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裡的廬山——《水經.廬江水注》略考

2021-01-09 水經註裡的名勝古蹟

○廬江水

△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江。

《山海經》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廬山賦.敘》曰:廬山,彭澤之山也。雖非五嶽之數,穹窿嵯峨,實峻極之名山也。孫放《廬山賦》曰: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開山圖》曰:山四方,周四百餘裡,疊鄣之巖萬仞,懷靈抱異,苞諸仙跡。《豫章舊志》曰:廬俗,字君孝,本姓匡,父東野王,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封俗於鄡陽,曰越廬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術,遂寓精於宮庭之山。故世謂之廬山。漢武帝南巡,睹山以為神靈,封俗大明公。

三天子都,古山名。又稱三天子鄣、天子鄣。始見於《山海經》海內南經、海內東經,所在地說法不一:三國魏張氏《土地記》指東陽永康縣(今浙江永康市)南的石城山;晉郭璞注《山海經》指新安歙縣(今屬安徽)東的三王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指尋陽的廬山(今屬江西);《大清一統志》指今江西省婺源縣西北黟山支脈的率山。近人或以為天子都本有三,各稱三天子都,即石城山、三王山、廬山。[1]

《水經註疏》中楊守敬認為按《山海經》、《漢書.地理志》所載,三天子都即今黃山。酈道元因在黃山一帶找不到廬江水,便以廬山的石門水比定為廬江水,並將三天子都也移到了廬山。(守敬按:……正本《山海經》、《漢志》為說。是三天子都即今徽州之黃山,故書無異辭。酈氏求廬江之水不得,以廬山北石門水當之,而三天子都移於廬山矣[2]。)

彭澤縣,西漢置,屬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湖口縣東南三十裡江橋鄉柳德昭村附近。《元和志》卷28:「置彭城 (蠡) 湖南。因以為名。」東漢建安十四年 (209) 孫權於縣置彭澤郡,尋廢,縣屬豫章郡。西晉懷帝永嘉元年 (307) 改屬尋陽郡。南朝梁為太原郡治。[3]

廬山(20201002)

廬山,又稱匡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屹立長江南岸,鄱陽湖畔。呈北東走向,主體由花崗巖組成的斷塊山。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山勢雄偉,風景秀麗。[4]張友於,劉美嵩認為,廬山的各種異稱,大都是魏晉以後的道教徒、佛教徒及封建文人等,層層追加或附會上去的,已離開了廬山是越族對這一崇山峻岭稱呼的本義[5]。(備註:據民族學與語言學家的研究,壯語稱山麓為`六』今嶺南兩廣地區以「六」,音為冠首的地名很多,計有三十多個縣的二百多處地名。壯語與古越語有淵源繼承關係。鄂君啟金節記述了戰國時代由漢水,長江經今湖北、河南、安徽、湖南、江西等地的水陸交通線。當時的廬山及其附近是屬於楚國與越人活動的範圍,廬山是古越族對這一雄峙江邊的山嶺的稱呼,「廬」字是古越語稱山嶺的同音字,而漢語中「廬」字的原始語義是指臨時在田野搭蓋的屋棚,以供農夫寄寓飲食 (8)。廬山的地勢是綿互於江畔湖濱的崇山峻岭,所以《水經注》又稱它為「宮庭山」,並引《爾雅》釋義:「大山宮」。因此,漢語宮庭山的語義相當於古越語的「廬」(六)字。這決非語音上的偶合,而是有遺蹟可尋,並得到出土文物等資料的印證。[6])

廬山三疊泉瀑布

王彪之,東晉大臣。字敘武,琅邪(今山東臨沂)人,王導侄。初除著作郎、東海王文學,歷鎮軍將軍、司徒左長史、御史中丞、廷尉、吏部尚書等。後為會稽內史,加散騎常侍。居會稽郡八年,豪右斂跡,亡戶歸者三萬餘。時大司馬桓溫威勢震主,彪之以力阻桓溫奪帝位,免官。後復為僕射。溫將廢海西公,命定儀制。孝武帝寧康元年,桓溫死,遷尚書令。與謝安共掌朝政。官至光祿大夫。精通經傳,熟諳故事,常引以定朝廷禮儀。所錄儀規,藏於青箱,家世相傳,時謂「王氏青箱學」。有文集,已佚。[7]

