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聰。
校園霸凌,一個往往因為沉重而不願被公眾提起的話題。
隨著近期電影《少年的你》的火熱,校園霸凌再一次進入公眾視野。
人們再一次認識到了這個現實:在學校這個小世界裡,有咄咄逼人的霸凌者,也有暗自忍受的被欺辱者。在這本應該充滿陽光與童真的純真年紀,真實地存在著陰暗的威脅。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也如此說到:「現實更殘酷,校園角落裡的暴力,可謂不少人的童年噩夢,甚至是一生難走出的牢籠。」
電影中雖然有讓人悲傷與痛心的劇情,但可幸的是,陳念遇到了小北。那句「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不僅讓陳念有了勇氣與動力,更讓銀幕前的觀眾們,或感受到陰暗旁的溫暖而得到安慰,或因為產生共鳴而流淚得到宣洩。但是,並不是每一個被校園霸凌的人,都能遇到那個能帶著自己跑出陰影的「小北」。
油管有檔欄目「ASIAN BOSS」,主要關注於亞洲地區的社會熱點問題,比如「中國人怎樣看待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上海市民對同性戀的看法」等。而最近,因為「校園霸凌」話題再次來到公眾視野,ASIAN BOSS欄目的一則視頻採訪《專訪校園霸凌受害者:怎樣走出陰霾?》也再一次被多個視頻APP轉播,被大數量的網友點擊瀏覽。
整個世界,都存在校園霸凌。
這則視頻採訪的女主角是一位韓國女生。你難以想像,鏡頭前這位沏咖啡,眯著眼笑的女生,曾經因為受到校園霸凌而幾欲自殺。
女生叫Jeong,咖啡師,校園霸凌受害者。
「霸凌普遍存在,但沒有很多人會願意談這個話題。」
當被問到為什麼會願意接受這個採訪時,Jeong說:「我確信現在還有人正在遭受霸凌。即使只有一個霸凌受害者,看到這視頻後感覺好些,我也會感到開心。」
而Jeong當初被霸凌的原因,是曾經在女子學校上學的她,表現出了對女孩子的另一種好感,即對同性的喜愛。
於是班裡的有些女生開始排擠她,孤立她,以至於到後來整個學校的很多人都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她。不少人還在聊天平臺上直接對她惡語相向:罵她髒,讓她去死……
在談到被霸凌的那段時期的心理狀態時,Jeong說:「我很多次去到學校的天台,想從上面跳下去。甚至有時候還想去把那些罵我的人殺掉。」
而談到為何她能走出來時,她給出了兩點答案:一點是自己慢慢主動去找願意坐在自己旁邊的人說話;還有一點是過去的朋友的幫助。
當視頻最後,Jeong被問到有什麼話想對霸凌受害者與霸凌實施者說時,作為曾經的霸凌受害者,她說:「總有一些小孩心裡痒痒,想去折磨別人。不要害怕他們,再多堅持一會,就會迎來曙光。快樂的日子會到來的,是真的,會有好事發生的。」
從這樣一則視頻中,我們能看到很多。
校園霸凌很普遍,幾乎只要有學校,就會有不同程度的霸凌;
校園霸凌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想像的更為殘忍與難以消除;
自己的主動與朋友的幫助對校園霸凌受害者很有幫助。
另外,我們也能看到一些不好與欠缺的問題:
學校乃至社會層面對抑制校園霸凌的行為缺失;
家庭父母方面的對自身孩子面臨著怎樣處境的了解缺乏;
的確,我們很多人還是輕視了校園霸凌的危害與嚴重性。
「辱罵中傷、打架圍毆、故意損壞他人財物,恐嚇威脅,以及網絡謠言等等」,都屬於校園霸凌。
學生雖有一定的自主判斷能力,但是自我認識依然不高,判斷事物不客觀。當接觸學校生活時,總會存在不適,產生消極情緒,進而可能將這種情緒通過霸凌方式轉移到其他學生身上。
值得深思的是,孩子對自身所做,對現實情況認識不足。但是,社會法律方面,也對這種現實存在的情況認識存在欠缺。
值得寬慰的是,日前,全國人大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與會專家針對未成年人校園安全,人身權益受到侵害等問題提出要堅持從源頭預防,著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總結歷史案例和經驗,從根本上保護未成年人。
法律方面的支持與保障正在逐步展開與完善。
