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南陽人來說,一提起板頭曲和鼓子曲,他們內心深處會泛起淡淡的鄉愁。而中州箏曲,就脫胎於板頭曲和鼓子曲。
名列中國四大箏派之一的中州箏派,上承漢唐遺風,下接明代弦索,既有古老中原音韻的遺存,還因其脫胎於河南板頭曲和鼓子曲而具有鮮明生動的地域特色。
而從板頭曲和鼓子曲發展而成的中州箏曲,也並非簡單的剝離轉換,而是經過一些古箏演奏家創造性地移植編創,才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箏曲形態。
東方今報記者 殷曉章/文圖
「復活」的傳統古箏
隨著演奏者輕輕撥彈箏弦,一縷婉轉低沉、餘韻悠長的清音在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演奏大廳內瀰漫開來。
這天是甲午年的小寒節氣,上午11點,一些在河南博物院遊玩的客人,來到了華夏古樂演奏大廳。
演出前,主持人首先介紹了部分樂器。他指著兩架由架子、面板、琴弦等部件構成的樂器說,這是古箏。
而在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部工作人員趙培強看來,這不是一般的古箏,而是由華夏古樂團研製的傳統的十三弦唐代絲弦古箏。
2013年,中州箏派申報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時,趙培強負責撰寫申報材料。
2014年12月初,中州箏派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趙培強告訴東方今報記者,與中州箏派(又稱「河南箏派」)相關的樂器,除了華夏古樂團的兩架十三弦古箏外,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存有傳統古箏一架,中州箏派傳人曹桂芬存有十六弦古箏一架。
這次,華夏古樂團演出的《詩經·小雅·鹿鳴》,其曲來自清代的《詩經樂譜》,節奏鏗鏘沉穩,意境優美。音樂戛然而止時,遊客仍沉浸在天籟之音中。
這天,清越深沉的嫋嫋箏音,也讓遊客們感受到了中州箏曲的迷人神韻。
民間戲曲「三大件」
對於南陽人來說,一提起板頭曲和鼓子曲,他們內心深處會泛起淡淡的鄉愁。而中州箏曲,就脫胎於板頭曲和鼓子曲。
在史書中,箏也被稱為「秦箏」。早在東漢時期,南陽人張衡在《南都賦》中就有「彈箏吹笙,更為新聲」的記述。
明代中葉,隨著民間音樂「弦索」在河南等地的流行,箏作為其主奏樂器之一也成為河南人最為喜歡的樂器之一。
後來,弦索漸與流行於開封
小曲相融合,幾經演變後,於清代中期發展成為說唱曲種——鼓子曲,並傳至許昌、洛陽、周口等地,而在南陽鄧州等地尤為盛行。
再後來,因河南曲劇俗稱「小調曲子」,鼓子曲又稱「大調曲子」。
而板頭曲是流行於中原地區的民間合奏樂種,古箏與琵琶、三弦成為「三大件」,因主要在鼓子曲開唱之前和唱段間歇時演奏,故稱「板頭曲」。
天然的血緣關係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張伯瑜說,大調曲、板頭曲歷史悠久,意境豐富,音色動聽,深受觀眾的喜愛,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枝奇葩。
因其珍貴和稀少,2006年、2008年,南陽板頭曲和南陽大調曲分別入選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獲得了國家最高級別的保護。
2013年7月份,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板頭曲的傳承人,鄧州市的宋光生等人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進行了專場演出。
那次,他們演奏了《打雁》《蕭妃舞》《大救駕》等大調曲目,他們的演奏,也受到了來自德國等10餘個國家的音樂家以及國內專家學者的好評。
據悉,中州箏曲,多數是從流行於中原地區的板頭曲的民間合奏中脫胎演變而來。而另外的那些,則是由民間說唱音樂鼓子曲的聲樂曲牌通過器樂化改編而成。
移植與編創
著名古箏演奏家、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王珣認為,從板頭曲和鼓子曲發展而成的中州箏曲,並非簡單的剝離轉換,而是經過一些古箏演奏家創造性地移植編創,才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箏曲形態。
她在《河南箏曲與河南板頭曲和鼓子曲》一文中說,在河南板頭曲中,當演奏者將古箏作為一個聲部獨立出來演奏時,便成了古箏獨奏曲。從板頭曲脫胎演化成獨立的河南箏曲後,除了箏的演奏技巧有很大發展外,在箏曲的音樂結構上依然保持著板頭曲大多為68板的形態。可以說,任何板頭曲都可以作為獨立的古箏曲來演奏。
在王珣看來,借鑑已有曲調創編河南箏曲的另一個重要渠道是,將河南說唱的鼓子曲的唱腔曲牌移植髮展成獨立的箏曲。鼓子曲的演唱均採用彈弦樂、拉弦樂或者由二者混合樂隊伴奏。當中,古箏都是一件主要的伴奏樂器。
王珣認為,河南古箏演奏者在為鼓子曲的伴奏過程中,不僅將板頭曲的箏樂聲部演化成古箏獨奏曲,也會把鼓子曲的一些唱詞刪掉,並將其旋律用古箏演奏。
(原標題:中州箏曲脫胎河南戲古韻悠長)
本文來源:東方今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