孫放,東晉文學家。字齊莊。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人。孫盛次子。幼聰慧,為庾亮賞識。官至長沙相。原有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二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二首。[8]

《豫章舊志》,一名《豫章耆舊志》、《耆舊傳》。區域志。晉熊默撰。原三卷,存殘一卷。熊默曾官會稽太守。原書久佚。[9]

廬俗,又名匡俗,字君孝。《太平御覽》卷四十一引《廬山記》云:「匡俗,周武王時人,屢逃徵聘,結廬此山,後登仙,空廬尚在,弟子等呼為廬山,又名匡山」[10]

石門水,會貞按:石門水蓋即《經》所謂廬江水也。桑喬《廬山紀事》,石門澗水北流入龍開河。今龍開河於德化縣城西北流入江[11]。

圖表 1 江/沔水支流豫水、廬江水水系圖(摘自張步天著,水經注地圖集上水系圖集,,2016.12,第98頁)

遠法師《廬山記》曰:殷、周之際,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遊此山,時人謂其所止為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廬山匡俗,字子孝,本東裡子,出周武王時,生而神靈,屢逃徵聘,廬於此山,時人敬事之。俗後仙化,空廬猶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烏號。世稱廬君,故山取號焉。斯耳傳之談,非實證也。故《豫章記》以廬為姓,因廬以氏,周氏、遠師,或託廬墓為辭,假憑廬以託稱。二證既違,三情互爽。按《山海經》創志大禹,記錄遠矣。故《海內東經》曰: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是曰廬江之名,山水相依,互舉殊稱,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強引此類,用成章名耳。

匡俗,又名廬俗,字君孝。《太平御覽》卷四十一引《廬山記》云:「匡俗,周武王時人,屢逃徵聘,結廬此山,後登仙,空廬尚在,弟子等呼為廬山,又名匡山」[12]

東裡,春秋鄭地。在今河南新鄭市。子產所居。《論語·憲問》:「東裡子產潤色之」[13]

烏號,古良弓名。傳說黃帝使用的寶弓。《淮南子·原道訓》:「射者扞鳥號之弓。」《史記·封禪書》:「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故後世因名其弓曰烏號」[14]

此處酈道元對廬山稱謂的由來進行了考辨,他認為關於廬山得名之由來不能輕易去相信那些道聽途說且自相矛盾的「耳傳之談」。按「記錄遠矣」的《山海經》之《海內東經》所載「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他認為廬山之名與廬江的「山水相依」是密不可分的。儘管按當今的科學眼光審視這樣的觀點不免有些牽強附會且有失偏頗;但還是讓我們看到了1500多年前這位中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15](酈道元)超凡脫俗的一面,他的實證科學思維與獨立思考精神,即便放眼今日之學界也實屬難能可貴。

又按張華《博物志.曹著傳》,其神自雲姓徐,受封廬山。後吳猛經過,山神迎猛,猛語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盡,不宜久居非據。猛又贈詩云:仰矚列仙館,俯察王神宅,曠載暢幽懷,傾蓋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換轉,理難詳矣。吳猛,隱山得道者也。

吳猛,晉代道士。字世雲。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境內)人。年四十,從丁義受神方,又得秘法神符,傳說還故裡,江波甚急,以白羽扇畫水渡江,不用舟楫,後屍解而去。見《晉書·藝術傳》。[16]

《尋陽記》曰:廬山上有三石樑,長數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吳猛將弟子登山,過此梁,見一翁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漿與猛。又至一處,見數人,為猛設玉膏。猛弟子竊一寶,欲以來示世人,梁即化如指,猛使送寶還,手牽弟子,令閉眼相引而過。其山川明淨,風澤清曠,氣爽節和,土沃民逸。嘉遯之士,繼響窟巖。龍潛鳳採之賢,往者忘歸矣。秦始皇、漢武帝及太史公司馬遷鹹升其巖,望九江而眺鍾、彭焉。

《尋陽記》,即《潯陽記》晉張僧鑑撰。記晉時江州潯陽郡(今江西九江地區)城邑、山川、湖泉、井池、方位、得名由來及民俗、神話傳說等。書佚。《中國古方志考》有輯文。[17]

