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勝天:戰士回唐山 胸前勳章都摘掉

2021-01-09 環球網

在唐山救災期間,有記者來採訪。孫琳(左二)和華世偉(左一)等戰友,脫下又髒又臭的工作服,換上水兵服,在他們救援的唐山二中操場合影。這也是孫琳在唐山唯一的照片。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蒲曉旭)「解放軍是唐山的恩人!」

這是四十年後很多唐山人回憶大地震時常說的一句話。在那場世紀災難中,來自北京、瀋陽等軍區及部分海軍部隊,共十萬解放軍星夜兼程馳援災區——他們徒手扒活人,救出1.64萬餘被埋壓群眾;他們修建房屋,趕在入冬前搭建了40多萬間簡易房,讓災民有房住;他們防疫滅病,創造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的奇蹟。

解放軍在救災中的卓越功勳,讓他們在撤離時,受到唐山人的夾道歡送,甚至揮淚跪別。而救災經歷,也成為不少戰士終生難忘的回憶和財富。

大地震四十周年之際,記者從當年參與救援的老戰士中選擇了一線救援戰士、司機和炊事後勤人員,以他們各自特定的回憶,重新點燃國家力量和人性之光。

孫琳

58歲,天津人。

1976年3月至1979年在軍服役,大地震時為駐守遼寧葫蘆島海軍炊事班戰士。

救災首日為今生「最長一天」

地震後第二天我們在新聞中得知唐山發生地震,波及京津地區。後來中隊接到通知準備救災,炊事班裡我和老鄉華世偉等被列入名單。1976年8月1日下午接到命令,部隊出發了,山路上天色漸暗,清一色的綠色解放卡車,車燈初開,車隊一眼望不到頭,不時還有插著兩三根天線的吉普指揮車超過,場面壯觀。

不知什麼時候,車隊停下。我們跳下車,發現四周一片漆黑,原來前方出現震後的危橋。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繞過橋上的窟窿和裂縫,提心弔膽地走過了橋。再看車隊,班長替換下司機戰士、黨員替換下非黨員司機,將車開上了生死未卜的危橋,真叫人捏把汗。

隊伍過了危橋繼續前進,走一段又停車。前方橋梁斷了,汽車涉水通過,我們在水中推車,有的戰士摔在河裡,幸虧河水不深。這樣一晚都記不清幾次下車、上車了。

後來我們在路上遇上兩個衣衫襤褸的騎車市民,他們見到我們後抓住我們的手,一邊哭一邊反覆說:「死的人太多了,你們來了就好,我們都震『五迷』了。」事後我們才知道,「五迷」是糊塗的意思。

部隊進入唐山,市區一片廢墟,連高過1.5米的殘牆都沒有,路邊堆放著遇難者的屍體。空氣中彌散著一股怪味,這味直到我們進入唐山一個月才逐漸散去。市區的人衣著千奇百怪,一個男人光著上身,下穿一個大花褲衩,背一支自動步槍,我想他是當地民兵。

我們在唐山二中操場停車。天熱起來,空氣中的臭味讓人喘不上氣,一路顛簸骨頭像散了架,我渾身一點勁都沒有。下車後部隊到處扒廢墟找活人,抬死屍。我們在連鉛絲、釘子都沒有的情況下,把廢舊的門窗拆了搭架,建成臨建棚。

之後我找來幾塊磚,支上行軍鍋,又從廢墟中找來破木頭燒火燒水。那是我記憶中最熱的一天,我在太陽下守著爐火,遭的罪今天無法描繪。水開後,我和戰友抬著一鍋水倒著走,一腳踩到釘子上,一股鑽心疼,但沒敢撒手,當時災區缺水。

天慢慢黑了,救災一天的部隊回來了,一個個蓬頭垢面,累得齜牙咧嘴,有的躺地上起不來。不知他們是累的還是抬屍體噁心,吃不下飯了,隊長們直端著飯勸戰士們吃。

入唐山救災首日是我一生中最長的一天。

解放鞋能倒出汗水 汗衣結鹽硬如「盔甲」

天亮了,送水車來了,我和戰友去抬水,每個取水的戰士都和我們一樣肩負使命,有的往前擠。我注意到,距水車不遠,有十幾個唐山市民拿著水桶在一旁觀看,想打水又不敢。有兩個膽大的湊上前來,這時,所有搶水的戰士都後退一步,讓市民先接。