於是另外兩方面的欠缺就更為凸現,即學校方面與家庭方面。
這讓阿聰想起了另外一部影視作品,即去年開播現已完結的高分日漫《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見兔女郎學姐》。
動漫中的男主咲太的妹妹楓,就是一位典型的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在網絡上被學校一些同學謾罵,詛咒……
動漫則使用了特殊的表現手法,將楓心理上受到的傷害表現在生理上:身體上莫名其妙出現刀割一般的傷口、對過去的事幾近遺忘、害怕見到生人、害怕出去,連踏出家門都十分困難……
經過男主咲太與一些人的幫助,最後楓慢慢克服了由校園霸凌而造成的創傷,重新回到校園中。(但是這個過程非常困難與曲折)
值得深思的是,在男主的妹妹楓受到校園霸凌的前與後,校方與父母,都有失職的作為:
校方始終無所作為(也許唯一的作為就是同意讓楓休學在家休養)
而父母這一方則更為讓人失望:因為受不了女兒變成這個樣子,乾脆直接搬走,把女兒留給還在上高中的兒子照顧,兄妹倆「相依為命」。
雖然可能動漫會存在一些脫離現實的虛擬情節。
但是,沒有現實社會問題的依託,這類劇情,將是無從談起的。
那麼現在的學校與家長都去幹了些什麼呢?
首先,阿聰想表明觀點:
阿聰不會「一棍子打死」。
盡職盡責的家長,防範於未然的學校,固然是存在的。
但是,對子女內心缺乏關注的家長,對學生日常行為缺乏防範的學校,也大批存在。
現實中,的確存在很多父母,習慣於關注孩子的生理外在,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而鮮少地去關注孩子在學校中除了學習之外的經歷。
而學校,普遍地陷入升學率這些考核指標之泥沼。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學生之間存在的排擠孤立,甚至惡意中傷,圍毆欺負,都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而缺乏事前與事後的教育。
典型的例證,便是那一年可能也難以遇到一次的心裡健康教育講座、頻繁被佔課的心理課、被鎖起來的形同虛設的心理健康諮詢室、不來上班的心理健康老師……
更為有力直接的證據,便是那一個個血淋淋的悲劇:
今年4月5日,廣西柳州鹿寨縣一中學,多名女生在衛生間欺辱一名女生,女生被打約20次耳光,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今年5月1日,一位14歲學生遭到5名學生毆打致死。五名施暴者的父母在事後表示:「我家孩子平時很善良,根本沒有發現有絲毫的暴力傾向」還有距離我們更近的,就在約10天前的10月30日,兩則「校內女生被罰跪扇耳光」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
陽光下,仍然存在著陰暗,可怖的是,這些陰暗就在孩子之間存在著。
而究竟應該怎麼去做呢?
三管齊下。
教育也需要創新,學校面對校園霸凌事件不能採取「和稀泥」的態度。設立真實可靠的心理諮詢機構,對相關教師人員甚至所有任課教師都進行有關培訓,告誡青少年霸凌之事不可為,讓他們認識到霸凌的痛苦後果與危害……
家庭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並且全方面關注孩子的生理與心理健康。一旦發現不好的苗頭,要及時通過道德上的教育制止,不可以暴制暴,更不可出於私心而助紂為虐……
為了這些祖國的花朵,廣大「園丁們」要做的還有太多太多。
最後,阿聰想說
對那些「心裡痒痒想去折磨別人的孩子」,阿聰想引用網上的一句話:
「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他存在;你也可以繼續討厭自己討厭的東西,但請允許別人對他的喜歡。」
而對於那些被霸凌者,阿聰想說:要找人說出你正在遭受的經歷,父母,老師,以前的朋友,都可以。還要相信前面那個漂亮陽光的姐姐說的話:
「再多堅持一會,就會迎來曙光。快樂的日子會到來的,是真的,會有好事發生的。」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阿聰希望:少年,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