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現兩個「立春」更宜婚嫁? 專家稱正常曆法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29日電(上官雲) 除夕將至,年味漸濃。今年馬年可謂「不尋常」,一月兩個新年,元宵節巧遇西方情人節,又恰逢「兩頭春」。同時關於馬年的諸多習俗也開始流傳,如「雙頭春」更適宜結婚,馬年生子更好等,引發公眾熱議。民俗專家蕭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雙頭春」是正常曆法現象,與吉兇禍福無關,並且很多民俗都會隨著社會及百姓心理需求變化。「民俗僅是一種文化現象,需要寬容看待,不一定要冠以『迷信』標籤。」

  熱議1:馬年「雙頭春」更宜婚嫁?

  專家:正常曆法現象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據了解,因含有一個「閏九月」,整個農曆馬年共計384天,時間跨度較長,因此一年內出現了兩個「立春」:一個在陽曆2014年的2月4日(農曆馬年正月初四,農曆新年期間),一個在陽曆2015年的2月4日(農曆馬年臘月十六,歲末)。這種現象被稱為「一年兩頭春」。

  針對這一現象,有人認為一年「雙春」,結婚是大吉;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雙春」代表桃花多,影響愛情穩定,即便是夫妻也會鬧離婚。面對這樣的「八卦傳聞」,很多年輕人很糾結——馬年,到底結婚不結婚?

  對此,蕭放表示,「一年兩頭春」,或一年內一個「立春」也沒有(如2013年的農曆蛇年,無「立春」),或是一年內只遇到一個「立春」(單立春),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現象,是歷算家為了使曆法與天象、節令、氣候、農事、物候相呼應的人為編排,與吉兇禍福、人生命運、封建迷信無關。

  熱議2:馬年出生的孩子命好?

  專家:是一種心理需求

  生肖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傳統。據了解,生肖觀念在春秋時期出現,古人將生肖動物與天幹地支結合,並認為與人的命運有著某種關係。比如馬是成功的象徵,出生在馬年較好,因此有不少夫婦趕想趕在馬年生子。

  然而,如果多數家長選擇在馬年生孩子,勢必給孩子將來上學、就業帶來壓力。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高專誠認為,屬相作為一種符號,更多時候是一種文化消遣或心理需求。隨著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屬相之說也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

  熱議3:五月初五出生的馬最毒?

  專家:無具體依據

  其實,並非所有人都看好馬年,關於「馬年運勢」還有另一種說法。陝西民間曾認為屬馬的女人生在陰曆二月裡「命苦」,有「正豬二馬三犯牛,四月之虎滿山遊,五雞六狗七在蛇,八月老鼠九月羊,十猴十一忌見兔,十二月蛟龍水內藏」之說。並認為,在所有屬馬的人中,陰曆五月初五出生的馬最毒、最「克」家人。

  《太原晚報》載文指出,「馬年命不好」是所謂的「交感巫術」,純屬無稽之談。事實上,馬在古代是戰神,是勝利和成功的化身,「馬到成功」就是這個意思,馬年生的人何來不好?

  蕭放則表示了比較折衷的觀點。他說,「五月初五出生命毒」的說法自漢朝就有。中國人強調中庸、和諧,但按命理學來說,此時出生的小孩陽氣太足,會妨礙父母。這些說法並無具體依據,但老百姓仍然相信,因此成為一項習俗在民間流傳下來。

  熱議4:馬年不宜穿紅色?

  專家:安定內心方式 不宜輕信

  長久以來,民間一直流傳著本命年佩戴紅色的衣服飾品「闢邪開運」的說法,如佩戴紅繩手鍊,穿紅色衣服等。但近來流傳一種說法:2014年馬年本命年不宜穿紅。

  蕭放對這種說法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據他分析,2014年為甲午馬年,屬馬在地支對應於午,故稱為午火。從陰陽五行角度講,午在幹支五行裡屬火。而紅色在五行亦屬火,穿紅色「火勢」會更旺,反而會引起壞作用。

  「這從命理學角度講有一定道理。」蕭放表示,但從民俗角度講,不能太過輕信這個說法,「很多民俗要從外在文化角度理解。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不可抗因素多,因此人們會選擇一些固有習俗作為安定內心的方式,可以理解。」

  蕭放:民俗需寬容看待 無害便可存在

  人們對馬年民俗的熱議,或許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傳統習俗在民間的「生命力」。據蕭放介紹,民俗雖然習慣性的延續下來,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進行逐步調整。

  「這種變化主要發生在文化層面。比如以前舊俗認為馬年整體運勢並不是很好,但現在賦予馬年諸多新的解釋:駿馬的優雅、龍馬精神等,大家便轉變看法,認為馬年也不錯。這就是根據新需要出現的新解釋。」

  在蕭放看來,民俗文化不能一味以科學判斷,否則很多民俗將無據可循,「從文化角度講,很多民俗可以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以及精神表達,因此能夠傳承下來,我們要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理解。」