沒有上級的命令,沒有市民的哀求,完全是戰士出於本能。今後的日子,市民優先,成了不成文的規定。

部隊每天早出晚歸,一邊尋找倖存者,清理屍體,一邊向災民發放食品,幫他們建防震棚。工兵開來翻鬥車、挖掘機在搬運填埋屍體中大顯身手。遇到下雨天,部隊就帶著油氈、裝屍塑膠袋到居民區為災民建棚,雨停了才能回來。夜裡戰士們還要在居民區巡邏,總之沒有閒的時候。

對救災,兵與兵,區隊與區隊,部隊與部隊之間還相互比拼,誰也不願示弱。

當年唐山異常炎熱,戰士們在烈日下拼死救援,中途停下來脫掉解放鞋倒掉汗水已司空見慣。人站在地上不動,汗水就會把地面打溼。於是,一種新的競賽就產生了。救災片刻的休息間歇,兩位戰士站在一塊平地上,一分鐘後同時離開,誰腳下被汗水打溼的面積大為勝。這遊戲在唐山只維持了一個多月,隨著勞動強度降低和氣候原因,玩不成了。

因為工作繁重,用水受限,我和戰友們幾乎沒人在唐山洗過衣服。由於前一天汗水中的鹽分在衣服上結晶,每天早晨穿衣,就咔咔作響像穿盔甲,手一拍能掉地上一層白色鹽沫。有戰士將上衣靠在帳篷上,結果衣服直挺挺地立在了地上。因此穿衣前一定要摔打衣服,打軟後才能穿上。

後來部隊撤回駐地,戰士們洗完衣服發現軍服全是小窟窿。有軍官笑著解釋,是因為衣服被鹽分腐蝕了。

唐山孤兒把炊事班戰士叫「爸爸」

救災的時候,我去給清理現場送水。那是一座倒塌的樓房廢墟,鐵鍁根本用不上勁,戰士們就用手挖廢磚。挖著挖著出現一個相框,是一個五口之家的合影。父母莊重慈祥,漂亮的姐姐梳著長辮,弟弟妹妹胖乎乎很可愛。戰士們將挖出的遺骸裝入塑膠袋。期間沒有眼淚,沒有嘆息,沒有多餘的話。

災區的情況逐漸好轉,大街上的遺體已經掩埋。但我們的勞動強度並沒減少。起初埋屍坑離市區近且挖得淺,為不留後患,要在遠離市區的地方重新深埋。重埋現場要撒白灰、漂白粉等藥物消毒,氣味和視覺上都很難受,空氣裡瀰漫著腐臭。部隊配備了防毒面具,我們不得不戴著它幹活睡覺,可時間長了就頭暈噁心。

進駐第三天時,我們正在做午飯。一個五歲左右的小男孩光著屁股,連鞋都沒有,渾身髒兮兮地躲在樹後,他聞到了香味又不敢過來。戰友華世偉上前把他領到炊事班,他站在行軍鍋前,不時舔自己乾澀的嘴唇。

華世偉一問才知道,男孩叫「二蛋子」,哥哥和父母都死了。華世偉先給他餵了水,又打了飯菜來喂。孩子吃飽了飯,華世偉又給他洗了澡。在確認對方是解放軍之後,男孩突然一把摟住華世偉的脖子,叫了聲「爸爸」,突然嚎啕大哭起來,戰士們怎麼勸也勸不住。直到我把一支卸了子彈的衝鋒鎗塞到孩子懷裡,他才收住哭聲。後來華世偉又找來衣服鞋子給孩子穿上。

