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每次都要做到力竭?力竭是更有利於肌肉增長?看完你就懂了!

2021-01-10 玲龍說健身

前言

在健身領域中,有一個詞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就是「力竭」,但我覺得有必要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力竭」。

因為我覺得沒解釋清楚的話,可能會誤導到其他人,也有可能有人會因為而受傷。

#健身#

一.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力竭?

力竭訓練是指不斷重複一項訓練動作,直至出現肌肉的暫時衰竭,即神經肌肉系統再也不能產生足夠的力量來克服特定的工作量,換句話說,也就是你無法再繼續完成一個重複動作。

上面的解釋看上去是不是有點懵逼?那麼來一個通俗一點的說法:力竭的意思就是指你進行某一組訓練時練到做不起來為止,或者是每組都做到不可能再做多一個為止。

這樣子說你就懂了吧?那這時候就有人說:「這不是很簡單嗎?就是做到我做不動為止唄。」

但是你真的完全理解什麼叫「不能再做多一個」的意思嗎?

你會看到健身房有的人練高位下拉,一開始的動作還蠻標準的,但做多幾個後,由於沒力了,動作就開始變得「彆扭」起來:聳肩,原來挺胸變成了含胸,背也反弓了看上去就像沒力量似的,前臂發力過多,身體後仰角度過大,離心收縮過程,也就是往上放的速度很快,看上去特別不標準,我想說,哥們,這樣練你的肩關節還好嗎?

於是我想到了一個對「力竭」似乎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釋:如果下一個動作產生了變形,不標準,就是力竭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更有利於新手理解的定義,無論是力竭也好,不力竭也好,所有力量訓練的動作都有一個大前提,就是標準,要確保每一個動作都是標準的,就算是到最後的幾個借力動作,也要「借」的標準。

不然去健身因為動作不標準弄傷了自己,就是得不償失,也有違健身的意義了。

現在重新定義一下力竭:如果下一個動作產生了變形,不標準,這個時候就是力竭狀態。

二.力竭訓練是否有利於肌肉增長?

在2018年有人做過這麼一個實驗:找來30個有訓練習慣的人,將他們分為兩組,每周進行4次力量訓練,為期2個月。

力竭組:組數和每組次數一定,如5組,每組次數8-12次,訓練的重量要確力竭組的人每組在8-12次的範圍內做到力竭。

非力竭組:組數和每組次數和上面一樣,重量選擇為力竭組重量的百分比(90%),例如,力竭組臥推的重量為100kg,則非力竭組的重量選擇就是100 X 90%=90kg,每組也是8-12次,但因為訓練重量降低了一點,所以每組不需要做到力竭。

實驗結果:

1.I型肌纖維和II型肌纖維的變化

兩組測試者的I型肌纖維和II型肌纖維都有增長,但相比之下非力竭組的肌纖維變化會更加明顯,尤其是II型肌纖維的增長明顯多於力竭組。

A圖是I型肌纖維,B圖是II型肌纖維

II型肌纖維:多通過無氧代謝供能,因而收縮速度快,運動單位力量高,增肌主要是它起作用。

I型肌纖維主要是肌耐力。

2.肌肉厚度和肌肉橫截面積的變化

結果顯示非力竭組的肌肉橫截面積和肌肉厚度的增長效果比力竭組更好。

A圖是I肌肉橫截面積,B圖是肌肉厚度

實驗結論:在保證了訓練容量足夠大的前提下,不一定要每組都做到力竭,此時對於肌肉的增長效果> 每組都做到力竭。

三.那我還要在訓練中做力竭訓練嗎?

那麼就有人說了,好像看上去訓練做力竭組好像沒什麼用啊,那麼我就可以不做了唄!

錯!力竭訓練還是有它自身的好處的,力竭可以調動更多深層的肌肉纖維,造成更多的肌纖維損傷。

但是由上面的實驗結果可以知道,每一組都練到力竭是非常不明智的,只有合理的練到力竭,才能更快的促進肌肉增長。

具體看你訓練的重量來決定是否選擇力竭

1. 大重量(1-6RM)

大重量已經能很好的激活肌肉,和給肌肉施加足夠的機械張力,所以大重量訓練不需要力竭都已經能達到不錯的增肌效果,而且大重量做到力竭的話會有比較高的受傷風險,建議大重量不用追求力竭。

2. 中等重量(6-12RM)

隨著訓練的進行,率先激活的肌纖維會慢慢疲勞,這時深層還沒被激活的肌纖維才會「補充進來」,所以中等重量的訓練,可以在每個動作的最後1-2組做到力竭即可,這樣可以給肌肉帶來好的增長效果。

3. 小重量(12—20RM)