  蕭放表示,文化生活具有彈性,而民俗僅是一種文化現象,需要寬容看待,無害便可以存在,不一定要冠以「迷信」標籤,「比如有習俗講,大家本命年有些事不能做,這可以提醒大家慎重處理人際關係,具有積極意義。」

相關焦點

  • 專家:屬曆法推演正常現象
    專家:屬曆法推演正常現象  時報訊(實習生 王梓)記者注意到,即將到來的蛇年將會出現全年無「春」的現象。在民間有一種說法,稱這種全年沒有立春的年份為寡婦年或啞年,會產生婚嫁、生育困擾。新區氣象局副調研員、高級工程師肖振學指出,蛇年無「春」是曆法推演所致,屬於正常現象,市民無需過多擔憂。
  • 蛇年「無春」不宜婚嫁? 專家:曆法推算與吉兇無關
    這種農曆全年都沒有立春的年份,被民間視為「無春年」,一些市民甚至認為,「無春年」不宜婚嫁、生育。  福建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泉州一中地理高級教師陳華彪介紹,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2013年的立春在2月4日,仍是農曆龍年,2014年的立春在2月4日,是農曆馬年。因此,蛇年沒有立春。但這是曆法推算所致,純屬湊巧,與民間所謂吉兇禍福、不宜結婚生子說法無關。
  • 今年為什麼有兩個立春?民俗專家這樣說...
    4日是立春節氣,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這個農曆鼠年有兩個立春,第二個在農曆鼠年臘月二十二。網友不明白為何一年會有兩個立春?兩個立春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民俗專家劉百靈說,這個鼠年有兩個立春,與農曆閏四月有關。  4日是立春節氣,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這個農曆鼠年有兩個立春,第二個在農曆鼠年臘月二十二。
  • 天文專家:「兩頭無春」是正常曆法現象
    在即將到來的豬年中,將出現中國傳統曆法中的「無春」現象,即農曆的一年中沒有「立春日」。民間相信這樣的年份不適合嫁娶,但天文專家表示,此說法毫無根據,千萬不要被誤導。 2019年的立春在2月4日,而此時仍然是農曆狗年,2020年的立春同樣也在2月4日,但那時已經是農曆鼠年了。所以,即將到來的農曆豬年沒有「立春日」。 農曆置閏演變巧合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表示,所謂「無春」現象,是由於中國幾千年來所採取的傳統農曆是陰陽合曆。
  • 網上萬年曆"立春"才進馬年 專家:初一為生肖節點
    「初一和立春,哪個是馬年歲首」、「初一之後,立春之前出生的孩子是馬寶寶嗎」,今年春節期間,這樣的話題在坊間、網絡論壇、微信裡引起了熱議。南國早報記者發現,網上一些日曆應用確實將2月4日立春作為馬年開端。廣西本土民俗專家表示,在古代傳統中,確是將立春作為歲首。
  • 庚子鼠年,立春來了!今年有兩個「立春」?春天要注意哪些問題?
    關於「雙春年」的習俗和諺語除了雙立春,還有著「單立春」、「無立春」這樣的年份。「十九年七閏月」的說法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按照農曆曆法,每19年,7年沒有立春,7年雙立春,5年單立春。「無立春」的年份被民間稱為「寡年」或「寡婦年」,有著「寡年」不宜婚嫁的說法。除此之外,民間還存在著「雙春年」不宜婚嫁和宜婚嫁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 猴年「無春」系正常曆法現象 僅本世紀就有37次
    猴年「無春」系正常曆法現象 僅本世紀就有37次 2016-02-12 15:37:30:猴年「無春」系正常曆法現象,僅本世紀就有37次  剛剛到來的農曆猴年是「無春年」,即,全年沒有立春之日,民間盛傳這樣的年份「不宜婚嫁」,這也引發了一些人的擔憂。
  • 專家:庚寅虎年「兩頭無春」是正常曆法演變所致
    中國日報網消息:即將到來的庚寅虎年由於沒有立春節氣,很多人認為不吉利,不宜進行結婚、喬遷、建房、創業等喜慶之事。對此,天文專家表示,庚寅虎年「兩頭無春」是正常曆法演變所致,與兇吉禍福無關。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說,從2010年2月14日至2011年2月2日,為農曆的「庚寅年」,俗稱「虎年」。
  • 農曆雞年將現「一年兩頭春」曆法現象 什麼是一年兩頭春
    天文專家表示,雞年將會出現我國傳統曆法中的「一年兩頭春」現象。­  從2017年1月28日開始到2018年2月15日,為農曆的丁酉年,俗稱「雞年」,長達384天。­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所謂「一年兩頭春」是指在農曆的一年中有兩個立春日的現象。
  • 馬年現「神奇星期五」:5個偶數雙疊日都是周五
