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刀「水龍劍」,被日本收藏後,為何成日本天皇的佩刀?

2021-01-07 讀文化博今

我國古代有一位知名的鑄劍大師歐冶子,傳聞他所鑄的劍,不僅色澤光亮,還削鐵如泥,純鈞和湛盧均出自於他之手,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十大名劍,均失去下落,目前有跡可循的最出名的,當屬水龍劍,不過這種劍也只是在唐朝,興盛一時,此後也在歷史長河中銷聲匿跡了。

不過在不遠的鄰國日本,卻意外發現了這種劍的蹤跡。有人發現,日本聖武天皇的佩刀居然就是水龍劍,然而為什麼中國的古劍搖身一變成了日本的國寶呢?這其中有什麼緣由?公元624年武則天建立武周,算是唐朝中另闢蹊徑,一段特殊的歷史,她所統治的大唐,延續了太祖皇帝的繁華,被稱讚為是貞觀遺風。

那時候的日本還不叫日本,唐朝子民將其稱為倭國,原因就是唐朝時期日本民眾的身高相比於我國的不管是漢人還是胡人都要矮上許多,此時的日本還是一個相較落後的農業國,需要定期想向皇繳納貢品以祈求和平,花了將近半個世紀才哄得武則天高興將名字改了過來。

不過這也在所難免,唐朝時期我國的風氣不僅是最開放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可以說是亞洲第一大國。所以明朝時期日本向我國派出了很多的遣唐使,以學習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公園630唐太宗即位期間,日本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隨後進入我國境內的遣唐使數量越來越多,這些遣唐使散落在各大地區,將當地的文化和比較先進的設備帶回日本。

以此來促進本國的發展其中有一樣就是唐刀。據傳這批刀劍到了日本之後,他們的天皇非常喜歡,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要知道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因此對於一把趁手的武器他們非常重視,而水龍劍唐刀細長且較輕,非常適合隨身佩戴。

此後日本天皇開始在我國全國範圍內收集名劍,像七星劍、丙子椒林唐刀以及吳竹鞘御杖刀等,都是我國國寶級的唐刀。基本在我國已經絕跡了,然而日本境內卻還保留了許多,這也是許多國人惋惜的地方。尤其是日本聖武天皇的佩刀,水龍劍,被譽為是日本武器國寶中的極品。

它是根據唐代杖鞘刀所製成的,刀身有80.2釐米長,刃長其中刀刃就有62.3釐米,唐刀一般都是暴露在空氣中的,但是天皇十分愛惜這把劍,於是就花重金請了能工巧匠,為這把佩刀做了一個極為精美的刀鞘,同時在刀鞘上設計了水龍紋,水龍劍因此而得名。

據2017年日媒報導,這把佩刀依舊被收藏在正倉院中,距今已經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這把刀依舊很有光澤,沒有腐蝕的跡象,而這個正倉院正是日本政府在奈良時期修建來存放唐朝時期西域來的重要文物的,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正倉院中也出現了大量的仿造文物,如今裡面的文物,除了特級的,已經很難分辨真假了。

