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14年後,線上回歸的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有搞頭嗎?

2020-11-27 音樂先聲

作者 | Echo 編輯 | 範志輝

11月13日消息,宣布破產14年的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以線上唱片店的方式回歸全球市場。據悉,黑膠和周邊產品將成為其銷售重點,並計劃不定期在線下做快閃店(Pop-Up shop)。

Tower Records由已故的Russell Solomon於1960年創立,鼎盛時期從美國境內外173家店鋪獲得了11億美元的收入,擁有龐大的庫存和著名的客戶,如Prince,Bruce Springsteen,Elton John和Dave Grohl。而當營業了近半個世紀的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於2006年關閉時,作為其長期客戶之一的Danny Zeijdel的心靈同樣遭受了重創。

如今,Zeijdel是Tower Records的新任CEO。他認為,隨著Tower Records的結束,音樂行業的一個篇章也結束了,那種社區意識消失了,Tower Records曾是他和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客戶了解新音樂的地方。在今年決定復活這家公司時,他和他們一同充滿著興奮和渴望。

當商業巨頭的體量大到壟斷某個群體的某方面生活時,它的破產則往往意味著一種情懷的消逝,像是一張死亡證明,隨之消散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一個群體和一個時代。創立於美國60年代的Tower Records則有著更為複雜的表徵,它不僅是實體唱片時代的代言人,也是嬉皮士精神的商業載體。如今,決定回歸時代的Tower Records,也正在重新適應這個時代。

一代傳奇,隨風而逝

很難想像的是,後來在全球擁有200多家店鋪的Tower Records,最初只是雜貨店的一角。

1941年,Tower Records創始人Solomon的父親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託經營著一家雜貨店,名字就叫做Tower。店裡的冷飲柜上放著一個點唱機,當來來往往的客人隨著音樂輕輕搖擺,他們突發奇想:"為什麼我們不賣二手唱片呢?"於是,他們就這樣偶然地躋身唱片行業了。

Solomon的父親將雜貨店與隔壁的空房間打通,Tower Records的雛形便誕生於此,Solomon開始夢想開一家超級唱片市場。1960 年,他在薩克拉門託的Watt大道上開了第一家Tower Records,大概只有100平方米。但是,當時的薩克拉門託宛如一個空曠的停車場,Tower Records是年輕人唯一可以消遣的地方。

同時,他們也趕上了唱片界的第一波熱潮。1961年,隨著海灘男孩樂隊的早期專輯《Surfin' Safari》發行,唱片業開始由單曲主導轉變為專輯主導,熱門歌曲的銷量越來越好。只需一個周末,Tower Records就可以賣出一千張專輯。

後來,Solomon將唱片店開到了舊金山。那時候,舊金山的街頭,幾乎人人戴著小雛菊,吸著大麻,約會、泡音樂廳。那正是反主流文化運動時期,美國社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而舊金山處在變革的中心。於是,人們從世界各地湧向舊金山,來體驗那種被叫做嬉皮士運動的社會風潮,而這一運動的主要部分就是音樂。在這樣的局勢下誕生的Tower Records成了這項運動毫無疑問的受益者,舊金山店開張的那天,人們蜂擁而至。

"如果要做音樂生意,那就要去製造音樂的地方",真正讓Tower Records名聲大噪的是它開在日落大道的那家店。1970年,Tower Records紮根好萊塢,由於地租太貴,他們自己建造了一間預製活動房,此後卻屹立了40多年。由於地理優勢,好萊塢巨星與樂手時常光顧此地,當地的年輕人也習慣約在店內碰頭,戀人們更將這裡當成約會的一站。Tower Records成了一處時髦並有著文化光環的社交場所。

時間來到 1980 年代,嬉皮士運動的風潮漸漸過去,搖滾樂開始顯得不景氣,許多唱片公司開始把雞蛋都放在迪斯科這一個籃子裡,但迪斯科卻崩潰得更為徹底,甚至在1979年的7月爆發了"迪斯科銷毀之夜(Disco Demolition Night )"。整個唱片業都受到影響,唱片銷售額直線下降,許多員工被解僱。