    春節期間,一些細心的市民發現,甲午馬年含有兩個立春日。而這幾天微信朋友圈更在瘋傳一個段子:「元宵節是中國古代青年男女約會的日子。今年,中西情人節都是2月14日,既要與家人團圓,又要跟情人甜蜜,如何才能兩全呢?那就帶著情人回家過吧。」  西方情人節與中國元宵節「中西合璧」的情況較少見,大約20年出現一次,上世紀就有1938、1957、1976、1995年4次重合。專家稱下次「東西交會」就要等到2033年了。
  • 甲午馬年曆法稀罕多:閏九月 元宵節逢情人節
    甲午馬年曆法稀罕多:閏九月 元宵節逢情人節 翻開曆本,大家就會發現甲午(馬)年中有頗多不同於往年的罕見曆法現象——  元月兩頭新馬年兩頭春  2014年1月兩頭是「新年」:1日是元旦,月末31日是農曆甲午(馬)年歲首,即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對應的節氣是立春(故名春節),在立春前後半個月區間範圍內遊移。
  • 立春是屬相更替節點?專家:大年初一才是
    網傳:立春才是屬相更替節點  5日,家住西工區的田先生迎來女兒的出生,可他隨後就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則提醒:「注意了,2月4日5時28分25秒開始,所有出生的寶寶就屬狗了,不再屬雞。」  田先生有點迷惑,他隨手在網上一搜發現確有不少類似說法。其中有「民俗專家」的提醒,稱生肖是從立春而不是從正月初一農曆新年開始的。
  • 這個雞年,會有兩個立春三個屬相
    在農曆幹支紀年中,這兩個立春節氣都出現在丁酉雞年中,分別為農曆正月初七和十二月十九,成為一年當中有兩個立春的「雙春年」◆ 「一年三屬相」:今年有兩個立春,所以在農曆正月初七23點34分1秒之前出生的寶寶屬猴,之後出生的寶寶屬雞,而在農曆十二月十九以後出生的寶寶屬狗
  • 解讀馬年因何「春」來早:陽曆農曆算法不同所致
    每年春節陽曆日期似乎都變化莫測,其究竟是怎麼計算的,馬年為何偏偏「春來早」呢?陽曆、農曆算法不同 春節日期難以固定「春節的陽曆日期為何不固定,一切還得從曆法說起。」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王玉民博士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把農曆和陰曆劃等號,誤以為是一回事。其實,曆法分為3種,即陽曆(公曆)、陰曆和陰陽曆(農曆)。
  • 2019是「無春年」,又稱「寡婦年」,適宜婚嫁嗎?
    我國的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結合太陽和月亮運行的周期制定的。二十四節氣是按太陽的運行劃分的,而月按月亮的運行劃分的,並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來解決陰曆與陽曆之間的時間差問題。這樣制定曆法,陰曆就出現了某些年份一年有十三個月的情況。如立春節氣就有可能出現在上一年的臘月,或者下一年的正月,從而出現了「無春年」(寡婦年)和「雙春年」。
  • 豬年沒有「立春」 不宜嫁娶?
    在即將到來的豬年中,將出現中國傳統曆法中的「無春」現象,即農曆的一年中沒有「立春日」。民間相信這樣的年份不適合嫁娶,但天文專家表示,此說法毫無根據,千萬不要被誤導。圖自臺媒據臺灣《旺報》1月10日消息,翻開2019年日曆,竟然找不到立春這個日子,這可不是日曆印錯了。依照天文年曆顯示,從2019年2月5日至2020年1月24日,為農曆的己亥年,亦即豬年。
  • 甲午馬年「不尋常」:金馬年兩頭春閏九月紅月亮
    水母網2月8日訊(YMG記者衣文萍) 進入了甲午馬年,這可算得上「有故事」的一年,除了最近被網友歸納出來:兩頭春,閏九月,元宵遇上情人節外,還有「金馬年」,國慶翌日是重陽和「紅月亮」等,總而言之,甲午馬年註定要「不尋常」。昨天,記者專訪了氣象、天文專家吳樹功老師,一起來盤點一下馬年的「稀奇」。
  • 農曆豬年「無春」 天文曆法是主因
    1月21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黎耕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沒有立春的現象是由於農曆和公曆的推算方法不同產生的,而「無春年」不宜嫁娶更是無稽之談。不同曆法差異導致「無春年」民間所謂的「無春年」「兩頭春」等都與春節的陽曆日期不固定有關。「至於春節的陽曆日期為何不固定,那就要從曆法的來源說起。」黎耕說。
  • 農曆生肖從立春開始算起?聽聽民俗專家怎麼說
    馬年「雙立春」,我市「迎春」民俗多  甲午馬年從2014年1月31日開始,到2015年2月18日結束,共383天。細心的市民應該能夠發現,2014年和2015年的立春都在2月4日,因此甲午馬年在年初和年尾各有一個立春,民間稱之為「一年兩頭春」。
  • 曆法專家這樣解釋這個「神奇」的現象
    曆法專家指出,這是農曆年「置閏」造成的年長伸縮。問:這個豬年怎麼少了11天?答:曆法專家介紹,我國的曆法——農曆是陰陽合曆,也就是結合太陽和月亮運行的周期制定的。陰曆月是以月亮的「朔望月」為周期,一個月29.5天,「正常的農曆年要比公曆年短10天到11天。完全按照月相周期的方式來計算,12個月正好是35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