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越琴:華夏文明探源――「首在隴蜀」考

2021-01-10 詩書茶酒行

泱泱華夏國史,三皇開化五帝奠基。悟文明之脈絡,昭彰國史之源頭,當在三皇開化五帝奠基的首都之地,這才是祖脈文化探源的真諦所在。

要探尋祖脈文化的源頭和尋找三皇五帝奠基的首都在今何地?這就需要遵循《史記》曰:「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由此可知,古人是以星宿定的州域和首都。

清·黃泳 曰:「則分野其可忽,寧作星野志,壘羅而居,不畫疆而治。故經界正則版籍定。」由此可知,星野是考證古史地理的真經.也就是說,星野才是確定古代地名、山川、河流、州域、疆域及古代帝都之真經。而當下的學者在考證三皇五帝都時,卻不考證首都之星定位的首都在今何地處?卻偏偏要以地名為依據考證三皇五帝都。殊不知,地名與人名一樣,重名重姓的太多。

其實,《史記》早就以首都星宿為標記,把三皇五帝奠基的首都框定在了隴山與蜀山之間的區域內。《史記·天官書》曰:「故中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由此可知,首星定位的首都就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區域內。這就是說,只要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區域內找到首星定位之地,就等於找到了華夏國上古中古的首都和祖脈文化的源頭。而且著名史學家李學勤說:「中國歷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問和謎團,恐怕都不得求解於甘肅。」

以上所說的這些,也只能讓多重證據來「說話」。由於本人水平有限,誤謬之處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匡其不逮。

一、「首在隴蜀」考

《史記·天官書》(中華書局1347頁)曰:「故中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由此可知,首都之星定位的首都就在隴山與蜀山(蜀山:也稱巴山、岷山、汶山)之間的區域內。

(一)什麼是首都之星?

南鬥和北鬥,就是首都之星。

1.南鬥就是首都之星。有史為證:

《紫薇鬥數》(延邊人民出版社13頁)曰:「天梁原屬土,南鬥最吉星。」由此可知,在五行中地屬中土的首都之星,就定位在南鬥第二星天梁星之地。因此,南鬥就是首都之星。

2.北鬥也是帝都之星即首都之星。有史為證:

《紫薇鬥數》(延邊人民出版社41頁)曰:「北鬥帝星無惡殺,綿綿老耋衍禎樣。」由此可知,北鬥就是帝都之星。

3.是北鬥定的帝都,當然北鬥就是帝都之星即首都之星。有史為證:

《史記·天官書》(延邊人民出版社292頁)曰:「杓槜龍角,衡殷南鬥,魁枕參首。」由此可知,「杓槜龍角」即北鬥定帝都。

註:

(1)杓是北鬥的代稱(杓:由於北鬥七星的排列酷似盛湯的湯杓,北鬥第一、二、三、四星的排列酷似杓,北鬥第四、五、六、七星的排列酷似杓柄。因此杓,就是泛指北鬥魁首星。)

(2)龍角是首都的代稱:因為中國人是龍圖騰,龍角就是龍首,龍首就是首都。

(3)「杓槜龍角」,就是北鬥提槜定的首都。

(二)今甘肅成縣就地處隴、蜀,且在隴山以南,又地處蜀即岷山之陽。有史為證:

《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40頁)載:「同谷僻在秦隴之一隅,地連全蜀,富於山水。」由此可證,今甘肅成縣(唐代為同谷)就地處隴、蜀。

今成縣就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區域內,有自製圖:

(三)那麼,首星定位之地到底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何處呢?

依據《史記·天官書》的記載:「故中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 那麼,首星定位之地到底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何處呢?就在隴山與蜀山之間區域內的參星與南鬥之地。因為《史記·天官書》記載,首星就枕在參星的頭上,且與南鬥四目相望。有史為證:

《史記·天官書》(延邊人民出版社292頁)曰:「杓槜龍角,衡殷南鬥,魁枕參首。」由此可知,是北鬥(杓,也稱魁首)定的首都、帝都;北鬥(杓)又與南鬥四目相望(衡殷);北鬥第一星魁首星(杓)就枕在參星的頭上。簡言之,也就是說在隴蜀區域內的參星、南鬥構成證明魁首星所在之地的必備證據。

註:

1.「杓槜龍角,衡殷南鬥」:北鬥(杓)提攜定的龍角即首都(龍角即龍首、首都),北鬥(杓)又與南鬥四目相望(衡殷)。

那麼,魁首星(杓)衡殷的南鬥到底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何處呢?

(1)古代南鬥定位之地就在西漢水流域,有經書為證:

《詩經》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由此可知,南鬥七星之中的牽牛星就定位在漢水流域。而古代漢水是專指西漢水,有史為證:

【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水部 十三》(中州古籍出版社523頁)載:「水經且謂西漢水為漢水。」由此可證,古代漢水是專指西漢水。而今甘肅成縣就在西漢水流域,屬西漢水南源流域。今成縣就是南北鬥及牽牛星定位的實籍之地,有史為證:

《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37頁)載:「《創修奎樓記》:『樓列三級,制八卦重簷。棟柱窗欞,無不丹彩精工。經始於雍正十二年,落成於乾隆元年。襟鳳臺而帶龍峽。深叨川嶽之毓靈;馳桂籍而踏杏林,實籍鬥牛之孕秀。』」由此可證,今成縣就是地處蜀川的嶽山之地、又是禹都會稽山之地(會稽山,古音讀:桂稽山)、又是《黃帝內經》成書的青龍山杏林之地、又是古代南北鬥及牽牛星定位之地。

(2)今甘肅成縣的地名成,就是南鬥的別稱,有史為證:

《詩經·巷伯》:「哆兮哆兮,成是南箕。」(南鬥也稱南箕鬥、吉星)由此可知,成就是南鬥的別稱。

(3)南鬥也稱吉星,南鬥吉星定位(對應)之地就在西漢水流域的隴山與蜀山之間的今甘肅成縣,有方志為證:

摘自1984年《成縣標準地名錄·成縣地圖》(176頁)標註的地屬中土的南鬥吉星之證:

上圖標註的吉星就是地屬中土的南鬥,有史為證:

《紫微鬥數》(延邊人民出版社13頁)曰:「天梁原屬土,南鬥最吉星。」由此可證,華夏先祖早就把地屬中土(中土:在五行中,地屬中土之地就是古帝之都)的南鬥吉星,定位在隴蜀區域內的今甘肅成縣城西南約20華裡雞山之陽的吉星坪。

其實,筆者在10年前當打開谷歌地圖網,輸入關鍵詞,「南鬥」搜索。便出現緯:33.65度,經度:105.72度。然後,以該經緯度在《中國地圖》上尋找對應之地,就在古雍州區域內的隴山與蜀山之間今甘肅成縣箕山(箕山也稱吉山、雞山、紀山、姬山、冀山......因為古代用的是通假字)

2.「魁枕參首」考

「魁枕參首」:就是北鬥第一星魁首星枕在參星的頭上。也就是說只要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區域內找到參星,就等於找到了魁首星定位的首都。為此,筆者曾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查遍了隴山與蜀山之間所有市、區、縣的檔案館,唯獨只有甘肅成縣明代縣誌中有星宿圖,且參星定位之地就在隴蜀區域內的今甘肅成縣。

有摘自明·謝鏞《成縣新志·星野》(木刻版)圖為證:

該參星之證,就證明了魁首星定位的華夏古帝都就在隴蜀區域內的今甘肅成縣。因為「魁枕參首」,只要找到參星就等於找到了魁首星定位之地。

3.今成縣就是地處隴山與蜀山之間的魁首星定位的首山即首都之地,有史為證:

明·謝鏞《成縣新志·星野》(木刻版)載:「按《同谷志》云:『成州為郡界秦隴間得兩界山河之首,古為用武之國。......至於星分井鬼,地接巴蜀。』」

4.今成縣就是南北鬥及牽牛星定位的實籍之地,有史為證:

《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37頁)載:「《創修奎樓記》:『樓列三級,制八卦重簷。棟柱窗欞,無不丹彩精工。經始於雍正十二年,落成於乾隆元年。襟鳳臺而帶龍峽。深叨川嶽之毓靈;馳桂籍而踏杏林,實籍鬥牛之孕秀。』」由此可證,今成縣就是地處蜀川的嶽山之地、又是禹都會稽山之地(會稽山,古音讀:桂稽山)、又是《黃帝內經》成書的青龍山杏林之地、又是古代南北鬥及牽牛星定位之地。

(四)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南北鬥首都之星,就定位在西漢水流域的隴山與蜀山之間區域內的今成縣。那麼,依據「故中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就可推出:地處隴、蜀區域內的南北鬥首星定位之地今成縣,就是上古中古的首都之地。

二、古代首都的概念

(一)古代首都的概念---《左傳》曰:「凡邑有宗廟①先君之主②曰都。」(見於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邑》中州古籍出版社283頁)

註:

①宗廟:參星就是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星,有史為證:

《左傳昭公元年》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幹戈,以相徵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主祀大火);遷實沈於大夏(晉陽),主參(主祀參星)……故參為晉星(即參星)」(摘自大學教材《古代漢語·下冊》中華書局786頁)而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星,參星就在隴山與蜀山之間區域內的今甘肅成縣。有明· 謝鏞《成縣新志·星野》(木刻版)參星圖為證:

由參星圖可證,今甘肅成縣參星之地,就是高辛氏(黃帝的曾孫帝嚳)遷實沈居大夏之地專門守護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 而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也就是三皇五帝都之地。

為什麼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就是三皇五帝都之地呢?

