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春等:大學生自我接納影響主觀幸福感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吳文春等:大學生自我接納影響主觀幸福感

2018年08月20日 09: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文春 崔景秀 王貴林

字號

內容摘要:自我接納程度高的人對自身的認識和評價通常會比較客觀、全面,其幸福感水平通常也會較高。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自我接納是指個體接受和愛護自身及自身具有的特點,對自己的身體、能力、品德、名譽等各方面都能夠確認其價值且接受,是個體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幸福感產生的基礎。一個人只有真正悅納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適應環境,以平常心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進而體驗到人生的快樂和幸福。由此,我們認為,自我接納程度高的人對自身的認識和評價通常會比較客觀、全面,其幸福感水平通常也會較高。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個體依據自定標準對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反映個體生活質量的綜合性指標,能夠反映主體的社會功能與適應狀態。主觀幸福感包括認知評價和情感體驗兩個方面:認知評價是對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即生活滿意度,是主觀幸福感的關鍵指標;情感體驗包括愉快、高興等積極情感體驗和憂慮、抑鬱等消極情感體驗。

  那麼,對於自我意識處於相對穩定時期的大學生而言,其自我接納同主觀幸福感間的關係如何?自我接納是否能夠對個體主觀幸福感水平具有顯著預測作用?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此進行探究,並通過比較心理學專業大學生與非心理學專業大學生在自我接納和主觀幸福感方面的差異展現心理學教育對其影響。

  問卷調查基本情況

  本研究隨機選取廣東省韓山師範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的本科生315人作為調查對象。其中,心理學專業98人,非心理學專業217人;男生90人,女生225人;大一49人,大二90人,大三106人,大四70人。研究工具包括自我接納問卷(SAQ)和總體幸福感量表(GWB)。

  自我接納問卷由叢中、高文鳳編制,共16個條目,包括自我評價和自我接納兩個因子,採用4級評分(非常相同、基本相同、基本相反、非常相反)。自我接納因子與自我評價因子的內部一致性係數分別是0.93和0.91,問卷的重測信度是0.77。總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被試的自我接納程度越高。

  總體幸福感量表採用段建華1996年修訂的版本。該量表共33項,本研究採用該量表的前18項對被試施測,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9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在0.56與0.88之間,內部一致性係數為男性0.91、女性0.95。共有6個因子: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鬱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鬆弛與緊張或焦慮。得分越高,表明被試者的主觀幸福感程度越高。

  通過紙質和網絡兩種方式發放問卷。所有數據錄入SPSS17.0統計軟體包,採用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

  大學生自我接納與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和年級差異。大學生在自我接納總分及各因子得分上無性別差異,在主觀幸福感總分及其各因子得分方面也不存在性別差異。但在自我接納總分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F=4.47,p=0.004);進一步多重比較發現,大三、大四學生的自我接納總分均顯著高於大一和大二學生(p=0.002、p=0.036;p=0.001、p=0.004)。此外,自我評價因子得分也存在十分顯著的年級差異(F=6.70,p<0.001),進一步多重比較發現,大三、大四學生的自我評價得分也都顯著高於大一和大二學生(p<0.001、p=0.039;p<0.001、p=0.019),大二學生的自我評價得分也顯著高於大一學生(p=0.047)。而在主觀幸福感總分上,年級差異也顯著(F=3.26,p=0.03),多重比較發現,大三學生的得分顯著高於大一和大二學生(ps<0.05),大四學生的得分高於大二學生(p<0.05)。

  上述結果表明,總體而言,高年級大學生的自我接納程度要高於低年級學生。其原因可能是,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高年級學生對自己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能夠對自己做出更客觀的評價,也能夠更好地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且更不容易受到他人影響。在此情況下,高年級大學生體驗到更多的喜悅和快樂,幸福感更高。

  大學生自我接納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自我接納總分及自我接納和自我評價兩個因子均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相關係數r分別為0.37、0.31、0.30,ps<0.001)。以自我接納為自變量,以主觀幸福感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回歸方程顯著,自我接納可以解釋13.9%的總體變異(R2=0.139,F=25.08,p<0.001)。

  上述結果表明,大學生的自我接納程度越高,其所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越強烈,自我接納能顯著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這一結論與我們的研究假設相一致,同時也表明,大學生只有學會正確評價自己、接納自我,才能夠體驗到更多幸福感。

