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淨心方自在。
當下社會,很多人反映自己過得一塌糊塗,生活忙碌又無趣,工作力不從心,前途一片迷茫,充滿焦慮。其實萬般困擾,皆是以為你心不淨。
心中充斥著貪念、欲望、執念、功利等妄念,影響著你的思緒,引導著你的行為,最終推動著命運進行。
星雲大師曾在演講中說過:一切社會問題,皆來自心靈有病,急需解決的問題要從「心」開始治理,做到「淨心」,人生方能清晰。人心就如同一副有色眼鏡,心是什麼顏色,眼中看到的東西就是什麼顏色,物體本身都只是大千世界的自然存在。因為人的心不淨,分辨意識太強,所以才會對外在的事物作出所謂淨與穢的判斷。
心淨則天地淨
該如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保持心淨呢?首要要懂得自我反省,做人做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和不足。
反省,就是一個不斷「減私」的過程,「私」念越少,做人就越通達智慧。
有一婦人非常虔誠,每天都會採摘鮮花去寺院供奉,院內一位大師留意到了她,對她稱讚有加。
婦人回復道這是應該的,但是又說道:「雖然我每天來寺院供奉時,心就像清水洗滌過一般清涼,但是一回到家,則心煩意亂,我是一名家庭主婦,該如何在煩囂瑣屑的生活中,保持清淨純潔的心呢?」
大師反問她:「你每日獻花,又是怎樣在讓花朵保持新鮮的呢?」
婦人不假思索說道:「想讓花朵保持鮮豔,需要每日換水,在換水事還要剪去一塊花梗,原因是花梗一段泡在水裡容易腐爛,一腐爛了就影響吸收,就會凋謝!」
大師會心一笑:「想要心靈保持清淨純澈,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的生存的環境就好像是水,我們是生在其中的花,只有不斷保持懺悔、檢討、改進陋習和缺陷,才能容納的下更多,活地清白透徹。」
婦人恍然大悟。當一個人內心承載過多,心房被瑣屑纏繞,日復一日,日子將越過越苦,唯有不斷反思,不斷淨化心靈,懂得放下,懂得看破,才能不迷茫。
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來,所謂心不正,心不淨,人身就多病。什麼是淨心呢?平常無妄想、無雜念,絕對清淨,才是淨心。——南懷瑾
唯有淨心,方能致遠
淨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面對自己的得失,淡然處之;
淨心,才能專心於眼前,不因外界的打擊、嘲笑、奚落的分心傷神,用心一也;
淨心,則是不忘初衷,堅持到底,不會因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何而出發;
淨心,即是要求摒棄功利,追逐內心的寧靜,摒棄浮躁。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提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中的奧秘與「淨心」的原理,如出一轍。
拉開人與人的差距的,並不在於錢和人脈,而是「淨心」這2字,凡事做到淨心,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
淨心
放下內心的妄念,讓心回歸本真和平靜,才能看清自我,看清世界,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星雲大師推崇的「淨心」,即是一種自我內心修養,無論處於何種境遇,順心隨意也好,諸事不順也罷,都應該「淨心」,心地清淨,眼前明朗,才能不走彎路。
——編輯 芊苑
商品引導語:裝飾畫 星雲大師 手寫 《淨心》高清複製品,可懸掛於玄關、客廳、辦公室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