因為古代「憲法」規定---《左傳》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見於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邑》中州古籍出版社283頁)由此可知,唯獨只有在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才能稱帝立都。只要不在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就不能稱帝,最高只能稱王、立王都。因為遷治容易,可是要遷宗廟之地先君之主的祖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先君的祖墳從伏羲開始,伏羲安葬地為媧皇的先君之主,炎帝的先君之主就是伏羲、媧皇,這樣以此類推)(《左傳》記載,商王曾提出要遷先君之主的祖墳被大臣否決)。這也就註定了三皇五帝都就只能在先君之主的宗廟(先君的祖墳)之地、主祀參星之地。這也是秦之前就只有一個古帝都的真正原因(因為商朝、周朝立都沒在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參星之地。故,商朝是王都,周朝也是王都。這也是商王、周王不敢稱帝的原因)。

因此隴蜀區域內參星之地今甘肅成縣,就是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當然也就是三皇五帝都之地(古代稱帝的「憲法」是秦始皇廢除的)。

②「先君之主」:伏羲就是先君之主。

那麼,先君之主伏羲生處、都城,在今何地?

1.伏羲生處、太昊之治仇夷山蓋即仇池山在今成縣。有史為證:

(1)《御覽》又引《開山圖》曰:「『仇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仇夷山蓋即仇池山,在今成縣。」(見於《先秦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44頁)

(2)《讀史方與紀要·成縣》(中華書局2829頁)曰:「成縣. 或曰在故仇池城東南。」

(3)今成縣城裴湖就在仇池山在東南約70華裡,有史為證,《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955頁)曰:「清·揚注《成縣誌》序:『裴湖於東南枕仇池,於西北二水繞翠。』」

(4)今成縣就在仇池之麓,有今成縣師專1944年的校歌為證,《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862頁)曰:「仇池之麓,漢江之源,成縣師範巍峨其間。......。」

還有今成縣師專1947年的校歌為證:「仇池山畔育桃李,沙帳臺前教諸生。」

綜上可證,伏羲生處、太昊之治即華夏第一個首都之地就在今成縣城西南約70華裡紙方鎮仇池山(仇夷、仇池山就是古仇池郡)。

(5)民國初年,成縣北城門上的匾額為「仇池故郡」

今成縣90歲左右的老人都知道:民國初年,馮玉祥部二十二師住守成縣時,師長李倫樣重新修葺縣城四冂。峻工後,李倫樣翻閱史料,引經據典,為四個城門親筆題寫了匾額。東門「同谷名邦」,南門「南秦舊治」,西門「西康巖彊」,北門「仇池故郡」

2.伏羲生處、太昊之治仇夷山蓋即仇池山在今成縣(五街城、下辨)。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圖》標註的仇池郡在今成縣城西南約70華裡的紙坊鎮:

摘自 北魏·酈道元原著《水經注》清·汪士鐸圖 陳橋驛校釋(山東畫報出版社71頁72頁)

以上《水經注圖》標註的武街城、下辨就是今甘肅成縣,有史為證:

《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826頁)載:「成縣,秦屬隴西郡下

辨道地,後漢為武都郡治,晉因之。······《水經注》:『武街,下辨治也。』」由此可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圖》標註的仇池郡就在今成縣城西南約70華裡的紙方鎮。

上圖《水經注圖》左側有紅色標記的成縣仇池郡,不僅是古帝伏羲治地即華夏第一個首都之地,而且是百王典籍記載的中央之地,又是伏羲制定二十八宿之地,有史證:

清·光緒《秦州直隸州新志·卷十三》(木刻版)載:「『《路史》曰:是為春皇亦號天皇帝雄(作,熊)氏蒼精之君生於仇夷長於啟城(注云:仇夷即仇池啟城,今成紀。紀啟通用)繼天出震肇俢文教為百王典乎中央,別而全能全宿而有成因號伏羲。』」

3.這裡還需說明的問題:

當下許多人誤認為今甘肅西和縣仇池山,就是伏羲生處的仇池山,這是謬誤。今甘肅西和縣仇池山與伏羲生處的仇池山,僅僅是地名偶同而已。要知道,地名與人名一樣重名重姓的太多,關鍵要弄清楚該地名的起始年代。今甘肅西和《縣誌》明確記載「西和縣的仇池山是公元196年氐人揚駒在此建立的仇池國。經晉至隋6個朝代,傳18代,長達358年的獨立王國」。這與上萬年之前伏羲生處的仇池山沒關係,只是地名偶同而已。

如果今甘肅西和縣仇池山,就是伏羲生處的仇池山。那麼,為什麼?《水經注圖》卻把仇池山之地的仇池郡標註在今成縣西南約70華裡的紙方鎮。又為什麼十天高速仇池隧道也標註在今成縣西南約70華裡紙方鎮蘇園鄉的地界呢?而沒有標註在今西和縣仇池山路段的幾處隧道呢?

4.伏羲母親生伏羲的震澤之地在今成縣仇池郡。

《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1612頁)曰:「雷澤是伏羲母親華胥氏,經過(歷)震雷澤而生伏羲。」而伏羲母親生伏羲的震澤之地在今成縣仇池郡。有史為證:

(1)《御覽》又引《開山圖》曰:「『仇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仇夷山蓋即仇池山,在今成縣。」(見於《先秦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44頁)由此可證,伏羲母親生伏羲的震澤之地在今成縣西南約70裡紙方鎮即古仇池郡。

(2)《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34頁)宋·仇池碑記:「自兩儀肇判,混氣既分,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岡。禹別九州,奠高山大川、積石、龍門、彭蠡、震澤、砥柱、析城、太華、衡山之名著,故名山大川載於記載,班班可考。仇池福地,本名圍山,開山謂之仇夷。上有池,古號仇池。當戰國時,漢白馬氐所居,晉系胡羌,唐籍成州。逮我宋朝,隸同谷。背蜀面秦,以其峭絕險固,……。」由此可證,今成縣就是伏羲母親生伏羲的震澤仇池福地。

5結論

綜上證據,可得出結論:今成縣就是伏羲母親生伏羲的震澤仇池福地。

( 二)先君之主伏羲生處的震澤之地今甘肅成縣仇池郡所在的區域,不僅是三皇五帝首都所地,而且是百王典籍記載的中央之地、首都之地。當然也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地。

因為,《易經》曰:「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由此可推出:先君之主伏羲生處的震澤之地今甘肅成縣仇池郡所在的區域,不僅是三皇五帝首都所在的區域,而且是百王典籍記載的中央之地、首都之地。當然也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地。

(三) 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先君之主伏羲生處震澤、都城,百王典乎中央首都之地,就在今成縣城西南約70華裡的紙方鎮的區域內。這裡也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地。

三、黃帝都考辨

(一)華夏上古中古帝都辨誤

1.今河南是黃帝都、今山西是堯都,這全是誤謬。

因為《史記》(延邊人民出版社149頁)曰:「古之帝者地方千裡,必居上遊。」地處黃河中遊的今河南是黃帝都、今山西是堯都,這理不通。

《史記》(中華書局1347頁)曰:「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可是今河南、山西,既沒在帝都之星首宿(南北鬥)定位的隴山與蜀山之間區域內,還距距離首星定位之地有千裡之遙。因此,今河南是黃帝都、今山西是堯都這全是誤謬。

段玉裁 《說文》曰:「中國山川,唯首在隴、蜀。紀地者必始於西。故起西域而雍州。」(見於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84頁)可是今河南、山西又沒在古代「西域而雍州」的區域內。因此,今河南是黃帝都、今山西是堯都就是誤謬。

《易經》曰:「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今河南、山西有伏羲母親生伏羲的震澤仇池郡嗎?沒有古帝出乎的震澤之證,怎麼能有黃帝都、堯帝都呢?

2.如果今河南是黃帝都、今山西是堯帝都。那麼五嶽,四瀆當在東方?還需要秦稱帝,五嶽、四瀆全部並在東方嗎?

五嶽、四瀆是確指古帝都之地的山川。

《史記·秦漢時期的神衹》(延邊人民出版社327頁)曰:「至秦稱帝,都鹹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這說明秦稱帝之前在我國東部就根本沒有五嶽、四瀆,如果有還需並在東方嗎?既然秦稱帝之前在我國東部沒有五嶽、四瀆。那麼今河南、山西就根本不可能有黃帝都、堯都。

這時,一些人就要問?難道說地處我國東部地區的今河南安陽是實物考證清楚的商都,這還不是帝都嗎?

要知道,商王都城是王都,而不是帝都(因為,商王沒在首星定位之地立都,就不能稱帝,只能稱王。都城也只能稱為王都,而不是帝都)。

3.今河南省靈寶市有黃帝陵,這是巨謬。因為《漢書》明確記載黃帝陵即鴻冢在蜀之岷山,有史為證:

《漢書·郊祀志》(中華書局1206頁)明確記載:「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西。曰華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嶽山,岐山,吳山,鴻冢,瀆山。瀆山,蜀之岷山也。」由此可知,鴻冢在今陝西華陰縣以西的蜀山區域內。因此,地處華陰縣以東的今河南省靈寶市有黃帝陵,這就是巨謬。

4.地處霸水的陝西黃陵縣有「黃帝陵」,這也是巨謬。

(1)今陝西黃陵縣橋山是王莽新建的衣冠冢黃帝陵。有史為證:

清·顧祖禹撰《讀史輿與紀要·卷六》(中華書局2738頁)載:「橋山,相傳黃帝葬衣冠於此。」衣冠冢的黃帝陵能是真黃帝陵?