三石樑,李白的《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是一首描繪廬山的佳作,詩中的「銀河倒掛三石樑」 句.被不少學者認為描寫的是廬山「三疊泉」瀑布。馬孟龍結合文獻、古人詩文並與該詩的內容相對照,對其重新考辨,認為李白並沒有見過三疊泉瀑布,他所描寫的應當是廬山「石門澗」瀑布。馬孟龍發現各家注本實際都沿襲了清人王琦的說法。王琦在注釋該句時判斷: 「今三疊泉在九屏疊之左,水勢三折而下。如銀河之掛石樑。與太白詩句正相吻合。非此外別有三石樑也聞」。2001年夏,馬孟龍經過實地探訪三疊泉,眼見溪水從五老峰東北山谷噴瀉而下,注瀉於三層石級,最後墜落於幽壑之中。(三疊泉)這與王琦的描繪十分吻合。但是,王琦只注重從形貌上考證, 卻忽視了三疊泉發現的時間(因為三疊新泉直到南宋朱熹晚年時才被發現[18])。[19]

廬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竦,其狀若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導雙石之中,懸流飛澍,近三百許步,下散漫十數步,上望之連天,若曳飛練於霄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數十人。冠軍將軍劉敬宣,每登陟焉。其水歷澗,逕龍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門釋慧遠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嶺,即彭蠡澤西天子鄣也。峰隥險峻,人跡罕及。嶺南有大道,順山而下,有若畫焉。傳雲匡先生所通至江道。巖上有宮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極於山峰。山下又有神廟,號曰宮亭廟,故彭湖亦有宮亭之稱焉。

石門水,即石門澗瀑布位於廬山西北面,天池山與鐵船峰之間。峭崖對峙,狀如石門,故名。瀑流奪「門」而出,聲震峽谷,涼氣森森;其境幽美深邃,其景雄奇壯觀;為廬山勝景之一。最早記載見於《後漢書·地理志》:「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餘仞,有瀑布焉。」[20]

沙門釋慧遠, 張雪松;認為:戒、定、慧是佛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改變魏晉時期佛教只重於玄談的風氣,道安、慧遠師徒可謂功不可沒。道安建立僧團,首倡戒律,組織翻譯並整理佛教經典,為佛學和禪法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慧遠在江南繼承了其師的道路,使特立於世俗社會的僧團制度得以確立,佛教修行實踐和佛學理論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在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特別是慧遠在魏晉般若玄談的風氣下,使信徒的關注點轉移到因果輪迴、一切皆苦、發願解脫等傳統佛教命題上來,增強了佛教信徒的宗教敬畏感,為佛教作為完整的宗教信仰在中國根植下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誠如其師道安所言:「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 宋代至今,佛教徒一直尊廬山慧遠為中國淨土宗初祖,而現代的學術界卻多把廬山慧遠看作一位對印度空宗多少有些誤解的般若學者。我們應該如何比較全面地理解廬山慧遠的佛教思想,至今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21]

龍泉精舍,按酈注「其水(石門水)歷澗,逕龍泉精舍南」推析龍泉精舍應在廬山石門澗瀑布下遊不遠處。據傳慧遠大師在石門澗弘揚佛法期間,至今留存遺蹟尚有開慧泉、讀書床、講經臺、仙客居、咒裂門、山神廟、聞濤閣、觀瀑臺、三友石、藏經洞等等。石門澗景區於2003年恢復了龍泉精舍,建有「遠公堂」、「千佛殿」、「龍藝廳」。目前精舍裡擁有三個世界第一的精品:一是1048尊漢白玉雕阿彌陀佛;二是一條4米多長的自然生長的根藝巨龍;三是四隻九龍騰飛(浮雕)的4米多高的大花瓶。這三項世界級精品均為七十六歲德高望重的熊峰居士所捐贈。而「龍泉精舍」牌匾系1999年由國家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所書[22]。

