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回應「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 如何看待漢字繁簡...

2021-01-20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9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近10年以來,一些政協委員們也曾攜帶《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上會。關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究竟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也常常被一些網友非要討論出個子醜寅卯來。

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在這份答覆中,教育部對哪些問題進行了回復?簡體字究竟會不會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呢?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正是簡化漢字,而這也曾遭到一些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針對這一說法,教育部介紹,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簡化字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而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其實,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文化學者於丹就曾在電視節目中介紹,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於丹說:「因為我們文字一直都在演變過程中,我們現在所看見的繁體字也是從古文演變成的今文現在的文字,所以現在有很多字就是這樣識繁用簡一路演化過來的。」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表示,文字作為社會性符號,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並不會因此而磨滅。黃德寬說:「其實漢字的發展,這個簡是分兩條路走的,有時候一部分字追求減省,是提高書寫效率,但是要看到差異越大,閱讀效率、辨認效率越高。我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傳遞了文化內涵就可以了,文字是一個社會性的符號。」

此外,教育部還表示,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文字是記錄、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中華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過漢字記錄下來的。要讀懂這些信息首先要能讀懂漢字記錄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漢語書面語,但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漢語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現在通過文字資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困難主要在於記錄這些信息的語言從古至今發生了很大變化,認識繁體字的人不經過專門的古漢語、古代文化知識等的學習、培訓,也一樣讀不懂古典詩文,不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同樣,現在古典詩文都已經有簡化字版,如果不經過專門訓練,也一樣讀不懂。

針對「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昭暉表示,在中小學進行繁體字教育的問題已經說了幾十年,但在他看來,繁體字的識讀並不困難。儲昭暉說:「我們很多成年人可能用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把繁體字認全了。我認為,在中小學階段沒有必要花時間(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如果孩子在生活當中遇到繁體字,那麼讓他知道這是什麼字就夠了。」

而這一觀點,也和國家11個部委(局)組織的「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結果不謀而合。對全國閱讀繁體字書報困難程度調查的數據顯示,閱讀繁體字書報「基本沒有困難」和「有些困難但憑猜測能讀懂大概意思」的比例佔58.69%;「困難很多」的比例佔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這表明,我國多數人基本能夠認讀繁體字。

此外,儲昭暉還表示,要想傳承中華文化單純讓孩子們識讀繁體字還遠遠不夠,更應該從多學科汲取知識,提高綜合素養。「它(繁體字)對文化傳承有作用,但是這個作用多大,對不同的人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學生是不一樣的。他生活中有機會就去了解,就可以去傳承,未必要通過教學這種方式來實現傳承。」儲昭暉說。

