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要讀書?
為了考上好的大學?
為了一份好的工作?
為了一個美好的前程?
110年前,12歲的周恩來還在讀師範大學時被當時他的校長問起為什麼而讀書,周總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曾經的中國人民是苦難的,曾經的中國社會是黑暗的,官員貪汙腐敗,土匪肆意猖狂,我泱泱中華坐擁5000年燦爛文明卻不得不屈服於列強的槍炮之下。乃至於一向高高在上,生殺大權玩弄於股掌之中的統治者都要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種話來保全自己。從那時起,中國人的膝蓋徹底的彎了,洋鬼子成了高人一等的存在,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無數先賢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挽救這個國家和民族。被洋人的槍炮打蒙了的洋務派率先發動,他們利用手中的資金和特權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科技和設備,在不改動掌權者利益的情況下將影響減小到最少。然而一場甲午海戰將30多年的成果全部化為了烏有。
緊接著保皇派登場,梁啓超康有為以當時最強大的英國為藍本,借鑑日本民治維新的經驗企圖在中國來一場掌權者的變革,然而書生的理想是美好的,菜市口戊戌六君子再悲憤也改變不了歷史的車輪。
兩條失敗的路線再次打擊了國人,無論是將軍們還是書生們都沒有改變中國的現狀,有錢人拼命撈錢移民國外,讀書人巴結洋人來抬高自己,知識分子已經迷茫,武人也已經淪喪。要想挽救國家和民族,唯有先武裝自己的思量,拓寬自己的眼界,走一條適合中國的改革路線才能救中國。
知識就是力量,唯有知識越多,才能有足夠的力量改變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雖然先烈們打贏了韓戰,但面對日益現代化的武器和經濟建設的巨大壓力,人才的匱乏更加捉襟見肘。以錢學森、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等一大批知識分子為代表的的優秀人才在那個時代脫穎而出,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建設這個國家,不僅如此,他們還不遺餘力的培養下一代接班人,他們同樣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卓越的發展,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足,國防實力越來越強大,然而國家的軟實力卻依舊沒有能夠讓我們能夠挺直腰杆子說話。西方列強有句名言:真理永遠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歐洲用一個伽利略系統忽悠了中國幾十年,天宮沒有升空前歐洲國家都禁止中國參與空間站的核心技術開發,世界上400多種關鍵軍事技術歐美對中國禁運了350多種。他們不僅在國家層面上壓制中國,連民營企業同樣被無情打壓,沒有核心技術的中興面對美國的制裁只能選擇臣服,無法獨立製造晶片的華為只能含淚分割榮耀,字節跳動面對無賴的美國政府也只能無奈妥協。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時代雖然在不斷的變遷,但那顆愛國的心始終不變。距離周恩來總理逝世已經過去四十三年了,但他的精神卻在一直流傳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周總理為國家、為民族許下的承諾,同樣這也應該是如今的中華少年應有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