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媽看到了一條令人氣憤沉重的視頻。
視頻中,一位瘦小的女學生被口罩蒙眼,被多位年紀相仿的女學生圍攻在角落裡狂扇耳光。
從視頻來看,被打的女生嘴裡都被打出血了,霸凌者這才收手。
事後,視頻被多位網友曝光,學校也正面回應了確實有此事,並對涉事的學生做出了相應的懲罰。
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一些校園暴力的新聞出現。
謾罵、扇巴掌、踢打、強迫下跪、往頭上扣垃圾桶、脫女生衣服、羞辱、拿菸頭燙……
一次次刷新底線,卻無法阻止下一次的發生。
吾的《惡意》描述的那樣: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貼上惡魔的符咒一樣」,校園暴力事件就這麼開始了。
知乎網友說:
「現在我都沒有開朗過」
小學的時候,穿得比較土被很多同學便經常取笑、毆打。
長大之後,即便自己事業婚姻都很圓滿,但自從那之後我再也沒有開朗過,總覺得當時自己特別的慫和傻。
「夢裡我總是夢見他們打我的場景,每次都會被嚇哭」
有次學校運動會拉繩活動,不小心手碰到了同學的男朋友的手,放學後,我莫名奇妙的就被女同學圍攻了。
8年了,可我一直走不出這種傷害,每次雨夜裡,我都會夢見那天的場景,然後被嚇醒。
將這些話敲下的時候,我剛被噩夢驚醒...
經歷校園霸凌的人,明明正當盛年,卻發覺人生恍如廢墟。
1
校園霸凌離孩子並不遙遠
事實上,校園霸凌的事件並非個例,而是無時無刻在我們身邊上演著。
在中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針對10個省市的5864名中小學生調查顯示:52.5%的學生表示偶爾被欺負;6.1%的孩子表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2017年6月25日,一段「北京某中學一男生被同學逼迫吃糞便」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
視頻中,身穿白綠相間校服的男生被霸凌者用廁紙、尿液的垃圾筐襲擊,並逼迫他吃糞便。
2018年,#王晶晶遭受校園霸凌#的微博引起發大批網友的關注。
高中時期,王晶晶的杯子被男同學無意時摔爛,後被同桌開玩笑說:「她的杯子值300萬呢」。
此後的王晶晶的故事被憑空捏造:父母年收入幾億,小學開始整容,男朋友成群,用老人手機,是一個奇葩的「神女」。
經歷被扇耳光,被辱罵,被欺壓,在班裡名列前茅的王晶晶,因霸凌而抑鬱,成績一落千丈,最後迫不得已退了學。
可是,這一場霸凌並沒有因為王晶晶的退學而終止。
她繼續被關注,生活的動態都被別人拍下來,發布在網上。
說她是性工作者,「500包夜,不用套」。低俗、露骨的攻擊再次向這個女孩撲來。
在眾聲喧譁中,一個安分守己的學霸王晶晶被徹底摧毀,取而代之的是自卑、抑鬱、自殺...
在校園霸凌的圍剿下,這些早已成為被霸凌者的代名詞。
就連女星馬思純也曾在節目中爆料,自己遭遇過校園霸凌。
她坦言:
因為胖,每次跑步都要遭擠兌。
自己的信件,被惡意攔截,並被同學當著所有人的面大聲朗讀出來。
喝剩的可樂裡,被人惡作劇地添加了各種:抹布水、粉筆灰、拖把水......
直到現在,馬思純還是走不出當年的陰影,被爆有嚴重的焦慮症,一度要靠藥物維持...
校園霸凌,正如洪水猛獸一般,以一種傳染性極強的方式,在肉體和精神上,同時摧殘著我們的孩子!
2
面對校園霸凌
我們如何才能保護好孩子
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能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所以我們能做的便是從小教會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練習多項防身技能,以防不時之需。
而我們更應該多留心孩子的日常行為,讓孩子免受傷害。
下面幫媽整理了5個小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1.保護孩子的天然感受力,勇敢說不和反抗
告訴孩子,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遵從內心的感受,勇於的對自己不喜歡的行為和傷害說「不」。
生活中,孩子心愛的玩具是否可贈送他人、別人親親抱抱你是否願意,從這些問題上引導孩子忠於自己感受,讓孩子果斷對不喜歡的行為和傷害說「不」。
即便長大以後,面對別人的傷害又或是校園霸凌,孩子才能勇敢的反抗。
2.預先給自我安全教育,讓孩子有效規避危險
最好的校園霸凌解決辦法是提前的安全教育,可以給孩子面對危險的智慧和勇氣。
我們不接受霸凌,也絕不被霸凌。
告訴孩子,如遇到索要錢財的霸凌,你寡不敵眾時,錢財先給他便是了,避免了自己受到身體上的傷害,接著在回家之後要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教會孩子恰當的規避危險、掌握求助方式、有方法的反抗很有必要。
3.引導孩子說出事實,細心觀察潛在信號
面對別人的恐嚇,孩子不敢主動的跟父母說,這個時候,引導孩子說出事實,讓我們更好的為他們規避危險。
可以這樣引導:
今天在學校裡發生了什麼?
做了什麼你喜歡的事嗎?做了什麼你不喜歡的事嗎?
你和誰一起玩了?