相關焦點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嘖嘖,人家這一家子都是厲害人物,真讓人佩服…扯遠了…2008年兩會期間,又有鬱鈞劍、宋祖英、黃宏等21位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名為「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這份提案提出:從小學階段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繁體字設置為必修課。老師在講授簡體字的同時也教學生認識繁體字。次年,政協委員潘慶林提交了《關於分批停止使用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提案。
  • 《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發布 繁體字未予恢復
    《通用規範漢字表》將其在特定用法上調整為規範字,規定該字可用于姓氏人名,讀zha(一聲),如「哪吒」。讀zha(四聲)時,仍用「吒」。「蹚」意為蹚水、蹚地,讀tang(一聲),不再作為「趟」(tang四聲)的異體字。《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為「哲」的異體字。《通用規範漢字表》規定該字可用于姓氏人名。  昨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用規範漢字表》經國務院正式發布。
  • 胡藝:小學學繁體字別忘了甲骨文教育
    前幾年,宋祖英、關牧村等21名文藝界政協委員也曾聯名遞交了《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讓孩子們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曾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被稱為「千分大考」的復旦水平測試,語文第一題就是辨別繁體字書寫錯誤,讓不少考生乾瞪眼。武漢大學國學班招生考試,也傳出考生們被滿紙繁體字考題嚇蒙的消息。
  • ...接受快報專訪時回應:教材須用簡體字,而古詩詞中已涉及部分繁體字
    和簡體字相比,中國繁體字中的「親」「愛」兩字讓人一眼看懂含義。在昨天的政協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和張國立就呼籲,選用部分富有含義的繁體字進入中小學生課本,傳承傳統文字文化。連續幾年的全國兩會,現代快報也曾多次對繁體字相關話題進行報導。這一次馮小剛以「煽情」的方式再次喚起了人們對繁體字的關注。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01且不論倉頡造字的真實性,先秦時期出現的甲骨文、金文等,與現代漢字有相當大的差異,除非專業的研究者,很少有人能夠說出所以然。不過自秦朝以來,漢字的變化大多只在字形上有所變化。漢字的演變經過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幾個階段,已經與近代的繁體字所差不多。眾所周知,秦朝統一六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給六國遺民制定了官方的書寫規範。
  • 裴鈺:從17個角度看漢字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
    17個角度,看漢字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  作者:裴鈺  近期,部分學者、文化人士陸續提出要廢除簡體字,全面恢復繁體字,同時,還有一部分學者主張要繼續漢字的簡化,不必恢復 繁體字,「繁簡漢字」之爭在近幾年,是年年爭,歲歲爭,討論得越來越深入,涉及的方面也越來越廣泛,原來是學術圈子的話題
  • 徐晉如:何必畏懼繁體字?
    [摘要]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漢字,無論是不混用簡體字的繁體字,還是不混用繁體字的簡體字,都是規範漢字。作者:徐晉如,騰訊大家專欄作者,知名青年詩人、學者。馮小剛的建議,我並不完全認同,因為在我看,簡體字與繁體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規範系統,無謂相混雜。為了「文化」的理由而恢復部分繁體字,不如在中小學增加古詩文的比重來得更迫切,而在小學直至中學開設中國文字課,比恢復部分繁體字更能起到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作用。
  • 17個角度看到繁簡體漢字
    我們知道繁體字是今天的「雲」加一個「雨」。這是一個發展的結果,其實簡體字用的是更古老的字形。中小學書法課應該增加繁體字辨認教育我們對待文化問題要用實事求是的辦法,用建設性的角度。比如說現在的孩子沒有經過教授就不認識繁體字。這就是我們的短處。我們應該有的放矢,在教育中增加識繁的教育。比如說在中小學裡都有書法課,書法課裡,我們可以在書法課裡教孩子們認繁體字,也可以用書法來寫。因為書法不光是教寫字,也教人字,這樣在書法課裡可以教大家識繁。
  • 教育部就《漢字部首表》標準舉行發布會
    歡迎大家參加教育部今年第4次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發布的內容有兩個大的方面:第一個是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漢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這也是關於漢字部首的兩項非常重要的標準;第二個是發布中國教育電視臺空中課堂頻道將於下周(3月2日)正式開播的消息。
  • 教育部介紹《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有關情況
    教育部2009年第12次新聞發布會定於8月12日上午10時在教育部北樓二層報告廳舉行,向新聞界介紹《通用規範漢字表》公開徵求意見有關工作情況。     續梅: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各位出席教育部今年的第12次新聞發布會。
  • 「提案回頭看」市政協委員提案建議規範學前和中小學教育 市教育和...
    教育關係千家萬戶,關係著一個地方的長遠發展。近年來,義務教育教育階段的公辦、民辦學校難以明確釐清界限,被戲謔為「教師公辦、學生民助」,引起了廣大民眾的普遍擔憂。為此,2020年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魏景洲提交了《關於規範我市學前和中小學教育的建議》。對此,市教育和體育局答覆稱,聊城嚴格按規劃依法審批義務教育民辦學校,2020年6月底前,市屬民辦學校銀行帳戶皆按要求,一律向市教體局備案。
  • 中小學心理測評系統-高考延遲,心理健康測評如何進行?
    中小學心理測評系統今日,教育部對高考時間做出了回應:受疫情影響,結合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將高考時間延遲到7月份進行。一方面給高三學子爭取了30天的複習時間,另一方面學生的心理壓力定會增加。近期各高三學子陸續開學,學校應該如何做好學生們的心理疏導工作呢?高考固然重要,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在此,作為有著多年心理行業經驗的心理軟體產品研發生產商來說,學校部門心理諮詢室建設工作應該提上日程,心理測評系統的配置任務儘快落實。
  • 教育部出臺新規 禁止高考答卷用繁體字火星文
    繁體字、甲骨文、火星文、網絡語言……今年所有非現行規範的漢語言文字都不能寫入高考試卷。記者昨日獲悉,教育部近日出臺了《2012年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與舊版考務規定相比,首次將「高考時,除外語科外,筆試一律用漢文字答卷」改為「一律用現行規範漢語言文字答卷」。這一變化提醒高考考生,今年答卷中,特別是寫作文時,不能再使用非現行規範漢語言文字。
  • 解密通用規範漢字表:為女性預留女旁和草頭字
    醞釀多年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終於對外公示。為什麼要制定字表?字表中的漢字是如何篩選出來的?怎樣規範地使用漢字?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對主要設在北京師範大學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後期研製工作組進行了獨家專訪,揭開字表中8300個通用規範漢字背後的「秘密」。
  • 為什麼現代人還能看懂繁體字?明明已經棄用60年了,原因很簡單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建國初期,因為國家急需大量人才,為了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和能力,讓普通人也能識字認字,於是全國發行漢字的繁體簡化運動,從書寫到讀物,大力推廣簡體中文,並一直廣泛應用到今天。這時,想必很多人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就是繁體字雖然已經被棄用了60多年,那為何我們依舊可以一看就懂,有些甚至可以直接讀出來呢?
  • 為什麼要制定《通用規範漢字表》
    三級字表收字1800個,是一些專門領域(姓氏人名、地名、科學技術術語、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使用的未進入一、二級字表的較通用的字。此外,考慮到漢字在兩岸四地及國際上的使用情況,國家語委還同時編制了《簡繁漢字對照表》以利溝通。
  • 教育部分三級為《通用規範漢字表》收錄8105個漢字
    歷時10多年、先後修改90餘稿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發布。昨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專門對字表進行解讀,共為8105個漢字頒發了「身份證」,其中,45個異體字改頭換面,加入規範字行列。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學技術術語和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進入一、二級字表的較通用的字,主要滿足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門領域的用字需要。   此外,《通用規範漢字表》還有兩個附表。一個是《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呈現了規範字和繁體字、異體字之間的對應關係,以指導人們正確使用《通用規範漢字表》,方便古籍閱讀和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信息交流。
  • 「差一天」滿6歲,能不能讀一年級?聽聽教育部怎麼說!
    距離6周歲就差1天,到底能不能讀一年級?這個問題,讓家長非常糾結,甚至「驚動」了教育部親自作出「回應」。「差一天」滿6歲,能不能讀一年級?這真是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差一天」甚至差幾天滿6歲,在有的地區能讀一年級,在一部分地區又不能讀一年級。
  • 教育部:教育督導的權威性嚴肅性仍顯不足,還沒有形成震懾
    教育部網站11月25日發布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399號(教育類409號)提案答覆的函》(以下簡稱《答覆函》),公布了教育部經商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財政部,答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關於深入落實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提案》的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