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建立以來,華夏文明已經傳承了數千年。在這條歲月的長河之中,人們對世界、對人類社會的認知也是越來越深刻,越來越清晰,文字和語言也隨著歷史的前進而發展著。漢語詞彙越來越多,慢慢地,也出現了很多的「俗語」。
它在群眾的口語中流傳著,還有一些古老的俗語甚至流傳到了今天。它們多數是由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的感概,以及經驗或者願望而創造、總結出來的。很多的俗語都通俗易懂,並且具有一定的道理和趣味性。「俗話」也使得人們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更有意思,並且具有地方的特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窮死別耕丈人田,餓死別進蘿蔔園」這句俗語。它的意思從字面上來看就已經很好理解:即使再窮,也不要替自己的老丈人耕田,即使快餓死了,也不要進蘿蔔地餐餐吃蘿蔔。聽起來挺有意思的,但是這是為何呢?
「窮死不耕丈人田」
過去的時候,農田地皮一般都掌握在地主的手裡,窮苦的普通百姓是沒有農田可以耕作的,必須得去地主那裡租一塊地才能耕種,以此維持生計。如果這一年風調雨順,收成較好,大家還能交得起地主得的糧租,但萬一流年不利,遇上了自然災害。
田裡的收成不好哪恐怕只能靠賣女兒去交租了,欠租的利息也是高的嚇人,然後利息就這麼一直累下去,欠的錢越來越多,於是一般窮人就會一輩子還不清地主們的租金。對那時候的人來說,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基本上已經和娘家沒有任何關係了。而且大家都知道,古時候是比較重男輕女的。
家裡的財產也是一般傳給兒子而不傳女兒,那女婿作為一個外人,就更不用說了。擔畢竟血緣上還是一家人,也總是有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探望的,當女兒探望完了準備回夫家的時候,兄嫂們都會格外注意,生怕公婆會給女兒錢或者糧。換句話說,你要是去丈人家幫忙耕田,無疑就是向兄嫂宣戰,跟他們搶吃的,會遭人嫉恨。所以才有了「窮死不耕丈人田」這句話。
「餓死不進蘿蔔園」
蘿蔔是我國食用已久的並且餐桌上比較常見的根莖類蔬菜了,李時珍1552年至1578年間撰寫的醫學名著《本草綱目》中還曾對蘿蔔讚賞有加,稱之為「蔬中最有利者」。在中醫學裡,蘿蔔性寒,水分非常多,生吃蘿蔔具有刮油清腸的作用。
但多吃也會讓人感到心慌,若是隔幾天吃上一次倒是沒什麼大礙,可以去心火,潤心肺,但是如果天天吃餐餐吃的話就會容易水腫,生病。古時候的醫術沒有今天這樣發達,窮人平民們一旦染病,沒錢醫治就會十分危險,離死亡就不遠了。所以蘿蔔不易多吃、頓頓吃,這便有了這下半句俗語。
俗語來源很廣,既來自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也和詩文名句、格言警語、歷史典故等有關聯,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附褚少孫補寫的《西門豹治鄴》一文:「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是指民間流傳的說法,這本《不可不知的民諺俗語》,其中就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民間俗語,同時也隱藏老祖宗們的大智慧,原價168,現價僅98元,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的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