而且《史記》《漢書》明確記載黃帝陵即鴻冢在蜀之岷山,有史為證:

《漢書·郊祀志》(中華書局1206頁)明確記載:「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西。曰華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嶽山,岐山,吳山,鴻冢,瀆山。瀆山,蜀之岷山也。」由此可知,鴻冢在今陝西華陰縣以西的蜀山附近的區域內。因此,今陝西有黃帝陵就是巨謬。

(2)《史記》中記載的名山大川,是確指三皇五帝都和三皇五帝陵墓之地。「黃帝陵」、「黃帝故裡」,一定是在古代名山大川之列。那麼,為什麼今陝西黃陵縣「黃帝陵」所在的霸水,卻不在古代名山大川之列呢?有史為證:

《史記·秦漢時期的神衹》(延邊人民出版社328頁)曰:「霸、產、長水、泮、澇、涇、渭皆非大川」由此可知,霸水、不在古代名山大川之列。這說明,地處霸水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就不是真的黃帝陵。

5.地處渭河以北的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是「黃帝故裡」,並且大力宣傳,說這已成定論。這其實是巨謬!並質疑如下:

(1)既然,今清水縣是「黃帝故裡」,那麼,清水縣「黃帝故裡」所在的渭河,應當在名山大川之列無疑。那麼,為什麼清水縣「黃帝故裡」所在的渭河,卻不在古代名山大川之列呢?有史為證:

《史記·秦漢時期的神衹》(延邊人民出版社328頁)曰:「霸、產、長水、泮、澇、涇、渭皆非大川」由此可知,渭河不在古代名山大川之列。這只能說明,地處渭河以北的清水縣「黃帝故裡」之說是巨謬!

(2)既然,今清水縣是「黃帝故裡」,那麼為什麼地理巨著《讀史方輿紀要》卻明確記載,黃帝軒轅谷口在今成縣?而沒在今清水縣?

《讀史方輿紀要·成縣》(中華書局2846頁)載:「成縣......軒轅谷口在縣南七十裡。志雲縣境有玉屏山。」由此可知,軒轅谷口在成縣玉屏山。今成縣東南約10華裡的廟灣甘溝鳳凰山左側的鹿玉山,就是玉屏山有方志記載為證:

清·乾隆《成縣新志》曰:「玉屏山在縣東十裡雲徑如舊志所謂鹿玉環屏是也,峭壁環拱其狀如屏上有師子洞洞口飛泉漱石如玉。」由此可證,今成縣玉屏山即鹿玉山之地就是黃帝軒轅谷口。軒轅谷在今成縣,當然成縣才是黃帝軒轅故裡。

(3)既然,今清水縣是「黃帝故裡」,那麼為什麼《水經注圖》上標註的軒轅溪卻沒流經今清水縣?

而《水經注圖》上標註的軒轅溪卻是發源於天水齊壽山(磻冢山)南源,流經天水李子園;軒轅谷水發源於天水伯陽鄉流經徽縣麻沿,而後這兩股水在徽縣麻沿河相匯,然後流經徽縣江洛--成縣店村--成縣橫川鎮,再匯入白水呢?有《水經注圖》上標註的發源於天水齊壽山(磻冢山)南源的軒轅溪、軒轅谷水為證:

摘自 北魏·酈道元原著《水經注》清·汪士鐸圖 陳橋驛校釋(山東畫報出版社67頁68頁)

《水經注圖》上標註的軒轅溪右側的橫谷就是橫川在今成縣之證:

摘自清·乾隆《成縣新志·成縣疆界全圖》

(4)《易經》曰:「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今清水縣有伏羲母親生伏羲的震澤仇池郡嗎?沒有古帝出乎的震澤之證,怎麼能有黃帝故裡呢?

(二)《讀史方輿與紀要》記載的漢武巡行朔方,遠祭黃帝於橋山,所在的鳳凰山區域考;《史記》《漢書》明確記載黃帝鴻冢即瀆山在「蜀之岷山」之地考

1.今陝西橋山是王莽新建的衣冠冢黃帝陵,而真黃帝陵橋山就在成縣東南約10華裡且載入《水經注圖》的鳳凰臺區域內。

《先秦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51頁)載:「《史記》之文,不知果為史公元文與否。《漢書·地理志》載:「上郡陽周,(今陝西安定縣)。橋山在南,有黃帝冢。王莽自謂黃帝後,使治園位於橋山,渭之橋畤。見《漢書·王莽傳》。悠悠之說,遂成故實矣。史事之不實,可勝慨乎?」此言,「橋山在南,有黃帝冢。」這已經說的十分明確,黃帝冢就在伏羲定位的南鬥對應之地今甘肅成縣。因為,古代「南」的標註就是伏羲定位的南鬥,南鬥才是標準的「南」。

2.漢武巡行朔方,遠祭黃帝的橋山,在成縣東南約10華裡,且載入《水經注圖》的鳳凰臺之地區域內。

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與紀要·卷六》(中華書局2738頁)載:「橋山,相傳黃帝葬衣冠於此,漢武巡行朔方,遠祭黃帝於橋山,王莽更名上陵也。鳳凰山,在縣西一裡,即橋山之阜矣。」由此可知,今陝西橋山是王莽衣冠冢;漢武巡行朔方,遠祭黃帝的橋山,王莽更名的上陵,在成縣東南約10華裡且載入《水經注圖》的鳳凰臺之地的區域內。載入《水經注圖》的鳳凰山,在今成縣這在前面己考證清楚,這裡不再贅述。

3.《史記》《漢書》明確記載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蜀之岷山」之地考

(1)《史記》《漢書》均記載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蜀之岷山」之地。

《史記·秦漢時期的神衹》(延邊人民出版社328頁)曰:「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薄山者,衰山也。嶽山,岐山,吳嶽,鴻冢,瀆山。瀆山,蜀之汶山。」由此可知,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蜀之汶山(汶山:也稱岷山、巴山、蜀山)

《漢書·郊祀志》(中華書局1206頁)明確記載:「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簿山。簿山者,襄山也。嶽山,吳山,鴻冢,瀆山。瀆山,蜀之岷山也。」由此可知,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蜀山即岷山之地。

(2)《史記》《漢書》記載的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蜀之岷山」之地的今甘肅成縣。

(a)今甘肅成縣就在「蜀之岷山」之陽。

《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40頁)載:「同谷僻在秦隴之一隅,地連全蜀,富於山水。」由此可證,今甘肅成縣(唐代為同谷)就地處蜀即岷山(岷山也稱:巴山、蜀山、汶山)之陽。且有筆者繪的圖:

(b)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蜀之岷山」之陽的今成縣西狹。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隸書碑文》明確記載,武都太守在今成縣西狹疏浚的是瀆山之水。當然,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地處蜀山即岷山之陽的今成縣城西約15華裡西狹。

地處岷山之陽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隸書碑文》(惠安西表):「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字伯都。......。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緣崖俾閣,兩山壁立,隆崇造雲,下有不側之谿,阨芒促迫......。鐉山浚瀆,路以安直。繼禹之跡,亦世賴福!」由此可證,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君諱翕在今成縣城西約15華裡西狹疏浚的是瀆山之水。當然,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地處「蜀之岷山」之陽的今成縣城西約15華裡西狹。

(c)瀆山也稱川瀆。地處「蜀之岷山」的瀆山即川瀆,就在蜀山(岷山)之陽的今成縣有史為證:

《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34頁)宋·仇池碑記:「自兩儀肇判,混氣既分,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岡。禹別九州,奠高山大川、積石、龍門、彭蠡、震澤、砥柱、析城、太華、衡山之名著,故名山大川載於記載,班班可考。仇池福地,本名圍山,開山謂之仇夷。上有池,古號仇池。當戰國時,漢白馬氐所居,晉系胡羌,唐籍成州。逮我宋朝,隸同谷。背蜀面秦,以其峭絕險固,……。」由此可證,今成縣就是地處蜀之岷山的瀆山。既然《漢書·郊祀志》記載的鴻冢即瀆山是在「蜀之岷山」之地今成縣,那麼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今成縣。

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今成縣西狹道橋山上(見於《三皇五帝都考辨》中國文藝出版社197頁至217頁)且有黃帝鴻冢即瀆山在今成縣西狹道橋山圖:

4.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黃帝鴻冢即瀆山就在蜀之岷山之地今成縣城西約15華裡的西狹道橋山。

(三)黃帝都就在歷鬥之會的填星之位,中央土之地考。

《史記·天官書》(延邊人民出版社298頁)曰:「歷鬥之會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已,黃帝;」由此可知,黃帝都就在「歷鬥之會以定填星之位,中央土」之地即井星(歷)、南北鬥交匯的填星之位制定曆法(制定二十四節氣、均五行、移節度、並解決了陽曆和陰曆的潤月問題)。

就以上關於黃帝都在「歷鬥之會以定填星之位,中央土。」作以闡釋和考證。

1.歷鬥之會以定填星之位」考

(1)「歷」:就是指制定曆法的井星之地。故,井星,也稱歷井、也稱歷。

例如:李白《蜀道難》之中描寫走到參星之門的井星之地(《星經》曰「參星的左足就踩在井星之中。」故,井星之地就是參星的大門之處)即「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由此可知,「歷」就是歷井即井星也。《易經》曰「井,法也。」由此可知,井星之地就是上古中古帝制定曆法和法律的地方。故,井星也稱歷井、也稱歷。李白詩中說「捫參歷井」,由此可知,歷井星就在參星之地。而今成縣就在參星之地、又在歷井星之地。

有摘自明·謝鏞《成縣新志·星野》(木刻版)上繪製的成縣就在參星、歷井星之地。有圖為證:

上圖可證:歷(井星)就在今甘肅成縣。歷(井星)定位之地就在成縣寶井山。

(2)「鬥之會」:就是南鬥與北鬥相會之地。

(A)那麼,南鬥與北鬥相會之地在何處呢?

就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區域內。因為南鬥與北鬥是首都之星,《史記》早已把首都之星定位之地框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區域內。有史為證:《史記》(中華書局1347頁)曰:「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

(B)南鬥與北鬥相會之地在隴山與蜀山之間區域內的何處呢?

