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這兩天先是精神衛生日各大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宣傳,然後就是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雪莉事件,讓大家對抑鬱症這個問題又提升了一個關注度。
曾經在知乎上搜索過關於抑鬱症的表現有一句話說:沒人覺得我病了,他們只是說我想太多了。
好多人真的被這句話折磨的夠慘,自己難受得要死,換來別人一句想太多。
這裡我也給大家科普一下糾結抑鬱症到底是想不開還是生病了。
抑鬱情緒≠抑鬱症
其實我們在談到想不開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是不開心。
其實也對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得過抑鬱症,所以自然容易將不開心等同於抑鬱症。
抑鬱情緒的產生和生活中的挫折、傷害有關。比如:工作中遇到了挫折,被領導批評了,自己會心情不好,看什麼都覺得不爽。
在不開心的時候,家人、朋友的一句關心、擁抱、善意的微笑就會讓心情變好,最重要的一點是:會珍惜生命,不會想著去自殺。總的來說就是:抑鬱情緒可以隨時來,及時去。會是日常生活中的常客。
但一個人如果真的成為了抑鬱症後,就不單單這樣簡單了,它就是一種疾病了,這裡成因很多,包括心理、社會、環境、生理都有關係。
很多人認為,一個人真的生病了必須要有看得到的創傷,心理疾病看不見摸不著的,我怎麼證明就是生病呢?
接下來我就和大家講講抑鬱症的大腦研究問題吧。
抑鬱症的生理變化
首先我非常想跟大家說的是,我是一個諮詢師,但是我不是醫生,我必須要說抑鬱症是一種疾病。
當一個人被診斷是罹患了抑鬱症,特別是中度和重度的抑鬱症,就足以證明她的腦神經系統已經發生了病變。
從西方現代醫學的角度講,我們的大腦會發射許多神經遞質,隨後這些神經遞質會被合適的位置接收。當大腦發射的神經遞質多、接收的位置不夠;或發出的神經遞質與接收處的要求不匹配,就會產生抑鬱症。
臨床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性格大變、自控力減弱、心境低落、生活出現障礙、求生欲不強等。
抑鬱症的大腦和正常人的大腦在核磁共振上會明顯有些不同。
內心枯竭的信號
不光在生理上抑鬱症患者會有所變化,在心理上抑鬱症患者也經受著更多痛苦。
比如抑鬱症患者總會思考很負面,而且呈現毫無徵兆的無力感。
這個時候往往抑鬱症患者還是希望自己趕緊回到正常狀態,這個時候社會也一直要求他們趕緊振作起來。所以他們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
就像我開頭說的那樣,本身自己難受得要死,但是到頭來卻被大家說成了想太多,這樣會給抑鬱症更多負擔,有些人為了證明是別人錯了,會更加賣力的生活和工作,反而適得其反。
好多抑鬱症的悲劇就是這樣誕生的,好多抑鬱症患者正在經歷的社會目光和雪梨差不多。
沒有人跟她說,你這麼累;沒有人跟她說,你已經做了這麼多事情,你不累嗎?也沒有人跟她說,你其實不需要把所有事情都做得這麼好。
所以要遠離抑鬱症,離開抑鬱的情緒,我們真的要學會去表達,去表達什麼呢?
我們不妨這樣試一下,先對著鏡子練習,然後對著你最想去說的那個人,去告訴他或者他們,「我不行,我真的很累。我真的很弱,我雖然曾經做到了很多事,但是你不知道,那是我拼盡全力去做的。而我現在真的多一件事情都不能再做了。」
因為現在你的脆弱不是你的錯!真的不是!
總之,抑鬱症是一種疾病,需醫生和專業人士的幫助。大家看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