接下來發生的三件事,重新盤活了唱片業。第一件是MTV音樂臺的誕生,音樂人開始有了宣傳音樂的視覺渠道;第二件是麥可·傑克遜的《Thriller》專輯,這張專輯的火爆帶動了唱片銷量的整體上漲;第三件事,就是CD的出現。它讓Tower Records迎來了全盛時期,也為它的衰落埋下了伏筆,甚至間接導致最後的破產。

CD剛出現的時候,唱片公司一度將它拒之門外,Solomon卻是CD最早也是最大的擁護者,他覺得這些創新的、高端的光碟會成為唱片零售店的救星。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人們熱切地從黑膠轉向了CD。1988年,CD的銷量呈現爆炸式增長,黑膠唱片的銷量下降了將近2/3。Tower Records在零售店引入了CD試聽店,降低了聽眾在風格越發多樣的流行音樂中進行選擇的難度,提升了消費體驗,自然也贏得了更好的銷量。

依靠擁抱CD帶來的銷量大漲讓Tower Records開始了瘋狂擴張。90年代早期,他們的海外業務非常成功,此前於1980年在日本札幌開的第一家海外店鋪被搬到了澀谷的一幢八層大樓,每個月營業額達到數千萬美元。到了 1990 年代,Tower 進入了自己的全盛期,當時在全球開設的店鋪多達200間。

"當數字革命來臨的時候,唱片業靠著CD跳進了洪流,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造成了它自己的死亡。"當數位音樂平臺Napster出現的時候,它們才仿佛真正認清這場數字革命的巨大威力,而橫亙在它們面前的已然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你怎麼和"免費"競爭?

對於Tower Records來說,不管有沒有Napster,過度擴張傷害到了自己發展,大量的債務、貸款利息,讓它不得不面對銀行的清算壓力。從1999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到2000年銷售停滯,當Tower Records陡然意識到危機時,它已經走得太遠。最終,2006 年8月20日,Tower Records申請破產,美國國內的店鋪全部結業。

一代傳奇,就這樣在時代的風中逝去。

從雜貨店一角到跨國企業,Tower Records的商業密碼是什麼?

Tower Records的逝去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它的時代印記,那種在洪流之下的無力感加深了我們對它的惋惜。但其實,它在商業上的成功同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湊巧",也就是所謂的趕上了好時候。

從雜貨店一角到跨國企業,Tower Records的成功首先在於它準確讀取了每一個時代的商業密碼。

60年代,搖滾樂迎來第一次井噴,湧現出了一張又一張新潮大熱的專輯,那是一種對音樂藝術性追求的極強表達,《Sergeant Pepper》和《Pet Sounds》等專輯接連發行,唱片購買由單曲主導轉為專輯主導,銷量一路向好。就在這第一波熱潮中,Tower Records有了第一家店。

70年代,社交網絡、社交媒體還沒有出現,零售業就是生活中的主要社交場景。當人們相約來到唱片店,花幾個小時一起在唱片筐淘唱片,這就是個極佳的社交場所。於是,當所有人開始泡在唱片店社交,Tower Records將店開到了好萊塢,距離洛杉磯唱片業咫尺之遙的地方,吸引著一大批知名音樂人走進來。

80年代,被迪斯科擾亂的市場被MTV音樂臺和MJ拯救,音樂開始了視覺化宣推,Tower Records則剛好在70年代末建立了自己的廣告部門;90年代,CD取代黑膠成為主流,Tower Records則積極擁抱變化。

其次,商業成功帶來的情懷源於它對人們生活上的某種壟斷,雖然情懷是虛幻的,但是籠罩其下的歲月卻是真實存在過的。Tower Records誕生的時候,那是一個十幾歲孩子都有一堆45轉黑膠唱片收藏的年代。每個時代都有很多迷惘叛逆的年輕人,他們需要一種聲音告訴他們並不孤獨,而這一代人聽到的就是唱片中的音樂。