司務長在查鋪時見到了二蛋子,在知曉情況後,特意指示炊事班負責孩子吃飯,而白天要確保孩子出現在親戚和鄰居視線中。從此「二蛋子」每晚隨華世偉睡在營區,白天孩子在外面玩耍,三餐飯點準時回來吃飯。隊長們聞訊也到炊事班來看孩子,只要孩子在,炊事班就會出現少有的笑聲。

進駐第20多天時,二蛋子突然沒像往常一樣回到炊事班。華世偉瘋了一樣四處尋找未果。後來才知道,當地將震後的孤兒轉移到了邢臺、石家莊等地。「二蛋子」很可能就在其中。時至今日,也不知他身在何處,生活如何。而他的海軍「爸爸」華世偉,則在四年前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3歲。

震後回唐山吃飯 服務員堅持不收錢

當年大約9月底,我們接到撤離命令,並對災民保密,以免影響他們情緒,還規定不能帶走一草一木,違者嚴肅處理。戰士們把背包、挎包攤在地上,由隊長逐個檢查。

天快黑時,部隊開始拆帳篷和爐灶,撤離要把場地打掃乾淨,這是解放軍的老傳統。一些市民過來,問我們為什麼拆帳篷,我們像一群做錯事的孩子,低頭支支吾吾地搪塞。

天完全黑下來,大約9點,部隊要出發了。不知誰走漏了消息,市民自發為我們送行。男人握著我們的手,眼含熱淚。大嫂拎著茶壺端著碗,讓我們再喝一口唐山水。老大娘將煮熟的雞蛋塞到戰士手中,姑娘們在一旁痛哭,孩子一邊拉著戰士衣角,一邊用稚嫩嗓音求戰士們留下。

戰士們也失聲痛哭。人們互不相識,卻和親人一樣話別,這不是作秀,沒有任何官方的組織,全是老百姓和戰士感情的真實寫照。車開動了,我望著這座城市,默想一定要再回來看看這片土地和人民。

從唐山回來後,報紙上一有唐山的消息,大家便爭相觀看。當時的唐山市政府,給每一個參加救災的戰士贈送了一個筆記本、一支原子筆和一個紀念章,紀念章上寫著「」。

震後第二年,戰友華世偉到唐山執行任務,他們戴著紀念章。服務員見到後非常熱情,吃完飯堅持不收錢,雙方在推讓過程中都感動得哭了。華世偉他們扔下錢飛快跑了。

離開飯店後,他們第一件事就是從胸前取下紀念章。從此部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到唐山不準戴紀念章。事後我曾問過唐山人,他們說震後幾年,沒有政府規定救災的解放軍在唐山吃飯不收錢,但卻是唐山人不成文的規定。

孫琳對記者說,回想起這些經歷,我內心也是五味雜陳。在唐山所經歷的事,之後我再沒經歷過。當年戰士們那麼拼命,是如何做到的,至今難以想像。前往救援途中,橋梁道路損毀了,如能早到一天,就能搶救更多的人。現在想起來,我覺得還有點愧疚。畢竟,24萬同胞遇難了。

在他們感謝我們的同時,我也要感謝他們。救災的經歷,也讓我學到了唐山人不怕困難的精神。

在部隊服役三年後,我回到天津,在一家車隊當司機。後來下崗,開過計程車,擺過地攤,一生碌碌。每當我為一事無成而苦惱時,我便會想起1976年,在唐山,我曾盡過一個戰士的職責。

李贛江

60歲,

1972年至1987年在軍服役,大地震時為遼寧錦西海軍基地司令部車隊戰士。

靠三個麵餅頂過救援前三天 每天睡不足三小時

地震後,海軍迅速組織就近部隊開赴唐山救援。車隊接到命令後,立即抽調組建了汽車分隊,下屬小車、大車兩個班。我任小車班班長。

我迅速啟封了一輛嶄新的救護車,趕往災區。

當時酷暑難耐,第一批進唐山救災的部隊威脅最大的是沒有水喝。地震後,地下水下降,房屋倒塌,廢墟堵塞,連水坑都乾枯了。一個退伍的老兵帶我們找水源,先找到一個遊泳池,但已經乾枯了。