宮亭廟,魏斌認為廬山南麓的山神廟—宮亭神廟, 本位於鄱陽湖邊的小山上,有鎮護風浪的信仰功能。廟中供養的廬山神,最初的信仰原型可能是蛇,後來逐漸人格化。隨著漢代以降神仙說的傳入,山神逐漸確定為廬君。由於神廟的特殊影響,進入此地的官僚、術士和僧人均與其發生接觸,並在各自的敘述系統中傳承著斬伐、交往或度化廟神等傳說。信仰接觸又體現為物化的景觀。從中古早期廬山信仰景觀的空間分布來看,神廟和道館均位於山南地區,佛教寺院則沿山北發展,山上是想像中的山神、神仙活動場所。廬山的這種多元信仰圖景及其空間格局, 對於理解中古早期山林宗教場所的興起具有重要意義。[23]按《廬山記》卷1引張僧鑑《尋陽記》:(廬)山南有三宮, 所謂天子都也, 廬宮溪水出焉。上宮人所不至, 有三石樑, 長十餘丈, 閣才盈赤,其下無底。其中宮在別巖,悉是文石,兩邊有小圓峰奇特,號為右障峰, 石形若羊馬,來道相對。下宮彭蠡湖際。宮亭廟舊所也。[24]魏斌認為結合《水經注》和《郡國志》的說法, 三宮並非真的是宮殿故基, 而是三處地貌酷似宮殿故基而已。而上述張僧鑑《尋陽記》中宮「石形若羊馬」,就說明了此點……距神靈磯東北方向5公裡左右的麻頭灣, 有一處在當地被稱作火焰山的小山體,此山在鄱陽湖畔,山體傾斜延伸至湖中。山體由一種風化巖構成,形狀頗為奇特,枯水季節尤為壯觀,看上去酷似一處古老的宮殿故基遺址,讓人懷疑此處或許就是廬山三宮之一的「下宮」。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山上仍有一所令公廟,因鎮護風浪而受到漁民的香火供奉。[25]

餘按《爾雅》云:大山曰宮。宮之為名,蓋起於此,不必一由三宮也。山廟甚神,能分風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過必敬祀而後得去。故曹毗詠云:分風為貳,擘流為兩。昔吳郡太守張公直自守徵還,道由廬山。子女觀祠,婢指女戲妃像人。其妻夜夢致聘,怖而遽發,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驚懼,曰:愛一女而合門受禍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於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進。公直方知史女,怒妻曰:吾何面目於當世也。復下己女於水中。將渡,遙見二女於岸側。傍有一吏立,曰:吾廬君主簿,敬君之義,悉還二女。故幹寶書之於《感應》焉。

楊曉燕在《水經注》「大山曰宮」一文中指出:此處酈道元所謂:「餘按《爾雅》雲:`大山曰宮。'宮之為名, 蓋起於此,可能是因為酈道元在讀《爾雅》時將句讀點錯而致謬。如:中華書局影印本《十三經註疏》中《爾雅註疏·釋山》斷句為:「 大山, 宮。小山,霍。小山,別。大山,鮮」令人費解,其誤與酈道元相似。宋人邢昺《爾雅注》[26]曰:「 宮, 猶圍繞也, 謂小山在中, 大山在外圍繞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謂大山名宮,小山名霍也」。依邢氏的解釋, 正確的斷句當為:「大山宮小山, 霍。小山別大山, 鮮。」 (《四部叢刊·爾雅》作「 小山引大山, 鮮」 ,「別」誤為「引」)大致意思是大山圍繞小山稱為霍, 小山與大山不相連稱為鮮。查「宮」之本義,《爾雅·釋宮》雲:「宮謂之室,室謂之宮」《說文·宮部》雲:「宮,室也。從宀,身呂省聲」段注:「宮言其外之圍繞,室言其內,析言則殊,統言不別也」;故此認為:「宮」之本義應該是指有圍牆圍著的房子, 而「室」 則指「 宮」 中的一間房子。因為「宮言其外之圍繞」, 所以又引申為動詞「圍繞」。《禮記·喪服大記》雲:「君為廬宮之。」 鄭玄注:「 宮,謂圍障之也」;郭璞注《爾雅·釋山》:「宮,謂圍繞之」;又《山海經·中山經》有雲:「又北四十裡曰霍山。」 郭璞注:「今平陽永安縣、廬江縣、晉安羅江縣、河南鞏縣皆有霍山。……按《爾雅》:`大山繞小山為霍'」;郝懿行《爾雅義疏》雲:「是郭以宮為繞,明山以霍名者非一,皆本此為義也。今灊[qián]縣(按: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北) 之天柱山, 中峰小而四圍有大山以繞之,與此合矣。宮有容受包含之義, 故訓圍繞」。綜上所述,楊曉燕認為此處酈道元之誤,蓋不知「宮」可訓「圍繞」而致。[27]

