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裸鋼絲弦彈的古箏嗎?河之洲公開課帶你走進「中州箏派」的...

2021-01-15 大河報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中州箏派,亦稱河南箏派,是中國古箏重要的傳統流派之一。具有河南特有的古箏演奏風格,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州箏派又怎樣的歷史演變?中州箏派與河南地域文化的關係如何?中州箏派的風格特色是什麼?

近日,河之洲公開課第5期,為讀者講述了國家級非遺「中州箏派」的前世今生。古箏演奏家、中州箏派傳承人、曹桂芬大師之子曹勃受邀做客直播間,為讀者詳細解答。

△河之洲公開課直播間

這一期河之洲公開課是紀念中州箏派大師曹桂芬逝世一周年特別活動。曹桂芬,1938年生,古箏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箏藝術(中州箏派)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5月28日,著名古箏演奏家、中州箏派代表人物曹桂芬因病在河南鄭州去世,享年81歲。

◆從南陽茶館裡走出一代宗師曹東扶

公開課直播中,曹勃詳細介紹了中州箏派的傳承脈絡。中州箏派是一個大範疇,曹派是其中一支,只是隨著時間發展,相比其他流派,目前傳承鏈保持完好。因其擁有大量的曲目群、傳承者以及影響力成為河南箏系之龍頭。河南箏界的前輩,除了姥爺曹東扶,還有王省吾、任清芝,王老師的風格簡約文氣,任老師的風格火熱潑辣。還有更早期一些的魏子猷先生。

姥爺曹東扶是河南箏派著名的演奏家,當年的南陽茶館裡,大家以曲會友,每天在茶館裡聚會唱大調曲子。一般是琵琶、三弦、箏組成一個小樂隊,有人唱的時候就伴奏,沒人唱的間歇,就來段板頭曲。

姥爺曹東扶幼時就跟著曾外祖父曹清懷學藝,曾外祖父會唱大調曲子,擅長揚琴、墜胡演奏,常走村串鄉,賣唱餬口。姥爺到20歲時,已經學會了不少大調曲子、河南墜子唱段,掌握了墜胡、揚琴、三弦、琵琶、古箏等樂器演奏技法。唱功豐厚、嗓音洪亮、吐字講究,字、聲、情、腔的功底紮實,還被譽為「曲子狀元」。

△曹東扶

在母親曹桂芬七八歲時,就成天跟著姥爺曹東扶在茶館裡玩,受這個薰陶,慢慢會唱不少曲子。姥爺曹東扶常說「人演箏,而不是箏演人」,平時練箏一定要帶著思想感情和樂曲要表達的內容,做到練功心不散,演奏心不亂,發於內而形於外,以內引外,以外促內,內外雙練。

1953年,應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之邀,姥爺曹東扶一行五人,赴北京進行大調曲子的錄音工作。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在此基礎上,編輯《河南曲子板頭曲選》一書。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王震亞對曹東扶的評價是:「東扶先生彈箏妙趣橫生,唱曲神形兼備,樂藝已臻化境,堪稱一代宗師。」

姥爺曹東扶一生創作、改編、加工的箏曲有100首左右。1954年之後,曹東扶先後在開封師專、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任教,培養了大批古箏演奏家、教育家,如李婉芬、史兆元、呂殿生、何寶泉、焦金海等。

姥爺在開封任教時,介紹母親曹桂芬到民眾曲劇社當學員,後來先後在開封市曲劇團、河南省曲劇團任古箏演奏員。母親曹桂芬練琴非常刻苦,經常從天不明練到天亮。

△曹桂芬

◆手指在弦上歌唱,「以歌唱取勝」是曹派的特色

在一個地域,語言影響戲曲,戲曲影響音樂。中州箏派帶有強烈的地方語言特徵,表現出來的音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彈著帶勁,聽著過癮。中州箏曲大部分來自板頭曲,還有一部分來自河南戲曲及河南曲藝。