後來又找到一個排汙水的窪子,上面還漂著糞便和死老鼠,但大家都趴在窪邊喝了個痛快,並用水壺灌滿汙水,帶回救護車給戰友。直到幾天之後,京津等地的水罐車陸續到唐山,才解決了供水問題。

7月31日,也就是開赴災區的第四天,我們才首次分得了食品。在這之前,我一直靠三個小麵餅頂著,那時才知挨餓是什麼滋味。

我們的營地在唐山市路南區的唐山二中,傳說二中170多名教職員工死了150多人。作為小車班長,要負責醫療救護車,其他司機累了還要頂替,從早到晚連軸轉,每天睡不到三小時。

一線的戰士更辛苦,天不亮就起床,沒水洗漱,拖著疲憊的身軀趕到施救現場。沒有大型機械,只能靠雙手扒碎石,扯鋼筋、搬屍體,要頂著烈日連續施救到天黑。

剛到唐山沒帳篷,我們就睡在車底。起先一個多月洗不了澡,後來派來一輛洗澡車進營,解決了官兵洗澡問題,再沒有比能洗個澡更愜意的事了。

距我們帳篷5米遠都是成排的屍體。戰士們不得不戴上口罩,噴灑藥水。後來口罩也不頂用了,臭味憋得喘不過氣。我們每人陸續領到三個防毒面具,但天太熱,戴上兩眼冒金花。

為消毒,領導強制我們必須喝白酒、吃大蒜。酒是水罐車拉來散裝的,大家排好隊,每人一碗,就一把生蒜,往往是辣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完成任務。

因救援不少戰士患痢疾或肝病

震後十多天,全國各地支援災區的食品運到,各類乾糧、大餅、水果在帳篷外堆成小山,還有各類油氈、篷布、塑膠袋、鍬、鎬等工具。

我們營地距唐山市冷庫很近,地震導致冷庫坍塌,冰凍的肉遍地都是。但部隊有規定,任何人都不準食用冷庫物資。

救援期間,對救災部隊威脅最大的是疾病,主要是中毒性痢疾和中毒性肝炎。

因為水源不潔,食物不潔,最初許多戰士都因中毒性痢疾病倒。很多戰友早上報到,下午就被送到野戰醫院;或者下午剛到,第二天一早就病倒。甚至有戰士創下了每天拉肚子260次的紀錄。

而中毒性肝炎,主要是因為震後防疫,飛機從天上噴灑大量敵敵畏等殺菌消毒劑。地面防疫人員則燻蒸、噴灑消毒液,救災部隊一直身處高濃度消毒劑的環境中。那時,我的體重從120斤下降到91斤。

2007年,我曾和一位戰友聊起當年救災的經歷。對方表示,由於當時喝汙水、吃不淨食物,以及極度疲憊,落下了慢性腸胃炎。

去年我曾與戰友去過唐山。在一家列印店列印材料時,和戰友無意聊起當年救援。四十多歲的老闆聽到了我們談話,並囑咐店員,堅決不收我們的錢。

那些天我在唐山打車,所乘計程車撞倒了前方一騎車人。對方起身就來打司機,我趕緊勸架。對方起初說我多管閒事,在得知我是救災老戰士後,當即表示不再追究計程車司機的責任。

如果有可能,我和戰友們很想自費到唐山故地重遊,見一下我們當年救助過的人。

常江西

60歲,1975年至1978年在軍服役,大地震時為陸軍38軍下屬某部高射機槍連副班長,為震後首批入唐救災戰士之一。

「救援經歷是人生莫大的財富」

我們當時駐紮在河北易縣,農忙時節,我在團部下屬的農場插秧。地震當晚,我們都被驚醒跑到院裡。後來天剛亮,就接到團部叫我們回去集合的通知。天下過雨,我們的車陷到泥裡,命令緊急,我們跑步十幾公裡趕到團部。