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豪細必察,故名石鏡焉。又有二泉,常懸注,若白雲帶山。《廬山記》曰:白水在黃龍南,即瀑布也。水出山腹,掛流三四百丈,飛湍林表,望若懸素。注處悉成巨井,其深不測。其水下入江淵。

石鏡,指廬山東一圓石,平滑如鏡,可以照見人影,人稱石鏡。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有「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過彭蠡湖》有「餘方窺石鏡,兼得窮江源」。[28]

《廬山記》,慧遠撰。兩晉為佛學興盛的時代,釋門之中以文章見長的很多,慧遠即其一也,本篇為其傳誦尤廣的名作。慧遠晚年移居廬山,感其山川風物之美,故作此文。[29]

廬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緬然。與霄漢連接。秦始皇三十七年,嘆斯嶽遠,遂記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丈尺裡數,今猶得刻石之號焉。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裡,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為環異。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採,所未詳也。耆舊雲;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歲月已久,莫能辨之。

落星石,亦名德星石。在今江西星子縣南五裡。《水經廬江水注》:「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輿地廣記》卷24南康軍星子縣:落星石「昔有星墜水化為石,縣鎮蓋因石為名」。[30]

[1]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

[2]《水經註疏》,-3258

[3]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 8畫以上

[4]何新主編,中外文化知識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06,第975頁

[5]張友於,劉美嵩:廬山得名考,江西歷史文物,1982-03-02

[6]張友於,劉美嵩:廬山得名考,江西歷史文物,1982-03-02

[7] -二十六史精要辭典·上

[8] -中國文學大辭典

[9] --中國古文獻大辭典·地理卷

[10] --中國神話人物辭典

[11]《水經註疏》,第3264頁。

[12] --中國神話人物辭典

[13]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

[14] --歷代賦辭典

[15]日本地理學界的元老米倉二郎教授盛讚:「我認為酈道元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地理學家」

[16] --宗教詞典

[17] -資治通鑑大辭典·下編

[18]事實上,三疊泉直到南宋才被發現。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在廬山東脆的星子縣任官。在任期間,朱熹遍遊廬山南北,直到離任,也未知有三疊泉。紹熙二年,三疊泉被發現。朱熹得知後在寫給黃商伯的信中說:自聞新泉出,恨未能一遊其下,以快心目.濺雪噴雷,發夢寐也」而在給楊伯起的信中則寫道:「聞五老峰下新泉三疊頗為奇勝計此生無由得至其下徒以慨嘆他還託人畫了一幅《三疊新泉圖》,並親自為其題跋。通過這些足見朱太不能親見三疊泉的遺憾。而其信中從『新泉到三疊新泉稱呼的變化,也可推知三疊泉」一名也大致產生於此時.再從相關的詩文來看。《廬山詩文金石廣存》一書,收錄了晉代至清代所有描繪廬山的詩歌、遊記。通過該書司以發現南宋以前,描繪三疊泉的詩文除李白的這首詩待考外,一首也沒有。而南宋以後,有關三疊泉的詩文卻層出不窮、蔚為壯觀。三疊泉發現於南宋應是確鑿無疑。

[19]馬孟龍:廬山「三石樑」瀑布小考,丹東師專學報, 2003年6月,第11頁

[20] --中國長江風光賞析辭典

[21]張雪松:《論廬山慧遠佛學思想體系的構建》,《法音》,2019-07-25

[22]佛教導航網站:九江廬山龍泉精舍,2013年11月13日

[23]魏斌,宮亭廟傳說:中古早期廬山的信仰空間,歷史研究,2010-04-15

[24]陳舜俞:《廬山記》卷1 「總敘山水」 , 第1025 頁。

[25]魏斌,宮亭廟傳說:中古早期廬山的信仰空間,歷史研究,2010-04-15

[26]備註:應校正為北宋邢昺的《爾雅註疏》,該疏是對郭璞《爾雅注》的進一步解釋說明。

[27]楊曉燕:《水經注》「大山曰宮」解,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出版日期:2002期號:第3期頁碼:112

