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2019中國·汶川大禹華誕慶典暨大禹文化旅遊節新聞通氣會在成都舉行。記者從通氣會上獲悉,7月8日(農曆六月初六)阿壩州汶川縣將在汶川縣綿虒鎮「大禹祭壇」隆重舉行大禹華誕慶典暨大禹文化旅遊節。慶典活動將邀請省、州、縣相關領導,浙江紹興市、鑑湖研究會代表,珠海市原援建工作組領導,首批天府旅遊名縣聯盟成員代表,全國各地大禹研究專家,新聞界、旅遊界等代表參加。
4日下午,包括汶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龍躍,汶川縣委常委、副縣長張樹柏,省社科院研究員、省歷史學會會長、省大禹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譚繼和,天赦山發現者劉陽在內的相關領導和嘉賓出席了通氣會。
省社科院研究員、省歷史學會會長、省大禹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譚繼和告訴記者,大禹是四川第一個歷史名人,是華夏兒女理想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睿聖哲人。他興於西羌,生於石紐,長於禹穴。西蜀羌鄉是他岀生和早期大禹文化的衍生地,從古羌人到今羌鄉各族兒女始終守望著大禹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故園已經四千年;守護著大禹初心,傳習歷代「術禹石紐、汶川之會」,生日回鄉祭禹的傳統習俗也已四千年。今年六月初六將至,阿壩州人、汶川人復興和弘傳大禹華誕慶典於古石紐大禹祭壇,釋比古韻,歡歌悅舞,瞻祖敬宗,拜壇勵志。為圓中國夢的大禹故鄉篇章,擦亮「首批天府旅遊名縣」新品牌,增進敬仰民族祖源的情感,增強本土文化自信的動力,促增中華民族復興的浩然正氣,大禹鄉人有著重大的歷史責任。當讓大禹文化活在當代、走進當代,沁進老百姓心田。
汶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龍躍表示,汶川作為大禹故裡、大禹治水肇(zhao)始的會盟誓師地,是緬懷大禹治水和凝聚中華民族之功、傳承大禹精神最具標誌意義的紀念地,在大禹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並有著眾多與大禹傳說相關的文物遺存和悠久而濃厚的大禹崇拜文化傳統。
今年7月8日—9日,大禹華誕慶典暨大禹文化旅遊節期間,汶川將通過舉辦大禹華誕慶典開幕式,大禹華誕食禮,大禹文化與天府旅遊名縣建設研討會,大禹文化鍋莊晚會,刳兒坪禹跡尋根,「大禹九鼎」故事發布及徵集競賽,3X3籃球聯賽等系列活動,讓更多的人認識汶川、了解汶川、感知汶川。
司馬遷在史記中言:「禹興於西羌」,而現存於重慶三峽博物館裡的「東漢景雲碑」上關於在漢代就有大禹「興於」或「生於」汶川石紐這一說法的記載,再次佐證了汶川才是大禹故裡。
7月4日,在2019中國·汶川大禹華誕慶典暨大禹文化旅遊節新聞通氣會上,汶川縣這一刻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中心理事長、天赦山發現者劉陽發布了他們發現天赦山的歷程,為大禹故裡再添新證。
劉陽在會上講述了天赦山的發現歷程:自己在珠海援建汶川工作組工作期間,受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及其夫人祁和輝教授委託,回汶川查找傳說中的天赦山。經查找文獻資料和譚繼和《禹生石紐簡論》中所述:最早說到禹的出生地的文獻,現在能查到的是西漢初的陸賈《新語》說:「文王生於東夷,大禹出於西羌」。第二個人是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序》中說:「禹興於西羌」。其後提出禹生石紐說的都是蜀人。現在能知道的第一個人是三國蜀漢時期的大儒秦宓。他引述前人的著述說:「禹生石紐,今之汶山郡是也。」秦宓的學生譙周又在其所著《蜀本紀》中比他的老師秦宓引述的本紀多了一條貢獻,這就是確指『禹生石紐』之地名『刳兒坪』……」「從常璩《華陽國志》到歷代各種記載,爭論的就是這個『禹生石紐刳兒坪』的具體地點如何坐實的問題。正因為沒有指實,『刳兒坪』這個地名又數經變易,現在遂成了千古之謎了……」
總括歷史文獻和地方志,石紐有四說:今汶川縣飛沙關山嶺;今北川羌族自治縣禹裡鄉之石紐山;今理縣通化汶山寨石紐山;今都江堰市之北龍池山。為了確定四個「石紐」中究竟哪個是真,就需要找到傳說中的另一個證據「大禹禁地」——天赦山。據傳這塊「禁地」方圓百裡,不敢居牧,不敢放六畜,有罪的人逃入其中不能去追捕,三年後即可赦其罪。這方圓百裡的地方古時候必然是羌族的聖地,如果能找到,就可以確定真「石紐」的位置。
劉陽在《清史稿·列傳八十八》中查到有這麼一段文字:「乾隆十三年(1748年)傅恆發成都,經天赦山,雪後道險,步行七十裡至驛。」又在清李錫書所著的《汶志紀略》中查到「按草坡河出天赦山,至大邑坪口,出桃關即入大江。」「新治(今綿虒鎮)以西,過索橋,則瓦寺土司地。自桃關出口,行六十裡明草坡,左右皆深山老林,山頂積雪不消,樹木陰翳,陰不見日,中通一澗。行三十裡有塘汛,名樹林口,道越夾越險,上下各十五裡,曰天成山或呼青城山,其實則天赦山也。」書上還附有一張清代地輿圖,在「天赦山」左右兩側清晰的標著「跟達(今耿達鄉)」和「草坡(今草坡鄉)」兩個地名。
根據這張清代地輿圖,劉陽和工作組的溫代賢和鄺堅,驅車前往汶川草坡鄉,開始了「天赦山」的尋找之旅。在當地群眾的指引下,劉陽他們經歷了草坡中的跋涉和萬壑裡的翻越,終於在草坡與耿達之間找到了史載為:夷人營其地,方百裡不敢居牧。有過逃其野,不敢追,畏神禹。藏三年,為人所得,謂禹神靈佑之的天赦山。也為汶川石紐山才是真「石紐」再添佐證。
正如後來譚繼和教授描述的那樣:「珠海援建者鄺堅、溫代賢、劉陽等三位同志不畏艱苦,深入草坡萬壑之地,終於踏尋到「天赦山」。至此,綿虒鎮、石紐山、刳兒坪、草坡、天赦山、塗禹山組成了一套完整的大禹降生地與鄉人崇禹的歷史地名鏈」。 (陳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