就在今甘肅成縣。因為,《史記·天官書》(延邊人民出版社292頁)曰:「杓槜龍角,衡殷南鬥,魁枕參首。」由此可知,是北鬥(杓,也稱魁首)定的龍角(龍角:就是龍頭,龍頭是首都、帝都的別稱。);北鬥(杓)又與南鬥四目相望(衡殷);北鬥第一星魁首星(杓)就枕在參星的頭上。簡言之,也就是說在隴蜀區域內的參星、南鬥構成證明魁首星所在之地的必備證據。參星就在今成縣證:

摘自 明·謝鏞《成縣新志·星野》(木刻版)

上圖參星證在今成縣,依據《史記》曰:「魁枕參首」可推出,北鬥第一星魁首星就枕在今成縣參星在的頭上。因此,今成縣參星之地,就是北鬥定位之地。

「杓槜龍角,衡殷南鬥」:今成縣參星頭上的北鬥(杓)又與南鬥四目相望(衡殷)。那麼,南鬥之證呢?南鬥就在今成縣。

有《成縣標準地名錄·成縣地圖》(176頁)標註的地屬中土的南鬥吉星之證:

上圖標註的吉星就是地屬中土的南鬥,有史為證:

《紫微鬥數》(延邊人民出版社13頁)曰:「天梁原屬土,南鬥最吉星。」由此可證,華夏先祖早就把五行中地屬中土(中土:在五行中,地屬中土之地就是古帝之都)的南鬥吉星,定位在隴蜀區域內的今甘肅成縣城西南約20華裡雞山的吉星坪。

(3)結論

井星(歷)、參星和南鬥之證,都相會在今成縣,因此可得出結論:歷鬥之會的定填星之位就在今成縣。今成縣就是黃帝都所在的「歷鬥之會」的填星之地。

2.黃帝中央之地考

(1)古代中央的概念

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鳥部》(中州古籍出版社149頁)載:「鷫鷞,五方神鳥也。東方發明。南方焦明。西方鷫鷞。北方幽昌。中央鳳凰。」由此可證,鳳凰之地就是華夏上古中古的中央之地、也是黃帝中央之地。

(2)鳳凰之地考

中國有許多鳳凰之地,而載入《水經注圖》當中的卻唯獨只有今甘肅成縣鳳凰臺。有載入《水經注圖》的成縣鳳凰臺為證:

摘自 北魏·酈道元原著《水經注》清·汪士鐸圖 陳橋驛校釋(山東畫報出版社71頁)

以上《水經注圖》上標註的鳳凰臺左上側武街城、下辨就是今甘肅成縣,有史為證:

《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826頁)載:「成縣,秦屬隴西郡下辨道地,後漢為武都郡治,晉因之。······《水經注》:『武街,下辨治也。』」由此可證,黃帝中央之地的鳳凰臺就在今甘肅成縣東南約10華裡的廟灣甘溝。

(3)鳳凰臺既是中央之地、當為黃帝都中央所在地,又是鳳城 。鳳城就是上古中古定帝都的北鬥定位之地。有乾隆題聯為證:

「龍德正中天四海熙符廣,恊頌平章鳳城回北鬥萬幫和」(摘自:北京故宮太和殿,乾隆題聯)噢!原來,成縣鳳凰臺就是北鬥定位之地。雖然,筆者在前面「首在隴蜀考」之中已考證清楚,北鬥定位之地就在隴山與蜀山之間區域內的今成縣。但是,具體在今成縣何處並不知道。現在才明白,北鬥定位之地原來就在今成縣鳳凰臺。

(4)古代中央的物證。

下圖:就是《水經注圖》上,標註的位於隴山與蜀山之間的鳳凰臺,就在今成縣東南約10華裡的鳳凰山。

該鳳凰山上,自古就刻著中字(當在伏羲之前,因為伏羲是龍圖騰。伏羲之前是母系社會,當為鳳圖騰。因為甲骨文的中字一直未變,就是這個中字)。這當為華夏上古中古中央之地的物證,又是中國的中字誕生地,也是黃帝中央的物證。

(5)中字是古代華夏帝都插旌旗旗杆的地方。

中字的概念:「古文中:旌旗槓皃。」(見於: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中部》中州古籍出版社21頁)這個中字以物證形式告訴後人:古代華夏中國首都鳳羽旌旗就插在中字上,這裡就是鳳羽旌旗高高飄揚的華夏中央即古帝都之地。

中字插旌旗的地方,也是古代華夏帝都紫禁城第一宮門(閶闔)之地、也使人們一睹龍光的帝都之地。有摘自北京故宮太和門東次間聯為證:

「日麗丹山雲繞旌旗輝鳳羽,祥開紫禁從閶闔觀龍光」由此可知,鳳凰臺古人刻的中字,就是古代華夏帝都紫禁城第一宮門(閶闔)之地,也使人們一睹龍光的帝都之地,更是古代中央所在地的物證,又是北鬥定位的華夏第一個首都之地的物證。

(6)黃帝都城所在的今成縣中央鳳凰臺之地,也正好在「百王典籍記載的中央之地」即伏羲生地古仇池郡所在的區域內。

(7)道教口口相傳:「中央戌己土,鳳凰為中央;土為中央,黃帝土德。」(徽縣道教協會會長張子德所講)由此可知,黃帝都城就在成縣中央鳳凰臺之地的考證是準確的。

(8)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黃帝都城的中央鳳凰之地,在今成縣東南約10華裡的鳳凰臺。

3.結論

綜上,歷(井星)、參星和南鬥,相會的黃帝填星之地在今成縣;五行中地屬中土的南鬥在今成縣;中央鳳凰臺在今成縣。可得出結論:黃帝都所在的「歷鬥之會定填星之位」就在今成縣;黃帝都城的中央之地就在今甘肅成縣城東南約10華裡的鳳凰臺。

(四)地理巨著《讀史方輿紀要》明確記載,黃帝軒轅谷口就在今成縣鳳凰山鹿玉山的溝口,當然成縣就是黃帝軒轅故裡。這佐證了黃帝中央在鳳凰山考證結論是證確的。

1.《讀史方輿紀要·成縣》(中華書局2846頁)載:「軒轅谷口在縣南七十裡。志雲縣境有玉屏山。」由此可知,成縣玉屏山已構成了能夠證明是黃帝軒轅谷口在今甘肅成縣的唯一證據。

今成縣城東南約10華裡的廟灣甘溝鳳凰山左側相連的鹿玉山,就是玉屏山有方志記載為證:

清·乾隆 謝鏞《成縣新志》(木刻版)曰:「玉屏山在縣東十裡雲徑如舊志所謂鹿玉環屏是也,峭壁環拱其狀如屏上有師子洞洞口飛泉漱石如玉。」由此可證,成縣玉屏山即鹿玉山之地就是黃帝軒轅谷口。具體位置就在今成縣城東南約10華裡廟灣甘溝鳳凰山相連的鹿玉山口。那麼,軒轅谷就必然是在今成縣城的河谷地帶。當然今成縣就是黃帝軒轅故裡。

今成縣鳳凰山鹿玉山溝口即黃帝軒轅谷口,當為黃帝戰勝炎帝蚩尤涿鹿之戰的原址。

上圖:就是《讀史方輿紀要》明確記載的黃帝軒轅谷口,就在今成縣城東南約10華裡廟灣甘溝鳳凰山左側的玉屏山即鹿玉山谷口。

2.在很早很早以前,成縣就有軒轅廟。

《成縣誌》載:「不知始於何時《元豐九域志》載,古蹟門成州條已載軒轅廟。清《成縣新志》祠宇門謂軒轅廟,在縣西。則祠廟之設,宋已有之。」(見於《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837頁)

3.我國疑古派領軍人物康有為懷疑否定眾多中國古代史,而到今成縣西狹參觀靈帝時期的《隸書碑文》後卻堅信今成縣就是黃帝的鴻都之地。有史為證:

《西狹留韻·成縣》(中國文聯出版社29頁)載:「康有為說:『靈帝好書,開鴻都之觀,善書之人鱗集,萬琉仰風,爭工筆札。』」

5.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讀史方輿紀要》明確記載的黃帝軒轅谷口,就在今成縣城東南約10華裡廟灣甘溝鳳凰山左側的玉屏山即鹿玉山谷口。

(五)黃帝為南嶽之官考

《冠編》載:「黃帝鴻初為南嶽之官,故名南嶽。」(見於《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86頁)

1.衡山就是南嶽。有史為證:

《史記·封禪書》(延邊人家出版社320頁)載:「南嶽,衡山也。」

2. 衡山即南嶽辨誤

(1)今安徽省六安霍山縣城的衡山即南嶽,是漢武帝所封的衡山,也就是被隋文帝撤銷的衡山即南嶽。這又不是漢武帝之前的衡山即南嶽。

(2)今湖南衡山即南嶽,是隋文帝封的衡山即南嶽,也不是漢武帝之前的衡山即南嶽。

3.黃帝時期的南嶽即衡山考

(1)那麼,黃帝時期的南嶽即衡山到底在今何處?

黃帝時期的南嶽即衡山,就是漢武帝之前的《禹貢》衡山。

《禹貢》衡山地處岷山之陽。有史為證:

《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3496頁)載:「《禹貢》:岷山之陽,至于衡山。」

(2)那麼,岷山之陽的《禹貢》衡山。又在今何處?

