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河南博物院西配樓音樂廳內高朋滿座,一場高品質的音樂鑑賞會「雲門瑟吟——袁佳音瑟與中州箏派作品鑑賞會」在這裡舉行。本次鑑賞會是華夏古樂團建團十五周年音樂季青年樂師系列音樂會的第五場。
時長一個多小時的鑑賞會,猶若仙子的袁佳音相繼演奏了由方可傑編配的《詩經 秦風 蒹葭》、根據《敦煌曲譜》改編的《傾杯樂》等近十首古今名曲。還特邀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會員、河南省曲劇保護傳承中心三弦演奏家王中華現場演奏了著名的「板頭曲」《高山流水》。時而平穩開闊如高山,時而奔放如激昂的流水,美妙的音樂把現場的觀眾帶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境界中去。鑑於聽眾們的要求,鑑賞會上還專門設置了「瑟問」的環節,現場袁佳音簡明扼要的回到了瑟與古箏的歷史、差別,並示範了兩者的演奏技巧。袁佳音自幼是從河南古箏大師曹桂芬學習河南派傳統箏曲,鑑賞會現場袁佳音還演奏了由曹桂芬老師整理的《上樓》《下樓》《陳杏元和番》《打雁》等曲目。最後,鑑賞會以袁佳音與賀小帥傾情合奏了中國十大名曲之一的《梅花三弄》獻給到場的聽眾,贏得陣陣掌聲。
袁佳音,自幼根隨河南古箏大師曹桂芬學習河南派傳統箏曲,擅長河南地方風格的箏曲演奏。現任華夏古樂團彈撥樂聲部長,先後隨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赴香港、美國、韓國、泰國、土耳其等國家及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和演出。致力於傳統音樂的研究,先後對出土的古瑟、十三弦箏等古代彈撥樂器進行復原研發工作。談到她鍾愛的瑟與箏,她說,河南箏曲富有歌唱性,大量吸收了河南地方戲曲、曲藝的藝術營養,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演奏技法上特別是「遊搖」技術和「大顫音」、「小顫音」等,都是河南箏派所獨有的。
「華夏古樂團成立於2000年,十五年來,一群從事音樂專業的年輕人在這裡付出、成長,並將華夏古樂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他們的努力和執著讓我感動,他們用心血和汗水建立起華夏民族湮沒已久的音樂文化殿堂,近期成功舉辦的幾場音樂會是他們實力的見證。袁佳音,人如其名,註定一生將與音樂結緣,瑟與箏已經深深地融入到她的工作、生活中去,達到忘我的境界,十幾年來心無雜念的追求和探索,這場鑑賞會是對她很好的回報。」鑑賞會的音樂總監方可傑說。
鑑賞會結束後,河南博物院志願者彭保紅仍沉浸在《梅花三弄》的優美音樂中,她說:「秋水長風,箏瑟和鳴,袁佳音用瑟箏表現了或溫婉深情或狂風驟雨獵獵豪邁等豐富情感。也歌頌了秋天這個美好的季節,正是收穫的季節。我們通過古樂,仿佛領略了千年的華夏文明、仿佛聆聽上古的妙音。通過音樂,我們能體會出我們古代先民的情感與悲喜,華夏古樂團走過了15年的風雨,已經長成翩翩少年,他會更自信地向我們走來……」
華夏古樂團經過十五年的沉潛,一批青年藝術人才脫穎而出,本次音樂季共推出六位青年音樂家的專場演出。已經演出的四場為《滄浪詩心——霍錕古典詩詞吟唱音樂會》《飛鴻響遠——賀小帥笛、簫專題音樂會》《指底春風——張璇箏、瑟專題欣賞會》《絲桐清歌——羅蘇理琴曲與琴歌欣賞會》《雲門瑟吟——袁佳音瑟與中州箏派作品鑑賞會》。
據悉,河南博物院西配樓還將於8月23日舉行華夏古樂團建團十五周年音樂季青年樂師系列音樂會的最後一場《鐘鼓鍠鍠——林森打擊樂專題演奏會》。
責任編輯: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