會與他相爭了,只要望見他的容貌就不敢有輕慢的念頭了。
由此可見,面色和善、發自內心而民眾莫不樂於聽從,行動中規展現於外,而民眾莫不樂於順從。所以說,深刻的體會禮樂之道,並將它用來治理天下,就沒有什麼難辦的事情了。樂這個東西,是感動、影響到人的內心的;禮這個東西,是感動、影響到人的外貌的。所以禮注重謙遜退讓,樂注重豐滿充實。禮雖注重謙讓,但也要自勉精進,通過自勉精進表現善與美。禮承擔謙讓的功能,而不自勉精進就會銷蝕意志;樂雖注重豐滿充實,但也要自我抑制,不然就會由於充實過頭而導致放縱。所以禮講究往來報答,而樂講究自返回本真。禮做到了,就會令人快樂;樂做到返回本真就令人心安理得。禮的往來報答,樂的自我抑制返回本真,都是為了做到恰到好處,所以二者的意義是一樣的。
《禮記》又說,音樂和舞蹈,是讓人快樂的,這是人之常情,不可或缺。人有了快樂的事,一定要通過聲音來表示,一定要表現於動作,這也是人之常情。聲音和動作,作為表達人的心情變化的手段,也不外乎就這兩點了。所以人不能沒有快樂,快樂又不能不通過聲音和動作表現出來。但對這種表現如果不給以引導,就不能不出亂子。先王認為出亂子是件丟人的事,所以特地制定《雅》《頌》之聲加以引導,使聲的曲調足以讓人感到快樂而不放蕩,使其文辭足以講求義理而不塞窒,使其聲調的曲折與平直、複雜與簡單、剛強與柔和、急促與緩慢足以感動人的善心就可以了,不要使放蕩之心與邪惡之念影響人心。
由於《禮記·祭義》中說「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就有了「油然而生」這一成語。
宋代朱熹《朱子語類》:「所謂用;莫是孝弟(悌)之心;油然而生;發見於外。」 (劉秀森)
來源:商丘網—京九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