  心理學與非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的自我接納與幸福感的比較。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心理學專業與非心理學專業大學生在自我接納和主觀幸福感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t=3.36,p<0.001;t=3.91,p<0.001),且都是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的得分高於非心理學專業(自我接納:42.63±4.87、40.31±5.55;主觀幸福感:83.85±10.69、78.82±10.53)。

  上述結果表明,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的自我接納程度與主觀幸福感水平均高於非心理學專業大學生;同時也表明心理學專業知識對大學生的自我接納與主觀幸福感有重要的影響。於曉琳和王鵬的研究發現,心理學專業知識既可以對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產生直接正效應,也可以通過促進性格優勢對其總體幸福感產生間接正效應。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接受更多、更全面的心理學知識的學習和訓練。他們對人的心理行為與活動規律的學習,如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等課程,讓他們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人的行為,尤其能夠明白自己出現某種行為的原因,從而能夠合理評價自己,更好地理解與接納自己。同時,當出現不良情緒時,他們能夠利用一些自我調節技巧或者一些心理療法,如合理情緒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從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調整自我的心態,積極生活,從而體驗到更多的幸福。由此,本研究的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加強非師範類、非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系2017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大學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重構與探索」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韓山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作者簡介

姓名:吳文春 崔景秀 王貴林 工作單位:

