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獨家約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今年5月9日,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3周年的紅場勝利日閱兵如約而至。今年按照十年來的慣例,無論是紅場上的檢閱臺上下大小官員,1.3萬參閱官兵還是觀禮的俄羅斯群眾,包括通過紅場的150多輛(臺)車輛,全都佩戴或者刷上了一種三黑兩黃間條絲帶。這種絲帶在國內被叫做「聖喬治絲帶」,然而這很可能是翻譯錯了。
但凡儀式都需要一些象徵物,國內外經常流行一些「紅絲帶」行動、「黃絲帶」行動,以簡明易懂的標識表明支持態度,贏得更多支持。「聖喬治絲帶」也部分發揮了這種目的。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當今這種式樣的「聖喬治絲帶」首次出現在俄羅斯一些城市的紀念活動上。次年該活動在全俄境內開始推廣。
十年後的今天,人們已經習以為常,被看作是象徵著俄羅斯人對先烈追思和對勝利自豪的象徵,也成勝利日閱兵的一種新的裝飾物。甚至在2010年前後,受閱的車輛也在車身兩側刷上了這一標識,只是中間會加上俄軍傳統的識別標誌——空心紅色描邊紅星。為了突出這種裝飾,各種車輛原有的迷彩一律取消,全部刷成統一的蘇軍綠,這除了方便模型製作,坦率講其實看著還挺單調的。
話說回來,「聖喬治絲帶」真正起源並非2005年,否則也不會那麼快流行開來。實際上這種三黑兩黃間條絲帶最早出現是在一款叫做聖格奧爾基勳章的上掛綬帶上。聖格奧爾基勳章於1769年由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設立,分為四級,勳章為金質的、表面覆蓋白琺瑯的十字章,綬帶和今天所謂「聖喬治絲帶」如出一轍,是授予傑出資深軍官的最高榮譽。
這種樣式的絲帶,後來雖然隨著沙皇被推翻,聖格奧爾基勳章也在1917年被取消,但蘇聯卻在很多勳章上使用了這種文化符號。比如象徵歐洲戰爭終結的戰勝德國獎章,其五邊形上掛就是一模一樣的三黑兩黃間條絲帶。而我們在逢十周年頒發的「衛國戰爭X十周年」的紀念章上掛綬帶上,也很容易就會發現,紅色綬帶邊緣也是三黑兩黃間縱條。蘇聯解體後的1994年3月2日,俄羅斯恢復了聖格奧爾基勳章,獎勵出色指揮保衛祖國的軍事行動的俄軍將校。
因此,這種三黑兩黃間條絲帶已經被賦予了一種軍事勝利的象徵意義,同時也有代表對俄羅斯支持的意味。在去年的2月23日「祖國保衛者日」上,烏克蘭民眾為無名英雄紀念碑鮮花,有人因為佩戴「聖喬治絲帶」而被捕。說明此種象徵意義是獲得了前蘇聯地區人士的認可的。
這樣,所謂的「聖喬治絲帶」和聖格奧爾基勳章之間的關係算是捋清了。那麼,聖喬治和聖格奧爾基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和當時沙皇俄國的聖安德烈勳章類似,聖格奧爾基也是個宗教人物。在基督教這一頭他叫聖喬治,原型是一名出生在巴勒斯坦的古羅馬勇士,曾在古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手下服役,因為拒絕信仰羅馬神背叛基督教而被殺,由此成為基督教著名殉道者並被封聖。後來聖喬治經常以勇武聞名,在西方宗教壁畫中常以騎白馬的屠龍勇士形象出現,並被包括東正教在內各教派所崇敬。
也由此,英國和俄羅斯都有以聖喬治命名的勳章,英國的叫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聖米迦勒是上帝的天使長。俄羅斯帝國則是單獨的,即聖格奧爾基勳章。那為什麼是一個人卻翻譯不同呢?
「聖喬治」(St George)中的George後來成為歐洲三大語族(拉丁、日耳曼和斯拉夫)的常用男子名,按英語中讀音一般譯為「喬治」毫無問題,但在俄語中為Георгий,其讀音類似將「喬治」拆開來讀,故一般漢語音譯為「格奧爾基」或「格奧爾吉」。由此,朱可夫元帥的全名中文通常被譯作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上述聖格奧爾基勳章在專業勳章圈中也不會和「聖喬治勳章」搞混。
則基於同樣的道理,「聖喬治絲帶」如果按照規範的譯法,應當是「聖格奧爾基絲帶」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