當時,60年代的美國年輕人,人人都在參與反主流運動,Tower Records則從方方面面都體現著它的嬉皮士精神,吸引著年輕人走進這裡。

Tower Records不僅接納留長髮的、穿破洞的年輕人,甚至僱傭他們。同時,Solomon 給了 Tower店員極大的發揮空間,他們有權決定進貨的品類、當月主打專輯與店內的陳設風格等。公司的每個人幾乎都是從職員做起,曾經在倉庫裡點貨的嬉皮,可能後來就成了倉儲物流經理。

而從職員到採購、主管、經理的過程,他們會從中學到所有需要學習的東西。於是,每位店員身上散發出來的那股子酷勁兒,以及他們海量的音樂知識又不斷吸引著客人。在臺灣,滾石電音藝人發展總監葉雲甫、《Play》的總編輯孫淑雲,以及樂手秀秀(骨肉皮樂團、楊乃文的吉他手)、老猴(前Nice Vice樂團團長)、小曾(四分衛樂團貝斯手),都曾是Tower的員工。

Tower Records的開放式制度不僅充分給予了員工自由,也給予了他們互相學習的機會。Solomon認為,這種家庭式的學習讓公司獲得成功,他總在強調,對於那些有想法的人,要注意傾聽。天生具有冒險性格的他,可以讓毫無管理經驗的國際貨運部員工去日本店鋪做負責人,也可以在廣告部成立不久後便放手讓提出建議的年輕人去做雜誌,而日本市場和《Pulse》雜誌也的確沒有讓人失望。

最後,商品的品種數量對一家商店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顧客總是想要在一家店裡買齊所有的東西。Tower Records最讓人驚訝的是它好像擁有無限種類的音樂,不論是朗誦、喜劇、音效,還是世界各地的音樂都有。"它不僅是一個百貨的集合,它是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小商店的集合。"

Solomon對系列連鎖店的經營理念是把它們當作販賣音樂的超級市場,儘可能地迎合各種消費者的口味,並加強商品類別的豐富度,從早上九點至深夜十二點全年無休地為顧客提供服務。這個賣場形式的唱片店不但實現了 Solomon 長久以來的夢想,也確立了日後的經營方針,更讓Tower 贏得了"Category Killer(品類殺手)"的稱號。

線上回歸的Tower Records有搞頭嗎?

據了解,原計劃Tower Records打算在西南偏南音樂節期間作為快閃店推出,但由於疫情,它選擇了先以線上商店的形式回歸。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並沒有將Tower Records的回歸計劃擱置或推遲,反而,其新任執行長Danny Zeijdel認為2020年是最佳時機。

在疫情爆發期間,許多在線商店都選擇只向顧客出售必需品。Zeijdel卻說,這是向音樂愛好者發行黑膠唱片的絕佳時機。他認為,儘管流媒體音樂十分便捷,但流媒體並不能捕捉到觀看專輯插圖、注釋以及了解藝術家靈感的經驗。

Zeijdel的看法不無道理。在這個連生命都轉瞬即逝的特殊時期,人們或許迫切需要一些切實可觸的物件來保留心靈受到的震顫。而且,正如人們當初在CD來臨時,厭倦了黑膠唱片一樣,如今的年輕人也渴望著與數字世界的脫節,以一種傾注全部注意力的方式去重新聆聽音樂。

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發布的《2020 年年中美國音樂產業狀況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黑膠銷量超過CD,這是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首次超越。事實上,黑膠唱片的回潮早有端倪,據尼爾森音樂報導,2017年美國黑膠唱片銷量為1432萬張,連續第12年保持增長;英國2017全年黑膠銷量為410萬張,刷新過去26年的紀錄。

我們也看到,2017年6月30日,在停止生產黑膠近30年之後,索尼宣布將再次生產黑膠唱片;同年,太平洋影音公司、中唱上海公司也投入黑膠生產;2015年就決定要做"黑膠復興計劃"的星外星唱片公司,也在2017年正式啟動這一計劃;此外,越來越多傳統設備廠商也開始復產或推出新的黑膠播放機。而華納音樂早在2008年第一屆"世界唱片店日"舉行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傾力支持黑膠唱片的售賣。