不用想了,小重量訓練一定是要做到力竭的,本來重量就小,給肌肉施加的機械張力就小,就需要不斷的高次數的重複,才能調動到更多的肌纖維。

如果是做複合訓練,例如深蹲,硬拉,臥推,引體向上等,訓練到大肌群和多肌群,則需要保證訓練容量夠大即可,無需追求力竭。

如果是孤立訓練,例如訓練肱三,肱二,三角肌等小肌群,本來用的重量就不能很大,則需要力竭才能達到刺激肌肉的效果。

我是玲龍,一個有深度的健身作者!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增肌要做到「力竭」?練到力竭有什麼優勢?
    比如:我的臥推最大重量是77.5公斤1次,我用77.5公斤做了1次,那麼,我就達到了力竭,如此類推,我臥推69公斤能做7次,那麼,我用69公斤做了7次,我就達到了力竭。在練習中有沒有必要做到「力竭」?關於這個問題,是有爭議的,但是要想得到進步,有些組做到力竭還是有必要的,不斷衝擊力竭,才能不斷超越力竭,這是進步之關鍵!因為練到力竭,可以更好地促進肌肉增長。
  • 什麼叫力竭?那麼長時間,力竭都沒弄清楚,你的健身白練了
    在健身房裡,有許多的健身小夥伴,疏忽對健身理論知識的理解,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健身的動作上。實際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識,會讓你的健身效果增倍很多。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什麼叫力竭?力竭是身體在運動中,呈現給大家的一種身體狀態。
  • 「力竭」肌肉練到沒力氣了,健身效果會更好嗎?很多人都錯了
    施瓦辛格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最後一個動作,才是真正的增肌動作。」還有一個大佬也說過一個類似的技巧:「我做到舉不動的時候,才開始數數。」這些說法,其實都指向了一個訓練指標,就是肌肉力竭。我們一直認為,肌肉不力竭,健身效果差。但真的是這樣嗎?首先要知道什麼叫肌肉力竭?
  • 健身如果不力竭,那和不練有什麼區別,但力竭真能長更多肌肉嗎
    首先我們就是健身中常說的「力竭」問題,看看能不能有效。我們先簡單說明一下,為什麼感覺有人會覺得說只要歷劫了就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更好地增加肌肉呢。這是我們的大腦皮層跟我們的一種信號,那就是我們把身體的力氣都用完了,訓練出來的效果一定會比沒有用盡全力訓練的效果更有效,帶來的疲勞感也就會更強。
  • 健身如果不力竭,那和不練有什麼區別!但力竭真能長更多肌肉嗎?
    其實這是我們從自我的肌肉感受層面出發而來的一種結論,因為當你把某一組動作做到力竭,再也無法多做一個,你就會感覺目標肌群有更大的疲勞感,我們也會自我感覺肌肉已經受到了最高強度的刺激,也自然就能獲得更大的破壞。如果通過營養補給和休息恢復,也自然應該獲得最好的增肌效果。但沒有具體的依據來證實,始終都是沒有說服力的。
  • 健身擼鐵時,每組要做到力竭,增肌效果會更好嗎?
    很久之前,筆者剛開始健身的時候,為了追求最大的進步,就會萌生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在健身房練得最苦,肌肉能夠增加得最多。你們是不是也會有這種想法呢? 但筆者想說的是,如果你們有這樣的精力以及時間,那麼一定是要把自己逼到極限,在每一組訓練中多完成幾次動作,就一定能夠讓自己增肌增的更加快,力量也會更加強。
  • 健身時到底該不該練到力竭?組間休息到底怎麼樣才科學?
    在我剛開始健身的時候,就是這麼給自己打雞血的。所以每組做到力竭,力竭了又減重量做遞減組,或者各種超級組,不管動作形式,借力繼續懟!你是否也像曾經的我這樣?如果是,那麼本章節將帶大家科學地了解訓練至力竭以及組間休息背後的真相。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就有人推薦「高強度訓練」(HIT,注意不是HIIT)。以該方法為主的就是多屆奧賽冠軍多裡安耶茲,他經常在單組中練到深度力竭。
  • 力竭訓練會使肌肉肥大最大化嗎?
    文獻綜述(時間緊迫的跳過綜述內容) 令人驚訝的是,很少有縱向研究調查了從訓練到力竭的情況。一項經常被引用的支持力竭訓練的研究比較了自由訓練的人的肌肉生長,他們進行了10次重複的多組訓練,每組之間休息60秒,其中一組力竭訓練,另一組沒有。鍛鍊包括硬拉、肩推和腿舉,每次鍛鍊3-5組。
  • 肌肉訓練到什麼程度就算力竭?通過這幾點,幫你正確判斷
    文/宇很多人在健身的時候一旦感覺累了,總會停下來休息一會,但是這種方式的健身小夥會非常的差,因為在健身裡面,自我感覺的累跟肌肉真的累是兩碼事,當你感覺到肌肉酸痛了並且停下來的時候,其實肌肉並沒有真正的耗光力量。
  • 健身中,什麼是有效次數?是否越接近力竭,增肌效果越好?
