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搞不懂。
這無緣無故的為什麼對我有意見,我明明就沒有得罪她?
莫名其妙的,現在都不想跟她說話了。
姑姑的女兒找我聊天抱怨說,她同學無緣無故的就跟她兩天沒有聊天了,這讓她很煩惱,說她同學肯定是對自己有意見,可自己又好像沒有做什麼對不起她的事情。所以一時之間接受不了。
我問她:「是不是她跟你說了什麼話,還是你們的同學朋友跟你透露過什麼,」
她說都沒有:「就自己感覺她兩天沒有找她聊天了,以前經常會聊。在學校挺好的,可回家了反而不找她聊天,所以覺同學對她有意見。」
幾天後,她又跟我說,她同學是為了考上好的大學,晚上都很忙,所以才沒有找她聊天。
生活中,有沒有遇到一種人,一直活在「自我意識」局限裡。每次聊天都會說,我覺得你應該這麼說比較好,我覺得那個人心情不好、我懷疑那個人在背後說我壞話、打小報告。其實他就是在利用我。
產生這樣想法的人其實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主觀臆想中,」他們會習慣用自己的意識去判斷身邊的人和事,且還很確定性的認為自己是對的。
01、不要活在自己的主觀臆想之中,你以為的不一定是對的
「我覺得我老闆就是在故意針對我,不然為什麼老是叫我加班,還說什麼看好我,我覺得那都是藉口。」
前幾天還找我到他辦公室,還說很看好我,這是在給我機會,如果做的好肯定升職加薪。
結果就是天天加班,你說哪有這樣的人,我都加一個禮拜了,也沒有任何表示,都快累成狗了。
朋友一個勁的說個不停。她認為她的老闆是以升職加薪的藉口讓她加班,而她還不能拒絕,確切的說,就是在騙她給他工作,所以她很不服氣。
那麼,這些都只是她的「臆測」而已,並沒有什麼證據證明。
可她還是堅持自己主觀臆想,覺得自己就是對的,一個禮拜後她就去辭職了。
可幸運的是,朋友是在完成自己任務時辭的職,所以還沒等到她開口。老闆先說話了:「幹的不錯,我正想找你呢?這個月的獎金加1000元,另外,下個月升經理,好好幹。」
朋友聽完老闆的話都傻了,慶幸的是自己幸好還沒有先開口。
朋友說,當時真的很幸運,就差那麼一點。
在這種情況下有多少像我朋友一樣,一直活在自己的臆測,活在自己的主觀臆想之中。
生活沒有必要一直活在自己的臆想中,你以為的不一定是對的。有時那只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那麼,有多少人是活自我意識的我認為是什麼裡面而出不來?
在工作中懷疑這個、那個同事不是挖我牆角就是打小報告,甚至性質當擔的說,你一定說過這樣的話;在親密關係中說:我感覺他在外面有人了,我相信我的直覺,然後用你的直覺去質問你的愛人;在與朋友交往當中對他人的不信任,且還想好了事情的經過等等。
不管生活還是工作中的我們都逃不過「主觀臆想,」在與他人爭吵時多數會活在我認為裡,然後再吵個幾回合。有這樣情緒的人到底有哪些特點:
主觀臆測,總是對身邊的人主觀推測,猜測、認知局限(只根據自己窄小的認知範圍來做判斷)缺乏自省能力或者沒有自省習慣,無法及時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局限觀當你朋友對你各種假象時,你會怎麼辦?
明明沒有說過的話,沒有說過的事,到最後還是被扣上了這頂帽子。你會不會很憤怒,會不會突然覺得原來你是這樣的人,那麼會不會果斷的把這樣的人在你的生命裡刪掉?