等返回團部已是地震當日上午7時左右,救災的先遣部隊已經出發了。我們駕著後勤部門的車,匆匆吃了兩口早飯也出發了,並在第二天早上9點抵達唐山。

我們是第一批進入唐山救援的戰士。我們連隊被分到市委大院救援,一到地方就開始扒人,工具只有撬槓和鐵鍬。

從出發到救援首晚,我們兩天一夜沒吃東西。又熱又渴又沒水喝,常有戰士幹著幹著突然休克過去。他們被抬下去掛一會兒鹽水,休息一會兒又上來救人。

那時每天早晨6點就出去救人,直到晚上看不見了才收隊。夜裡部隊在廣場上打地鋪,餘震讓地面像被推土機推動一般晃動,但我們太累了,照樣睡。

在救援的前幾天,還救出過活人,再往後就見不到了,只有遇難者的遺體。

隨著時間的推移,空氣中到處都是腐臭味。起初我們用蘸酒精的棉花塞在鼻子裡,發現無法阻隔臭味。戴兩層口罩也不行,後來戴了防毒面具,雖然沒了氣味,但太熱,戴個十分鐘裡面就全是汗水。後來大家索性硬著頭皮救援,直到後來逐漸被迫習慣,因為哪裡都是臭的,無論白天黑夜。

救援初期物資匱乏,後來有領導視察,發現我們在路邊吃窩頭,說戰士們太辛苦,叫趕緊把震壞的糧庫和冷庫裡的肉拿出來吃。

震後大約十天,救援基本結束。我們開始給群眾蓋防震棚。部隊又組織了一百多輛水車每天從北京往返運水,戰士們挨家挨戶給災民送蔬菜和糧食。

震後二十多天,防震棚也搭好了,各地支援的物資也跟上了,全國人民想得很周到,什麼針頭線腦、白糖、肉、香菸應有盡有。

我們在那待了一個多月就走了,很多細活留給了後續部隊。

退伍後我回到滁州,在當地水產公司工作,直到今年剛退休。我時常和戰友們回味在唐山的救援經歷,大家都認為,這是一種鍛鍊。之後只要我遇到困難,我就會想,再沒有比大地震救援更難的事,於是任何問題都迎刃而解。經歷過唐山救援的戰士,不怕苦也不怕累,這是人生一筆莫大的財富。