[28] --李白大辭典

[29] --古代散文百科大辭典

[30]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 8畫以上

相關焦點

  • 廬江書院祭文丨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2019己亥春祭大典
    《廬江書院祭文》維公元二O一九年四月十八日,歲次己亥三月十四,廬江書院春祭大典。廬江書院文化研究會謹備三牲、鮮花、時果,祭於羊城廬江書院列祖列宗前,告之以文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軒轅黃帝,姬水肇祥。以姬為姓,周文武王。
  • 章越琴:華夏文明探源――「首在隴蜀」考
    而古代漢水是專指西漢水,有史為證:【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水部 十三》(中州古籍出版社523頁)載:「水經且謂西漢水為漢水。」由此可證,古代漢水是專指西漢水。而今甘肅成縣就在西漢水流域,屬西漢水南源流域。今成縣就是南北鬥及牽牛星定位的實籍之地,有史為證:《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37頁)載:「《創修奎樓記》:『樓列三級,制八卦重簷。
  • 廬江中學2020年「筱湘創新班」學科考核入圍名單公示
    根據《廬江中學「筱湘創新班」招生工作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廬江中學於7月20日組織了學科考核。>畢業學校1歐宜雨廬江四中5許智林廬江四中查分考生請於公示期內(上午9點-11點,下午15點-17點)攜帶本人準考證至廬江中學教務處104室辦理,逾期不予受理。
  • 景致記錄:廬山有一組瀑布群,其中之一就是李白詩中出現的瀑布
    那麼,李白的詩歌裡,對風景的描述,究竟有多少誇張的成分在呢?今天,景致記錄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提到過的廬山瀑布。廬山瀑布,位於江西省九江市,5A級國家旅遊景區。遊客們總是到了廬山才知道,其實廬山並非只得一條瀑布。去看廬山瀑布,一年四季都可以。
  • 2020年3月19日《廬江新聞聯播》
    6、千畝油菜花海繪就美麗田園畫卷(吳金權 陳振宇 盛傑)16分29秒-17分41秒 廬江綜合頻道 首播:20:00 重播:22:30 次日:12:03 廬江影視頻道 首播:21:30 重播:(次日) 12:03 15:00
  • 點讚這位廬江「最美護士」
    點讚這位廬江「最美護士」 2020-10-31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11月26日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 宋代名臣範仲淹賦詩廬山秀峰當他在廬山南麓看到秀峰瀑布似從雲崖奔落,日光映射,有如珍珠瀉澗,晶瑩閃耀,不禁觸景生情,奮筆而書《觀瀑布》:靈源何太高,北鬥想可挹。凌日三光直,逗留千仞急。白虹下澗飲,寒劍倚天立。閃電不可瞬,長雷無敢蟄。萬丈巖崖折,一道林巒溼。險迫飛鳥墜,冷灑山鬼泣。須當截海去,濁水不能入。
  • 【強哥說何】何氏宗祠中懸掛的「水部家聲」「水部胤礽」匾額,你知道其來歷嗎
    強哥說何 2017-09-15 09:39我曾拜謁許多何氏宗祠,發現有不少何氏宗祠大堂上懸掛「水部家聲」或「水部胤礽」的匾額。部分何氏宗祠的柱子上還鐫有「廬江世澤,水部家聲」,或「廬江世澤,水部清華」,或「中丞山峻,水部梅清」,或「稽山豹隱,水部梅清」等楹聯。
  •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 - 11月26日
    2020-11-26 11:23:25 來源: 廬山味道 舉報
  •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1月11日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 賽珍珠在廬山立志要當一名作家 1914年,剛從美國讀完大學回到中國的賽珍珠陪同患病的母親在廬山休養了一年在這一年裡賽珍珠閱讀了大量中外書籍,終於下定決心要當一名作家。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1938年賽珍珠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胡漢民一行意猶未盡離開廬山 於1月7日上山觀雪的胡漢民、邵力子及陳立夫、陳布雷已在山賞雪4日,遍遊花徑、含鄱口、五老峰等景點。
  • 廬江七旬老人年初五趕到涇縣 找到失散63年親弟弟