02遠離主觀臆想之人,追求客觀思維,需理性思考
小意跟小柒本來是無話不談的的好閨蜜,不管是心中的什麼秘密都會互相分享。
後來意外在別人那裡得知自己的一些不想讓人知道的小事情,別人怎麼會知道自己的醜事?越想越氣。
後來,小意懷疑是小柒一直以來都在她背後說她壞話,這在小意的心裡就是根刺,她處處跟小柒作對。也因為懷疑外面的那些流言蜚語是小柒說的,所以對她懷恨在心,同時也說了小柒很多壞話。
有一次還當面說小柒一些比較難聽的話,小柒因此不再理小柒,斷絕了往來。
其實小意自己大嘴巴,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無意中說出去的,最後還冤枉了小柒,而且還是沒有任何證明的情況下一口咬定是她說的。
後來大家跟小意熟了,也就慢慢了解她這個人,不僅大嘴巴還是一個「主觀臆想」特別嚴重的人,所以大家慢慢的都離她越來越遠。
懷疑是無限的探求。 ——古希臘 蘇格拉底
一開始就質疑你的人,請果斷遠離。
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一般會有主觀性,而且還很難改變,當一個人一開始對你有所懷疑時,那麼在他的意識中,你就是這樣的人,他認為你是怎樣的人,就是怎樣的人。
假如說,你有一次偷東西的前科,或者一些不好的習慣或慣性,那麼在大家眼中形成了一種定式認知,對於你沒有做過的事一直會產生各種質疑。也就是說並不信任於你。
人對事物的認識,更願意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去關心事實到底是什麼樣的。
像這樣的人都只信任自己的「主觀臆想」
那麼我們該怎樣避免出現這樣的狀況?
追求客觀思維,理性對待
主觀思維:大腦只從自己視角看待一件事的信息
客觀思維:大腦不僅從自己的視角看待該事件,還從對方角度看待該事件以及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事件
舉例:朋友A跟我說B在背後說我壞話,還說B就是雙面蛇。主觀:朋友B太過分了,從此跟她一刀兩斷,像這樣的人就不該成為朋友。客觀:反問朋友A,朋友B為什麼要說我壞話,說了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 心裡反思:到底誰才是雙面蛇?
主觀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主觀思考一般帶情緒。
客觀就是站在大家的角度思考問題,客觀思考是理性。遇事學會換位思考,多角度思考,思維是先天的基礎後天的努力,不斷演進所形成,可好可差,它是生命的過程。
03 3招提升自我意識邏輯層,擴展局限性範圍
培養思維習慣:
亞里斯多德說:「我們重複做的事情,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有些,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養成一個好習慣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太重要了。特別是思維習慣,而思維恰恰是需要更長時間來養成的習慣之一。
小吳是一個比較懶散的人,不管學什麼都是三天曬魚兩天撒網的,反正一事無成,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了,「我們重複做的事情,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這句話,他開始了對自己的挑戰,終於半年後突破自己。
小吳把學生時期的外語全部撿回來了。以此可以證明一個人的習慣就是代表著行為、人品。
那麼小吳是怎麼打敗自己的懶惰的呢?
1、每天看一個小時書,以及思考理解書裡面的知識,並且寫下感想。
每天至少看一個小時的書,對於一個人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看書對自我意識局限有很大的幫助。
寫下感想可以提升認知能力,以及擴展自己的局限範圍。
2、面對生活的瑣事,多問自己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要這樣做?
如果某天心情不爽,老公一下班就對著他發火,對著孩子發火,自己就想發洩一下自己的情緒。這時的你不如問一下自己為什麼會不爽,是什麼事情引起的惱火。然後說出你的想法,我想家人會理解的。
3、跟同事朋友發脾氣時多問自己為什麼,並且多角度思考
比如同事小C無緣無故的對你發脾氣時,首先先聽一下她說了什麼,不清楚的話可以問為什麼對你發脾氣。了解事情真相時,換一下角度思考,然後說出自己的想法。、
文章最後想對大家說,我們不該被「主觀臆想」所控制思維,也許該客觀的面對事件的真相以及尋找一種「客觀思維」來提升我們的「自我意識」範圍。
遇事不能活在我以為裡,而是習慣性的多思考,多角度思考問題全面性,以及找出證據證明事情的真實性。
作者|升升原創文章抄襲必究,配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