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南禹州幾千公裡以外的四川省汶川縣,幾千年來當地的羌族百姓將大禹視為自己的祖先,矗立於岷山之畔的大禹銅像,懸膽方口,頭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髪(fa)帶依稀可見。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當中,依舊保留著各式各樣與大禹相關的文化習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羌族人們的血液當中。
在當地有一種特殊的舞蹈叫做禹步,是羌族婚喪嫁娶傳統中不可或缺的儀式。相傳,禹步是由大禹走路的姿勢演變而來。傳說,大禹在治水過程中因過度操勞而患上了腿疾,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行走,為懷念這位偉大的祖先,羌族人將大禹行走的跛步演變出如今的禹步,以世代秉承先祖大禹的治水精神。
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羌族人還會在大禹祭壇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以紀念先祖大禹的誕辰。傳說這一天是大禹的誕辰,屆時,人們會在大禹神像前踏著禹步,跳著莎朗來緬懷先祖大禹的蓋世功德,並世代崇祭。在今天的汶川境內,依舊保存著大量關於大禹的歷史遺蹟,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大禹故裡已成為華夏子孫訪古探幽的聖地。
治水成功,使禹的威望空前提高,他不僅通過禪讓製成為舜的繼承人,更是把原本較為分散的邦國與部落聯繫起來,建立了一個以夏后氏為中心的邦國,讓夏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王為天下共主的時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相傳大禹死後安葬在會稽山上(今浙江省紹興市南),今天的會稽山仍存禹廟、禹陵、禹祠等與大禹相關的歷史遺蹟。從秦始皇開始,很多帝王親臨禹陵來祭祀大禹。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禹文化無疑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寶庫中永放光輝的一顆寶石。作為五帝之一的大禹,幾千年以來一直都是中華兒女所崇敬的對象。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更是為後世子孫耳熟能詳。大禹治水的故事儘管發生在遙遠的傳說時代,然而在當今的中國大地上仍有大量被認為是大禹足跡所至的地方,禹王宮、禹王廟、禹王臺、禹王亭乃至禹王洞等等,各地百姓用不同的形式紀念著這位中華民族的偉大先祖,每一個中國人都為有大禹這樣偉大的先祖而感到驕傲,大禹的精神早已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代中國人的心中。
我是愛看歷史的小王,一名歷史愛好者,希望能夠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讀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哦(-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