    老人和兒子、女婿為何在春節期間奔波一百多公裡,從廬江趕到涇縣?原來,他是來尋找自己的弟弟。1954年,7歲的李曉理跟隨父母從廬江老家來到皖南一帶流浪乞討,父親是盲人,靠給人算命維持生活。母親當時已懷孕,臨近生產。一家人流浪到涇縣桃花潭鎮時,李曉理的母親為他生下一個弟弟。他們深知以當時的條件,很難再養活一個孩子,無奈之下,父母強忍骨肉分離之痛,將剛出生的小兒子送給桃花潭鎮一戶人家收養。
  • 三條愛情線路邂逅廬山之美
    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來了,9月20日至26日一周時間,徜徉在電影的世界裡,滿滿的愛情氣息撲面而來。廬山精選了3條電影《廬山戀》中的愛情線路,讓遊客在廬山感受愛情之美、風光之美。 線路一:在最美廬山遇見你。
  • 夢見水盆裡裝滿水送人 夢見水盆裡裝滿水是什麼意思
    夢見水盆裡裝滿水送人夢見空的水盆,財運不旺。夢見盛滿水的水盆,財運大旺。夢面盆浴盆,吉。面盆浴盆為盥沐滌浴之具,用後去穢而日新。金銅瓦木雖有貧富不同,大小方圓無貴賤之相異。
  • 豬籠入水!廣東再中5注550萬
    陽江一人獨中1104萬,珠海、中山、肇慶各中1注 新快報訊 記者陸妍思報導 豬年中獎太旺了,廣東彩民再攬5注雙色球頭獎,
  • 劉鋒丨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六臣注文選》底本考辨
    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六臣注文選》底本考辨[1]劉 鋒劉鋒,河南南召人,文學博士,河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選學」與唐前文學與文獻。關鍵詞:四庫全書;六臣注文選;底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收有《六臣注文選》一部,《四庫提要》稱其底本為明袁褧覆宋廣都裴氏本。但裴氏本與袁本為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在後的六家注本,而此本為李善注在前五臣注在後的六臣注本,顯與《提要》不符[2]。大概此本在《文選》諸版本中不甚重要,故學界亦不重視,討論不多。
  •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 - 12月3日
    隨他一起上廬山的有鮑羅廷、陳友仁、徐謙、宋慶齡、宋子文、孫科、朱培德、程潛、李宗仁等一大批黨政軍要員。當晚,蔣介石等人參加了由江西省黨部舉行的招待晚宴,在宴會上蔣介石著重強調要保證「指揮統一和勢力集中」,為將在廬山召開的「中央政治會議」定下基調。  廬山的歷史沿革  廬山從兩漢、三國、吳、晉直至南朝,皆隸屬柴桑縣。隋時隸屬湓城縣。
  •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1月9日
    《廬山歷代詩詞全集》出版收錄廬山詩詞1.6萬餘首 2011年1月9日,由江西省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組織編輯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廬山歷代詩詞全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發儀式。《廬山歷代詩詞全集》分為12冊500餘萬字,共收錄歷代詩詞16293首,作者3561人。
  •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7月12日
    「羽化登仙」後,仙葬於廬山北麓的慄樹嶺。 著名畫家張仃上廬山寫生 1981年7月12日,著名畫家、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張仃上廬山寫生作畫。他健步登上廬山西北大斷層上的錦繡谷,以焦墨繪製刀削斧劈的奇景——《鷹嘴崖》。
  •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1月7日
    太平興國七年,以江州星子縣南康軍,廬山便一分為二:吳障山北隸屬德化縣,吳障山南隸屬星子縣,因而廬山由九江德化、南康二境管轄,一直至元、明、清三代無變化。民國初年,廢府制,德化縣改為九江縣,星子縣名依舊,廬山之分隸無改變。 1886年冬,外國傳教士上山佔地,立石劃界,建造別墅,設立「牯嶺公事房」、「市政會議」,設置巡警。
  • 廬山歷史上的今天 - 4月28日
    鮑照登臨廬山宋元嘉十六年(439)4月28日,南朝著名詩人鮑照登臨廬山,寫下了三首詠廬山的山水詩。他的《登廬山》詩,第一次全景式地描繪了廬山的自然風光。鮑照還寫有一篇《登大雷岸與妹書》,是古代散文的名篇,文中有一段文字,對廬山的壯觀氣象作了極為生動傳神的描繪:西南望廬山,又特驚異。基獻江湖,峰與辰漢相接。上常積雲霞,雕錦縟,若華夕曜,巖澤氣通。傳明散彩,赫似絳天。左右青靄,表裡紫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