相關焦點

  • 大學生自我接納與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
    大學生自我接納與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 2018年11月20日 07: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文春 崔景秀 王貴林 字號 內容摘要: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
  • 幸福感哪裡來?測試一下你的生活滿意度
    主觀性:指對它的評定主要依賴於行動者本人內定的標準,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準則;相對穩定性:指雖然在評定主觀幸福感時會受到情境和情緒狀態的影響,但研究證實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整體性:指主觀幸福感是一種綜合評價,它包括對情感反應的評估和對認知的判斷,即包括正向情感、負向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三個維度。
  • 大學生自我學習與成長滿意度測評量表設計
    滿意是進行活動後帶來的一種主觀的愉快感覺,而滿意度是滿意的程度,即愉快感覺的水平,是顧客對接受產品或服務的實際效果與期望的比較,實際效果大於期望,就會產生顧客滿意,實際效果小於期望就會產生顧客抱怨。根據滿意度理論,大學生自我學習與成長滿意度的定義可理解為:學生通過主動診斷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學習所需人際及物質資源,運用學習策略取得的學習成長效果與學習成長目標比較後形成的心理狀態。
  • 善於接納他人意見,但不會盲從的星座,有自己的主觀判斷
    主筆:Miya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路程中,都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除了自己的聲音,有時候也需要聽聽別人的聲音才行,而這幾個星座的人很善於接納他人意見,但不會盲從的星座,有自己的主觀判斷。雖說很多時候他們的防備心還是比較重的,但更多的時候,還是會以善意去看待這個世界,也願意接納別人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在一些事情上,他們會去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會強勢的,霸道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 當代大學生的拜金主義表現
    這些大學生漸漸地被外界的燈紅酒綠所誘惑,越來越頻繁地出現逃課、出去玩樂等現象,走上貪圖享樂和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道路。這種過於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的人生態度無疑是不端正的,大學生在日復一日的貪圖享樂、花天酒地當中喪失自我,虛擲青春,甚至可能因此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
  • 「主觀臆想」局限太窄,影響人品行為,3招提升自我意識邏輯層
    生活中,有沒有遇到一種人,一直活在「自我意識」局限裡。每次聊天都會說,我覺得你應該這麼說比較好,我覺得那個人心情不好、我懷疑那個人在背後說我壞話、打小報告。其實他就是在利用我。產生這樣想法的人其實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主觀臆想中,」他們會習慣用自己的意識去判斷身邊的人和事,且還很確定性的認為自己是對的。
  • 城鄉小學生幸福感的分野
    父母和老師在小學生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的行為會影響到小學生的幸福感。而學習和遊戲這些小學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幸福感。總之,城鄉小學生的幸福感既有相同成分,亦有差別,可以推測個體的生活環境會影響到個體的價值判斷,從而引起小學生幸福感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別。
  • 淺談大學生自我體育鍛鍊能力的培養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大學體育課教學除增強大學生的體質,提高其運動能力,使他們掌握基本體育技能要求以外,還可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們的自我鍛鍊能力,掌握鍛鍊身體的科學方法,養成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和鍛鍊的習慣。
  •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幸福: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感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3日 14:05 來源: 江西日報     ■馬雪松    網上一篇談幸福的文章寫道:「你的幸福感和他人無關,和所謂的幸福指數也沒有關係。
  • 大學生居家戰「疫」的心理調適與自我修養
    「疫情長假在家的大學生是否會抑鬱」知乎熱帖不僅僅是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即便是成年人也容易在特殊時期產生心理問題。 根據法國Coconel在疫情期間的的一項調查顯示,74%受訪者遇到失眠問題。而且過半受失眠困擾者差不多是從禁足令剛開始產生的症狀。另外,有37%受訪者感到焦慮和絕望。 大學生心理情緒產生負面影響的誘發因素有哪些?
  • 無法接納自己「不夠好」的星座,常常自我譴責,自我施壓
    害怕跌出別人的期待,害怕看到別人眼中對自己的失望,害怕暴露自己「糟糕」的一面,害怕被人評價「還不夠好」……很多時候,正是因為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夠好」,所以,有些人常常忍不住自我譴責,甚至自我攻擊,把自己貶得一無是處,焦慮一直來、負面情緒也一直纏身。今天,摘星工廠—星吧就帶大家走進這些星座的內心。
  • 開放性、盡責性對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預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摘 要:以457名大學生為被試,採用開放性、盡責性人格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創造性問題解決測驗考察了開放性、盡責性與大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之間的關係及其作用機制。結果發現:大學生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流暢性和適宜性上存在性別差異,均表現為女生高於男生。
  •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大學生找到發揮自我潛能的路徑
    原標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大學生找到發揮自我潛能的路徑職業生涯規劃不僅能幫助大學生對職業生涯有合理的規劃,也能為有創業志向的同學找到發揮自我潛能的路徑,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因此,了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需求、困境,有利於加強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使大學生自身得到發展。
  • 71%大學生單身 近半數男生談戀愛為解決生理需求
    多少大學生是「單身狗」?多少大學生又有緣牽手?大學生選擇戀愛對象的因素有哪些?他們的初戀發生在何時?麥可思2018年大學生感情狀態調查為您揭曉。麥可思2018年大學生感情狀態調查顯示,在被調查在校大學生中,52%的人目前單身,尚無戀愛經驗。
  • 林剛,王成春 ∣ 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正如現階段有很多大學生創業者的「公益創業」目標為了服務社會,他們更有可能被貢獻社會的創業理念所吸引,滿足社會成就心理。扮演服務社會角色是自我效能感的來源,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Stets,& Burke,2000)。基於此,本文提出假設:  H1c:大學生創業者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對心理健康有正向影響。
  • 林剛,王成春∣大學生創業價值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正如現階段有很多大學生創業者的「公益創業」目標為了服務社會,他們更有可能被貢獻社會的創業理念所吸引,滿足社會成就心理。扮演服務社會角色是自我效能感的來源,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Stets,& Burke,2000)。基於此,本文提出假設: H1c:大學生創業者服務社會型價值取向對心理健康有正向影響。
  • 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網絡學習心理建議
    原標題:《用「心」戰「疫」》系列23: 疫情防控期間大學生網絡學習心理建議 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造成了生命威脅,也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威脅。
  • 關於主觀意識平衡
    雖然我們選擇了妥協和讓步,但事後仍然感到憤憤不滿、心有餘恨;這就是主觀意識出現不平衡的狀態。接下來我們就會啟動自我調節功能,可能是「精神勝利法」,在想像中獲得平衡;可能是身體機能的自行修復;也有可能是盤算著計劃在下一次爭執中力爭上遊,把這次受的委屈全部找回來。
  • 大學生玩手機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影響及什麼好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在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逐漸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移動終端。大學生通過手機進行人際交往、學習娛樂、獲取信息、情感認知;通過手機與手機,手機與網際網路進行信息傳播,形成每個擁有手機的人都成為一個移動、虛擬的社會關係中心;這種環境對當代大學生成長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 525是什麼節日有什麼意思 5月25日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活動策劃
    525心理健康節  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諧音即為「我愛我」,提醒大學生「珍惜生命,關愛自己」。核心內容是:關愛自我,了解自我,接納自己,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靈成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進而愛別人,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