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6月3日報導:「我們為什麼要聽童話故事?通常我們會閱讀童話故事,雖然聽和讀兩種功能最後殊途同歸,但我認為沒有開頭的『聽』就沒有後來更好的『讀』,而且『聽』過故事的孩子,將來往往是學習好手。」6月2日下午,「燕子姐姐」陳燕華來到浦東圖書館「學習讀書會」現場。她表示,對孩子來說,電影、電視、繪畫是直觀的、有畫面的,文字、書本是平面的描述,而聲音可以帶來直接的聯想,觸動內心的想像。
「聽故事是孩子接觸真善美的第一課,是他們構建人際關係,感受快樂憂傷,體驗微妙感情的第一課。」陳燕華表示,聽故事從孩子一兩歲就可以開始,而且好的故事除了展示真善美,也向孩子展示了憤怒、無聊、恐懼、挫折、嫉妒等各種各樣的情感,使得孩子從故事當中認識這些情感,從而逐漸學習掌握和調解自己的情緒情感。
陳燕華說,孩子聽故事都是重複的,會一遍遍反覆聽,對他們來說其實不是重複,每次聽都是新的經驗,他們在用自己內心的力量,慢慢地把自己的小房子搭起來,所以對學齡前孩子來說,示範性的語言表述,精彩的語言演繹,對他們的聯想是有多重要,這是決定性的。
正因為認識到「聽故事」的重要性,陳燕華在錄製「燕子姐姐講故事」前,要做大量的案頭工作和文字修改工作。哪怕是一篇幾百字的短故事,都要反覆研究。從文字到故事其實是二度創作,要把原本適合「看」的文字改得很流暢,簡潔,活潑,有情趣,琅琅上口。「每句話出來就要直擊小朋友的心,而且是對小朋友有用的,可以讓他們想像,讓他們覺得這是好聽的,如果這個是廢話,就毫不猶豫刪掉。」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陳燕華在結尾增加了一段文字:「……但是沒有人會想到,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也沒人有預料到新年裡她和她的老祖母一起進入了多麼美好的天國啊。」她覺得在為孩子講述悲慘的關於死亡的故事時,要突出溫情的一面,增加的這個結尾是為了緩和孩子的不安和緊張,也希望孩子在童話故事當中學會善良、同情和珍惜。
文本的修改只是完成了講故事的第一步,聲音的演繹則更為重要。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停頓、重音、笑聲都要很準確,就像一根無形的線把字串聯起來,變成活蹦亂跳的精靈。有的時候陳燕華會為一個詞語或一段情節的表達方式苦惱很久。
之所以要這樣費力去思考每一句話怎麼樣念得更好,陳燕華表示,這是完全站在小朋友角度去考慮。在她看來,小朋友的耳朵和身心都很稚嫩,給他們講故事要有韻律,要有語感。此外,用什麼音調語氣也要非常小心。好人的聲音要好聽,壞人巫婆的聲音也不能太嚇人。她把每一個字都當作音符修改,把不和諧音符換掉,最後一氣呵成,流暢的像唱歌一樣說出來。
以前的「燕子姐姐講故事」,後期是別人做的,現在陳燕華開始嘗試自己為故事配樂。她並不是找一首古典音樂就在後面循環放,而是從大量音樂當中摘選出符合故事主題的曲子,在講話的時候音樂在後面輕輕地陪襯,在不講話的時候,音樂就是故事的延伸。「當然,故事是最重要的,音樂一定要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要不然就不要音樂。」
「配樂雖然在故事裡面是一段段的,但是跟故事反覆聽以後,對孩子來說就耳熟能詳,以後再聽音樂會,如果他聽到很熟悉音樂就會覺得很熟悉,就像老朋友一樣,因為這些音樂曾經打動他,這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陳燕華想幫助孩子在熟悉故事的同時,又喜歡上古典音樂,培養他們的審美品位和習慣。
想做到古典音樂和故事的完美結合,並不容易,甚至比改編故事的工作量更大。例如《海的女兒》,陳燕華找了10段古典音樂的選段,可是用哪一個來開場,她花了大量的時間反覆斟酌,最後選擇了德彪西的《牧神午後》。而《小兔彼得的故事》,陳燕華選用了聖桑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作為配樂。實踐下來,陳燕華發現古典音樂和講故事的結合,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歡迎。有小朋友在聽完《小兔彼得的故事》就跟媽媽說,要學小提琴。
在她看來,兒童時代很短,是感受期也是形成期,非常容易受影響,並且正因為時間很短,所以兒童相對於成人更不能接受平庸之作,更不能浪費時間,並且兒童時代的印象是持久的,這些印象積累起來就成了他們長大成人後表現出來的人格類型。「我們要讓孩子人生變得快樂,豐富,有健全人格發展,就要給他們最好文學、音樂、電影薰陶,從小培養他們有一雙能夠辨別的眼睛,會欣賞的耳朵和一顆挑剔的心。這樣他們的人生才會有趣起來。」陳燕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