談古論今,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近代來說,也有不少人喜歡用收藏文物古董來了解歷史,自2010年開始,我國也上了不少關於鑑寶的綜藝節目,其中有不少古董文物讓大家大開眼界,今天筆者給大家推薦的這本《中國文物常識》,能夠讓大家更多地了解中國文物背後的故事哦,原價108,現在只要59元就能拿到手,絕對的良心推薦,點擊下面連結可以直接購買。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名字好聽的三款冷兵器!其中一把流傳到日本當皇帝佩劍
    一、唐刀:水龍劍雖然水龍劍被叫作劍,實際上,它屬於唐代杖鞘刀的形制,是日本聖武皇帝的佩劍,目前收藏在日本奈良正倉院。水龍劍全長80.2cm,刃長62.3cm。至於為什麼要把刀叫作劍,和日本習慣有關。古代日本常以劍為貴,傳說和歷史裡,神靈或初代天皇大多以劍名著稱,比如草那雲劍。
  • 中國這幾把價值連城的古代刀劍,為何都流落海外,成為他國國寶?
    唐刀(唐朝流行的四式軍刀,並不單單指一種刀,最為人熟知的是唐橫刀),是中國冷兵器史上最輝煌的作品,這種集中國古代人民智慧與技藝的名刀,源自於兩漢時期流行的環首刀,其採用當時最先進的包鋼工藝和分段淬火技術打造,刀刃的鋒利度和刀身的柔韌性是當時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刀。
  •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時,為何日本百姓面面相覷,根本聽不懂天皇說的什麼?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時,為何日本百姓面面相覷,根本聽不懂天皇說的什麼? 說起日本,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厭惡的,因為日本曾今在我們中國犯下了滔天大罪,也給我們造成了一個永遠也無法彌補的傷害。二戰時候,日本為了稱霸世界。侵略中國試圖吞併整個亞洲。還與德國狼狽為奸,成立法西斯主義,偷襲珍珠港。
  • 日本戰敗後,裕仁為何沒被懲處,還保住了天皇地位?全靠此人力保
    現如今中日關係雖友好相處,但依舊心懷芥蒂,究其主要原因,便是裕仁天皇在二戰期間對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其為中華民族帶來了一段最恥辱黑暗的戰爭歲月。然而二戰勝利之後,法西斯陣營各國的戰爭罪犯悉數被送上軍事法庭,包括日本的「剃刀將軍」東條英機,本該遭受嚴懲的裕仁天皇卻為何依舊逍遙在外呢?
  • 日本天皇去世後,要請中國出席葬禮,中國卻用這4字回應
    說起日本的裕仁天皇,大家應該很熟悉吧。這位天皇帶著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但二戰之後,這位罪魁禍首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活到了88歲的高齡。在他去世之後,日本想請中國出席這位天皇的葬禮,而我們國家用4個字回應,氣氛了日本。大家想知道這4個到底是什麼字嗎?如果想知道的話,就跟寄人一起看下去。
  • 習近平15日在東京日本皇宮會見日本天皇明仁
    12月15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東京日本皇宮會見日本天皇明仁。 新華社記者 馬佔成攝    新華社東京12月15日電(記者夏立新 劉贊)國家副主席習近平15日在東京日本皇宮會見了日本天皇明仁。
  • 日本第一位天皇是徐福嗎?
    在日本,天皇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據傳,日本天皇是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後裔,從而成為日本國家的象徵和符號。自日本神話神武天皇到現在明仁天皇共125代。1989年,隨著昭和天皇的去世,皇太子明仁登基,成為現今日本天皇,並同日起改元「平成」。不過,關於日本天皇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日本的第一位天皇是來自於秦朝的徐福。
  • 隋煬帝賞給日本一塊木頭,如今被日本奉為國寶,天皇也不能動它
    雖歷史不夠悠久,但他們有一個值得世界各國學習的地方,那就是「好學」,就拿大家都很熟悉的「遣唐使」為例,當年日本為了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制度等,先後選派了19次遣唐使來中國,持續了260多年。當年來到我國的日本使者們,均隨身攜帶小本本,看到啥都抄下來,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風俗習慣,甚至打鐵種田技術,都給記下來,然後帶回國去學習。
  • 75年前日本戰敗後,中國和日本其實還爆發過一場戰爭,卻鮮有人知
    要說中國近代以來最漫長的戰爭,當屬1931年開始的14年抗日戰爭了。14年裡,我國付出了近3500萬軍民的傷亡以及5600餘億美元(按當時的貨幣折算)的代價,才趕走的日本侵略者,可謂艱苦卓絕,而這場戰爭最後也止步於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布《終戰詔書》。
  • 日本的第一任天皇到底是不是徐福