大調曲子與中州箏派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淵源。上世紀30年代,姥爺曹東扶聯絡各路能手,對大調曲子的曲牌、唱腔、音樂伴奏等進一步加工創新,使曲調更為清新典雅。同時,還挖掘整理板頭曲,根據老藝人口傳下來的簡單旋律及殘缺不全的工尺譜,經過反覆試奏、推敲修改,使一大批板頭曲由大調曲子的前奏曲中脫穎而出,成為結構完整、旋律動聽的器樂獨奏曲,如《高山流水》《打雁》《閨中怨》《和番》《落院》等。

「以歌唱取勝」是曹派的特色,就像手指在弦上歌唱一樣,所以說它優美、動聽,深得本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特點是既有高亢豪放、厚重寬廣的陽剛之美,又有細膩纏綿、質樸典雅的陰柔之秀,體現出中州古韻遺風和中原民族的風範。

姥爺曹東扶是在1970年11月病故的。他臨終前曾說,自己一生中用百分之七十的精力研究唱功,百分之三十的精力用來研究器樂,沒想到在器樂上結了果。

△曹桂芬

後來,通過母親曹桂芬的數十年努力,中州箏派開始享譽海內外。1963年,曹桂芬受邀參加了中國音樂協會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首屆獨唱獨奏會」,成功演奏了《落院》《上樓》《曲牌聯奏》箏曲三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她專題錄了音,並灌制了唱片發行海內外。

曹桂芬彈的《落院》箏曲,還被香港電影《屈原》採用作為背景樂。1989年9月,應香港雨果公司邀請錄製河南箏曲21首,以「高山流水」為名發行,成為發燒級的作品。1990年,在香港舉行的「中國南北四大派古箏會演」獨奏音樂會,曹桂芬作為河南箏派藝術代表應邀參加,演奏《大起板》等河南箏曲,廣受好評。

◆箏弦採用裸鋼絲弦,風格粗獷豪放講究韻味

姥爺曹東扶自編有一首《彈箏詩》:「名指扎樁四指懸,勾搖剔套輕弄弦。須知左手無別法,推揉按顫自悠然。」母親曹桂芬琢磨出了用腕子帶動拇指搖,又添加了自己的體會:「名小扎樁手腕弓,倒剔正打更輕鬆。結合左手揉按滑,大指密搖持久性。」並總結出了一個古箏口訣:快而不亂,慢而不散;強如霹雷閃電,弱如細抽絲線;快功練流利、清脆,慢功練音色、韻味。

△曹派的箏弦是裸鋼絲弦

箏在古代是絲弦,現在絕大部分古箏,用的是尼龍弦,而曹派的箏弦是裸鋼絲弦,靈敏度強,音頻高,音色亮,能夠更好地體現出箏曲的細微變化和特有的音色韻味。音色上更加鏗鏘明亮,風格上更加粗獷豪放,能夠更好地保留傳統古箏藝術的音色、韻味。

中州箏派講究「神不到,曲不妙」「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曲是箏中出,卻是心之聲」。現在的古箏愛好者,學習的多是現代派,雙手都在右邊彈,技法更複雜,技術很熱鬧,很快很流利,但是左手按弦的運用較少,韻味和感情略有不足。

最近幾年,曹勃與兒子曹宇軒開始了傳統河南箏曹派的傳播推廣,經常受邀參加全國古箏界的演出活動,並通過培訓古箏老師,讓更多年輕的箏者感受到傳統古箏之美。

△曹勃

◆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箏藝術(中州箏派)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關係簡介