值得一提的是,在Tower Records宣布破產之前的2002年,當時唯一獲利的日本市場就已經獨立出來經營。由於之後及時改變了運營模式與理念,再加上日本版權保護和唱片公司截然不同的運營方法,Tower Records 至今仍是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唱片連鎖店之一,尚存80多家店鋪。而日本Tower Records的差異化之路,正是容易處在鄙視鏈底端的"偶像生意"。

日本對版權的嚴格保護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數位音樂的侵襲,全球三大唱片之一的索尼音樂曾是對數位音樂最強硬的唱片公司。即便如今,也並非所有日本音樂上遊公司都願意發布數字版音樂,傑尼斯就沒有完全開放旗下藝人的數位音樂下載。女子偶像團體中知名度最高的AKB48、乃木坂46等,則採取了被稱為"AKB商法"的策略——把握手會的門票與CD捆綁銷售。

換句話說,目前日本音樂市場中發達的偶像工業支撐著唱片不死。於是,Tower Records的運營也緊緊圍繞粉絲經濟,在日本擁有84家連鎖店的Tower Records唱片店成為偶像與粉絲接觸的實體空間。據統計,2016年,僅在東京澀谷總店,平均每天都有約3至4場活動,如小型演唱會、見面會、籤名會等。

此外,日本在1977年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後,就進入了90年代的泡沫破裂,讓日本經濟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滯漲時代,其間產生的"副產品"就是品味。日本在吸納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在孵化自身的品味特徵。如後來成為Tower Records"第二logo"、令全世界樂迷都張口即來的Slogan——"No Music No Life"也是日本店的創意。而在中國感知最深的可能是日本的工匠精神和侘寂美學。

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Tower Records是Solomon真正的血脈子嗣。第一家日本Tower Records誕生於1980年,不僅早於紐約店,而且,自開張以來,日本一直是Tower Records在全球收益最好的市場,甚至比美國本土都好得多。

雖然日本市場一直在音樂實體消費領域獨樹一幟,但黑膠的全球性回潮標誌著全球的唱片環境正在發生同步變化,版權環境、偶像工業和品味消費,已經是全球性的趨勢。所以,在破產14年後決定回歸的Tower Records,縱然無法再獲得與當初同等的聲量,或許仍有機會獲得一脈生機。

但是,不定期推出的快閃店或許終究無法滿足那些對Tower Records充滿著情懷的消費者,而是在提醒著他們這是一間回不去的店鋪。畢竟自誕生以來,Tower Records就不僅僅是一間唱片店,年輕且熱愛音樂的員工、一淘就是幾小時的社交空間,才是它走向巔峰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

紀錄片《All Things Must Pass: The Rise and Fall of Tower Records(2015)》

先聲話題

話題內容:關於唱片店,你有什麼記憶?你看好Tower Records的回歸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和看法,我們將會在本周發布的文章推送內,從所有留言評論中,擇優挑選2位讀者,各送出先聲精選的好物一份。獲獎名單將在每周日的「先聲周報」欄目中公布,請保持關注。

