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建城歷史很早,漢初開始建城,置豫章郡。唐初滕王李元嬰,唐高祖李淵第22子,分封南昌,興建滕王閣。
其實這座閣樓並無太多特別之處,可是才子王勃專門為其寫了《滕王閣序》,此樓名揚天下。南昌,這座城市開始氣質高雅,有了風景風韻。
南昌也曾是古都,實際歷史不長,但理論上的存在時間不短。這裡面有著一個王朝的動蕩和無奈。
五代十國的南唐,原本定都金陵,歷經李昇、李璟、李煜三代共39年。南唐開始還算強大,最盛時有35州,轄制今江西全境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部分地區。
從李璟開始,南唐逐漸衰弱,對後周稱臣,獻江北之地給後周。李璟從安保角度著想,把都城從金陵遷到南昌,當時的南昌叫做洪州。
南昌城成為南唐國都期間,這裡才正式大興土木,修繕城牆,拓寬街道,營造宮殿,稱南昌府。但李璟只在南昌三個月,就病死在南昌。
後主李煜留戀秦淮風景,上任就把皇都遷回金陵。但李煜還沒有來得及昭告天下,就被宋太祖軟禁之死。所以那時的南昌,名義上還是南唐國都,一直持續到南唐覆亡,前後歷經17年。
南昌的城建再次得到擴展,是明初時期,當時的寧王朱權分封在南昌,這裡作為打敗陳友諒的福地,興修堤壩,疏浚洪水,磚砌的城牆和城門,軍事功能進一步加強。老南昌的「七門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贛鄱」,主要從這個時候開始說起。
一般的古都都有九座城門,皇家護衛軍別號就是「九門提督」,也就是皇城的城防司令。北京、南京、西安,包括同時期的杭州,都大體上屬於九門格局。為什麼南昌,卻設置了七座城門呢?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就是南昌的客觀地形。南昌城處於贛江、撫河的交匯處,處於贛、撫兩河與鄱陽湖的結合部,三湖九津通贛鄱,江河環繞水相伴,造成南昌城水多、湖多、坡多,沙洲多。軍事城門只能因地制宜,不能強求數量,所以,七門的選址和距離也許是最合適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南昌城門主要建立在明初,這裡是寧王封地,僅是個王城。《周禮》規定,皇帝享九鼎,王享七鼎,士大夫五鼎至三鼎。明初,朱元璋分封子孫,寧王不敢太過招搖,故有七個城門。
南昌這座城市歷經戰火,明清時期幾次被轟開城牆,後來北洋軍隊與北伐軍也是在南昌城激戰,南昌七個城門多少受到損害,但老南昌人至今以「七門」為區域地標和精神符號。
進賢門原名撫州門,明朝平叛人員從此進駐,因此改名「進賢門」,意思是賢者由此進城。現在位於永叔路、雩都街、繩金塔街交匯處。
永和門,又名澹臺門、壇頭門,位於今八一大道、疊山路、南京西路的交匯處。傳說這座城門主要是用於和尚道士登壇作法的地方。
不過當地人喜歡稱作「澹臺門」。澹臺滅明是孔子學生,學識淵博,德行高尚,長期在南昌傳授知識,廣收門徒,死後葬在今南昌二中校園內,於是附近的城門就命名為「澹臺門」。
順化門,當時城外有練兵的大校場,官員也會在這裡召集民眾訓話,故名順化門。現位於八一大道、孺子路的交匯處,城門附近有羊子巷、金盤路,是當年進出城的主要通道。
德勝門,此類名字比較多,明朝都城的北京,也有一座德勝門。這樣的門都是迎接軍隊凱旋的城門。位於今勝利路北端,城門外即今八一大橋,應該說現在地名與原意比較相符。
惠民門,因為門內有施捨糧食的惠民倉,又有普賢寺。現在位置大概是船山路與南浦路交匯處,老南昌城有三座名剎,也就是佑民寺、圓通寺和普賢寺。
廣潤門,這座成為類似現今的集貿市場,當時是四方貨物集散地。現在在船山路、棋盤街、直衝巷的交叉處附近。
章江門,位於老城最西端,此處江面寬闊,江水平緩,沙洲點點,飛鷗翔集,秋水長天,不遠處便是滕王閣。現在章江路西端和榕門路的交匯處。
現在的南昌,城牆沒有了,城門也都不在了,其實也沒必要刻意恢復,只要保住地名和記憶,留下鄉愁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