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彌陀要解》為大家解決了兩個疑問。
第一個疑問:《觀無量壽經》第十六觀中的下三品往生者中,「縱有五逆十惡之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引導,只要至心歸投阿彌陀佛,十念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佛說阿彌陀經》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相矛盾嗎?
不矛盾!
第一、縱使五逆十惡之人,如果在臨命終時能遇到善知識,就說明在累劫中種下過善根,有這樣的福德因緣能夠遇到善知識指引;
第二、五逆十惡之人一念回心轉意,至心歸投阿彌陀佛,即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些造了大惡業的眾生,臨終時,神識隨業力感知地獄猛火,十分害怕地獄火相,現前眾苦逼迫。此時遇善知識引導,定會至心懇切,深信無疑,至心歸投阿彌陀佛,又得到善知識開導,極度地欣羨西方極樂世界,信仰阿彌陀佛,這當下一念心就跟實相相應。於是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佛跟眾生不二,生死跟涅槃不二,一下子就往生了。譬如有人身處猛火危難之中,不知出路,萬分焦急,忽有人指出生路,危難者定會毫不猶豫深信並遵照所指之路逃生。犯五逆十惡之人,臨命終時,念佛願往生淨土。因為人的一念回心轉意,與實相相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亦是應實相而來,就像以水入水那麼方便,當然就決定得生了。當下介爾一念心,住在這不生不滅的實相裡,從而生到一味實相的自性極樂世界當中了。犯重罪之人,正是憑這個道理,被阿彌陀佛的大願及菩薩聖眾接引往生的。第十六觀也是憑這個道理成立的。況且《觀經》還開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第三、佛所說的法是不會矛盾的,只是對機說法,受眾不同,根機不一。最後,關鍵是我們信眾不能將生死大事寄托在臨命終時。試想平時病了尚且難受,更何況臨命終前,如龜脫殼一般,眾苦交逼。能否提得起正念?能否提起一句佛號?其實是不易的。所以,我們不能想著等到臨命終時,再來念佛求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在平日的學修過程中就要老老實實地念佛。
第二個疑問:為什麼法無自性?為什麼緣起的當下即見如來?
《華嚴經》云:「一切法無來,是故無有生,以生無有故,滅亦不可得。一切法無生,亦復無有滅,若能如是解,斯人見如來。」一切法是無自性的,無自性即是空性,無自性即是法性。因為萬法皆隨緣所生,隨緣而滅。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生滅法,我說即是空。」所以緣起的當下即是空性,緣起的當下即見如來。知一切相如幻即不著。譬如,演員無論是演皇帝還是演死刑犯,他都不會被自己所演的角色所欺騙,更不會當成是真的。因為他知道那是假相,也就不會執著。而我們在學修的路上,境界現前時,亦應如演員,人生本就如戲。雖然如戲,卻要演好角色,如菩薩們明知一切皆空,卻由空入假,建水月道聲,做空花佛事,濟如幻眾生。我們應常常返觀自心,精進修行,理可頓悟,事須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