今甘肅成縣就地處岷山(蜀山、巴山)之陽,有史為證:

《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34頁)載:「唐籍成州。逮我宋朝,隸同谷。背蜀面秦,以其峭絕險固,……。」由此可知,今成縣背靠的大山就是岷山(蜀山、巴山)且地處蜀山之陽。

地處岷山之陽的今甘肅成縣有衡山。有史為證:

《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34頁)宋·仇池碑記:「自兩儀肇判,混氣既分,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岡。禹別九州,奠高山大川、積石、龍門、彭蠡、震澤、砥柱、析城、太華、衡山之名著,故名山大川載於記載,班班可考。仇池福地,本名圍山,開山謂之仇夷。上有池,古號仇池。當戰國時,漢白馬氐所居,晉系胡羌,唐籍成州。逮我宋朝,隸同谷。背蜀面秦,以其峭絕險固,……。」由此可證,今甘肅成縣就是地處岷山(岷山也稱:巴山、蜀山、汶山)之陽的《禹貢》衡山之地。

依據《史記·封禪書》載:「南嶽,衡山也。」可推出:黃帝時期的南嶽即衡山,就是地處岷山之陽的今成縣《禹貢》衡山。

(3)《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40頁)載:「同谷僻在秦隴之一隅,地連全蜀,富於山水。」由此可證,今甘肅成縣(唐代為同谷)就是地處岷山(岷山也稱:巴山、蜀山)之陽的《禹貢》衡山之地。

(4)今甘肅成縣就是秦之前的南嶽即衡山之地,有清代成縣令陶自強在成縣橫川甸山題記為證。

《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777頁)載:「太華秋老峰若似,橫嶽雲高路可通」這是清代成縣令說的。成縣的南山山系就是古代的橫山即南嶽。因為,古代只有一個橫字。後來的恆、衡、撗、蘅......等,全是漢代以後的孽生字。

(5)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證明《禹貢》衡山之地今甘肅成縣就是黃帝時期的南嶽即衡山之地。

4.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黃帝時期的南嶽之地在今甘肅成縣。依據《冠編》載:「黃帝鴻初為南嶽之官,故名南嶽。」可推出:衡山即南嶽之地今甘肅成縣就是黃帝都城所在地。

今甘肅成縣橫山即南嶽的圖片:

(六)史籍多處記載黃帝生於權星、黃帝是樞紐星之神、黃帝生於壽丘等等。

1.要知道,權星屬南鬥七星之一,南鬥七星定位之地在今成縣,那麼,黃帝生於權星之地當然在今成縣。

2.黃帝是樞紐星之神,樞紐星是北鬥第一星魁首星的別稱。北鬥第一星樞紐星就定位在參星之地今成縣。因為《史記》云:「魁枕參首」,那麼,今成縣樞紐星之地,當然就是黃帝樞紐之神之地了!

3.黃帝生於壽丘。

要知道,南鬥第二星天梁星就是壽星,其定位之地為壽丘。

南鬥第二星天梁星就是壽星,有史為證:

《紫微鬥數》(延邊人民出版社13頁)曰:「天梁屬土,南鬥第二星也,司壽。」由此可知,南鬥第二星天梁星即壽星,必然就在南鬥七星定位之地今成縣的天壽山。因此,南鬥七星定位之地今成縣的天壽山,就是黃帝生地壽丘。

(七)五仙名山,在今成縣西南約30華裡拋沂鎮東營村。五仙名山 的五仙洞,有古碑記載黃帝的五個兒子在此學輕舉之術。

《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756頁)載:「五仙洞,舊志其名稱。在拋沂鎮東營行政之南,西南距縣城15公裡。青山逶迤,松篁吐翠。......古代公孫氏五子曾於此學輕舉之術,故以五仙名山。」黃帝也稱公孫軒轅、由此可證,黃帝的五個兒子在此學輕舉之術。

(八)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黃帝都城,就在「歷鬥之會以定填星之位,中央土。」之地今甘肅成縣東南約10華裡的鳳凰臺;葬黃帝的鴻冢即瀆山就在今成縣城西約15華裡的西狹。

四、上古中古京都考

要知道,方山就是上古中古京華、京都的代稱。

(一)京都的概念

方山就是上古中古京都的代稱,有史為證:

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77頁)云:「方渭之京。方澤虞也,華蓋覆北鬥。王者法而作之。」由此可知,方山就是北鬥覆華蓋(華蓋:就是古帝舉行登基大典戴皇冠的鳳凰臺中央之地。《水經注圖》標註的古帝舉行登基大典戴皇冠的鳳凰臺中央之地就在今甘肅成縣,這在前面己經考證清楚。)的首都之星定位之地,帝王者制定治國之道的京都之地。

(二)方山辨誤

在全國有幾處方山,但均未在《史記》載定的「首,在隴蜀」的區域內。因為方山就是京都之地,那麼,只有在《史記》載定的「首在隴蜀」區域內的方山,才是華夏國古帝的京都之地。因此,在隴蜀區域外的幾處方山,只能是秦漢之後的京都方山、或外方山,或只是地名偶同而已。

(三)方山考

1.《讀史方與紀要》載定的方山在就在隴蜀區域內的今甘肅成縣。

《讀史方與紀要·成縣》(中華書局2830頁)曰:「方山,在縣東四十裡。祝穆以為晉時武都氐當據此。按屠飛啖鐵據方山,蓋隴州之方山原也。固山,在縣東南。先主取漢中,使張飛屯下辨,軍於固山,即此矣。」由此可證,方山在武都氐、下辨之地,而今甘肅成縣在漢武帝元鼎六年為武都郡,在三國時為下辨,有史書記載為證:

《讀史方與紀要·成縣》(中華書局2829頁)曰:「成縣. 或曰在故仇池城東南。漢武都郡、縣俱治此。後漢曰武都道,屬武都郡。晉乃曰武都縣。杜佑曰:『同谷城一名武街城,即古下辨也。』」

2.《讀史方與紀要》記載的方山在今甘肅成縣,這也得到了方志印證。

光緒版《秦州直隸州新志·卷二十二》(木刻版)載:「上徽縣西北四十裡接成縣地界亦有方山,而宋揚政所守之方山原則在鳳翔府隴州西南二百裡,晉隆安初武都氐屠飛啖鐵等叛據方山亦此地。」(今成縣就在鳳翔府隴州西南二百裡處)由此可證,今甘肅成縣就是《讀史方與紀要》記載的方山之地。

3.《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836頁)載:「清·黃泳《成縣新志》:『方山在縣東南四十裡』清代已圮。」

4.方山寺就在今成縣東南約40華裡的南康鄉境內。

(四)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而我國古代的京都即方山就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今甘肅成縣。

(五)方山地望的落實其意義特別重大。

方山地望的落實,使許多上古中古的歷史謎團將被解開。

1.方山也稱:萬山、萬祖山、崑崙山。

中國人是以祖先為國的,中國就是祖國。方山也稱萬祖山、崑崙山。有史為證:

《讀史方與紀要》(中華書局3075頁)曰:「方山即萬山矣。」

今成縣方山即萬山,也稱萬祖山、也是漢武帝之前的崑崙山。有史為證:

《平砂玉尺經》(海南出版社16頁)曰:「【原文】萬山一貫,起自崑崙。----山龍之散見於地,雖有千萬多,而其龍脈之來,皆出崑崙。按《搜異錄》及地理圖言,崑崙山高一萬八千九百四十七裡,中峰齊天。在中國計之,崑崙則在西北乾兌之間,實天下山川之祖。而五嶽之入中國,又眾山之大宗也。」此言,崑崙山在中國西北之地的乾兌之間。中國西北之地的兌山,就位於中國西北區域內的今成縣東六十裡徽縣慄亭鎮,有方志記載為證:

明·謝鏞《成縣新志·星野》(刻印本):「兌山在縣東六十裡廢慄亭縣界即昧谷山,唐堯申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即此成州舊志名兌山。」。

乾,為北玄武。也稱玄宮、北極宮,就位於中國西北區域內的今成縣二郎牛星山(牛星也稱牽牛星、也稱玄武星)。有清·乾隆黃泳《成縣新志》繪製的今成縣有

乾即北極宮圖為證:

綜上可證,漢武帝之前西北乾兌之間的古崑崙山就在今成縣區域內。

有摘自《成縣標準地名錄》208頁今成縣有崑崙山之證:

詩聖杜甫親眼目睹古崑崙山就在今成縣。且有詩為證:「《木皮嶺》:『首慄亭西,尚想鳳凰村。......憶觀崑崙圖,目擊玄圃存。』」

當打開騰訊導航,輸入關鍵詞:「崑崙山」便指向成縣區域。

2.《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方山就是蒼悟山。」(見於錢穆《古史地理》三聯出版社22頁)由此可知,方山即蒼悟山就是倉頡造字山。且成縣方山區域有地名蒼溝。(要知道,伏羲造字山與黃帝造字官蒼頡造字不在同一個地方。)

成縣不僅是大禹乘翹翹車的方山之地、而且是離離鳥篆的方山即蒼悟山之地。《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955頁)「清·揚注《成縣誌》序:『裴湖於東南枕仇池,於西北二水繞翠。八景環列,山輝川媚之靈其間,豈無奇瑰偉異翹翹車乘者乎?豈無古句仙跡離離鳥篆者乎?』」由此可知,今成縣豈無離離鳥篆者乎?因為,方山即蒼悟山在今成縣,成縣豈能無離離鳥篆?