文並攝/麗案調查工作室記者 蒲曉旭

相關焦點

  • 唐山大地震41周年 | 西方一些人士說:唐山從地球上被抹掉了!結果...
    200名犯人和看守人員、警衛戰士,幾乎全被壓在斷壁墟土之中。 善良的人們都知道,看守所比不了別處,這裡就像神話中關著魔鬼的瓶子,現在瓶蓋被突然打開,如果魔鬼們跑出去作亂,本已遭受地震災害的人們,就會禍上加禍。 從廢墟中鑽出來的頭上還淌著血的戰士,緊握手中的槍,還在倒塌的廢墟中被壓的看守人員和警衛戰士,深知自己肩負責任的重大。
  • 救援官兵憶唐山大地震:都是臭味 戴防毒面具也沒用
    儘管當時的工資水平不高(我那時候還沒有提幹,一個月拿七八塊錢),唐山煤礦工人的收入則相對比較高,所以我們挖出的現金比較多的。當時沒有一百塊的鈔票,都是十塊的,都放在桌面上也很多啦!沒有一個戰士不上交的。二是有一名新入伍的戰士向市民要了兩個信封和幾張信紙,被領導批評教育後並將其退伍送回原籍。
  • 唐山大地震通報是毛主席批閱的最後一份文件
    唐山軍分區政治部提供開欄的話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陣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將唐山這座中國重工業城市夷為平地,24萬人罹難,16萬人重傷。40年過去了,曾經的廢墟上,一座嶄新的唐山已奮然崛起——寬闊的大街,繁華的商場,秀麗的公園,熙攘的人群……一切都是那麼的安然和美好,而那面鐫刻著唐山大地震罹難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紀念牆,似乎在默默告訴人們:毋忘災難!
  • >> 「唐山大地震」系列之二:一夜驚魂
    天津、北京和河北省的一些地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其中,以唐山市為中心的極震區,烈度為11度。沿北東50°軸向,長10.5公裡,寬3.5-5.5公裡的橢圓形範圍內,所有建築物均蕩然無存。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二十三秒 一座城 死與生
    地震前,唐山年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百分之一,是中國十大工業城市之一。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這裡的人們,也因豐厚的工業文明而安居樂業。「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 攝影師憶唐山大地震:工人被救出後高喊"毛主席萬歲"
    常青說,那幾天特別熱,他前半夜在外面乘涼,後半夜困得厲害,回屋躺下就睡著了,但白光出現那一瞬間還是一下子就醒了。「人體在地震發生前那一剎那,還是有異樣的感覺。」常青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後來才知道當時出現的白光是大地震前的地光。「大約持續了十幾秒鐘,然後又黑下來,接著聽到震耳欲聾的轟隆聲,好像有幾十架飛機同時在身邊起飛。」常青說,其實那就是整座城市在坍塌的聲音。
  • 唐山大地震 毛主席安排的記者也不讓拍照
    地震幾天之後,唐山人民和前來救災的解放軍、各地醫護人員一起加入到了抗震救災當中,其中發生了很多讓人無法忘懷的感人的事件。在那個生產並不發達的年代,他們都已經做到了自己的極限,而由於道路被毀,食物和水也成了當時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倖存的人們不能餓著肚子,那些用雙手搜救地下生命的解放軍也不能在持續飢餓當中開展救援,那食物很難運進唐山,到底應該怎麼辦。此時,空投開始了。
  • 1955年大授銜,個個勳章滿身,為何徐介藩少將無任何勳章?
    1955年大授銜,個個勳章滿身,為何徐介藩少將無任何勳章? 1955年大授銜時,根據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表現,有不同級別的勳章。 羅厚福被授予大校軍銜,但獲得了八一、獨立自由、解放三個一級勳章。
  • 1983年首次嚴打:唐山菜刀隊一次被槍決50多人,他們當時都幹了啥
    河北省東部的唐山地處華北與東北通道的咽喉要地,因唐太宗李世民東徵高句麗駐蹕而得名;近代後這裡出現了我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
  • 二戰間諜女英雄獲得五國頒發的勳章,為何老年時靠賣勳章度日
    二戰間諜女英雄南希·韋克,由於表現出色,因此她得到過至少五個國家授予的勳章,是二戰時期榮譽最高的女間諜。可是在她年老後,卻過得窮困潦倒,不得不低價賣掉勳章度日,這是怎麼回事呢?甚至她還花錢買了一臺車,將其改裝成救護車,先後幫助從德國納粹集中營潛逃的盟軍戰士,巧妙地越過設置了重重封鎖線的法國邊境,把他們送到相對安全的西班牙境內。
  • 誰的唐山大地震?——災害記憶圖示與社會變遷
    筆者查 閱震後1976後8年間唐山的報刊,幾乎沒有發現有關地震災害的報導和記錄,直到1984年,唐山市政府籌劃在市中心修建唐山抗震紀念碑和唐山抗震紀念館,有關這場災難的敘事才逐漸浮現。而近年,有關唐山地震的話題又成為熱點,2006年、2010年、2013年,三部同樣以《唐山大地震》為題目的影視作品問世,而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
