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洪正在清除郭東圩上的滲水表面泥土。(受訪者供圖)
22年前,還在母親腹中的付海洪被洪水圍困,解放軍戰士將母子倆救出。22年後,付海洪光榮作為當年的英雄部隊——「抗洪搶險英雄營」「掖城連」的一名戰士,回到家鄉和洪水正面對抗。
7月27日,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發文點讚抗洪救災一線戰士、陸軍第73集團軍某旅的一名副班長付海洪。當晚8時,本報記者電話連線付海洪,聽他講述抗洪前線的故事。
每天巡堤5小時 扒開每處草叢查找裂縫
電話接通時,付海洪正身處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抗洪一線,「我們負責的這條堤壩叫郭東圩,是貫穿京九線、橫穿福銀高速的一條戰略堤壩,不能出任何問題。」
7月14日,付海洪和戰友們到達任務地域。「來到圩堤上,眼前已是一片汪洋。」他回憶說,當時村主任介紹,已經有5000多畝良田被洪水淹沒,「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看到那麼多田被淹了,很心痛。」圩堤的一邊是洪水,另一邊是百姓的家,堤壩的安全關係著周邊3個村子的安危。
巡堤、找隱患、處置險情……是付海洪和戰友們的主要工作,他說,遇到每處草叢都要彎腰扒開來細查有沒有裂縫,每一次巡邏任務要持續5個小時。付海洪說,如今天氣放晴,陽光很毒,有不少戰友被曬傷,高溫加上高溼的環境,很多人都起了溼疹。
7月20日當天,突然起大雨,冒雨巡邏時,付海洪和戰友發現了一處比較大的「泡泉」(在滲流作用下,土體出現孔洞,水在土孔隙中的流速增大引起土的細顆粒被衝刷帶走的現象)後,立刻開始裝沙袋,準備做「圍井」(指在「泡泉」周圍用裝滿砂土的蛇皮袋壘成的月形或圓形擋牆,是一種處理「泡泉」險情的方法),「我一口氣扛了十幾個沙袋,每個沙袋都有40多斤重。」付海洪說,20多分鐘後,「圍井」做好了,那時的他已手腳發軟,體力嚴重透支,整個人被雨水淋透。
入伍後刻苦訓練 主動請戰赴抗洪一線
談及自己的名字,付海洪說,自己的名字裡帶個「洪」字,是跟1998年夏天他媽媽經歷的那段難忘記憶有直接關係。
當年,付海洪老家江西省上饒市橫峯縣司鋪村遭遇洪水,母親正懷著他,「我母親被洪水困住後,解放軍前來救援,用皮划艇把母親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付海洪說,洪水退了後他很快就出生了,父母於是給他取名叫「洪」,就是為了銘記當年人民子弟兵救助的那份恩情。
「從小我就盼著,長大後穿上軍裝去幫助別人。」付海洪說,2016年,他報名參軍,被分配到1998年參加抗洪搶險、被中央軍委授予榮譽稱號的「抗洪搶險英雄營」。
經過4年軍旅生活的錘鍊,付海洪已成長為一名骨幹士官、訓練尖子,曾刷新旅雙槓二練習課目紀錄。當得知部隊要前赴江西抗洪救援,他立即寫下請戰書,表示一定要到抗洪一線保衛家園。
當地小學生給他們送來食物和感謝信
付海洪到達抗洪一線後,電話告訴家人,家人都很支持他。「家人囑咐我要注意安全,還鼓勵我要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像當年的解放軍一樣,衝在最前面!」付海洪告訴記者。
「任務地域的老鄉都特別熱情。」付海洪說,有幾次,幾位大娘來到他們的宿營地點,帶來了好多粽子和當地名叫蒿粑的特產,「我們心裡特別暖,有一位大娘還拉著我的手說,看到了我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樣。」
當地一所小學的孩子們,曾派代表來圩堤上探望解放軍戰士,孩子們用自己攢的零花錢給他們買了好多吃的東西,還跳舞、送感謝信,很受感動,「解放軍是最帥、最可愛的人,我們要學習解放軍叔叔的知難而進、勇往直前的精神……」電話中,付海洪念起了孩子們寫的信。
(廈門日報記者 黃琬鈞 實習生 陳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