3.《古史地理》(三聯出版社22頁)載:「《尚書》《路史》《紀年》《列女傳》等均記載,帝舜、丹朱、帝舜湘妃葬於方山;」由此可知,方山就是帝舜湘妃陵墓之地、今成縣的河流在帝舜時為湘水;今成縣的南山在帝舜時為湘山即襄山。因為,帝舜時期湘妃所在的湘水、湘山一定是在舜帝中原王朝的疆域之內。要知道,今湖南湘水,在帝舜時期相對於中原王朝那裡「外國」,中原王朝南邊的疆界未過長江,這在經學界是無爭議的。

4.方山地望的落實,也就等於找到了中國儒商的發源地。

因為,段玉裁 《說文》([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404頁)曰:「子貢方人是也,秦風,西天之防。......泭城人。」由此可知,子貢原來是方山泭城人氏,且該方山地處「秦風,西天之防」即秦西陲陵禮縣附近的方山人氏。而今成縣方山正是秦西陲陵禮縣附近的方山,其域子貢泭城就在今成縣西南約70華裡紙方鎮(成縣紙方古名府城、龍門、仇池郡)。

當下注釋家說「子貢故裡衛國是今河南省鶴壁市濬縣」。當閱讀今河南省鶴壁市濬縣《歷史沿革》後才知:「西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今河南省鶴壁市濬縣始置頓丘郡,衛國。」

子貢是公元前520年- 456年的人,這就是說,今河南省鶴壁市濬縣始為衛國是子貢逝世722年後才有的衛國地名。因此,今河南省鶴壁市濬縣為衛國,這與子貢所處年代的衛國一點關係都沒有,僅僅是地名偶同而已。

五、《史記》《漢書》早已把上古中古的名山大川框定在雍州之域的蜀之岷山區域內,且就在雍州之域、蜀之岷山區域內的今成縣。

(一)要知道,《漢書·郊祀志》已經把上古中古的名山大川所在的瀆山框定在蜀之岷山之地。有史為證:

《漢書·郊祀志》(中華書局1206頁)明確記載:「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簿山。簿山者,襄山也。嶽山,吳山,鴻冢,瀆山。瀆山,蜀之岷山也。」

名山大川所在的瀆山就在蜀之岷山之地的今成縣城西15華裡西狹,這在前面已考證清楚,這裡不再贅述。

(二)《史記·秦漢時期的神衹》已經把上古中古的名山大川框定在古代雍州之域的今甘肅禮縣、西和縣、成縣、徽縣、兩當縣這五個縣的範圍內。

《史記·秦漢時期的神衹》(延邊人民出版社328頁)曰:「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薄山者,衰山也。嶽山,岐山,吳嶽,鴻冢,瀆山。瀆山,蜀之汶山。……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都,故加車一剩,駒四。

霸、產、長水、泮、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鹹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嶽壻山之屬,為小山川,亦皆歲禱塞泮涸祠,禮不必同。

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鬥、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

以上記載歸納如下:

「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鬥、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這些帝都之星定位之地在古代的雍州。

「霸、產、長水、泮、澇、涇、渭皆非大川」:這已經把古代雍州區域內的關中平原,陝南,慶陽地區,今天水的渭河流域排除在名川之外(古代的名山大川是確指古帝都之地)。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嶽壻山之屬,為小山川」:這又把古代雍州區域內的今陝西西部、北部、今陝西東部排除在名川之外。

通過以上排除法,古代雍州(古雍州的範圍就是今陝西省全省,還有今甘肅慶陽地區、天水地區、隴南的禮縣、西和縣、成縣、徽縣、兩當縣這五個縣。)僅剩下今甘肅禮縣、西和縣、成縣、徽縣、兩當縣這五個縣,且這五個縣全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區域內。

綜上可知,《史記·秦漢時期的神衹》已經把上古中古的名山大川框定在隴山與蜀山之間區域內的今甘肅禮縣、西和縣、成縣、徽縣、兩當縣的範圍內。而且就在川瀆之地今成縣,有宋·金石碑文為證:

《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34頁)宋·仇池碑記:「自兩儀肇判,混氣既分,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岡。禹別九州,奠高山大川、積石、龍門、彭蠡、震澤、砥柱、析城、太華、衡山之名著,故名山大川載於記載,班班可考。仇池福地,本名圍山,開山謂之仇夷。上有池,古號仇池。當戰國時,漢白馬氐所居,晉系胡羌,唐籍成州。逮我宋朝,隸同谷。背蜀面秦,以其峭絕險固,……。」由此可證,今甘肅成縣不僅是禹都彭蠡之地、「陽鳥所居」即南鬥定位的南嶽即衡山之地、震澤之地,震澤還是華夏文明的先祖伏羲的誕生地和治地仇池。也是大禹治水的積石、龍門之地,又是《史記》記載的中華七十二位古帝封的太華山(今陝西華山,俗稱少華山,而不是太華山。今陝西華山是秦之後的西嶽,而不是秦之前的太華山)之地,還是《史記》記載的中華四十幾位古帝封的衡山即南嶽之地(今安徽霍山之衡山即南嶽,是漢武帝封的衡山即南嶽;而不是漢武帝之前封的衡山即南嶽。今湖南省橫陽的衡山即南嶽是隋文帝封的南嶽。)。

(三)綜述

名山大川所在的瀆山就在蜀之岷山之地今成縣城西15華裡西狹,這在前面已考證清楚,這裡不再贅述。而且,今成縣又是上古中古的名山大川所在地。既然今成縣是上古中古的名山大川所在地。那麼,川瀆之地今成縣也當然是三皇五帝都所地了。還要知道,川瀆就是傳說中百王典籍記載的帝都神山所在地。

六、「方山乃會稽山」即禹帝夏國都城考

《史記·夏本紀》《吳越春秋》之中多處記載舜、禹的首都在會稽山即稽首。而錢穆·著《古史地理》(三聯書社92頁)曰:「方山乃會稽山。」在前面己考證清楚,方山在今甘肅成縣。這佐證了今甘肅成縣不僅是上古方山即京都之地,還是夏國都城之地。這,只能用證據「說話」了。

(一)會稽山辯誤

今浙江紹興的會稽山地名是始於東晉恭帝(公元419年-420年稱帝)分南海立的新會稽郡,而不是大禹在公元前幾千年前的會稽山。有史為證:

《晉書卷八十》(中華書局468頁)載:「恭帝分南海立新會郡。」此言是,晉恭帝分南海始立的新會稽郡。這就是說,在東晉恭帝之後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地名才產生。如果在東晉恭帝之前今浙江紹興就是大禹的會稽山,還需東晉恭帝新立嗎?由此可知,今浙江紹興的會稽山是始於東晉恭帝(公元419年-420年稱帝)分南海立的新會稽郡,而不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大禹的會稽山。更不是王羲之在公元353年寫《蘭亭序》的會稽山(王羲之是在東晉元帝司馬睿公元317年,任的參軍即右將軍),因為今浙江紹興會稽山地名的產生比王羲之寫《蘭亭序》的時間晚了約66年。於是便知王羲之寫《蘭亭序》的會稽山即方山,就是地處隴山與蜀山區域內的今甘肅成縣「方山乃會稽山」之地。

(二)方山,就是夏國都城會稽山之地。有經書為證:

「孔子作《春秋》曰:『夏國有方山』」(見於《釋中國·周秦少數民族研究序》上海文藝出版1672頁)「方山乃會稽山」(見於 錢穆著《古史地理》三聯書社92頁)由此可知,方山就是會稽山、就是夏國都城之地。方山實為禹帝每三年會稽四嶽之主的帝都中央之地。既然今成縣是古方山之地,那麼,今成縣也就是夏國都城會稽山之地。

(三)夏桀居地在今成縣,那麼今成縣就是夏少康庶子之後夏桀失國的大禹夏國都城所在地。

1.夏少康庶子夏桀封於「方山乃會稽山」之地就是今成縣。

《先秦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52頁)曰:「夏少康之庶子云。封於會稽。」由此可知,夏少康庶子之後夏桀封於會稽之地就是今成縣。

2.夏少康庶子之後夏桀居地在今成縣,這佐證了成縣就是「方山乃會稽山」之地。

《戰國策》曰:「桀居地天井,即天門也。」(見於 呂思勉《先秦史》中國友誼出版公司84頁)由此可知,夏桀居地就在天井之地。

而夏少康庶子之後夏桀居地天井,就在今甘肅成縣城以西約20華裡的拋沙鎮西狹的西溝。有石刻「天井」二字為證:

井星對應之地稱為天井。夏桀居地天井就在井星對應之地無疑。因為,古人是以星宿記載地名的。該圖的下方有井星定位之地在今甘肅成縣之證:

(摘自 明·謝鏞《成縣新志·星野》木刻版)

上圖可證,今甘肅成縣也在井星定位之地。當然,今甘肅成縣當然就是井星定位的天井之地。《戰國策》曰:「桀居地天井,即天門也。」那麼,天井之地就是夏少康庶子之後夏桀失國的大禹夏國都城所在地。

3.且在《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915頁至916頁)金石文存多處記載今甘肅成縣城以西約30華裡拋沙鎮西狹的西溝就地處天井山。

4.上圖參星之證,還可證明今甘肅成縣就在參星定位之地,這佐證了今甘肅成縣就是夏桀失國的夏都所在地。因為,參星就是大夏之星即夏都之星,有史為證:

《左傳昭公元年》說:「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幹戈,以相徵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主祀大火);遷實沈於大夏(晉陽),主參(主祀參星)……故參為晉星(即參星)」(摘自《古代漢語·下冊》中華書局786頁)由此可證,今甘肅成縣參星之地就是高辛氏(黃帝的曾孫帝嚳)遷實沈所居的大夏(晉陽)的夏都之地。

那麼,為什麼實沈所居的大夏(晉陽)就是夏都之地呢?