創始人:曹東扶(1898-1970),中國古箏演奏家、教育家,一代古箏宗師。河南鄧州人,精通古箏、琵琶、三弦、軟弓京胡等多種樂器,在古箏演奏上獨創一派,古箏界稱河南曹派。尤為擅長彈唱河南大調曲子,亦為曹派大調曲的創始人。先後任教河南開封師範專科學校、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桃李滿天下。後任河南省歌舞團藝術顧問,被《中國音樂辭典》、《中國名人詞典》、《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世界優秀人才大典》、《中外文學藝術名人肖像》等書載入史冊。他改編創作百餘首河南風格古箏曲流傳後世,影響廣泛。代表曲目《鬧元宵》、《蘇武思鄉》、《高山流水》等。他開創的古箏藝術經女兒曹桂芬傳承發展,於201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箏藝術(中州箏派)。這裡的中州箏派係指河南曹派包括其他河南箏派的統稱。

第二代傳承人:曹桂芬(1938-2019),古箏表演藝術家,河南鄧州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原中國古箏學會副會長、顧問。自幼隨父學箏,掌握了大量河南大調曲子、曲牌,彈、唱俱佳。先後於開封市曲劇團,河南省曲劇團任古箏演奏員。習藝70年來,深得曹派古箏藝術精髓,2018年5月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箏藝術(中州箏派)代表性傳承人。1963年,中國唱片社為年僅25歲的曹桂芬灌制了《陳興元落院》、《上樓》、《曲牌聯奏》三首河南曹派箏曲唱片,被電影《屈原》、《桂林山水》選用。發行有香港雨果錄音製作公司《高山流水》,臺灣太平洋唱片公司《石榴花開》,黃河音像出版社《曹桂芬·古箏》,河南省文化藝術出版社《曹派古箏藝術演示》唱片。編著有《曹東扶·曹桂芬箏曲集》、《曹東扶古箏曲100首》書籍。多次受邀演出、錄音、教學、講學、接受媒體採訪。主創的箏曲有《大起板》、《曲牌聯奏》等。

第三代傳承人:曹勃,1967年出生,河南省開封人,曹桂芬的兒子,河南省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箏委員會理事。曹勃五歲隨母親習箏,學習了大量河南曹派箏曲,深得曹派箏藝之精髓。並得到過大師曹正、林毛根、高自成、趙玉齋、饒寧新的指點,掌握潮州、山東、客家等南北多派古箏的演奏風格。長期從事曹派古箏教學,推廣。其學生分別在各種比賽、考級中獲得優秀成績。多次獲得優秀教學單位、優秀教師、優秀園丁獎。在河南省文化藝術出版社發行光碟《曹派古箏藝術演示》中演奏《上樓》、《鬧元宵》;2009年,中國古箏網採訪,在《曹派古箏代表人曹桂芬》專題中演奏《高山流水》等曲目;2016年5月,在河南省藝術研究院製作的記錄河南曹派古箏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紀錄片中,演奏《陳杏元和番》;2016年11月,參加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州箏派」系列大型活動,並在「古聲新韻河南名家賞析音樂會」獨奏《陳杏元和番》;2020年5月在中國古箏網紀念曹桂芬逝世一周年網絡音樂會演奏《嘆顏回》。

第四代傳承人:曹宇軒,1995年出生,河南省鄭州人,曹勃的兒子。曹宇軒5歲開始隨祖母曹桂芬、父親曹勃習箏,學習了大量河南曹派箏曲,深得曹派箏藝之精髓,精熟家傳各種技法。掌握潮州、山東、客家等南北多派古箏的演奏風格。2008年,河南省文化藝術出版社發行VCD《曹派古箏藝術演示》,曹桂芬、曹勃、曹宇軒分別獨奏合奏曹派箏曲17首;2009年,中國古箏網採訪,在《曹派古箏代表人曹桂芬》專題中演奏河南曹派箏曲《老八板》、《變奏老八板》等曲目;2016年5月,在河南省藝術研究院製作的記錄河南曹派古箏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紀錄片中,演奏河南曹派箏曲《嘆顏回》、《哭周瑜》等曲目;2016年11月,參加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主辦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州箏派」系列大型活動,並在「古聲新韻河南名家賞析音樂會」獨奏、合奏曹派箏曲。2018年12月。舉辦「高山流水遇知音」個人河南曹派傳統古箏獨奏音樂會;2019年參加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舉辦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州箏派進高校」大型系列活動,與多名河南著名古箏演奏家同臺演出。2020年5月在中國古箏網紀念曹桂芬逝世一周年網絡音樂會演奏《哭周瑜》。舉辦多屆河南古箏技法交流會。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徐春曉

