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前2717年-前2599年),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三皇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今河南鄭州新鄭市)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2]史載黃帝以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徵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黃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
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甘肅清水人[1] ,《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按照這個說法,黃、炎兩族是從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來的。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史載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
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分別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這些後裔大都在黃帝到堯、舜、禹時期都已獨立脫離黃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國和部落,有了獨立的姓和氏;後來,周武王(姬發)從岐山東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諸侯或方國。其中姬姓國53個,這些姬姓國以國為氏,於是後來形成了中國的大多數姓氏,中國人就自稱為"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據《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西經、大荒東經,北方的犬戎、西方的北狄、東方的東夷都是黃帝後裔。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
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公孫是爵位的稱呼。《史記》載黃帝本姓公孫,待究。黃帝,為軒轅氏,軒轅二字,即天黿,即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龜(龜、龍、鳳、麟為中國古代四大靈物)。在古代,軒轅和天黿讀音是一樣的,黿,就是水族動物。黃帝以天黿作圖騰,說明他的圖騰是龍蛇之類的水族動物(見《中國古代史講座》上,第128-129頁,求實出版社1987版)。這一論說,從遠古社會的圖騰上尋出軒轅的含意。科學地闡釋了中華民族為什麼是所謂的"龍的傳人"。
軒轅之妻元妃嫘祖為西陵氏之女,是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囂,昌意二子。玄囂之子蟜極,之孫為五帝之一的帝嚳;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帝王世紀》記載,"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曰女節,生青陽。次妃彤魚氏,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mó )母,班在三人之下。"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鬥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
司馬遷在《史記》裡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誅殺蚩尤,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軒轅二字也有舟車之意),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曾戰勝炎帝於阪泉,戰勝蚩尤於涿鹿,諸侯尊為天子。