排版 | 安林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地攤經濟,有搞頭嗎?
    不管怎麼說,地攤經濟這段時間卻是是火了,不僅上熱搜、上頭條,成為話題中心,還有了屬於自己的「概念股」,而且關聯股票勢頭強勁,持續收紅,更是催生了像五菱神車這樣暴漲126%的仙股。一時間,逛地攤擺地攤反而成為了一種時尚。創業擺地攤,有搞頭嗎?某問答平臺上,排名第一的問題是:創業擺地攤,怎麼弄,有搞頭嗎,能養活自己不?
  • 咪蒙消失後回歸,美妝短視頻MCN有搞頭嗎?
    咪蒙消失半年後回歸,美妝短視頻MCN有搞頭嗎?這幾年流行的短視頻,實際上屬於輕媒體、低耗流量,形式上萌寵的搞笑視頻,給人們帶來輕鬆感,在微信等社交媒體傳播中,宜達到最大化傳播效果。短視頻一般為3~5分鐘,如果計算文字輸出,就是900~1500字。短視頻自由隨性,開門見山,節奏明快,降低了傳播者的傳播成本,減輕了受眾的心理負擔。
  • Tower的意思是塔,倫敦發生火災Grenfell Tower怎麼是大廈?
    發生火災的Grenfell Tower,位於倫敦西區,總共有24層,高67.3米,1967年設計,1974年建成。整棟大樓其中有四層是非住宅,其他二十層有120個單臥室和雙臥室的公寓。2015年到2016年,剛剛翻新過。其實,Tower這個塔的意思,主要指的是這些——Towern.1.塔;塔樓2.
  • 又一服裝巨頭「破產」!關店超2000家 拖欠員工工資
    繼拉夏貝爾、真維斯、達芙妮之後,這次輪到女裝品牌艾格了……自法國艾格集團於2018年出售中國成衣業務,艾格在中國就先後面臨大規模關店、被申請破產、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拖欠員工工資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在快時尚品牌入華後,其在中國快速擴張的速度也大幅積壓了艾格的市場份額。艾格的產品設計遠不如優衣庫、H&M、ZARA、Forever 21等吸引人且具備高性價比。 為拯救中國市場業績,艾格曾試圖引入內衣門店。2015年11月,首家艾格內衣店正式開業,但依舊無力拯救品牌頹勢。
  • 線上銷售預期良好,都市麗人業績正在蛻變?
    突如其來的疫情黑天鵝,讓快時尚巨頭zara、HM部分關店,阿迪、耐克陷入巨虧。對於業務模式主要面向線下門店的內衣企業來說,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性感神話」維密宣告破產,都市麗人難逃業績下滑、關店「魔咒」。 但是從最新的消息來看,都市麗人下半年以來線上銷售走強。這是否能夠抵消線下業務萎縮帶來的難題呢?
  • 直播賣劇本,有搞頭嗎?
    在疫情開始的時候,杜紅軍做了線上的編劇幫直播課程,直播的形式對於他來講並不陌生,他也想過藉助直播的方式推廣劇本,但是沒有契機,直到看到了董潤年的朋友圈。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杜紅軍找來了5位編劇參加直播,「我跟他們講我想做直播這事兒,他們覺得挺好,可以說第一期直播是我把他們『忽悠』來了」。就這樣,第一場直播賣劇本匆匆上線。
  • 漢中:曾經火爆一時的「有搞頭」火鍋店,忽然間就易主了
    薪資待遇2500元至3000元(大堂經理面議),包食宿,一個月有兩天帶薪假,這收入,在漢中來說,不算高,但是也不是有多低,比竟漢中是一座小城市,不比一二線城市,只是搞餐飲行業,是比較辛苦些,好在店裡管吃住,相對來說,工資算是不錯了,只是畢竟是個體經營老闆,員工沒有享受養老和醫保待遇。
  • 《處處吻》背後,香港唱片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過去一個月裡,楊千嬅兩次在微博上提到《處處吻》相關的內容,還通過微博向網友「發問」:「聽說#處處吻#有很多外傳翻唱,是真的嗎?」在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看來,《處處吻》於楊千嬅而言的確是一首頗具意義的歌曲。
  • 《軒轅傳奇》IP2021年線上發布會直播活動圓滿落幕
    1月15日晚,《軒轅傳奇》IP線上發布會的直播活動在深圳演播廳圓滿落幕。《軒轅傳奇》系列IP的資深遊戲策劃大神現身直播間現場,為本次盛典助陣。活動中不但爆料了IP發展計劃,還有策劃玩家同臺競技、抽獎狂歡等精彩環節更是將盛典氣氛推向高潮。
  • 期貨傳奇人物逍遙劉強因股災破產自殺身亡