要知道,主祀參星定位之地就是古帝的宗廟所在地,主祀宗廟所在地就是古代華夏首都之地。有史為證:

王力 著《古代漢語·下冊》(中華書局900頁)曰:「古代有宗廟者為都,無宗廟者為邑」 依此可推出,主祀參星之地今甘肅成縣,就是古代有宗廟者為首都的地方。

4.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夏桀居地天井就在「夏國有方山」之地的今甘肅成縣。「方山乃會稽山」即禹帝夏國都城方山,在今甘肅成縣。

( 四)禹都彭蠡就是今甘肅成縣。

1.禹都彭蠡是今甘肅成縣

《史記·夏本記》(延邊人民出版社14頁)云:「彭蠡①即都,陽②鳥③所居。」由此可知,禹都就是彭蠡;陽(震澤)鳥(古帝定位的南鬥)所居,就是禹居住在古帝定位的南鬥之地的震澤。

註:

①彭蠡:就是禹都。

②陽:是指震卦,震卦就是陽氣始生之象。《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見於《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507頁)《震》就是伏羲生地,伏羲生地就在今成縣仇池郡即今成縣紙方伏城。在前面己考證清楚,這裡不再贅述。

③鳥:是指南鬥,由於南鬥七星的排列酷似鳥,所以古人就把南鬥也稱鳥。華夏祖先定位的南鬥即鳥在今甘肅成縣,這在前面己考證清楚,這裡不再贅述。

禹都彭蠡、華夏文明的先祖伏羲的誕生地、治地震澤也在今甘肅成縣,有宋·金石碑文為證:

《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34頁)宋·仇池碑記:「自兩儀肇判,混氣既分,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岡。禹別九州,奠高山大川、積石、龍門、彭蠡、震澤、砥柱、析城、太華、衡山之名著,故名山大川載於記載,班班可考。仇池福地,本名圍山,開山謂之仇夷。上有池,古號仇池。當戰國時,漢白馬氐所居,晉系胡羌,唐籍成州。逮我宋朝,隸同谷。背蜀面秦,以其峭絕險固,……。」由此可證,今甘肅成縣不僅是禹都彭蠡之地、「陽鳥所居」即南鬥定位的南嶽即衡山之地、震澤之地,震澤還是華夏文明的先祖伏羲的誕生地和治地。也是大禹治水的積石、龍門之地,又是《史記》記載的中華七十二位古帝封的太華山(今陝西華山,俗稱少華山,而不是太華山。今陝西華山是秦之後的西嶽,而不是秦之前的太華山)之地,還是《史記》記載的中華四十幾位古帝封的衡山即南嶽之地(要知道,今安徽霍山之衡山即南嶽,是漢武帝封的衡山即南嶽;而不是漢武帝之前封的衡山即南嶽。今湖南省橫陽的衡山即南嶽是隋文帝封的南嶽。)

2.今甘肅成縣是禹子啟的出生地,這佐證了今甘肅成縣就是禹都彭蠡之地。

今甘肅成縣又是禹子啟的出生地,有金石碑文為證:

《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771頁):「今存子美草堂。長方形,高68釐米,長84釐米。刻明朝進士、奉政大夫、陝西按察司分巡隴右道僉事、前南京刑部郎中太原白鎰七律一首:『對縣南山秀出岐,『對縣南山秀出岐,少陵遺蹟啟生祠』」由此可證,今甘肅成縣杜甫草堂內的明代碑文佐證今甘肅成縣就是大禹兒子啟的出生地。那麼,今甘肅成縣就是禹都彭蠡之地。

該金石碑文仍存,在今成縣杜甫草堂主廳通向碑廊的門口右側。

3.以上《成縣誌·金石文存》(西北大學出版社934頁)之中記載的今成縣古代地名為砥柱,砥柱就是砥山。砥柱即砥山就是大禹的生地,有史為證:

《吳越春秋譯註》(天津古籍出版社224頁)云:「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禾孳。嬉於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脅而產高密。家於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今甘肅成縣本來就在蜀山之陽的西側即蜀西川之地。這佐證了今甘肅成縣就是禹都彭蠡之地。

4.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今甘肅成縣就是禹都彭蠡、之地。

(五)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今甘肅成縣就是夏都彭蠡、會稽山之地。

七、今甘肅成縣就是古代天子之國。

牧:《禮記·曲禮下》:「九州之長入天子國,曰牧」。 由此可知,牧,是對古天子之國的尊稱。而在前面已考證清楚,今甘肅成縣就是華夏國古代的首都、中央之地,當然就是天子國,牧。而且古代成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稱為牧。由此可證,今甘肅成縣就是古天子之國。

(一)《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963頁)「詩題《階州直隸州續志》作『送成州牧裴守貞』」

(二)《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892頁)《武都太守耿勳碑》載:「......是謂耿君,天胙顯榮。司牧蒞政,布化惟成,柔嘉惟則,穆如風清。」由此可證,武都太守耿勳司牧之地今成縣,為牧。

總之,在《成縣詩詞選集》中,古代成州令寫詩詞時,大多以「某某牧」署名,真是不勝枚舉。

八、今甘肅成縣自古以來就是大文豪和武林宗師的朝聖之地。

(一)文聖孔子曾到成縣朝聖。

孔子到成縣朝聖時,不僅為葬在今甘肅成縣的延陵季子墓撰寫碑文,還親自參加了延陵季子墓的揭碑儀式。這證實了孔子曾到成縣朝聖。有史為證:

《成縣誌·隴右金石錄》(西北大學出版社908頁)載:「按此碑高丈有五尺,廣五尺餘,《語石》以挺為玠子,皆誤。吳曦自記前半俱泐,後半尚可讀。云:『吳之季札,戰國賢人也。身後之名,孔聖揭之。且大書延陵季子之墓,乃使萬萬世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以至小臣,可謂遭逢聖朝者矣,再世碑額,大君發揮,即孔聖之所書。視兩朝之心畫,相去有間,臣之家門有此榮寵。庶幾季札囗天幸歟?臣仰維陛下,無非勉臣以為臣、為子之大防,責臣盡終盡孝之後,效先臣報國一念。屬纊猶言,臣雖庸,當懋先志。是囗擎跪頓首,勒諸堅泯,式彰上恩,永光囗朩,寶此棠笏,詔於雲仍囗囗斯囗,戴皇宋於無極也。嘉泰三年十月十七日,太尉、昭信軍節度使、興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興州諸軍事兼管內勸農營田使、充利州西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順政郡開國候、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六百戶臣吳曦拜手稽首謹書。』其雲『再世碑額,大君發揮者』,即碑文所述其祖父璘陳力西陲,孝宗皇帝觀灑奎翰,賜之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也。今挺碑倖存,而璘碑己不可考矣。」 此載,證明了孔子的確實到今成縣朝聖。

(二)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之、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漢代經文大家馬融、武林宗師張三峰等文豪武宗都曾到今成縣朝聖。

1.書聖王羲之在公元353年到成縣朝聖時,寫下著名的《蘭亭序》。這在前面已考證清楚,這裡不再贅述。

2.詩仙李白在成縣朝聖時寫下名詩《蜀道難》,詩中描寫走到參星、井星之地今成縣即「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3.詩聖杜甫在成縣朝聖時寫下名詩《鳳凰臺》

4.畫聖吳道之在成縣朝聖后,還在成縣西20裡廣化寺畫觀音像;著名古經史學家馬融在成縣朝聖后,還在成縣西20裡廣化寺絳帳臺講學。有史為證:

《甘肅新通志》卷三 十祠祀志 寺觀 廣化寺(木刻板)載:「廣化寺,在縣城西二十裡,即漢馬融絳帳臺,故名。有唐吳道之畫觀音像碑。」

5.元未明初武林宗師張三峰在成縣朝聖后,就留在成縣東南20裡的華陽洞即金蓮洞俢道。有史為證

《成縣誌》(西北大學出版社759頁)載:「華陽洞天明成祖永樂初,盧龍張三峰曾躡跡至此,戶科都給事中胡瀠有《金蓮洞訪張三峰不遇》七律:『香書久慕嗟無緣,訪遍豐師感應虔。......』」

6.還有秦皇漢武、秦二世曾來成縣朝聖。

明·謝鏞《成縣新志》曰:「秦皇漢武均來二十八年作琅琊臺,立石刻,頌秦德。之地的『石雞臨絕壁』處在成縣西南二十裡的雞山。」還有秦二世來成縣祭拜嶽山後立碑,該碑至今仍在雞山頂下的山洞。

《成縣·西狹留韻》(中國文聯出版社19頁)載:「千古一帝秦始皇登雞山,山上留有秦王宮;李世民幸雞山,山上至今留有唐王殿。」

7.還有歷代文豪如:蘇洵、蘇軾、趙孟、等等,均在成縣留下不朽之作。還有許多古代文人來成縣朝聖,真是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今成縣乃一小小縣城,如果不是古代朝聖之地,歷代文化聖人能來成縣?

九、今成縣有二處新石器早期的仰韶文化遺址,將成縣文化推向了縱深的黃帝時代。

《成縣誌·原始社會文化遺址》(西北大學出版社743頁)載:「梁家坪遺址在今拋沙鎮高橋之梁家坪,1988年隴南文物工作隊普查文物時定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關爺嶺遺址 在今店村尹家寨行政村,1988年隴南文物工作隊普查文物時定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在成縣古墓中發現的祭祀用的陶豆,骨針、繩紋陶器、石斧等新石器時代的物品太多,而在成縣廟底溝、馬家窖、齊家文化類型遺址多得不勝枚舉。

十、今成縣地處《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公布的,華夏文明歷史樞紐的秦巴山區。

地理環境才是解開華夏文明源頭所在地之謎的金鑰匙,因為任何文明的產生都要受氣候環境的制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17年8月31日公布「秦巴山地,不僅是南北分界線,還是華夏文明的歷史樞紐。......數千年來華夏大地上部落和朝代興衰、思想文化的激蕩,絕大部分也發生在這裡!.....古往今來,文明本是、也只能是大自然物競天擇之最高表現。一定地域上的民族發展的歷史,決然離不開滋生和繁衍它的地理(生存)環境,秦巴山地融匯了數千年甚至數十萬年民族精神感情,見證了一個民族高貴,豐滿靈魂的孕育,成長的全部歷程,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中,從來沒有那座山像秦嶺---大巴山那樣給我們的歷史打下了那麼深重的印記。」(以上文字均引自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主持國家《過渡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首習科學家張百平教授2017年8月31日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而今成縣就地處秦巴山區核心地帶的華夏文明歷史樞紐之地。有史為證:

明·謝鏞《成縣新志·星野》(木刻版)載:「按《同谷志》云:『成州為郡界秦隴間得兩界山河之首,古為用武之國。......至於星分井鬼,地接巴蜀。』」

今成縣就地處西秦嶺與巴山(蜀山)之間,有史為證:

明·謝鏞《成縣新志·星野》(木刻版)載:「按《同谷志》云:『成州為郡界秦隴間得兩界山河之首,古為用武之國。......至於星分井鬼,地接巴蜀。』」

今成縣就地處秦巴山區,有筆者繪圖:

十一、結論

綜上多重證據可得出結論:今甘肅成縣就是首都之星定位的上古中古首都之地、也是華夏文明始祖伏羲生地和首都之地、又是百王典籍記載的中央之地、又是三皇五帝的首都之地,當然今甘肅成縣就是華夏文明的源頭之地。

(尊重原創,尊重首發。轉載請註明作者:章越琴,首發:鐔佐龍頭條號)

相關焦點

  • 古鄄擷珍之五:雷澤——華夏文明的源頭
    古鄄擷珍(五)雷 澤華夏文明的源頭雷澤是上古時期著名的大澤之一,其遺址在今鄄城縣引馬、閆什和彭樓鎮一帶。雷澤遺址和圍繞雷澤而生的華胥、伏羲、女媧的歷史故事,在中華民族文明探源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價值。雷澤和伏羲的誕生雷澤和伏羲的誕生以及堯舜的活動密切相關。
  • 探源良渚文明的閃耀「星鬥」——梅嶺玉遺址
    與此同時,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以此次大會的召開為契機,牽頭與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江蘇省考古學會、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合作,啟動了溧陽文明探源工程。同時,建議把梅嶺玉遺址考古納入「考古中國」文化探源工程。▲全國各地的權威專家學者在天目湖鎮梅嶺村探源梅嶺玉與良渚文明梅嶺玉遺址上世紀80年代,江蘇省地質礦產局工程師鍾華邦在溧陽與廣德廟西交界處的宜溧山地,首次發現了透閃石軟玉礦床,因為玉礦具體位於梅嶺村,故將該玉命名為梅嶺玉。
  • 小隴帶你走進隴上「小江南」天水 品文化 看歷史 探科技(圖)
    中國江西網 甘肅訊 記者翁龍貴報導:「一帶一路看甘肅」暨全國百家網媒絲綢之路行天水站,時時有驚喜,處處有內涵,小隴表示每一次眨眼都很有看頭,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裡,就連空氣中都瀰漫著文化的味道(嘻嘻→_→)……這裡是羲皇故裡、媧皇故裡、軒轅故裡;這裡是古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華夏文明8000年的發祥地;這裡是
  • 甘肅「冉冉升起」的城市,經濟實力全省第三,被譽「隴上江南」
    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總面積1.43萬平方公裡,人口382.9萬人,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和隴東南地區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黃河支流渭河流經天水地區,境內景色秀麗,氣候宜人,物產豐饒,被稱為「隴上江南」。天水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距今8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
  • 神武4聯動華為音樂尋覓新世代最潮音,鹿蜀計劃國風音樂原創大賽...
    國風音樂彰顯文化自信,鹿蜀計劃強勢鋪開尋覓新世代最潮音國風,一種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相融合的藝術形式,已經在這個時代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熱潮。被文化自信滋養著的Z世代,嫻熟地將最新的潮流與科技,注入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動了諸如漢服時尚、古風舞蹈、古風漫畫等富有新時代特色的華夏文藝復興。而國風音樂,當屬最勢不可擋的一支。
  • 《周易》在整個華夏文明中的到底有什麼價值?
    僅一言便可窺其深意,可以說沒有《周易》,就沒有綿延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周易》其實是由好幾位先知聖賢集體研究創作出來的,可以說是整個華夏文明的起源,亦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最高層次的智慧結晶。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不管是孔子和孟子的儒家之道,還是炎黃帝時期的《黃帝內經》,亦或是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戰國時期的《鬼谷子》等,無一不和《周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 華夏曆法內核是「律" 漢歷是宇宙的和聲
    夏依次定冬至後寅月為歲首,即正月。四時合序。湯伐夏,改丑月為歲首;武王伐紂,改子月為歲首。自秦及漢,仍沿用《顓頊曆》,以亥月(夏正十月)為歲首。歷經三代,歲首由春初遷至冬初,前移一季。武帝之時,晦朔月現,曆法後天一日,天人不合。   公元前105年12月25日是漢歷曆元   《顓頊曆》元封七年,攝提格之歲,夏正十一月冬至朔旦甲子(儒略曆公元前105年12月25日)。
  • 《山海經》探(23):伏羲先天八卦是宇宙密碼植入華夏文明的原點
    山海經華夏文明肇始於伏羲女媧人文始祖時代。伏羲女媧雖然是人文初祖,實際處於神明(宇宙文明)與人類智慧的移植銜接階段,是人類社會早期「神主」時代的開始(《山海探幽(8):同步架構立體思維模式方可釋讀<山海經>》及《山海探幽(7):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對世界形成狀態的記憶傳承》),所以伏羲女媧處於亦神亦人的過渡狀態。在神,伏羲女媧是有文獻記載的華夏最早的創世神;在人,伏羲女媧是華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本身就是天帝——帝俊的化身。
  • 呼和浩特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70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也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那麼,您知道呼和浩特這個名字的由來嗎?在蒙古族的語言中,「呼和」兩個字是「青色」的意思,「浩特」兩個字是「城市」的意思,合起來就是「青色的城」。
  • 「天水文學」張廣成/華夏歷史建構統系中的伏羲氏
    伏羲氏,當是被神話化的歷史,是華夏文明史建構統系中列居首位的一個歷史階段,或可稱作一個文明時代、或文明時期。伏羲氏,在化華夏歷史建構統系中的確立和認同,經歷了一個歷史的構建過程。現就文本典籍的記載和一些相關問題,僅作簡略述議。
  • 為何說軒轅黃帝可能來自蘇美文明,華夏和蘇美有著怎樣的聯繫?
    哈嘍大家好,我是凡塵晨曦,今天要聊的是蘇美文明。在聊之前,小編要說一下。以下內容皆非本人看法,只是轉述。切勿對號入座,輕噴。在了解蘇美文明相關歷史文獻的時候,看到了有關文章。就是華夏民族的祖先可能有一支是來自於蘇美文明,這一支就是我們後世所稱呼的軒轅皇帝。文章可能有點顛覆,大家就當個趣聞看看得了。
  •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這種有著四千年歷史的麵食,歷經了王朝更替、血火硝煙,散發著獨特的華夏文明的煙火氣息,歷久不絕!從4000多年前喇家村的粟米麵條,到今天形式多樣、數不勝數的小麥麵條,不僅僅豐富了華夏人的餐桌,提供了讓人飽腹、享受的美食,更讓我們從中嗅出華夏文明的煙火氣息!
  • 古蜀瀆山有個誰都不認識的摩崖天書,根據古彝文,認出是這三個字
    在四川省古蜀瀆山的山腰處,古人曾留下一處神秘的石刻,號稱是「摩崖天書」。不過有趣的是,「天書」畢竟是「天書」,幾乎沒有人能破解摩崖石刻上的字,直到最後,才有專家揭開最後的答案。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古蜀瀆山,又名青城趙公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玉塘鎮境內,距離成都城約68公裡,古人也將其稱為是「丈人山」。「趙公山」的由來,還得益於一個傳說,相傳此地是財神爺趙公明元帥的歸隱之處,算是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古語。
  • 譚繼和:少城老天地與蜀人的精神家園
    中華文明有上百萬年的文化根系,有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有5000年以上文明古國的歷史。作為中華文明中一種有特色的地域文明,成都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三千年城址不遷,二千五百年城名不變,這在世界歷史都市之林中也是僅見的。所以,成都是生活中國的歷史標本,寬窄巷子街區則是現實的樣板,所以,「最中國」。我就從這個歷史淵源和文化根底講起,以「老」字開篇。
  • 《魅力絲路·隴上行》音樂會在塞拉耶佛舉行
    新華社發(內迪姆·格拉博維察 攝)  新華社塞拉耶佛1月11日電(記者張修智)甘肅省歌舞劇院《魅力絲路·隴上行》民族交響樂音樂會11日晚在波赫首都塞拉耶佛國家劇院舉行,精彩的演出給到場的數百名觀眾帶來一個沉醉的夜晚。  音樂會分《多彩甘肅》《魅力絲路》兩部分,共12個曲目組成。
  • 三皇五帝之首:軒轅黃帝,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
    軒轅黃帝,(前2717年-前2599年),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三皇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今河南鄭州新鄭市)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 民族交響樂《魅力絲路·隴上行》驚豔波赫
    1月11日、12日,在波赫首都塞拉耶佛和著名的旅遊勝地莫斯塔爾,舉行了兩場民族交響樂《魅力絲路·隴上行》專場演出。此次活動由中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駐波赫大使館聯合主辦,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承辦。整臺演出由具有濃鬱中國民族特色、絲綢之路風情、濃烈甘肅地域特色的12首曲目組成,通過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講述絲綢之路上的古老故事,展示了中國和西部甘肅的時代氣息,在當地觀眾中產生強烈共鳴。
  • 從大禹到楊慎 蜀文化的巨星們當為...
    繼承大禹「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治水經驗和開明氏鑿金堂峽治理沱江的分水之功,集蜀人治水興農業績之大成,以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科學方法興建都江堰,創世界水利工程之最,至今澤惠於民,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兩千餘年來,被譽為強農利國的「活的生生不息的長城」。李冰,對世界聞名的天府蜀水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 《有仙氣》:山川有靈,仙鬼有情,在神話體系中感受華夏文明
    對比之下,華夏文明的神話體系就很不一樣了。上古時期的創世神昊天難以名狀,似是「道」的代表;開天闢地的盤古,自己化為天地萬物;女媧最著名的事跡是造人和補天,丈夫兼兄長伏羲則是創立八卦、教人結網捕魚、變革婚姻習俗等……從上古神話開始,華夏文明裡的神祇們被推崇之處,就在於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貢獻。可以說,神話故事裡,藏著華夏文明的核心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