  • 唐山地震博物館工作者:查不到遇難親屬只能哭
    部隊上震亡的戰士都是像楊會來一樣二十幾歲的小夥子。地震後,他們被集體掩埋在駐地附近的一個靶場裡。戰友想去弔唁,就去靶場跟他們嘮嗑。後來城市重新規劃,靶場改成高樓大廈,「人就只能在心裡問候了」。  他想把靶場上每個戰友的名字都找到,但是想要找到被遺漏的戰友名單太難了。  吳東亮所在的軍部從1983年開始裁軍,到1985年徹底裁撤。震亡戰友的檔案無從查閱。
  • 《唐山大兄》電影冷知識
    他決定回香港發展。2唐山大兄是李小龍回港的第一部電影,在泰國的一個小村莊拍攝,當時嘉禾還沒有足夠的財力去造出劇情所需的場景、道具,住宿、飲食條件都十分艱苦,氣候也不適應,李小龍工作起來卻十分投入,仿佛有使不盡的精力和力氣,儘管當時條件艱苦,工作繁忙,精神和體力嚴重透支的李小龍仍堅持練功。每天天末亮,李小龍就起來跑步健身3唐山大兄是一部低成本高回報的影片。
  • 何炅模仿奧地利皇帝,佩戴勳章只能說三分像,弗朗茨的勳章很複雜
    其中,何炅也佩戴了很多奧地利勳章,下面我們就來分析研究一下,看看節目組製作的這些勳章模型都對不對!首先,何炅佩戴奧地利瑪麗婭·特蕾莎軍事勳章(Military Order of Maria Theresa)的大綬帶肯定是正確的,這枚勳章是奧地利的最高勳章,大綬帶採用奧地利國旗的樣式,紅白相間,非常好模仿。
  • 唐山印記|唐山方言例談:「客人」為啥叫「且」(qiě)?
    家裡來的客人,唐山人常說「來qiě了」,也有俗語說「qiě來東家福(富)」「qiě走東家安」。這裡說的「qiě」,就是通常所說的客人。「客」讀為「qiě」,不只是唐山,似乎北方人都這麼說。「客」的含義,人人都懂,不必解說。然而,「qiě」的讀音緣何而來,卻是個問題,需要加以推敲。
  • 中國「友誼勳章」獲得者感言:獲授勳章是崇高榮譽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電 綜合消息:中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29日在北京舉行,共有6名外國政要及國際友人獲得中國「友誼勳章」。他們紛紛感言,稱獲授「友誼勳章」是崇高榮譽,並表示願繼續為促進交流合作作出努力。泰國詩琳通公主資料圖。
  • 手遊幻影戰神和未來戰士屬性效果對比 觸發的次數上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觸發的次數上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qq飛車手遊中的第二期榮譽勳章A車幻影戰神和未來戰士相比的話,哪個會更好一些呢?qq飛車手遊中的第二期榮譽勳章A車幻影戰神和未來戰士相比的話,哪個會更好一些呢?qq飛車手遊幻影戰神和未 原標題:手遊幻影戰神和未來戰士屬性效果對比 觸發的次數上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qq飛車手遊中的第二期榮譽勳章A車幻影戰神和未來戰士相比的話,哪個會更好一些呢?很多小夥伴們就在問,小編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了這兩款車的對比介紹啦,一起來看看。
  • 共和國勳章、國家榮譽稱號獎章、友誼勳章圖片 寓意介紹
    #共和國勳章禮讚國家最高榮譽#圖片來了!圖一是「共和國勳章」,圖二是國家榮譽稱號獎章,圖三是「友誼勳章」。  圖一是「共和國勳章」,以紅色、金色為主色調,章體採用國徽、五角星、黃河、長江、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鏈採用中國結、如意、蘭花等元素,整體使用冷壓成型、花絲鑲嵌、琺瑯等工藝製作,象徵勳章獲得者為共和國建設和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禮讚國家最高榮譽,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寓意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城隍文化:潛藏於內心的「不安」向「人定勝天」的觀念轉變
    縱觀世界各地各民族文明的發展過程,我們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鬼神之說的出現。這也是人類從對「自然」的「無知」到「了解」過程中,所必然會產生的現象。但不論是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還是「盤古開天」和「女媧造人」等相關傳說,亦或是佛道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在表明人類將在面對自然中的未知時,所產生的的恐懼與無力感,寄托在無形的神靈上,從而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 一場突如其來巨大災難——唐山大地震
    一場突如其來巨大災難——唐山大地震「地震」,我對這個詞語的理解是災難,是毀滅,是痛苦和悲哀。因為每一次只要有地震發生,就會有很多人受傷或者死亡,就意味著很多家庭要承受妻離子散的痛苦。今天,我要給大家說的是發生在我國建國史上的一次著名的大地震——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