相關焦點

  • 幾經探索創編中州箏孤傲氣質(組圖)
    中州箏派的音樂風格與其他箏派有較大區別,不僅富有歌唱性,而且大量吸收了河南地方戲曲、曲藝的藝術營養,氣質高雅,演奏技法上也有自己獨具的特點。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中州箏曲所承載的文化、記憶、情感、氣質等,已經被淡化了,這也是中州箏派的傳承尷尬。
  • 箏鳴中州
    後來,箏由秦地傳入中原,並逐漸用來演奏河南的民間音樂。東漢南陽人張衡《南都賦》中「彈箏吹笙,更為新聲」之句可知此時河南箏已經有了自己的音樂風格。    唐代李嶠詠箏詩中有「鄭音即廖亮,秦聲復悽切」的句子,說明鄭箏已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特點、能與秦聲分庭抗禮的不同風格了。
  • 中州箏曲脫胎河南戲古韻悠長
    而中州箏曲,就脫胎於板頭曲和鼓子曲。名列中國四大箏派之一的中州箏派,上承漢唐遺風,下接明代弦索,既有古老中原音韻的遺存,還因其脫胎於河南板頭曲和鼓子曲而具有鮮明生動的地域特色。而從板頭曲和鼓子曲發展而成的中州箏曲,也並非簡單的剝離轉換,而是經過一些古箏演奏家創造性地移植編創,才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箏曲形態。
  • 袁佳音「瑟與中州箏派作品鑑賞會」在鄭州舉行
    8月16日晚,河南博物院西配樓音樂廳內高朋滿座,一場高品質的音樂鑑賞會「雲門瑟吟——袁佳音瑟與中州箏派作品鑑賞會」在這裡舉行。本次鑑賞會是華夏古樂團建團十五周年音樂季青年樂師系列音樂會的第五場。
  • 中州古調河南箏派,「以韻補聲」說法來源!
    上一次,潤揚介紹了古箏界的「大漢」——山東箏派。山東箏派,淳樸憨厚,熱情爽朗,粗獷豪放!今天,為大家帶來古箏界的傳奇「中州古調」河南箏派。河南箏派以河南南陽為中心,流傳範圍很廣。因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河南箏樂又稱中州古調。
  • 我國的古箏六大門派發展史——河南箏派篇
    每個流派都獨具特色,有著不同的音韻特點和演奏風格,而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代表曲目,將「民樂之光」發揚光大。河南箏派1. 河南箏派的起源河南地處中部,吸取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音樂精華,有著十分深厚的民樂傳統。秦箏傳入河南之後,很快便與民間音樂融匯成為「中州古調」。
  • 了解婉轉動人的古箏,探索它的起源與發展
    既然遊楚能在春秋時期彈奏箏,那就至少可以說明箏在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或者說它的出現時間還應該更早一些。關於箏的起源,史料的記載說法不一,但主要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來自於古文獻中分瑟為箏的記載。《因話錄》中記載道:「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始也。」
  • 中州學派是什麼?中州派是怎麼回事?
    1、中州學派是什麼?令東來回答:「中州學派」指的是研究陸斌兆先生著作、王亭之先生著作而形成的學術群體。只要對這兩位的書籍資料有研究興趣,都可以加入「中州學派」。2、「中州學派」與「中州派」有什麼區別?令東來回答:「中州派」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
  • 山東箏派,淳樸憨厚,熱情爽朗,粗獷豪放!
    其實,你們所熟知的趙玉齋大師、高自成大師都是山東箏派的元老級人物。據《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其富而實,其民無不歡竽、擊築、彈箏」,所以不少人稱山東箏為齊箏。其中,以山東聊城和菏澤的曲目最為出名。箏派特點山東古箏藝術在悠久的歷史中,創造豐富的演奏手法,也誕生了很多有名的古箏大師。