    健身訓練中,有效次數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是不是我們在動作中,每一下都是有效次數呢?有效次數這個概念,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呢?那麼,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就看下去。有效次數,其實指的就是:我們在做正式組的過程中,肌肉真正發力的次數。而身體越接近的那幾下,對於我們的肌肉的生長,有著更加強的刺激作用,也就是說增肌的效果會比較好。那麼,什麼是接近力竭的那幾下呢?
  • 訓練到「力竭」效果好?未必,「省時省力」的訓練可能更好!
    在健身房裡,很多人喜歡訓練到力竭後的酸爽快感,但是「力竭」並不是進步的必要條件,很多時候甚至會阻礙我們的前進。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種省時省力、無需力竭的訓練方式,希望能讓更多人開啟自己的健身旅程!「我經常訓練做到力竭,因為都說力竭的那幾下最有效!」
  • 力竭、泵感、大充血……什麼是增肌的關鍵?
    既然老司機都這麼說了,對於新手來說,這些東西肯定是增肌的不二法寶。他們在健身房也在努力尋求「極致泵感」、「力竭組增肌大法」。但最終發現感覺到位了,自己卻並沒有變得更大。大神們所追求的,放在我們身上怎麼不太管用?力竭or泵感是啥?力竭組訓練一般是指在訓練組的最後1-2組,做到力竭為止。這種訓練方式被認為可以使體內的生長激素達到更高的水平,更能刺激肌肉生長。
  • 「拼課達人」為什麼每次練腿到力竭,腿卻越來越不酸了呢?
    首先,肌肉是否酸痛並不能決定肌肉是否增長。你的計劃有很多明顯的問題1、首先就是訓練時間太長了,容量也太高了,而強度又太低了。2、正式組之前的熱身組太多了,浪費了體內有限的能量儲備。一些建議1、體內能量物質畢竟有限,你訓練的時間長了,肯定意味著你的訓練強度相對你的水平是偏低的。建議訓練的時間安排在60min左右(不包括拉伸和熱身),一兩組熱身後,直接進行12rm左右的訓練,看你的訓練記錄,你應該可以用80~90kg的重量深蹲,每組之間的休息時間控制在2分鐘左右,進行3~6組。
  • 8個手臂訓練動作,練完才知道什麼叫肌肉泵感!鍛造健美手臂!
    盛夏已至,又到了越穿越少、不得不展示自己健身成果的日子了。很多男生可能都嚮往「州長」施瓦辛格一樣飽滿充實、充滿力量感的手臂,然而自己天天做二頭彎舉、做臂屈伸卻還是感覺沒有什麼效果,臂圍看不到變化。今天介紹的8個不同的手臂訓練動作,它兼顧到了肌肉持續緊張時間,增加生長激素釋放,讓肌肉充滿血液和氧氣,所有觸發增長的元素都包含在內。我教大家用正確的方法去獲得尺寸和線條。手臂訓練和身體的其他地方有些不同,對於其他部位,我建議採用大重量高次數的循環。而對於手臂,相反,我幾乎全部採用高次數,強迫次數,超級組和大容量!
  • 健身有關背部肌群的概述,了解這塊肌肉,練就倒三角形身材!
    上一期我們講了有關背部訓練的俯身槓鈴划船的一個要點,可能對剛接觸健身的人來說,還沒有意識到背部肌肉重要性,今天這一期我們著手一下背部肌群的概述,以及如何練習這個塊肌肉。讓你更全面的認識這塊肌肉,成就你的倒三角形身材!
  • 健身訓練時如何增加肌肉的泵感和飽滿度?這三點很重要
    健身訓練時如何增加肌肉的泵感和飽滿度?這三點很重要 眾所周知,健身時衡量一次無氧訓練是否有效,最需要關注的就是肌肉的充血感,也就是泵感(泵感其實就是血液湧入肌肉纖維中引起的細胞腫脹)。
  • 健身:大部分人都不重視小臂,殊不知小臂肌群是你提高的關鍵!
    大家好,歡迎來到李阿諾的健身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健身這項運動越來越受大眾歡迎,有很多健身愛好者甚至已經把他當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小編發現,往往多數健美愛好者都不注重小臂肌肉的訓練,因為這個部位的肌肉不像胸、背、腿那樣大,相對來說不是很重要,但是小臂肌群太弱,會影響一個健身愛好者的提升。做過硬拉動作的朋友都知道,有時豎脊肌、臀大肌還沒力竭呢,小臂就力竭了,於是導致抓不住槓鈴,無法完成整組訓練;有時做引體,沒等背部力竭,手臂就先力竭了。
  • 增強肌肉泵感的6條建議
    很多健身愛好者都喜歡在訓練時追求泵感,泵感就像身體被吹大一樣,肌肉漸漸膨脹起來的感覺會讓人覺得妙不可言。訓練產生的泵感會刺激內啡肽和腦啡肽的釋放,讓人產生愉快的情緒,從而讓我們會更願意投入到艱苦的訓練中,有時還會讓人越練越興奮,就像完全感覺不到疲憊一樣。
  • 未必,3個卷腹自測法幫你找到肌肉泵感
    肌肉泵感是抗阻力力量訓練後大量血液集中在肌肉產生緊繃膨脹感覺的充血過程,所以,泵感成了衡量健身運動是否效果達成的指標之一,是阿諾德·施瓦辛格最推崇的刺激目標肌肉帶來肌肉增長的訓練技巧。泵感從視覺上看是肌肉結實緊繃、線條感十足,給人帶來的直觀感受是肌肉酸脹。所以,很多人便把肌肉酸脹當成泵感,變成衡量運動效果達成的標準,實際上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