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前的外灘大會期間,螞蟻集團與浦發銀行在黃浦江邊甜蜜牽手,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關係。
這是螞蟻集團與銀行官宣合作的最新一例。正奮力衝刺上市的螞蟻集團,同步在推進與大中型銀行的密切合作,僅在今年下半年,就分別與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成為戰略合作夥伴。而在最近三年裡,螞蟻集團已牽手5家大行,同時與多家股份行達成或升級戰略合作。
發展如日中天,市場估值趕超大行市值,有著2000多家金融機構合作夥伴的螞蟻集團,為何在上市前夕接連「圈定」大行?這背後有何深意?
回溯公開信息來看,建設銀行是最早與螞蟻集團(前身螞蟻金服)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大行。2017年3月,雙方達成戰略合作,推進建行信用卡線上開卡業務、線下線上渠道業務合作、電子支付業務合作等,以及未來實現二維碼互認互掃等。
2019年11月,郵儲銀行升級與螞蟻集團的戰略合作;同年12月,工商銀行與螞蟻集團達成全面深化戰略合作;202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又先後與螞蟻集團官宣戰略合作。
至此,除了農業銀行外,螞蟻集團已「圈」完6家大行中的5家。
2020年9月,螞蟻集團旗下的網商銀行,還首度與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達成戰略合作。
螞蟻集團與上述大行之間,雖然早有業務合作,如電子支付等,但從時間線來看,達成或升級戰略合作是在最近三年。
對於股份制銀行,近年來,螞蟻集團也渴望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或籤訂戰略協議,或升級戰略合作。記者從公開信息梳理來看,截至目前,螞蟻集團已與華夏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建立或升級戰略關係,時間點多在最近三年。
上述合作內容集中在整合平臺、用戶、市場、渠道、數據和技術等資源。比如,浦發銀行與螞蟻集團的戰略合作,主要涉及數字銀行、財富管理、區塊鏈、多方安全計算等,並計劃整合資源,創新商業模式,進一步發揮各自在場景和業務方面的優勢,加快數位化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應用。
一方是全牌照金融機構,不缺錢;一方是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有流量。雙方牽手,可謂資源互補,各得所需,並不難理解。
但早年雙方關係並非如此,甚至出現過「對壘」。近些年,雙方關係從競爭轉向競合,背後原因值得玩味。
業內資深人士分析認為,螞蟻集團旗下的多項業務,其實精準衝擊了銀行業務。比如,餘額寶,在一定程度上「截和」了不少銀行存款;消費信貸產品借唄、花唄,則與銀行信用卡業務正面相逢;基金、保險產品在支付寶上賣得風生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銀行渠道業務。
「還有一個必須直面的現實是,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與網際網路公司在體制機制、產品服務、企業文化等方面差異非常大。」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曾撰文認為,之前兩者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多數無疾而終,有利益矛盾,更是戰略和文化衝突的體現。
從與之最早牽手的建行來看,雙方的落地合作公開可見的也就是移動終端的二維碼互掃互認。從公開信息來看,其他如企業信用貸款等,尚無實質進展。
但眼下,無論是監管還是市場、技術環境都已發生巨變,並衝擊了雙方業務體系。從螞蟻集團現在的盈利模式來看,作為一個綜合金融服務生態平臺,其有著與金融機構合作的天然需求。
「螞蟻集團從支付起家,累積大量終端用戶後,開始涉足金融業務。有兩種方式,一是拿牌照開展業務;二是沒牌照的業務,就與別人合作,也就是所謂賦能。雖然螞蟻集團有小貸、網際網路銀行等牌照,但這對支撐它業務的增長,是遠遠不夠的。」專注金融科技研究的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胡捷向記者表示,而在這些牌照中,有的無法吸收存款,有的受政策限制開不出常規帳戶導致吸儲有限。再好的商業模式,再多的流量,如果沒有資金,它都沒辦法很好地開展業務,只能去找錢。
比如,螞蟻集團炙手可熱的消費信貸業務。這項資金業務,早前螞蟻集團是通過資產證券化進行融資的,但網際網路貸款槓桿在嚴監管中受到限制後,轉而與銀行合作,螞蟻集團向銀行提供技術、獲客等,銀行發放貸款,也就是現在的聯合貸款模式。
而對於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技術進步等因素驅動下,在穿越經濟寒冬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場景和流量來拓展客群,需要更好的客戶體驗。
董希淼表示,雙方在業務上有真實的合作需求。儘管螞蟻集團用戶群體很大,但這種用戶跟大行的不一樣,大行客戶相對質量高一些,數量也非常龐大,這同樣也是螞蟻集團看中的。雙方還有很多互補性,比如,在數據上有很強的互補性,螞蟻集團掌握的大數據主要偏重客戶行為數據,但大行掌握的金融數據更精準、更深度一些,這些都是加強合作的基礎。
國慶長假之前,記者從業內獲悉,交行很快將上線與螞蟻集團合作的貸款產品。此前,網商銀行已經代銷了交銀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
在業內人士看來,於螞蟻集團而言,尋求與大中型銀行更緊密的合作,或許還有一層更隱含的考慮。那就是,將業務合規風險降至最低,並為未來的穩定增長提供保障。
從螞蟻集團目前的收入結構來看,與金融機構合作業務帶來的收入,已是其第二大收入來源。其招股書披露,包含微貸、理財、保險業務的數字金融科技平臺業務,今年上半年營收459.72億元,佔比達63.39%。
微貸科技業務已是「印鈔機」,超過了支付業務帶來的收入。其招股書披露,今年上半年,螞蟻集團微貸科技業務營收達285.8億元,同比增速高達59.5%。其中,主要就是消費信貸。
這項高增業務模式,實質就是聯合貸款,顯然需要銀行等「金主」提供支撐。雖然該模式在今年銀保監會下發的《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中得到認可,但其中一些條款可能會讓一些小銀行收縮或者控制業務規模。
螞蟻集團在招股書中明確提及上市風險之一便是,無法與金融機構保持互惠合作關係的風險。同時,公司合作夥伴面臨的監管要求可能包括更嚴格的資本要求、風險權重要求、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限制對單一平臺的依賴程度、收緊操作標準。此外,如果新的監管要求限制整體債務餘額,可能會限制合作金融機構在消費信貸和小微經營者信貸方面與公司合作的能力。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對民間借貸利率上限的最新司法解釋,也可能會讓這項高增業務合規成本增加,定價受到影響。對螞蟻集團來說,尋求穩定、低成本的資金來源,在情亦在理。「與大行進行戰略性合作,一方面是業務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螞蟻集團應對不確定性的政策壓力。」胡捷認為。
董希淼則認為,從應對監管層面的考慮,通過與大行緊密合作,首先可以讓自己的業務合規,並在一定程度上向監管展示形象,這是合作很重要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