    ——逍遙劉強,因在本輪股災中在高位滿倉,做多期指和配資買股票,最終導致破產。  劉強生於1979年11月25日,今年36歲,為瑞林嘉馳對衝基金的基金經理,《期貨大作手風雲錄》作者,北京逍遙投資工作室創始人,有著近20年的期貨股票投資經驗,曾供職於股票私募、報社記者、期貨私募,其自創的多點共振操盤系統曾創下在一年中資金帳戶增長20倍的輝煌記錄,在期貨圈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
  • 蘇慧倫時隔13年後回歸,50歲依舊如少女?
    大部分95後00後的朋友可能對蘇慧倫這個名字比較陌生。她是在1990年3月正式出道的,今年正好是她出道30年的紀念日,當年聽她歌長大的孩子現在應該也早就為人父為人母了,而蘇慧倫的歌曲也變成了一種特殊的「童年符號」。印象中的蘇慧倫,是九十年代的「初代玉女掌門人」。
  • 紛紛入線下開實體店 自媒體能做好生意嗎?
    於是,很多自媒體人紛紛另闢蹊徑,選擇二次創業;或在原有粉絲基礎上,向其他領域進行內容拓展。比如,咪蒙開始做知識付費,公眾號「有書」經營內容電商……而有些自媒體則選擇布局實體商業:1、日日煮2012年,美食達人Norma在香港創辦關於美食視頻的自媒體,並於2017年7月宣布完成K11鄭志剛、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領投的1億元B輪融資。
  • 年薪百萬,球星們為什麼退役就容易破產?
    「我打電話去詢問帳單,電話那頭的人知道我是誰後,就覺得這帳單的數目完全沒問題,好像球員就根本不應該節儉一樣。」在英超度過十四個賽季後,薩哈對於職業足球從場內到場外都有了新的理解。調查表明,60%的英超前球員在退休5年後宣告破產。對此,薩哈一點兒也不奇怪。「他們淪落到這個地步,是有很多原因的。」
  • Ivory Tower?
    Shielded within such a tower or house, one is insulated from the harsh, tough and often cruel realities of the outside world.
  • 出道二十年的周杰倫將首發黑膠唱片!順帶透露新專輯發行時間!
    6月24日,據臺媒報導,出道20周年的周杰倫將於11月6日推出他過去14張經典專輯的黑膠唱片供粉絲珍藏。在一整套14張唱片的珍藏套裝裡,預留第15張專輯的空位,間接預告周杰倫第15張專輯即將誕生。
  • 董哥:河南債務人負債500萬,資不抵債,可以申請個人破產嗎
    網友私信:董哥,我是河南商丘的,開一個食品加工廠,做麵食,因為想發展,上了新的生產線,問銀行貸款300萬,後來又不夠,問民間借貸借了100多萬,生產線技改完成後,業務量沒上來,但是利息照付,這個利息都是問民間借貸借的,都是2分以上的息。一直把債務搞到了500多萬,今年3月實在沒錢付利息了,也沒地方借了,就逾期了。
  • 上海灘七大歌后:每個人都是傳奇,很多經典歌曲至今仍有人傳唱
    周璇14歲時,電臺稱譽她的嗓子「如金笛沁入人心」,從此,「金嗓子」便成了周璇的雅號。2、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第一個「歌后」白虹白虹,原名白麗珠,民國時期著名歌唱家、演員。1931年初成為明月歌舞團成員,1934年在播音歌星競選中奪冠,成為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第一位「歌唱皇后」。1945年1月舉辦歌唱大會,是第一位舉辦個人演唱會的內地流行歌星。
  • 期貨傳奇人物劉強因本輪股災破產跳樓身亡(1)
    經過確認消息,中國期貨界傳奇人物,瑞林嘉馳對衝基金操盤手,《期貨大作手風雲錄》作者劉強因高位做多期指與配資買股,最終導致破產於華貿中心酒店頂樓平臺跳樓自殺。據悉,劉強患抑鬱症多年,並曾在大理修養三年。
  • 9月全國商業地產大事件:數十個購物中心開業、多家「首店」落地
    其中長沙北辰三角洲大悅城擬2021年4月開業,商業面積14萬㎡;武漢大悅城擬2022年4月開業,購物中心面積14萬㎡。   盒馬宣布首家X會員店將於10月1日正式營業   9月22日,盒馬宣布首家X會員店將於10月1日在上海浦東森蘭商都中心開業,門店佔地1.8萬㎡,採用倉儲式貨架,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侯毅稱,盒馬X會員店就是對標國內的Costco和山姆會員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