  • 李立政《遊讀濟源》之:「河之洲」在哪兒?
    《關雎》中的「在河之洲」所指何地,多少年來,從教科書到《詩經》的多種版本,均未明確注釋。經我們考證,就在黃河中遊,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西灘村就是《詩經·關雎》說的「河之洲」。
  • 學會做一把中州派古琴
    王棟是中州派斫琴師石振中先生外孫,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技藝傳承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髤(xiū)漆技藝傳承人,也是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古琴製作與漆藝專業特崗教授。2018年底拿到這一項目後,他將中州派斫琴技藝重新梳理整合,設計了三個模塊,分三期共30天進行。「三個模塊完成後,學員會全面掌握斫琴技藝,能夠獨立完成一把古琴的製作。」
  • 一文告訴你,為什麼古箏曲強弱如此重要,該如何掌握?
    初學古箏,大家肯定為掌握不好古箏曲節拍中的強弱而煩惱,一些古箏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會誇大對強弱節奏的演奏,比如弱音時要求身體前傾,手移到箏碼處輕輕彈奏,而強音時要身體直立,手移到嶽山處重一些彈奏……墨韻隨步搖快速彈奏《千本櫻》強弱明朗其實,這些古箏老師的做法誇張一些只是為了讓你有認識到強弱區別的意識。
  • 最經典的一首古箏詞,與《琵琶行》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詞人是誰?
    古箏是中國重要的彈撥樂器,距今約有2500年的歷史。相傳,箏最早是戰國時期的一種兵器,有「箏橫為樂,立地成兵」的記載,後因體積龐大,被遺棄,故此箏成了專門的樂器。古箏由於音色悠揚、音域廣泛、演奏技巧豐富、彈奏姿態高雅等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 鳳棲梧,誰把鈿箏移玉柱
    似乎《蝶戀花》用其獨特的平仄腳韻,和著箏曲,賦予了詞曲最細膩最溫柔的寓意。而潤揚的這款同名鈿箏,處處盡顯「蝶戀花」的美好與柔情。「蝶戀花」,又名「鳳棲梧」。看似完全不同的三個字,卻表達了同樣的寓意:高潔。與蝴蝶迷戀繁花一樣,鳳凰對梧桐也充滿了依賴與信任。《莊子·惠王相梁》中,有關鳳凰,有這樣的記載:「非梧桐不止,非練食(竹實)不食,非醴泉(甘泉)不飲。」
  • 【金韻●小貼士】古箏的基本功都有哪些?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所以基本功對於一個想彈好古箏的人至關重要。所謂基本功也就是最基礎的,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不好難成大廈。基礎像是大廈的地基,扎紮實實,堅韌有力,學箏要打好地基就要求穩求實,才能有高度的發展。業餘和專業的區別,就在於箏者對基本功的掌握。
  • 世界七大洲面積排名,你知道哪個洲面積最小嗎?
    那麼,對於這七個洲的面積孰大孰小,你知道嗎?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了解一下它們的面積排名情況。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地中海和黑海,而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 古箏曲譜符號大盤點,幾乎沒有人能全部認識!
    你以為,古箏只要把指法學好就ok了嗎?其實,有一個環節和需要掌握的知識很容易被眾多箏友們忽略,那就是識譜背譜。你認識、了解以及學習彈奏一首新曲子的開始肯定是從這首曲子的譜子開始。所以,識譜認譜的功課不能省略,它有時甚至比練古箏指法基本功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