    徐福就此東渡日本。徐福帶著五百童男童女,和大量的器具書籍東渡日本,也就此成為第一位日本天皇。西漢太中大夫東方朔在《海內十州記》中也記載了徐福帶童男童女坐樓船去「三神山」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故事。這兩個說法無論在中國和日本都存在巨大爭議。
  • 日本稱中國僅67年歷史,日本有2000年,網友的回覆讓日本無言以對
    那麼我國如今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的甲骨文,再怎麼樣到今天也是3600多年歷史,為何日本會在歷史書上公開寫「中國僅67年歷史」呢? 相信看到這張圖,是個中國人都會覺得好笑且憤怒,在21世紀的今天,日本為何還會有如此可笑至極的歷史書出現?是何居心?
  • 日本天皇的名字為何喜歡用「仁」字?跟孔子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你認真了解過日本的歷史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日本的天皇是他們的精神領袖,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那都是他們心中最偉大的人物。當時日本已經流行起了天皇至上的傳說,而且也是他們每一個日本人要去效忠的人,簡直在日本天皇就可以視作是神的人物!
  • 下一任日本天皇的年號會是什麼呢?
    它源自中國大漢皇帝。有的皇帝從繼位到死,就一個年號,有的隔幾年重新開始啟用一種新的年號。日本天皇的年號是一用一代,死亡後兒子繼位,立刻就改。2、日本天皇的年號由來都是來自中國古典書籍。日本文化源自漢文化,他們雖然說日語,但在研究漢學方面,可是有極為高深的專家的。日本文言文用得相當精到。
  • 龔劍:中國歷代鋼鐵刀劍銘文格式演變
    圖6 光和七年湖北鄂州博物館藏三國東吳錯金銘文環首鐵刀,刀背錯金銘文「……四年…除殊闢後永糜窮……」。(圖7)此劍現存鄂州博物館。圖 7 東吳日本奈良縣天理市櫟本町東大寺山古墓出土一隻東漢環首刀,學界普遍認為環首系日本本土本土製作,刀身為中國製作後傳入日本。銘文:「中平□□五月丙午造作(支刀)百練清(剛)上應星宿(下)闢(不祥)」(圖8)。
  • 日本為何稱為「日本」?那要從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說起
    日本和中國的交流要比朝鮮半島晚得多,朝鮮半島在商周時期就與中國建立了聯繫,其上第一個王朝就是紂王的賢臣箕子所建立的「箕子朝鮮」,但是明確記載中,中國派遣使臣到達日本要追溯到三國時期。《三國志》記載過魏國使臣到達日本的所見所聞。
  • 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投降後一周年,裕仁天皇竟說出真正原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戰敗投降。這一天,日本舉國哀鳴,無論軍隊還是老百姓,無不如喪考妣,大難臨頭。剖腹自殺者,頑抗到底者,大有人在。總而言之,日本人的投降,是不情不願的,是降不甘心的。
  • 日本人為了增高,天皇帶頭吃這種食物!
    除了肉食的影響,這也與日本人的血脈息息相關。日本在很早的時候有一個人叫繩文人,這種人的高度很小,後來朝鮮半島的人去了日本經過數百年的交配和繁殖後,日本人的身高才有一定的增長。然而,這種交配和繁殖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日本人幾百年來一直沒有長得太高。
  • 日本學者稱中國僅67年歷史,日本有2000年,中國的回覆讓日本汗顏
    像對中國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著三個學家,分別是法家、儒家、道家。結束戰國的秦朝奉行的就是法家,定下的法律也是比較完善的。而儒家,是至今還在影響中國的學派。道家影響也比較大,創始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中國的地域遼闊,文化也具有多樣性,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在世界上來說,中國毫無疑問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
  • 日本最美平民皇后美智子,晚年坦言:和天皇沒有愛情,不願合葬
    如今的日本是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之一,但不同於中國的是,日本經過了無數次變革之後,依舊保留了存在了很多年的封建制度。就比如皇室,如今世界上有皇族的國家不少,而且每個國家的皇族都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 日本明治維新發展緩慢,為何甲午戰爭後開始飛速發展呢?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對於日本近代的崛起,很多人都會想到日本的明治維新,認為是明治維新讓日本強大。但是其實並不是如此,日本明治維新後其實國內發展非常緩慢,而且缺錢到了極點,真正的快速發展,或者說大踏步發展,其實是從甲午戰爭後開始的。為此很多人不明白,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根本原因只有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