玩了什麼遊戲?好玩嗎?
你想要和別的小朋友玩其他遊戲嗎?
明天還想去學校嗎?
父母的多一份細心,就能讓孩子免受一份傷害。
還有其他方向,父母也要注意留心,如下圖:
4.無論孩子跟你說什麼,學會不批判的傾聽和信任
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提出質疑「為什麼那麼多人只欺負你?」之類傷口撒鹽的話語。」簡單的一句話,卻從此切斷了親子關係的信任。
聰明的父母,首先學會閉嘴,單純的傾聽,保持跟孩子之間開放的交流通道。
當孩子跟你分享傾訴的時候,適當做個傾聽者,先學會共情,再繼續觀察,理性的幫助孩子面對霸凌,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才能找父母獲得幫助。
5.幫助孩子建立起"支持系統",擁有多項防身技能
父母的愛和信任,可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自尊,獲得應對「不公平」的對待的內在力量。
另外,幫媽強烈建議,家裡有條件的家長,適當讓孩子學拳擊、跆拳道等課程。
不僅強身健體,還能較好的讓孩子規避外界的傷害,讓孩子有「不好惹」的能力。
3
作為施暴者的父母
更應該深思和反省
有相關的數據顯示,霸凌者的內心,都有這樣一個童年關係模式:強大的可以欺負弱小的,弱小的就應該去死。
想想部分父母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甚至在家裡出現一些家暴現象,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且出現"強者可以欺負弱者」這樣錯誤的認知。
長期生長在這種環境的孩子,非常容易產生扭曲的心理,並在叛逆期實行校園霸凌,實現對弱者的掌控。
而學校裡,那些性格內向,較為柔弱的學生,並成為了施暴者的「獵物」,通過霸凌別人,強化「我是強者「的自我感覺。
就如《少年的你》中,長期對陳念進行校園霸凌的羅婷。
這個單親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女孩,父親酗酒,經常對她進行家庭暴力,而面對性格內向的陳念,羅婷通過對陳念進行校園霸凌,獲得了「強者」的感覺。
所以為人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是校園霸凌的施暴者時,更應該反省和深思,看看自己是否在教育中傳遞了錯誤的思想和行為。
霸凌中,最忌諱的更是施暴者父母用「孩子還小,他不是故意的」等言語包庇袒護孩子,認為孩子不會再犯,殊不知那樣不過是將孩子推向險境。
父母最該做的,應是儘早幹預,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戒,避免下次再犯。
當然在生活中, 也記得給予孩子適當的愛和關心,讓孩子成長為內心溫和,善良有度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只會使用暴力的小惡魔。
4
校園霸凌如此殘忍
為何還是頻頻發生
無論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還是施害者,霸凌帶來的傷害都是不可小覷的,或是抑鬱自殺,或是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為何校園霸凌如此殘忍,還是頻頻發生?
其一,遭遇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反而有恥辱感
孩子內心沒有得到父母愛和支持的孩子,很容易缺乏自信。
在面對外界的傷害時,他會有這樣的的想法「反正告訴爸媽,爸媽也不會相信甚至幫我,可能還會笑話我,我不想成為家人、同學眼中的笑柄」。
帶著這份恥辱感,孩子更不敢把情況告訴家人,更不敢尋找幫助。
校園霸凌嚴重削弱了孩子的積極性,更帶來孩子的恥辱感,逼得孩子走上絕望的道路。
其二是施暴者在行為中獲得了快感
相關數據表明,大多進行霸凌的孩子,從小都生長在暴力家庭,更可能是家裡的小公主,小少爺,他們蠻橫無理、甚至恃寵而驕,產生扭曲的心理。
所以在霸凌過程中,他們更容易「我是強者「的自我感覺,獲得虛幻的安全感、掌控感,和痛苦投射出去的快感。
其三是旁觀者助長了施暴者的威風
遇到校園霸凌,很多孩子因為害怕學會了「明哲保身」
可正是這種現象,助長了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有恃無恐的繼續校園霸凌。
客觀的講,當時沉默的我們,都成了校園霸凌的幫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懦弱,助長了「施暴者」的惡。
因為老師不知道,同學更不敢管。
因為我們的懦弱和沉默,會讓他們有一種畸形的「優越感」。
施暴,就成了誇耀的資本。
對於校園霸凌者來說:一旦開始抱團,他們的惡行沒有下限。
在孩子不懂分寸的年紀,沒有正確是非觀的時候,校園霸凌更應該被重視。
5
最後,幫媽想說的是,無論是施暴者還是被施暴者以及旁觀者,在這場漫長的霸凌史裡,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免受傷害成為贏家。
我們要強烈制止遭遇霸凌時,老師或者家長試圖和稀泥。
不輕易對霸凌者寬容諒解,不鼓勵犯錯,才能更好的制止校園霸凌的頻發。
要知道我們每一次的懦弱和沉默,都在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我們無法保證作為旁觀者的孩子也免受侵害!
我們要做的,便是教會孩子理智發聲和反抗,通過正確發聲的方式,讓被霸凌者免受傷害,更讓自己免受下一次的霸凌!
我們不接受霸凌,也絕不被霸凌,更不當霸凌的旁觀者!
這樣的聲音,值得被看見,更值得被歌頌和倡導!
讓我們的孩子都免受校園霸凌,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